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21) 中国古代陶瓷馆 北宋 南宋

时光流转,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其中被后世推崇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的产品,就代表了宋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五大名窑中定窑为民窑,在北宋中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宋代五大名窑中也只有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为皇家烧制时是应该有个标志的。其他的四大名窑均为官窑,本身就是给皇家烧瓷器的,所以都没有“官”字款。

与五大名窑同时代的精美瓷器还有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建窑、吉州窑等民窑,可谓是百花齐放。在此期间,宋真宗还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了景德镇,景德的年号只用了四年,但景德镇的名字却从此流芳百世。

宋金名瓷 钧窑宋金名瓷 钧窑

10世纪后期至14世纪中期近300年间,中国陶瓷业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在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为宫廷烧造一代佳品的同时,南北各地名窑也以各自不同的制作技法向世人展示各种精彩纷呈的佳作,并在烧造中形成各种体系。

北方辽瓷和西夏瓷的烧造,使这一时期的陶瓷宝库中增添了许多具有少数民族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

1. 五大名瓷窑之首:汝窑天青瓷 (河南临汝)

汝窑是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汝窑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

五大名瓷窑之首:汝窑天青瓷
五大名瓷窑之首:汝窑天青瓷

北宋 汝窑盘 北宋 汝窑盘

北宋 汝窑盘
北宋 汝窑盘
北宋 汝窑盘
北宋 汝窑盘

汝窑盘 北宋 (公元960-1127)

汝窑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存世最稀少的名品,也是古代最名贵的瓷器品种之一。这件作品采用芝麻状细钉支烧,通体满施天青釉,釉色莹厚青绿,釉面布满细小不规则的开片,看上去有一种素雅清逸的美感。

北宋 汝窑洗
北宋 汝窑洗
北宋 汝窑洗
北宋 汝窑洗

 高3.4cm,口径14cm,足径9.4cm。洗敞口,斜壁微弧,至下渐收,下承圈足外撇。通体施灰青色釉,釉面密布细密如冰裂的开片,满釉裹足支烧,外底心三个支烧痕。因为是出土物品,局部釉面有土沁。

该洗为王留现先生采集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窑址附近,后捐赠上海博物馆,1986年上海博物馆据此线索赴清凉寺村进行窑址调查,发现了汝窑瓷片、支烧具、匣钵等重要窑具,进一步明确此处就是宋汝窑窑址所在,此件圆洗对于汝窑窑址的发现意义甚大。

汝窑天青釉圆洗  北宋(960-1127年),上海博物馆藏
2015年10月22日微故宫《吕成龙先生谈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介绍:

这件洗虽然口沿磕掉一块,但在汝窑研究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器物。1986年10月在西安市召开了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研究会年会,包括冯先铭、耿宝昌先生在内的全国研究陶瓷的重要专家基本都参加了此次年会。

新会员王留现带了这件东西到西安的年会去。那天早上开会之前,他把这件东西给参会的专家看。当时问王留现先生是在哪儿发现的这件器物,他说是在宝丰县的清凉寺村周围发现的。当时参会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先生因有急事要提前离会返回上海,提着包刚要走,王留现先生看见了就说:“汪馆长,我这有一件瓷器,想请您看看。”汪庆正先生在后来写的文章中提到,当时看到这件瓷器时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非常震惊。汪庆正先生回到上海后,马上派上海博物馆两位研究陶瓷的女士范冬青、周丽丽,让王留现先生带着去了宝丰。在发现汝窑洗地点的周围,采集了一些标本,包括瓷片和窑具共计四十多件。

1987年出版了一本书,名叫《汝窑的发现》,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出版,正式宣告汝窑遗址之谜的解开。1930年日本人曾去河南探寻过汝窑遗址,1950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也曾去宝丰县清凉寺寻找汝窑遗址,但都没能找到。

有一件事很重要,1977年,故宫博物院为了解决所藏一件唐代鲁山花瓷腰鼓的窑址问题,派冯先铭先生、叶喆民先生、李知宴先生、李辉柄先生四人坐火车去河南考察,到郑州后,四个人分成两拨,李辉柄和李知宴先生去了鲁山县,在段店村找到了烧花瓷腰鼓的窑址。冯先生和叶先生去了宝丰清凉寺村,冯先生在那里找到一块汝窑洗残片,胎质、釉质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汝窑瓷器几乎一样。但由于只采集到一块标本,因此就没有写文章讲这个事情。

后来,故宫博物院把这件标本提供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检测,将检测数据与20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提供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一件汝窑洗完整器的检测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基本一致。

后来,王留现先生把这件汝窑洗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这次展览,我们之所以一定要把这件器物借来展出,就是因为它对汝窑遗址之谜的最终揭开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白釉刻印定天下:定窑及白瓷 (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山村)

以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山村为中心窑区的定窑,在唐代即开始烧造白瓷,五代、北宋及金代为其成熟发展期,至元代趋向衰落。

五代产品精细轻薄,部份已开始进入宫廷。北宋至金流行的刻花、印花装饰,代表这一时期的瓷器刻花、印花的新水平。由于采用覆烧工艺,进贡皇家的上等产品多包镶金、银、铜口。

五代 定窑白釉“新官”字菱口盘
五代 定窑白釉“新官”字菱口盘

定窑白釉「新官」字菱口盘  五代 (公元907-960年)

      定窑瓷器上的题款有五种,如:“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等。题款是刻在生坯上的。另外也有宫廷玉雕工匠在瓷器上刻的,如“奉华”、“聚秀”、“禁苑”、“德寿”等。这些铭文多为当时的宫殿名称。
此盘盘底题款
“新官”,胎薄而轻,具有定窑白瓷特点。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五管盖罐   宋 (公元960-1279)

白釉莲花口弦纹六管瓶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宋代瓷器珍品。高40.7厘米,口为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颈饰六道弦纹。肩部安六个管状直流,长圆腹、浅圈足。施白釉。宋代多烧五管瓶,六管瓶较少见。

 

 白釉划花鲢鱼纹瓶
白釉划花鲢鱼纹瓶
 白釉划花鲢鱼纹瓶
白釉划花鲢鱼纹瓶

白釉划花莲鱼纹瓶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此瓶为李政道先生捐赠。瓶身细长,鼓腹,瓶身布满莲花、莲叶、鱼、水波刻纹,运用图型比例、位置安排,让观众产生前后有序的层次感,莲花在上为主题,莲叶居中,水波和鱼居下,宛如一池生趣盎然的莲鱼水塘。

3. 紫口铁足粉青玉:官窑青瓷 (郊坛下官窑、修內司官窑)

“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这种瓷器和汝瓷、哥瓷、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

北宋官窑至今未确切得知窑址在何地。而南宋官窑有重要的发现,继浙江杭州乌龟山下发现郊坛下官窑后,20世纪90年代,在杭州老虎洞又发现了修內司官窑。

郊坛下官窑烧造的青瓷:胎薄,呈灰、褐、黑三色;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莹润泽,犹如美玉;釉面多有纹片;器口及底部露胎处,呈灰或铁色,称“紫口铁足”。造型优美,是南宋瓷器中的优秀作品。

南宋 交坛下官窑鬲式炉
南宋 交坛下官窑鬲式炉
南宋 交坛下官窑鬲式炉
南宋 交坛下官窑鬲式炉

郊坛下官窑鬲式炉  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赵宋官窑,紫口铁足,为旷世挚珍,历来声价奇巨。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云:“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

官窑瓷器中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廷陈设用品而产生,存世罕少,此鬲式炉即为异常难得的隽品。 此炉摹自三代之青铜器样式,式样古雅大方,胎体黑褐,釉光酥润,纹片错落有致,自有历千年而不泯之风骨,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此器以釉色取胜,以 造型见长,以纹片着称,体现出淡恬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一展宋人崇尚纯净一色的审美品味。

4. 神秘的金丝铁缐:哥窑青瓷 (窑址未知)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至今未发现烧造遗址的瓷窑,故可谓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神秘的瓷窑。其烧造年代可能在南宋后期至元代。

哥窑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

产品釉色以米黃色为最典型,另有灰青、浅灰青等色。器色开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等,其中大小结合的纹片分別呈黑色和黃色,后人称之为”金丝铁线”。

跻身于宋代五大名窑之列的哥窑,因窑址至今尚未发现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南宋 哥窑贯耳瓶
南宋 哥窑贯耳瓶
南宋 哥窑贯耳瓶
南宋 哥窑贯耳瓶

哥窑贯耳瓶  南宋  (公元1127-1279)

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通身细碎开片,静穆、优美。

元 哥窑葵口盘
元 哥窑葵口盘
元 哥窑葵口盘
元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盘  南宋  (公元1127-1279)

盘口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平底。通体施米黃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紫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5. 天蓝月白玫瑰红:钧窑乳浊釉瓷 (河南禹县)

宋、金、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以省禹县(今禹州市 )为中心,为宋五大名窑之一。因古属钧州,故名。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其中以禹县钧台、八卦洞为中心产区的官钧瓷烧造代表了钧窑的最高水平,传世有许多北宋宫廷专用品,制作精美,有的底部还刻有一至十的数码。

钧窑瓷釉以铜、铁为呈色剂,所烧产品均为乳浊釉,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色泽。

北宋钧窑玫瑰红釉鼓式洗北宋钧窑玫瑰红釉鼓式洗

钧窑玫瑰红釉鼓式洗  北宋  (公元1960-1127)

器型是宋朝鼓式洗的代表。口沿箍线清晰,器身上下有鼓钉二圈,鼓钉突出、饱满。器腹斜收,三只兽形足外撇,内收外撇使器型丰富生动。此玫瑰红釉十分难烧, 釉中含适度的微量氧化铜,才能烧出这种颜色,但实际产品呈现纯正的玫瑰色并不多。洗内天蓝色中有蚯蚓走泥纹,条纹细而呈蜿蜒状,原为烧造过程中常见的缺 陷,后来成了鉴定宋钧的依据之一。器底塗芝蔴酱色釉。

北宋钧窑月白釉海棠式盆托
北宋钧窑月白釉海棠式盆托
北宋钧窑月白釉海棠式盆托
北宋钧窑月白釉海棠式盆托

钧窑月白釉海棠式盆托  北宋  (公元1960-1127)

盆托,常与花盆配套使用,上承花盆。此盆托为海棠花造型,花口为四瓣,器身较浅,下承四个如意云头式足。内外壁釉面为月白色。

北方最高水平的青瓷:耀州窑

从唐代开始,陕西铜川耀州开始烧造青瓷、黑瓷及彩色釉陶等品种。五代时期青瓷产品达到了历史上北方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北宋至金代所烧产品驰名海內,釉呈青黄色,以刻花、印花为主要纹饰,刀工犀利,线条流畅,部份产品进贡皇家。

由于耀瓷产品的精美和所具有的特色,在宋代,河南部份地区和广东西村、广西永福、容县等窑竞相仿效制作。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花口尊

耀州窑黑彩梅花纹盒   唐 (公元618-907)

耀州窑在唐代已开始烧黑釉、白釉和青釉瓷,曾使用化妆土。玉璧底碗及堆酱彩朵花小盖盒是唐代耀州窑的典型瓷器。此盒施白釉,盒盖上黑色彩绘一朵大梅花,白底黑彩,无论在器型、上釉、彩绘,都是唐代北方耀州窑杰出的典型作品。

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纹三足瓶   北宋 (公元907-1127)

高21.4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2.3厘米。胎骨坚硬,釉色青中闪黄,有开片。颈的上、中、下部刻双弦纹,数个双层舟形纹竖立于上、下部弦纹之间;腹部刻缠枝纹,刻花装饰刀法刚劲犀利,线条流畅活泼。

耀州窑青釉力士托荷叶高足盘  北宋  (公元907-1127)

高6.8厘米、口径10.9厘米、足径5.5厘米。外翻口,下为高足,口部呈荷叶状,自然翩捲。通体施青黄色釉。高足上部有人物五名,面朝外,均作背托盘 状,人物姿态誇张生动。下部收小,至足底部又扩大,呈外翻状。宋代耀州窑花口尊有较多烧造,但似此形制的作品极为少见,此器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 性。

北宋-金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盒   //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花口尊 //  金耀州窑月白釉盖罐  //元 耀州窑姜黄釉刻花莲花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盒  北宋-金 (公元960-1234)

盒为生活日用品之一,用途很广。有盛装铜镜用的镜盒、药盒、化妆盒、盛装各种香料的香盒。此为化妆盒,是古代女性涂脂抹粉、装点美丽的用品。此盒施青釉,青中闪黃,盒盖中心內圈刻莲花纹,如一幅水墨画;外圈刻幅射纹至口沿,盒身口沿也刻幅射纹,刻纹美观实用,便于开啟提握。

宋金元的耀州窑及龙泉窑宋金元的耀州窑及龙泉窑

宋金元的耀州窑及龙泉窑宋金元的耀州窑及龙泉窑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宋  (公元960-1279)

高48.8厘米 口径7.5厘米 足径11厘米。作品为典型宋代梅瓶样式。撇口,短颈,长身,浅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带黄,釉层均匀,器外釉下刻花卉纹图案。主体纹饰为牡丹纹,刀法 犀利,纹饰线条十分流畅。造型庄重,器型规整,体量之高,为宋、金耀州窑之冠,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作品。同类形制之大器,在英国也有一件,但纹饰不尽相同。

北宋-金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盒   //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花口尊 //  金耀州窑月白釉盖罐  //元 耀州窑姜黄釉刻花莲花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花口尊  宋 (公元960-1279)

花口,直颈,鼓腹,圈足。腹部刻花,花瓣肥硕,入刀略深。通身施青釉,青中泛黃,刻纹带绿,为耀州窑经典特征。

炉火纯青的南方青瓷:龙泉窑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始烧于唐。

北宋时期产品依然深受越窑影响,釉多呈青黄色,以刻、划花为装饰。

南宋时期创烧的粉青、梅子青品种代表了古代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许多产品采用多次施釉方法,釉色葱翠,鲜丽夺目。

元代龙泉窑产品制作趋于粗放厚实,但贴花、铜红和铁红加彩的出现,为这一时期装饰工艺增添了新的色彩。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五管盖罐   宋 (公元960-1279)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五管盖罐   宋 (公元960-1279)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五管盖罐   宋 (公元960-1279)

罐直口,以下由小至大五级圆塔式器身、圈足。溜肩,第二层肩部置多棱状五管、鼓腹、莲花荷叶盖。整器刻划五圈重瓣上仰的莲瓣纹。通体灰青色釉。线条流畅,釉色娴雅。

罐盖如荷叶状,上饰重莲瓣纹,盖钮为一空心含苞待放的莲花,坐于荷叶之上,便于提抓,即美观又实用。

龙泉地区自北宋起便常在墓中出现多管造型的器皿,五管偶意”五谷”,象征仓库丰实,似为墓葬中做为“谷仓”意涵的用器。

南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南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南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南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南宋 (公元1127-1279)

这件三足炉是南宋龙泉窑的重要作品, 通体表面无纹饰,凭借丰厚釉层使釉色莹润葱翠,属典型的梅子青色调;微露白色胎体,造成边角转折处的楞线出筋,使之具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烧造技术之高,可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南宋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南宋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南宋 (公元1127-1279)

瓶仿玉琮(cóng音从)造型,敛口,直颈,平肩,口底径度相若,长方形腹,平底,矮圈足。每侧腹中部有二道直棱,棱线两侧横排15道凸棱。底露灰白胎,胎质厚实坚致。器壁内外施青釉,细开片,并有细密的小棕眼。

琮式瓶始出于南宋,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周代玉琮外型并加以变化而成。明代石湾窑多产此类瓶,清代景德镇也有烧造,但仍以宋代龙泉窑制品为最佳。

北宋青釉盘
北宋青釉盘
北宋青釉盘
北宋青釉盘
北宋青釉盘
北宋青釉盘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牡丹纹碗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牡丹纹碗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牡丹纹碗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牡丹纹碗
南宋高丽 青釉刻花花卉纹杯托
南宋高丽 青釉刻花花卉纹杯托
南宋高丽 青釉刻花花卉纹杯托
南宋高丽 青釉刻花花卉纹杯托
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盘
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盘
南宋 哥窑葵口盘
南宋 哥窑葵口盘
南宋 哥窑葵口盘
南宋 哥窑葵口盘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黑色给人稳重、深沉、阴暗的视觉感受,在青瓷、白瓷盛行于世的当儿,黑釉在高温下析出神秘的油滴、毫毛的现象,白地黑彩強烈对比的风格,也让黑釉瓷、黑绘瓷占有一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白地釉下黑褐彩:磁州窑(河北邯郸)

磁州窑在今河北邯郸地区,为北宋、金代著名民窑。

装饰工艺多样化,有刻、划、剔、彩绘等技法,尤以白地釉下绘黑、褐彩和剔、划化妆土纹样制品的制作最具代表性。装饰图案的题材多反映人们喜闻乐见的內容,具有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间色彩。

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把莲纹枕。
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把莲纹枕。
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把莲纹枕。
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把莲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把莲纹枕  北宋 (公元960-1127)

枕作如意头形。枕面胎上先敷一层白色化妆土,再上黑色化妆土,然后用锐器划出束莲纹,剔去花纹轮廓线以外的黑色化妆土,露出底层的洁白化妆土,黑白对比强烈。

这只瓷瓶是宋金时代标准的梅瓶式样:小口外翻,丰肩、长腹,圈足。胎灰色,施黑釉,绘画处施化妆土。两边以留白填黑的方法分绘竖龙各一。此瓶白龙白,釉地 黑如铁,釉调黑白鲜明,施釉或绘图虽不如官窑精美规整,但却生动地反映了民间百姓的审美和民间瓷匠的技艺,显示了浓郁的民窑艺术特色。

有趣的是瓷瓶的一面白龙下方有楷书“正八”两字。“正八”即指佛教中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业、正念、正定。

由此而见,该瓷瓶当为佛教庙宇中的供器。

扒州窑的窑址在河南禹县西北扒村。1950年发现,主要品种以白地黑画器为多。胎质疏松,绘画内容很生动,富有民间生活气息。属磁州窑体系。

二、叶纹剪纸黑釉瓷:吉州窑(江西吉安永和镇)

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为宋代南方重要的瓷窑。所烧产品有青白瓷、黑釉瓷、彩绘瓷等,尤以后二者最为著名。

黑釉瓷采用贴花、刻花、彩绘、洒釉等方法,创作出许多別致而又自然的纹饰,特別是木叶纹和剪纸贴花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朮风格。彩绘瓷基本仿效磁州窑,但器身不施化妆土,外观效果也与之不尽相同。

南宋-元 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三足炉 // 吉州窑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宋(公元960-1279)
南宋-元 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三足炉 // 吉州窑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宋(公元960-1279)
南宋-元 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三足炉 // 吉州窑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宋(公元960-1279)
南宋-元 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三足炉 // 吉州窑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宋(公元960-1279)

吉州窑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宋 (公元960-1279)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

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故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窑,其中以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最为著名。

吉州窑工匠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把凤凰灵动飘逸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这件瓷碗上,新颖别致,极具图案装饰效果。

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三足炉  南宋-元 (公元1127-1368)
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三足炉  南宋-元 (公元1127-1368)
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三足炉  南宋-元 (公元1127-1368)
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三足炉  南宋-元 (公元1127-1368)

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三足炉  南宋-元 (公元1127-1368)

平沿,肩、颈部各饰凸弦纹一道,附三足。平沿处饰褐彩回纹。肩、颈部以褐彩作地留出白色回纹。器腹饰主题纹样,是在白地上绘褐色叶纹,花纹规整、细腻,色彩对比鲜明。

三、油滴兔毫黑釉瓷

宋、金、元时期,南北方黑釉瓷烧造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 鹧鸪银星兔毫盏:建窑(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

宋时盛行“斗茶”,黑瓷因为能清楚地观察茶面上白沫的变化情況,故黑瓷的代表—建盏大受欢迎。黑瓷中又以兔毫斑最受人们钟爱。这种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溫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色、褐色纹,犹如兔身上之毫毛,所以称“兔毫盏”。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器物底足刻有”進琖 “、”供御”铭文,为朝廷贡品。

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日本和韩国的茶道都非常重视此物。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2. 黑釉剔划花填白:当阳峪窑(河南焦作市当阳峪村)

当阳峪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南距焦作市区3公里。为宋代北方著名民间瓷窑之一。所烧器物以剔花品种最富盛名,纹饰流利洒脱,又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其艺术感染力远在磁州窑系瓷窑同类装饰之上;绞胎也属成功品种之一,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 组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制作技巧高超。

当阳峪窑剔划花技法娴熟,纹饰繁复华丽,在施白色化妆土的坯体上再施黑色料浆,刻画出花纹,剔除掉花纹内(或外)不需要部分,并在适当部位篦划出花蕊、叶脉,再在剔除及刻画部位填入白色料浆,最后施透明釉烧成,这是当阳峪窑的高级制品。

此罐身划剔整齐排列的简单细微斜纹,內外施黑釉,釉不及底、口。简单一致的划花构造出強烈黑白对比,配以温润晶莹的釉色,稳重大气中不失细腻典雅的美感。

3. 黑釉油滴满天星:怀仁窑(山西怀仁县)

窑址在今山西怀仁,故名。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纹饰有叶纹、卷枝纹,有雁北地区特色。

黑釉油滴又称“雨点”或“滴珠”,黑釉中的名贵结晶釉之一。特点是黑色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形似油滴。

油滴的形成是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富集,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过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这些晶体即我们见到的有金属光泽的油滴状圆点。

黑釉油滴碗,敛口,弧壁,圈足,造型沉稳大气。碗内外通施黑釉,器足内亦满釉,工艺讲究。内面油滴银光闪耀,宛如满天星斗,令观者遐想无限,极具装饰效果。整件作品尺寸硕大,形制端正,颇为难得。

4. 黑釉白线粉红瓷:淄博窑(山东淄博市)

在山东淄博。亦称“博山窑”,以琉璃和陶器见著。始于汉。北朝时烧制青瓷,有青黄、青褐等色,制作粗糙。唐代盛烧黑釉瓷,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宋代烧 制白瓷、黑釉陶等,黑釉陶以“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名传于世。金代产白瓷和白釉黑花、黑釉、酱色釉器等,另有黑釉白线纹器,称“粉红”瓷,为金瓷最富特色的品种之一。

南宋 龙泉窑青釉灵芝耳瓶
南宋 龙泉窑青釉灵芝耳瓶
南宋 龙泉窑青釉灵芝耳瓶
南宋 龙泉窑青釉灵芝耳瓶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鱼纹洗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花卉纹盒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鱼纹洗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花卉纹盒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鱼纹洗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花卉纹盒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鱼纹洗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花卉纹盒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鱼纹洗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花卉纹盒

宋代 青瓷
宋代 青瓷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