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五代十国 青瓷 狮钮六系罐

钧釉 狮钮六系罐

Description

五代十国 青瓷/钧釉 狮钮六系罐

参考:佳士得
6 12月 2021 | 網上拍賣 20203
古今網上拍賣-中國藝術
拍品 3240
隋 青釉貼花三系盤口瓶
SUI DYNASTY (581-618)

隋 青釉貼花三系盤口瓶
隋 青釉貼花三系盤口瓶

隋 青釉貼花三系盤口瓶
隋 青釉貼花三系盤口瓶
隋 青釉貼花三系盤口瓶
隋 青釉貼花三系盤口瓶
隋 青釉貼花三系盤口瓶
隋 青釉貼花三系盤口瓶

成交價 HKD 50,000
估價 HKD 50,000 – HKD 80,000

詳情
8 5/8 in. (22 cm.) high., box

來源
1992年購於香港

狀況報告
拍品的狀況可能存在極大差異,而由於其性質使然,拍品難以處於完美無瑕的狀態。拍品均以拍賣時的狀況出售。

謹請注意,所有拍品均按「現狀」拍賣,閣下或閣下的專業顧問應於拍賣前親自查看拍品以評鑑拍品之狀況。
-口沿及足有數處磕
-瓶身有幾處燒造瑕疵

异军突起的黄瓷君——寿州窑

寿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窑址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寿州,故名。

南朝 青釉贴花八系罐
南朝 青釉贴花八系罐

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中晚期,兴盛于隋、唐,晚唐时停烧,前后烧造约400余年。入唐以后,寿州窑产品以黄釉、青釉为主,兼烧黑釉、茶叶末釉、酱红釉等。器型主要有壶、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筑材料等。

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色紫”,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以中原文化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并具地方特色。

隋 青釉刻花碗
隋 青釉刻花碗
隋 青釉刻花六系盘口壶
隋 青釉刻花六系盘口壶

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胎体坚实、厚重、胎色青灰。

唐 黑釉圆边长方形枕
唐 黑釉圆边长方形枕
唐 黄釉执壶
唐 黄釉执壶

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枕、玩具等,釉色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常开有小纹片,胎体原色,胎色白中泛黄。另外还烧黑釉瓷,釉面光润如漆,少数呈酱褐色。

在装饰技艺上,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在烧制方法上,都用托珠叠烧法。碗、盘器内留有支烧痕迹。

堆贴

堆贴
堆贴

刻花

刻花
刻花

印花

印花
印花

特征和鉴定要领:

(1) 隋代产品

  1. 隋代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厚,胎色青灰;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
  2. 釉色青中带黄或带绿,光泽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
  3. 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划花有莲瓣纹、单弦纹、复弦纹、波浪纹等;贴花仅见卷草纹。图案的组成常采用带状或团花状。
  4. 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
隋 酱釉戳印花四系盘口壶
隋 酱釉戳印花四系盘口壶
盘口壶是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的一种陶瓷器。三国时期盘口和底部较小,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东晋以后,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修长,外口沿领也加高;各部位比例协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重心向下,放置平稳。南朝时壶身瘦长,至底渐敛,颈长,多桥形系。盘口壶发展至隋代,器型更加瘦长,盘口高而微撇,颈长且直,腹呈椭圆形,条状系。
隋代盘口壶虽然存世量颇多,但由于时代久远,造型优美、工艺精良,并且保存完整的精品却并不多见。蚌埠博物馆现存一件寿州窑青釉盘口壶(见图),可谓隋代寿州窑产品在造型、釉色、烧制工艺上的巅峰之作,也是目前所见,寿州窑产品中为数不多的、最为精美的产品之一。
该盘口壶口径12厘米,腹径70厘米,底径11.8厘米,高35厘米。盘口外撇,圆唇口沿、盘底出棱角,长束颈、上饰两周凹弦纹。颈部以下渐大,颈下部饰七朵戳印的小团花。广丰肩上置四股对称的双股系,系的下端饰十数瓣戳印的团花纹。肩部以两周凹弦纹隔断,在肩的上部饰一组戳印的由团花和戳印纹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弦纹内有一周六瓣团花,腹部的下方装饰一周由戳印团花和树叶纹组成的四花瓣纹。整器共有四层装饰花纹,在隋代,此种装饰手法可谓非常华丽了。器物通体施青釉,釉色均匀纯正,腹下部露胎,胎体细白、紧密。数道蜡泪痕别具美感。
寿州窑是安徽地区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地方窑口之一,其窑址分布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寿州,故名。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终于唐晚期,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记载“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又记“寿州瓷,茶色紫”。寿州窑黄釉有蜡黄、鳝鱼黄、黄绿以及铁褐釉等,并兼烧白瓷、黑瓷。马未都在《瓷之色》一书中说“隋唐黄釉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则以寿州窑黄釉为典型。”寿州窑开创的黄釉瓷,打破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烧造局面,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隋代寿州窑开始烧青瓷,产品有小口碟、四系瓶、高足盘等。隋代胎体坚实、厚重、胎色青灰。唐代胎体原色,胎色白中泛黄。釉色隋代青中带黄绿,有玻璃光泽,常开有小纹片。唐代以黄色为主,釉面光润透明,大多施用化妆土,有剥釉现象。另外还烧黑釉瓷,釉面光润如漆,少数呈酱褐色,有粗、细两类产品,精细者胎为白色。在装饰技艺上,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在烧制方法上,都用托珠叠烧法。碗、盘器内留有支烧痕迹。
隋 酱釉戳印花四系盘口壶
隋 酱釉戳印花四系盘口壶
隋 青釉盘口四系罐
隋 青釉盘口四系罐

(2) 唐代产品

  1. 胎体比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
  2. 釉色以黄为主,釉面光润,开小片纹,表层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大多施用化妆土,但釉与化妆土结合不牢,有剥落现象。
  3. 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碗、盘内心和底足留有3个支钉或托珠痕。
  4. 器形有碗、盏、杯、钵、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数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盏一类器足的边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

唐 黄釉印花长方形枕
年代:唐

唐 黄釉印花长方形枕
唐 黄釉印花长方形枕

出土地点:1980年西安市东郊出土

收藏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长19厘米,宽12厘米,高7.3厘米。枕为圆角长方形,枕面微凹并印有花朵纹,四侧面光素。通体黄釉润泽,侧面釉色不甚均匀,釉面有细碎开片。底部无釉,并有一孔,侧亦有一小孔。胎灰白质密,叩之声脆。制作规整,装饰简洁,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陶瓷枕是我国古代常见的夏令寝具。古人认为陶瓷枕能清凉驱暑,爽身怡神,甚至“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因此不论贵贱、贫富,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陶瓷枕始见于隋,流行于唐、宋、元各代,明清以后日渐稀少。

陶瓷枕产地广,窑口多,形式繁,装饰异,各具特色与时代风格。唐代陶瓷枕造型较简单,多作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装饰技法亦较单纯,主要有模印、刻划、绘画及绞胎等。陶瓷枕的制作是以泥片合拢,中空。为避免烧制时枕内空气膨胀,枕体爆裂,成型后均留孔。

黄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也称铁黄。黄釉分高温釉、低温釉两种。低温黄釉即铅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色橙红。高温黄釉是含少量铁元素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黄色。唐代已能烧制岀标准的黄釉瓷器,如安徽寿州窑、萧县白土窑,河南密县窑、郏县窑,陕西铜川玉华宫窑,山西浑源窑和河北曲阳窑等都有烧造。其中以寿州窑黄釉最为有名。

这件黄釉枕制作规整,釉面光润、淡雅,装饰朴素大方,具有典型唐代寿州窑的风格,是唐代黄釉器中的精品。

唐 黑釉盂口瓶
唐 黑釉盂口瓶
唐 寿州窑黄釉执壶
唐 寿州窑黄釉执壶
唐 寿州窑黄釉碗
唐 寿州窑黄釉碗
唐 寿州窑黄釉葡萄纹执壶
唐 寿州窑黄釉葡萄纹执壶
唐 寿州窑黄釉碗
唐 寿州窑黄釉碗

寿州窑器型众多,装饰工艺多样,在南青北白的格局下,寿州窑以其独特的风格,书写着自己的传奇。寿州窑黃釉瓷是我国唐代陶瓷百花园中异军突起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制瓷工业发展史上,隋代曾一度风行烧造青釉瓷,到了唐代许多瓷窑争相烧造白瓷,寿州窑既没有盲目崇尚去烧白瓷,也没有沿着青瓷烧造的老路走下去,而是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另辟蹊径,烧造出别具一格的黄釉瓷。

参考:南朝青釉盘口壶

南朝青釉盘口壶
南朝青釉盘口壶

参考:佳士得
安思遠私人珍藏網上拍賣
3月 18日 – 3月 27日 2015年 | 網上拍賣 11220
The Collection of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Volume VII: Chinese Works of Art Online
拍品 8013
南朝/隋 越窯系青釉繫帶盤口壺

南朝/隋 越窯系青釉繫帶盤口壺
南朝/隋 越窯系青釉繫帶盤口壺

成交價 USD 8,125
估價 USD 2,000 – USD 3,000

A YUE-TYPE STONEWARE JAR
CHINA, SIX DYNASTIES PERIOD, 6TH CENTURY AD
The rounded shoulder incised with a band of overlapping petals and applied with four pairs of faceted lug handles, the neck encircled by two flange collars, and the cup-shaped mouth flanked by a pair of small loops, covered with a glaze of greyish-green color
11 1/8 in. (28.3 cm.) high, box

狀況報告
拍品的狀況可能存在極大差異,而由於其性質使然,拍品難以處於完美無瑕的狀態。拍品均以拍賣時的狀況出售。

Provenance
The Collection of Robert H. Ellsworth, New York, acquired in Hong Kong, 1988.

参考: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编号:96.0320/38/45
东晋(公元317-420年)青釉盘口壶
分享至:时间:2017-08-01

东晋(公元317-420年)青釉盘口壶
东晋(公元317-420年)青釉盘口壶

高19.1、口径12.1、底径10.3厘米
盘口壶是南方地区两晋南朝时期青瓷器中非常流行的器形,其随时代发展的变化也十分明显。西晋时期流行浅盘口,颈部短粗,盘口的直径与腹径相比,显得大小适中。东晋时颈变细、变长,盘口的直径显得很大。进入南朝以后盘口变深或成为杯口,颈变长、变细。此壶的造型具有典型的东晋时期特征。从胎釉特点看,此壶应为以浙江上虞一带窑场为代表的早期越窑系产品,是当时质量较高的产品。

青釉盘口瓶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中的主要产品,一般是在还原焰中烧制成的,釉色还不稳定,这说明当时的窑炉结构还有待改进,使用还原焰烧成技术仍不成熟。

这时的用釉仍属于石灰釉,透明度强,釉面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在高温中流动性大,烧成后常呈流珠状,而且胚体普遍较厚,胎质坚硬,一般是器里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

隋青釉盘口瓶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的主要产品,一般胎质较为细腻,瓷化程度良好。在器形方面,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造型,但又有所变化,并创造了一些新的器形。常见器物有盘口壶、鸡头壶、瓶、高足盘、带系罐、碗、尊、灯和烛台等日常生活用具。盘口瓶由北朝时洗口瓶演变而来,特征为盘口,短颈,平底。与北朝的洗口瓶相比,主要变化是颈变细长,腹径阔大,略呈椭圆形,且有单体双体之分。

盘口壶:体形较南北朝时的大,盘口更高,颈较长较直,腹更瘦长,有4—6个条状系。

寿州窑黄釉瓷
寿州窑黄釉瓷
青釉印纹双系壶,
青釉印纹双系壶,

青釉印纹双系壶,
高26.6cm,口径14.9cm,底径11.2cm

壶盘口,束颈,丰肩,敛腹,平底。通体施青釉。外口凸起弦纹,肩部堆贴兽面衔环装饰,两侧各立双系。肩部模印网纹,网纹上下各戳印小菊花纹一周。

双系壶在西晋时期较为多见,是当时盛水的器皿。此壶造型庄重规整,釉色匀净,其兽面衔环装饰和模印网纹都是西晋时期青瓷的流行纹饰。

青釉堆塑绳纹四系盖罐

五代时崭露头角,成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

青釉堆塑绳纹四系盖罐
青釉堆塑绳纹四系盖罐

宋代取青瓷和白瓷之长,创制出“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的影青瓷,集中代表了宋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参考:一青一白并驾齐驱 隋朝南越窑北邢窑赏析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秦之于汉、隋之于唐,包括后周对于宋朝的意义,都像是晨间日出前那抹最绚烂的彩霞,也像是雄浑交响乐的激昂序曲,没有它们的铺垫,就无法迎来中国历史最高潮的那些乐章。

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是隋朝灭亡的一大因素,但这仅仅是一个诱因,并非根本原因。隋朝社会矛盾的激化,有一个积累过程。“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隋书》中的这句话还是比较公道的。隋朝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38年的时间就灭亡了,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比较短的朝代。

在中国陶瓷史上,隋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至唐代,北方形成了以刑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窑系统并驾齐驱,形成“南青北白”之说。同时“釉下彩瓷”与“花瓷”、“三彩陶器”等有特色的制瓷工艺也相继出现。

隋唐时代,全国统一,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进入了高度发展时期,陶瓷生产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隋代历时甚短,立国仅38年即亡。但它的历史地位,犹如秦对立两汉,为后继王朝—唐建立统一大帝国创造了条件。

同样,在陶瓷史上,隋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基于隋代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瓷器生产便能既继承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也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故南北青瓷得以融合与发展,形成了隋代青瓷的一大特征。

隋代瓷窑的分布也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的格局,使南北方瓷器生产可以并驾齐驱的向前发展。

隋代处于两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一一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这一时期的陶瓷业相对前代可以说比较发达,瓷器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

青釉四系洗口瓶 故宫藏
青釉四系洗口瓶 故宫藏

陕西西安隋墓中出土的另一种洗口瓶,在形制上与此又有较大区别,其特点是颈中部细小,并装饰凸弦纹二道,腹部丰满腹以下敛收、平底。

参考:故宫博物院 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隋,高43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3.5厘米。

瓶盘口,长颈,溜肩,肩部置四个由双股泥条制成的竖系,鼓腹,腹以下渐敛,近底处外撇。通体施青绿色釉,釉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洁白的化妆土,釉面开有片纹。釉下纹饰为划花和印花,颈、肩部均戳印圆圈纹,肩部有两道划花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三道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为忍冬纹,每层纹饰间均以弦纹相隔。由于考古工作者在安徽淮南窑遗址曾发现这种四系盘口瓶标本,在安徽地区隋代墓葬中也曾出土这类四系盘口瓶,由此推断,这件四系盘口瓶应为安徽淮南窑制品。
撰稿人:吕成龙

关键词: 青釉 划花 莲瓣纹 化妆土 印花 忍冬纹 弦纹

参考:佳士得拍賣 17417
中國藝術:冬季網上|11月 28日 – 2019年 12月 5日
拍品 2 ROBERT B. AND BEATRICE C. 梅耶家族珍藏
唐 褐釉瓶
TANG DYNASTY (AD 618-907)

拍品 2 ROBERT B. AND BEATRICE C. 梅耶家族珍藏 唐 褐釉瓶 TANG DYNASTY (AD 618-907)
拍品 2 ROBERT B. AND BEATRICE C. 梅耶家族珍藏
唐 褐釉瓶
TANG DYNASTY (AD 618-907)
拍品 2 ROBERT B. AND BEATRICE C. 梅耶家族珍藏 唐 褐釉瓶 TANG DYNASTY (AD 618-907)
拍品 2 ROBERT B. AND BEATRICE C. 梅耶家族珍藏
唐 褐釉瓶
TANG DYNASTY (AD 618-907)
拍品 2 ROBERT B. AND BEATRICE C. 梅耶家族珍藏 唐 褐釉瓶 TANG DYNASTY (AD 618-907)
拍品 2 ROBERT B. AND BEATRICE C. 梅耶家族珍藏
唐 褐釉瓶
TANG DYNASTY (AD 618-907)
拍品 2 ROBERT B. AND BEATRICE C. 梅耶家族珍藏 唐 褐釉瓶 TANG DYNASTY (AD 618-907)
拍品 2 ROBERT B. AND BEATRICE C. 梅耶家族珍藏
唐 褐釉瓶
TANG DYNASTY (AD 618-907)

估價: USD 1,000 – USD 1,500
(CAD 1,326.80 – CAD 1,990.20)
成交價: USD 2,000

請注意,此拍品為私人藏家所有。

來源
盧芹齋,紐約,1962年。
参考:佳士得拍賣 18526梵達倫珍藏中國藝術網上|10月 30日 – 2019年 11月 6日
拍品 11 PROPERTY FROM THE ESTATE OF ALBERT AND LEONIE VAN DAALEN, SWITZERLAND
北宋 青白釉蓋瓶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北宋 青白釉蓋瓶
北宋 青白釉蓋瓶
北宋 青白釉蓋瓶
北宋 青白釉蓋瓶
北宋 青白釉蓋瓶
北宋 青白釉蓋瓶

估價: GBP 1,500 – GBP 2,000
(CAD 2,511.60 – CAD 3,348.80)
成交價: GBP 30,000

請注意,此拍品為私人藏家所有。

來源
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 馬斯垂克TEFAF, 2005年3月17日
瑞士艾爾伯‧梵達倫及莉奧妮‧梵達倫伉儷珍藏

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釉四系罐
文物号新00150862
分类陶瓷
年代隋

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釉四系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釉四系罐

白瓷生产也较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但又有所变化,变得更加饱满。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隋代制瓷业的突出表现就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

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取得许多成就,超越前代。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

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支具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

但这时已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隋代的主要器型有:盘口壶、鸡头壶、带系罐、瓶、高足盘、佣等,其造型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隋代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隋代淮南窑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

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盘口壶:体形较南北朝时的大,盘口更高,颈较长较直,腹更瘦长,有4—6个条状系。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为四系、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南方流行的罐多为六系或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身瘦长。

隋代青釉兔纽莲瓣纹权
隋代青釉兔纽莲瓣纹权

瓶:小盘口,颈较细长,腹略呈椭圆形。高足盘:有些文献上称作浅盘圈足豆,这是隋代特有的器型。浅盘,口微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并留有几个支烧痕。高足呈喇叭状。

参考:故宫博物院藏隋青釉盘口瓶

故宫博物院藏隋青釉盘口瓶
故宫博物院藏隋青釉盘口瓶

【名称】:隋青釉盘口瓶
【类别】:瓷器
【年代】:隋代
【文物原属】: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高32.5cm,口径6.6cm,足径9.2cm。

瓶盘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圈足,瓶身施半截青绿釉,釉层透明,釉面有细碎开片,釉向下垂流,形成一种特殊的自然装饰效果。
从此瓶的造型、胎质与釉色上看,都具有隋代青瓷的典型风格。

参考:山东省博物馆隋青釉盘口瓶/隋青釉盘口瓶

山东省博物馆隋青釉盘口瓶/隋青釉盘口瓶
山东省博物馆隋青釉盘口瓶/隋青釉盘口瓶

【名称】:隋青釉盘口瓶
【类别】:瓷器
【年代】:隋代
【文物原属】:
【文物现状】: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简介】:高36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11.5厘米。

胎体厚重,色呈灰白,盘口外撇。瓶施青釉,釉面滋润且有细小开片,腹下部露胎,有蜡泪痕。肩部安对称泥条作系,颈至腹部以数道弦纹作饰。

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 五代十国 十国 南汉 青瓷六系罐

五代十国 十国 南汉 青瓷六系罐
五代十国 十国 南汉 青瓷六系罐

盛器
1954年广东省番禹县南汉墓出土
高19.5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8.1厘米
此罐带盖,肩部有六耳。据研究,番禺县的这座墓可能是南汉中宗刘晟的昭陵。墓早年被盗,现残存近200件陶瓷器、石刻等遗物。出土的青瓷造型优美别致,施釉均匀,釉色晶莹,是当时青瓷中的精品,应为南汉官窑烧制。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