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青白釉 玄纹八棱长颈瓶 (长颈残断)

唐 青白 玄纹八棱长颈瓶 (长颈残断)配明式黄花梨木托

Description

唐 青白 玄纹八棱长颈瓶 (长颈残断)配明式黄花梨木托

参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宋 八棱净水瓶 Vase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宋 八棱净水瓶 Vase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宋 八棱净水瓶 Vase

Object Details
Period:Song dynasty (960–1279)
Culture:China
Medium:Pottery
Dimensions:H. 9 in. (22.9 cm)
Classification:Ceramics
Credit Line:Fletcher Fund, 1925
Accession Number:25.222.2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Timelines
Central and North Asia, 1000-1400 A.D.
Central and North Asia, 500-1000 A.D.
China, 1000-1400 A.D.
China, 500-1000 A.D.

参考:拍卖结果 > 保利香港2016年春季拍卖会 > 中国古董珍玩专场 > 清乾隆 松石绿料八棱瓶

中国古董珍玩专场 拍卖信息 Lot 3074 清乾隆 松石绿料八棱瓶
中国古董珍玩专场
拍卖信息
Lot 3074 清乾隆 松石绿料八棱瓶

估价:150,000-200,000 HKD
成交价: 177,000 HKD (含买家佣金)
尺寸:
高14.5cm

拍品说明:
款识:「乾隆年制」双框四字双行楷书阴刻款八棱瓶。瓶直口,长颈,溜肩,扁圆腹,圈足。通体内、外均施松石绿釉。圈足刻有双框「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字体工整有力。此器虽然体型小巧,但比例匀称,可见当时工艺之细腻。釉色清雅悦目,配以简约线条更见瓶身每一棱之锐利,仿松石绿料色十分困难,传是流传难得一见。此器原脏原旧,保存完好,十分难得。来源:巴黎苏富比,2012年6月13日,编号243

参考:拍品信息:0001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0001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0001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作者 —
尺寸 21.9cm
作品分类 陶瓷>元代以前陶瓷
创作年代 南宋
估价 咨 询 价
成交价
RMB  91,901,160 HKD  113,880,000USD  14,576,640EUR  11,388,000
专场 凝青絮金—日本珍藏官窑八方瓶
拍卖时间 2015-04-07
拍卖公司 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5春季拍卖会

出版:
G.St.G.M. Gompertz,《Celadon Wares》,伦敦,1968年,图版12
W.B.R. Neave-Hill,《Chinese Ceramics》,爱丁堡,1970年,图版86
长谷部乐尔编,《世界陶磁全集》,卷12:宋,东京,1977年,图版67及68
《陶磁大系》,卷36:青磁,东京,1978年,图版19
《宋元の美术》,东京,1980年,图版3
G.St.G.M. Gompertz,《Chinese Celadon Wares》,伦敦,修订版,1980年,彩图F
邓禾颖及唐俊杰,《南宋官窑》,杭州,2008年,页120左上

说明

瓶八方,圆盘口,长颈往下渐宽,间饰弦纹成双。下接垂肩,棱角分明,硕腹丰盈,器形端庄,刚中见柔。底承八方圈足,胎呈黑褐铁色。通体罩施青釉,微偏灰,若水映晴空之色,澄澈莹润,隐透丹霞,不失温煦。片纹自然泛金,浓淡不一。釉质丰厚,抚如琼玉。口沿釉稍流敞,色呈绛紫,圈足釉略蓄聚,质若凝脂。配日式双重梧桐木盒。

来源:
John Henry Levy 收藏(至1975年)
伦敦苏富比1975年7月8日,编号68
Eskenazi Ltd,伦敦

展览:

《The Arts of the Sung Dynasty》,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60年,编号159
《The Ceramics Art of China》,东方陶瓷学会及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伦敦,1971年,编号102,图版67
《美の美》,日本桥三越本店,东京,1976年,编号45
《宋元の美术》,大阪市立美术馆,大阪,1978年,编号1-20
《特别展.中国の陶磁》,东京国立博物馆,东京,1994年,编号174(图片水平倒置)

南宋官窑,成于杭州,乃为供御而制,享负盛名,可谓上品重器,寥若晨星。其简洁端庄,唯覃奥渊涵可达,证故时匠人神技巧思,尽谙美瓷韵致,窑火斑斓处,看尽一代思潮,出窑成品时,溢散赵宋文士雅调。

宋时儒学,有欧阳修一门,承古法以修其德,遵古制以正其心。亦见王安石一派,意主变法,改除旧弊,行简约凡素,尚纯粹质朴。

此儒风一场,无情去,吹尽旧唐万种妖娆,但见有情还今朝,带来了谦谦君子之道。尽意之所求,古朴而简素,优雅而含蓄,不以材贵为珍,但求一品气韵精神。

宋之文人,必是心怀尚古、史海寄情。刘子健曾有论述,至宋一朝,儒学始现新章,于后世影响深远,历经千年而不断。青铜之器,乃祭祀之魂,可明民知,章法度,优品德,善言行,立天下之根本。1

北宋末,金人入侵,如燎原之火,烧遍北国万里山河,挥钢刀、驱铁骑,直破东京。高宗南遁,立临安为行都,凭长江天险、中兴四将,暂得安宁。金刀戎马声渐远,又听水墨琴音,尚古之风自此尤盛。修内司复建官窑,烧御瓷以供南宋宫廷,以汝窑为鉴,专釉色,重开片,刻求自然素雅,意仿美石灵韵。南宋官窑,承北宋遗风,延其正统,致雅脱俗,多袭青铜、古玉之制,此二者皆为古礼祭祀重器,文人雅士尤以为珍,精考而敏求,梦回商周,再见千年辉煌依旧。今台北故宫所藏,见五件官窑重器,一尊、三壶,皆为青铜之制,亦见一琮,取源古玉之形。2

本品制式,虽不见商周青铜有之,然亦是渊源尤深。南宋宫廷,格古而开新,所创之品,气韵古拙,庄重浑厚,彷佛历经史海几度沧桑,大浪淘沙尽,留下那一身上古精神。见有存世汉壶,制式与本品相类,长颈垂腹,通身繁饰,肩颈以横纹相隔,可见一例,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编号2007.133(图一)。另见一例,藏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馆藏编号RLS1997.48.831。器饰弦纹者,可见长颈蒜头瓶一类,以秦时为主(可见一例,藏赛克勒博物馆,馆藏编号RLS1997.48.592;亦见一例,曾售伦敦苏富比2001年6月20日,编号182)。器作方制者,虽不见于此类壶品,却为青铜常取之式。古之瓷者,圆器易制,而琢器难得。如本品八方之形,必是精心细作,繁工琐序,正品方成。

瓶罩青釉,色偏粉蓝。缓缓迭施釉层,甚或重复窑烧,始达柔光婉约、凝脂温润。胎骨棱角,裹之厚釉,锐角敛藏,柔里蕴刚,邀人抱于掌内,抚弄摩挲。遥想当时烧成出窑以后,冷却工夫掌握得宜,继而润其色,方得如此金丝开片,疏朗自然,彷佛琼玉整块琢成。

凸棱高处,青釉流敞,黑褐胎骨若隐还现。黑褐,悄使色增层次、形添沉稳。宋官之品,清代景德镇多有仿之,唯胎色洁白,须染至黑褐,而后施釉入窑,铁色可得。

官窑之瓷,自烧成起,已见时人撰文赞之。南宋叶置,作「坦斋笔衡」,书中记,「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今杭州考古所见,南宋窑址有二,乌龟山一处,于南宋皇城之南;老虎洞一处,于南宋禁苑之内。3 两处窑口,出土瓷片标本众多,品类甚广。经研究,乌龟山一处,当属交坛下官窑,老虎洞一处,应为修内司官窑。

南宋官窑,尚有致精之品存世,为杭州两处窑址所不见,或因时人惜其珍,虽见残疵,亦不弃之;再或因其并非二窑所出,实另有精小御窑,奉旨承造,尽寥寥数年而已,故今人尚未得其真貌。如此众说云云,究其所以,仍未尽知。可参考一相类残器,老虎洞窑址出土,展于《幻の名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2010年,图版05(图二)。

宋之官窑,举世稀珍,于南北两故宫中,亦属不可多得之物。今之所见,官窑上品者,均为博物馆收藏。与本器最为相近者,见一长颈八棱瓶,形制略小,开片纤柔,据传原为清宫旧藏,先后属 F.C. Harrison、A. Daniel Hall 爵士、Robert C. Bruce 及仇焱之所蓄,后入安宅英一收藏,现存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曾两度售于伦敦苏富比,分别为1943年7月1日,编号70及1953年5月12日,编号60,亦曾售于伦敦佳士得1970年10月12日,编号77,此瓶多见著录、展览,曾与本品同录东方陶瓷学会展览《The Ceramic Art of China》,伦敦,1971年,编号103(见图版68,图三)。

宋官窑上品,现身拍卖者,仅另见有二。其一为艾佛瑞.克拉克夫人旧藏贯耳方壶,该器于1975年3月25日曾售于伦敦苏富比,编号101,载于《世界陶磁全书》,卷12,东京,1976年,彩图71。另有一纸搥瓶见于香港苏富比,其底刻「玉津园」三字,售于2008年4月11日,编号2601。

官窑其色,青润明亮,匀净素雅,方存之间,映出一片雨过晴天,釉见开片,如一缕金线,曼舞游丝,织出那不世之经典。时有龙泉其窑,已着力学之,后世仿烧之风,更是延续至今。至明一朝,时人多作文章,对其大加赞赏。宣德、成化两朝,景德镇御窑多有仿造,唯形制略小。入清以后,雍正曾取宫中珍藏,送至景德镇,命御窑匠师按此烧造,如本品形制者,或亦见于其中。

乾隆帝,尤好古珍,下投其所好,进大批宋官入朝,上见而以为真,择其精者,御题诗文。此类之品,久惑世人,直至近年,方得分辨。1989年,台北故宫作展,录官窑一百四十三件,其中瓶尊等三十件,然或仅四件实为南宋官窑真品。4

John Henry Levy,收藏之大家,1976年逝世。其母为著名中国陶瓷收藏家 Nellie Ionides 夫人,其父为 Walter Henry Levy。1975年,伦敦苏富比售其藏珍,本品八方瓶亦于其中,为整场首屈之重器。

1 刘子健,《Ou-yang Hsiu. An Eleventh-Century Neo-Confucianist》,史丹福,1967年,页vii及163。
2 见《宋官窑特展》,台北,1989年,编号2及8-10;及《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台北,2000年,编号I-31。
3 《南宋官窑》,北京,1996年;杜正贤编,《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北京,2002年;张振常编,《南宋官窑文集》,北京, 2004年。
4 蔡和璧在《宋官窑特展》图录中提出断代之虞,惟言词隐晦。

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青釉八棱瓶,唐,高22.5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7.2厘米。

  瓶通体呈八棱形,直口,长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至底,圈足。胎体呈灰白色。釉面明亮,釉色青绿,犹如一汪湖水。瓶体凸棱部位釉色浅淡,更增加了器形的美感。此瓶在装饰上颇具匠心,瓶类多为圆形,此瓶则呈八棱形,且颈、肩相接处有三条凸棱,可谓与众不同。

  此物的用途是做洗手用的净水瓶。

  在唐代,制瓷业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以越窑的青瓷为代表,北方则以邢窑的白瓷著称。当时越窑生产规模庞大,产品备受世人青睐,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赞美它。唐人陆羽撰《茶经》,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并把越窑列为唐代诸窑之首。诗人陆龟蒙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句,把越窑青瓷比作千峰翠色,苍郁葱茏,沉静深远,形象地表达出越窑青瓷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了14件唐代越窑青瓷,同在地宫出土的衣物帐碑上将这些越窑瓷器明确记载为“瓷秘色”。其中一件与此件八棱瓶相同,因此这件越窑青釉八棱瓶亦应属于秘色瓷。

撰稿人:徐巍

关键词: 青釉 八棱瓶 越窑 青瓷 邢窑 白瓷 陆羽 秘色 秘色瓷

参考:法门寺地宫八棱净水秘色瓷瓶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出于法门寺地宫的中室内。其造型十分优雅,端庄规整,釉色晶莹,胎质细密。瓶颈细长,直口,圆唇,肩部圆隆,腹呈瓣瓜棱形,圈足稍外侈。在瓶颈与瓶身相接处装饰有相应的八角凸棱纹三周,呈阶梯状。通体施明亮青釉,有开片。足底露胎,胎色浅灰而精致细密。高21.5厘米、最大腹径11厘米、口径2.2厘米、颈高11厘米,重615克。

高古瓷唐越窑青釉秘色瓷八棱瓶
高古瓷唐越窑青釉秘色瓷八棱瓶

  在发掘时,瓶口覆有一颗大宝珠,瓶内装有29颗五色宝珠。遗憾的是这么精致的瓷瓶在《物账碑》中竟没有记载。后经专家鉴定,瓷瓶的釉色、胎质与其他秘色瓷完全相同,应该算在秘色瓷的行列之中。再从佛教的仪轨看,此瓶出土时内有宝珠,应属于密教的供养器“五贤瓶”“五宝瓶”之类。用它盛上五宝、五药等以消除烦恼、去除尘垢,系为佛家宝物。
高古瓷唐越窑青釉秘色瓷八棱瓶
高古瓷唐越窑青釉秘色瓷八棱瓶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xiè),共嵇中散斗遗杯。”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盛赞秘色瓷的传世七绝《秘色越器》诗,也是迄今发现对秘色瓷最早的文献记载。首句“越窑开”说明秘色瓷的诞生地为越窑。越窑是中国青瓷最重要的发源地和主产区。东汉年间,这里从陶器到原始青瓷,后来又完成了从原始青瓷发展到青瓷的历史过渡,这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由于这一带战国时属越国,唐时改为越州,“越窑”因此得名。越窑青瓷经过不断发展,晚唐、五代时达到鼎盛,衰败于北宋中期。陆龟蒙所谓的“越窑”则主要是以今天的浙江余姚上林湖为中心的上虞、宁波等地,此范围中已发现古窑址近200处,是唐、五代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区和贡窑所在地。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内壁施青黄釉外,其余器物均施湖绿、青绿、青灰色釉。虽然都是青绿色调,但也很难保持一个标准色釉,这说明秘色瓷的色釉烧造很难把握。唐代越窑青瓷为当时全国青瓷之首,秘色瓷又是其中的上乘之作,所以“秘色瓷”也就成了青瓷中精品的代名词了。

 

  秘色瓷是什么?“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其诗作《秘色越器》中这样描写秘色瓷。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什么了。就这样,秘色瓷逐渐成了一个谜。

  关于秘色瓷之谜一直持续到了现代,直到1987年,一场暴雨摧毁了陕西法门寺塔,考古工作者揭开地宫,发现了一块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以下简称《衣物帐》)的碑和14件秘色瓷器,从此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我国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复活”了。

  秘色瓷是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越窑烧造的精品瓷器,因为是为皇宫烧造的,并且在质量与风格方面代表一个时代的瓷器生产水平和生产走向而名闻中外。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亦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镠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也被广泛认为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1987年法门寺塔考古发掘出的14件越窑秘色瓷中,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均釉面青碧,胎质细腻,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其中的一件八棱净水秘色瓷瓶更是被学术界称为“一个突破性发现”。它高21.5厘米,最大腹径11厘米,口径2.3厘米,重615克。八棱净水秘色瓷瓶瓶颈细长,直口,圆唇,肩部圆隆,腹呈现瓣状瓜棱形,圈足稍稍外侈。在瓶颈与瓶身相接处装饰有相应的八角凸棱纹三周,呈阶梯状。其造型十分优雅,端庄规整,线条流畅,通体施明亮青釉,瓷化程度极高,这一造型在唐代可以说极具审美创意。该瓶在出土时,瓶口原覆一颗大宝珠,瓶内装29颗五色宝珠,从佛教仪轨上判断,此瓶应属密教供养器之“五贤瓶”或“五宝瓶”之类。该净瓶未列入《衣物帐》记载中,也未与其他秘色瓷一并放置,而是单独发现于地宫中室第二道门前侧。后经专家鉴定,瓷瓶的釉色、胎质与其他秘色瓷完全相同,应该算在秘色瓷的行列之中。因此它仍是晚唐越窑秘色瓷之精品。西安唐咸通十二年张叔尊墓出土一件类似净瓶,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一件。

  另外,同一批出土的越窑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和越窑五瓣葵口秘色瓷盘,均发现于地宫中室的檀木箱内。这两件秘色瓷器通体均施青绿色釉,釉色均匀,光洁莹润,器型规整。特别的是,在灯光照射下,碗和盘内清澈明亮,玲珑剔透,“无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盛于碗或盘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来是由于工匠在制作这些秘色瓷时,将器物的底部巧妙地设计成略微向器物内部凸起,这使碗或盘的底部形成了一个微小的弧面,再加上青绿透明的釉面,就使得碗或盘的底部近似一个“凸面镜”,对光产生了发散作用,进而形成了视觉差。这便是秘色瓷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现象的真正原因。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