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家张永珍:看张宗宪胞妹政商两界的豪气收藏

张永珍,女,1932年出生,江苏武进人。出身古玩世家,以商界精英的身份屡次打破中国工艺品世界拍卖记录,千万金拍得的国宝转手献给国家。这一切使得张永珍的名字在国际收藏界一再掀起波澜。

年轻靓丽的张永珍
年轻靓丽的张永珍

出身古玩世家,缔造商业帝国

张永珍的祖父张揖如,是晚清民初的竹刻名家,朝廷重臣李鸿章曾用张揖如雕刻的漆器作为慈禧六十大寿的贺礼。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滩古董界翘楚,在外滩五马路开设“聚珍斋” 古玩、珠宝行。古玩商仇焱之曾带着英国大卫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到这里,一次就买走3万银圆货物。大哥张永芳是海外著名建筑师,在香港、加拿大等地的拍卖界也很有影响。二哥是堪称为当今海内外古董巨擘的张宗宪,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内受到普遍敬重。三哥张宗儒,也是富甲一方的古玩巨商,后移民加拿大。堂兄张永昌是中国著名的古玩鉴定专家,与文物鉴定大师耿宝昌并称为“南张北耿”。小妹张永珍正是出身于这个“中国第一古玩家族“。

气质高雅的张永珍
气质高雅的张永珍

二哥是堪称为当今海内外古董巨擘的张宗宪
二哥是堪称为当今海内外古董巨擘的张宗宪

然而秀美开朗的张永珍,少女时代的两次旧式婚姻并不顺遂。半个多世纪前,历经坎坷的张永珍来到香港。那时,其兄张宗宪已来港多年,开起了古董店”永元行“。兄妹团聚后,妹妹一直在二哥的古董店当帮手,一起过了好长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后来张永珍前往英国读书,1966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工专。

参考:佳士得
26 11月 2019 | 現場拍賣 19172
拍品 2988 圓夢 ─ 康熙琺琅彩千葉蓮盌 A FINE AND EXTRAORDINARY IMPERIAL RUBY RED-GROUND FALANGCAI ‘DOUBLE LOTUS’ BOWL
清康熙約六十一年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盌 藍料雙方框「康熙御製」宋體款
KANGXI BLUE-ENAMELLED FOUR-CHARACTER MARK WITHIN A DOUBLE SQUARE AND OF THE PERIOD, CIRCA 1722

清康熙約六十一年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盌 藍料雙方框「康熙御製」宋體款
清康熙約六十一年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盌 藍料雙方框「康熙御製」宋體款
 清康熙約六十一年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盌 藍料雙方框「康熙御製」宋體款
清康熙約六十一年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盌 藍料雙方框「康熙御製」宋體款
清康熙約六十一年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盌 藍料雙方框「康熙御製」宋體款
清康熙約六十一年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盌 藍料雙方框「康熙御製」宋體款

成交價 HKD 87,200,000
估價待詢

清康熙約六十一年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盌 藍料雙方框「康熙御製」宋體款
KANGXI BLUE-ENAMELLED FOUR-CHARACTER MARK WITHIN A DOUBLE SQUARE AND OF THE PERIOD, CIRCA 1722
成交價 HKD 87,200,000

細節
清康熙約六十一年 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盌 藍料雙方框「康熙御製」宋體款
口微外撇,深弧腹,圈足。外壁滿施明艷琺瑯彩料,胭脂紅地,上繪蓮池通景圖,以粉黃、粉白、粉紅及粉藍料繪畫十一株綻放蓮花,包括三株璀璨並蒂千葉蓮,間以數朵待放花苞及水草。蓮葉交錯蜷展,部分邊沿以粉紅及粉黃點綴,部分有蟲蛀並變枯黃。構圖繁而不亂,色彩豐富瑰麗。內壁及底部罩透明釉。底部藍料書雙方框「康熙御製」宋體款。
4 3/8 in. (11 cm.) diam., box

來源
阿爾弗雷德.捷本諾爾 (Alfred Trapnell) (1838-1917)
瑪麗.珍妮.捷本諾爾夫人 (Mrs Mary Jane Trapnell)
倫敦佳士得,1955 年2 月16 日,拍品88 號
Sydney L. Moss,倫敦
里埃斯科 (R.F.A. Riesco) (1877-1964) ,藏品編號388e
Bluett & Son,倫敦
香港蘇富比,1983 年11 月15 日,拍品277 號
張宗憲珍藏
香港佳士得,1999 年11 月2 日,拍品509 號
張永珍博士珍藏
香港蘇富比,2013 年4 月8 日,拍品101 號

出版
《香港蘇富比二十週年》,香港,1993 年,圖版206 號
南京博物院編著,徐湖平主編,《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窰瓷器》,上海,2003 年,頁52 號
《香港佳士得二十週年回顧 — 中國瓷器及工藝品精選》,香港,2006 年,頁5 及227

展覽
香港藝術館,《天民樓藏瓷》,香港,1987 年,圖錄圖版90 號
倫敦佳士得,《雲海閣重要中國瓷器:張宗憲珍藏展》,倫敦,1993 年,圖錄圖版104 號

狀況報告
-整體品相非常好。琺瑯彩料保存非常完整。
-盌底方框下方有一道短縮釉;盌心有數個微窯粘,均於燒製時產生,且不明顯。

圓 夢 – 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盌此盌的傳承歷史豐富且傳奇。迄今能追溯到的第 一位藏家為英國的阿爾弗雷德.捷本諾爾(1838- 1917)(圖一)。捷本諾爾原是一位船長,曾至遠 東進行貿易活動。他曾說:「假如你是一位收藏家, 你永遠不會感覺老」(見Roy Davids 及Dominic Jellinek 合著《 Provenance》,2011 年,頁 424)。 多年的海上冒險啓發了捷本諾爾對於中國瓷器的 興趣。如其他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初的西方 藏家一樣,他也於1901 年自費出版了個人的中國 瓷器珍藏圖錄《 An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hinese Porcelain and Pottery Forming the Collection of Mr Alfred Trapnell》(圖二)。1955 年,此盌首次出現於拍賣市場。拍賣由倫敦 佳士得舉行,為期兩天,為瑪麗.珍妮.捷本諾爾 夫人的珍藏專場。瑪麗.珍妮.捷本諾爾夫人與阿 爾弗雷德.捷本諾爾之間的確切關係尚待厘清,但 在1955 年2 月16 日的圖錄裏明確標明了阿爾弗雷 德.捷本諾爾舊藏的這筆來源(圖三)。此盌為圖 錄中的拍品88 號,名稱為「粉彩小圓盌」,由倫 敦古董商Sydney L. Moss 以36 堅尼(英鎊37.80) 購得,同年再轉賣于藏家雷蒙・里埃斯科(1877- 1964)(圖四)。雷蒙・里埃斯科將此盌與幾件較小的瓷器放置於 一個錫盒裏,與其他的瓷器分開存放。因此,1964 年里埃斯科給克羅伊登市議會的遺贈中,並無此 盌。其後,透過倫敦古董商Bluett and Sons,此盌 1983 年11 月15 日於香港蘇富比拍賣,拍品277 號, 由傳奇人物張宗憲先生投得。張宗憲先生鍾愛此 盌,他於1993 年夏季在倫敦佳士得舉辦的瓷器精 品展中,便可見其身影。此盌1999 年11 月2 日再 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509 號,由張宗憲先生妹 妹張永珍博士競得。張氏兄妹為收藏界中之泰斗, 對於美及珍罕的作品皆有超然的鑒賞力。2013 年4 月,張永珍博士將此盌於香港蘇富比拍賣。

拍品專文
香遠益清:清康熙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盌
蘇玫瑰
亞洲藝術部資深國際學術顧問

本季呈獻的康熙御製盌巧絕天工,與之相近的傳世「康熙御製」款佳瓷寥寥無幾。此類作品俱由江西景德鎮御窯拉坯窯燒,製成素瓷胎後解運至北面一千公里外的皇城。創辦於康熙朝的宮廷作坊接手之後,再依照皇上的具體要求繪圖施彩。

無疑,皇上對此類瓷器常躬親過問,現存宮廷文檔 多番提到,每件作品須先恭呈御覽,方可送至宮內 作坊施彩。其中一筆記錄更涉及與康熙淵源甚深的 曹家。曹寅曾入宮任康熙侍讀,母孫氏為康熙乳母, 其父曹璽獲康熙賜官織造。曹家自此三代世襲, 1720 年由曹寅之侄曹頫接任。由此推論,景德鎮 素瓷胎運京一事應由江寧織造承辦,故曹頫於康熙 五十九年(公元1720 年)奏摺內有朱批諭示:「近 來爾家差事甚多,如磁器琺瑯之類,先還有旨意件 數,到京之後,送至御前覽完才燒琺瑯,今不知騙 了多少磁器 ……」,詳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 康雍乾名瓷特展》圖錄頁14(台北:1986)。

康熙對該等御瓷的關注,當然不囿於視察景德鎮素 瓷。他對畫琺瑯器物(如歐洲諸國所贈的畫琺瑯瓷 器)青睞有加,兼之對科技興趣濃厚,故此特地在 宮內設立作坊,以推動畫琺瑯瓷器與金屬器的製 作。此類宮廷作坊的製品種類繁多,由內務府轄下 造辦處全權營辦。1691 年,許多作坊已遷至慈寧宮, 但一部份仍位於紫禁城內皇上主要居所養心殿附近 的啟祥宮內。至於別的宮廷作坊,則位於皇城西北 面圓明園內,設於名號頗具雅趣的如意館內「洞天 深處」。康熙銳意在本土製作上乘的御製琺瑯器, 其重大舉措之一是於1696 年創辦玻璃廠。他授命 巴伐利亞傳教士紀里安(Kilian Stumpf)執掌玻璃 廠,更在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居處及蠶池口教堂(近紫禁城西安門)附近興建作坊。宮廷玻璃廠除了製 作各式裝飾玻璃和鏡片外,還參與研發金屬器和瓷 器的各色琺瑯彩,以期完善甚或取代歐洲進口琺瑯 彩。《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載述,琺瑯作坊於康熙 五十七年(公元1718 年)從武英殿遷出,並移交 養心殿管理及增配人手。

是次拍賣的康熙御製盌堪稱絕色,其紋飾糅合了琺 瑯新彩的三大成員,而三者皆由宮廷作坊研製,其 配方與歐洲版本迥然有異。其中最為人稱道者,是 本盌的色地與粉紅蓮瓣所用的胭脂紅料,餘下二者 為白料與黃料,兩者均為紋飾圖案增色不少。分析 結果顯示,中國的胭脂紅料是以黃金膠狀顆粒呈 色。中國胭脂紅料與歐洲「卡斯阿斯紫」( 安德烈‧ 卡斯亞斯於1650 年前後研發於萊頓)有兩大區別。 中國琺瑯彩的含金量遠低於歐洲版本,且製備方式 也有異於歐洲的卡斯阿斯紫。此外,中國彩料含錫 甚低,工匠應是先製成紅玻璃,並將之研成粉末狀 的顏料,再與透明無色的琺瑯料拌勻。這種本土工 藝在玻璃匠當中十分流行,其優勢在於黃金用量較 少,因而成本較低,且琺瑯彩的呈色更均勻,畫師 落筆益發靈動揮灑。

至於不透明的粉紅彩,便是用這種紅玻璃粉末與砷化鉛白彩混合而成;而半透明的鮮紫(見於本拍品的近似例),則是將紅玻璃粉末與透明藍彩摻合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全新的不透明白彩採用的是砷酸鉛,而非歐洲的氧化錫;新的不透明黃彩則是用錫酸鉛呈色,而非歐洲習用之銻。各色與白彩混合後,可得出深淺有致的粉彩,或可當作施彩(如粉紅或黃)的底色,以渲染光影明暗。上述三種新彩俱研發於康熙後期,且常見於當時的御瓷,但除此之外,本拍品及其近似例尚糅合了一抹幽藍。雖然康熙朝創燒藍彩的年代略早,但這種清麗的琺瑯彩要到康熙後期始至臻完美。康熙帝苦心孤詣催生本土的畫琺瑯器物,觀乎此盌及其寥寥數件近似例,當可視之為清宮慶賀功成事遂之里程碑。此類器物絕非一式多件;相反,每器皆是獨一無二的孤品,即便配對者的紋樣亦非照搬無誤,而是相輔相成之作。

本季呈獻的絕妙康熙盌罕貴之至,一方面是因為其紋飾出於宮廷巧匠之手,且所用琺瑯彩諸色紛呈,另一方面亦可歸功於其生動寫實的蓮紋畫工。此盌的蓮花風姿綽約,旋而觀之,宛若畫卷徐徐展開。其實,這種花葉從足底拔地而起的格局,與若干名畫中的構圖頗具異曲同工之妙。其中一例是1970年山東省鄒縣出土的一幅水墨淡彩紙本手卷,此乃明初皇族墓葬文物,圖見山東省博物館發表的< 發 掘明朱檀墓紀實>,收錄於《文物》1972 年第5 期 頁25-36 圖版2-4,另可參考J. Fontein 及吳同合 撰的《Unearthing China’s Past》頁235-7 圖133(波 士頓:1973)。這幅錢選(公元1235 至1305 年) 所作的《白蓮圖》(圖一),是洪武帝(公元1368 至1398 年在位)第十子魯荒王朱檀(公元1370 至 1390 年)陪葬之物。它很可能曾納入著名的祥哥剌 吉公主(生卒年約為公元1283 至1331 年,曾祖為 忽必烈)舊藏,因朱檀墓發現的四幅畫中,兩者鈐 「皇姊圖書」印。此畫對本拍品而言意義重大,因 為它畫工寫實,連蓮莖上的小刺亦如實呈現,屬於 同類型畫作中的早期實例,而本拍品在這些細節上 的處理同樣細緻入微。

另一幅相關的作品是明代陳淳(公元1483 至1544 年)的水墨設色紙本蓮花圖(圖二),畫家題識指 繪於癸卯(公元1543 年)七月,此畫現為芝加哥 藝術學院藏,詳見 圖6, 全文發表於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 Archives》1956 年 刊號X。畫中蓮花自然寫實,與本拍品如出一轍, 而蓮莖亦像錢選畫作般帶刺。

但在康熙御製琺瑯彩瓷中,鮮見畫風寫實的蓮紋, 相較之下牡丹更為常見。即便如此,康熙命人以蓮 紋來裝飾這些他念茲在茲的瓷器,其實與後世對他 的評價可謂不謀而合。康熙雖出身滿族,但素來仰 慕中原文化,且學養甚佳,性情愛好無不深具文人 意趣。他對宋明理學頗感興趣,所以對蓮花之吉祥 寓意自當耳熟能詳。據載,康熙御製咏蓮詩便有四 首。但論及中國文學史上最膾炙人口的咏蓮之作, 依然首推周敦頤(公元1017 至1073 年)的《愛蓮 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 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 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較諸別的花卉,蓮花孤高清逸,周敦頤在字裏行間 洋溢着對蓮的愛慕之情,且以儒家「君子」形象譽 之。其實,在中國文學史上,對蓮花之謳歌還可追 溯至更早,《楚辭》中仿民間招魂唱詞所作的< 招 魂> 便是一例,此篇一說是屈原作,一說是戰國 時宋玉作, 收於王逸公元二世紀《楚辭章句》註本。此處召喚的對象乃楚王之魂,作者以紅塵中百 般旖旎誘之勸之,其中也提到了御苑景致,如「冬 有穾廈,夏室寒些」,以及「坐堂伏檻,臨曲池 些。芙蓉始發,雜芰荷些」等蓮池風光,其英譯本 可參詳霍克思(David Hawkes) 著作〈The Songs of Ch’u〉, 收錄於Cyril Birch 所編《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頁76(紐約:1965)。

古往今來,高人逸士對蓮花無不揄揚有加,唐代著 名詩人白居易(公元772 至846 年)亦曾借《池上 篇》描述其「草堂」前的清池美景。詩中指出「紫 菱白蓮」等「皆吾所好,盡在吾前」,兼具「時飲 一杯,或吟一篇」之樂。涼亭高坐,眼前水波瀲灧、 和風習習,觸目菱蓮搖曳、荷香幽幽,此乃詩人千 古吟唱的題材之一。高士身處亭台水榭,探身細味 一縷荷香之夏景,亦是司空見慣的繪畫主題。它們 呈現的不僅是夏日情致,更隱含了周敦頤以蓮喻君 子之德的儒家情操。

根據中國傳統文化,蓮的寓意無比禎祥。它與佛教 息息相關,乃美麗與純潔之化身,其花與葉亦常借 指和諧。蓮的名稱眾多,大部份寄寓了「早生貴 子」、「連生貴子」等期盼。蓮花綻放之際,蓮房 業已成形,這一特殊的現象應是蓮象徵「早生貴 子」的原因之一。古代繪畫甚或康熙琺瑯彩瓷中的 蓮紋,其形象無論是含苞、盛放、結籽或荷葉舒卷, 俱極盡繪飾之能事。由於蓮的苞、花、籽實同時存 在,仿佛體現了過去、現在與未來這三個天地萬物 必經的階段。本拍品的荷葉邊沿微微泛黃,葉脈纖 毫畢現,類似的畫工亦見諸於1716 年為康熙六十 壽辰燒造的珍罕粉彩祝壽盤(圖三),其中一例為 大衛德爵士珍藏,圖見蘇玫瑰所著《形秀色麗四代 珍》頁115 編號124(倫敦:1992)。鑑於蓮花通 體是寶,所以其興衰榮枯皆為吟誦之題材。即便寒 冬來臨,水面僅餘枯枝敗葉,蓮依然為騷人墨客所 喜,因其水面的倒影恍如書家筆下的婉約疏狂。

清代帝王的愛蓮之心,不僅體現在宮廷御製藝術 品,更彰顯於他們在宮內廣植蓮花的熱忱。康熙之 孫乾隆(公元1736 至1795 年在位)有詠蓮詩多首, 並數度提到溫泉、湯泉或溫池中的蓮花。據《清高 宗御製詩初集》卷四十< 湯泉新荷> 一詩所述,溫 池或溫泉顯然有助提前蓮之花期。此詩節錄如下:

別浦田田才見葉,溫池灼灼已開荷。
寒暄誰令殊所託,遲速因之異幾多。

此詩作於丁卯四月(即公元1747 年),可見這些 宮中特設的溫池,使皇上早於暮春即可賞荷,而毋 須待到夏暖之時。

康熙亦想方設法,冀圖在宮中得享賞荷之樂。蓮花 常與消暑相提並論,故此熱河(今河北承德)行宮 也有蓮的芳蹤。當地群山圍繞,康熙於1703 年敕 令在此處動工興建避暑山莊。主宮殿群於1711 年 竣工,康熙賜名「避暑山莊」,並選三十六處勝景, 各賦詩誌之,另詔令畫家沈嵛為詩製圖,1712 年結 集為圖文並茂的《御製避暑山莊詩》,康熙特為此 作序,並欽定書中題註。尤須一提的是,皇上御選 勝景之中,多處植有蓮花,康熙更諭令在行宮設計 中加設蓮池,所以避暑山莊內,蓮花隨處可見。宮 內更將整片院落蓄水為池,以便種植金蓮。金蓮產 自敖漢旗,地處蒙古地區,故又名「敖漢蓮」,此 花風姿綽約,且頗為耐寒。乾隆於1772 至1781 年 間命人編纂《欽定熱河志》( 收錄於《四庫全書》), 據卷九十四記載:「敖漢所產,較關內尤佳,山莊 移植之。塞外地寒,草木多早黃落,荷獨深秋尚開, 木蘭回蹕時猶有開放者。」

康熙帝有四首咏蓮詩傳世,三者皆提到「千葉蓮」。以下《千葉蓮》一詩正是寫他在御苑坐看斜陽,眼前蓮池艷重芳傳,宮女泛舟採荷,近臣妙筆生花,一片閒情逸趣躍然紙上:

禁苑初秋玉殿涼,綠荷經瀨遞清商。
千英水面重重艷,幾度風前柄柄香。
宮女移船搖紺葉,近臣載筆詠紅芳。
定心坐對西山靜,不管穠纖暎夕陽。

康熙對千葉蓮情有獨鍾,在位最後一年前(即康熙 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曾命工擅花鳥的內閣學 士兼禮部侍郎蔣廷錫(公元1669 至1732 年)作《敖 漢千葉蓮》軸(圖四),圖見《乾隆皇帝的文化大 業》頁85 編號II-8(台北:2002)。康熙觀畫後 龍顏大悅,着陪侍七臣題詩誌之。此軸現為台北國 立故宮博物院珍藏,畫中蓮花(一枝為粉紅並蒂蓮) 與本拍品的共通之處顯而易見。本拍品燒造於康熙 晚期,所以畫瓷師很可能曾師法蔣氏畫作,甚或是 皇上授意為之,由此看來,此盌當可斷代為1722 年。這一推論更可解釋,為何本拍品與雍正元年(即 1723 年)郎世寧所作《聚瑞圖》( 詳見下文)如斯 接近。頗堪玩味的是,康熙之孫乾隆對繪製於1722 年的《敖漢千葉蓮》亦青眼有加,以至畫成六十三 年之後,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 年),他在行宮 居停期間,再次令人取出此畫觀賞。他對畫中蓮花 的惟妙惟肖深為賞識,並命皇子及在座五臣為此賦 詩誌之。

可圈可點的是,《敖漢千葉蓮》中繪有一莖二花的 並蒂蓮,本拍品亦繪並蒂蓮三枝。此花又名「並頭 蓮」,極為罕貴,且飽含吉祥寓意,若置諸宮苑, 還可引申為政清人和、太平盛世。花開並蒂亦象徵 夫妻恩愛、至死不渝。它又稱「千瓣蓮」,借指千 般願望皆如願以償。並蒂蓮是因花芽分生,形成兩 個獨立的花蕾,故有二花並開的現象,由於無法人 工複製或培植,所以被視為花中珍品。並蒂蓮的生 成機率極低,且純屬天然,其蓮蓬亦並列而生。台 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一幅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郎 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公元1688 至1766 年) 的水墨設色絹本名作《聚瑞圖》(圖五),郎氏題 識顯示作於雍正元年(公元1723 年),圖見《新 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頁50-51 編號11(台 北:2007)。畫中當眼處繪並蒂蓮一枝及蓮蓬一對。 另有一幅雍正肖像(圖六),畫中的雍正輕拈一並 蒂蓮狀的如意,此乃雍正初年的作品。該幅水墨設 色絹本立軸現藏北京故宮,圖見《Forbidden City – Imperial Treasures from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頁70-71 編號47(弗吉尼亞:2014)。

本拍品的蓮紋之間水草掩映,這種葉形修長的植物或是菖蒲。菖蒲本身亦是祥瑞之物,相傳具辟邪延年等奇效。但它也可能是蘆葦,雖則圖中未見蘆穗。蘆葦同樣是吉祥的象徵,其根系可防止水土流失,且蘆諧「路」,若與蓮同時出現,則形同祝願應試者「一路連科」。

如上所述,康熙御製畫琺瑯器物之中,無論是瓷器 或金屬胎,以自然寫實的蓮紋為飾者極罕。實際上, 紋飾格局與畫風最具參考價值的是一件品相一流的 康熙御製銅胎香爐,此器於2004 年11 月9 日經倫 敦佳士得售出(拍品編號21)(圖七)。它出自著 名的放山居舊藏,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 至1897 年)於十九世紀購入,自此在其家族代代 相傳。香爐的蓮花和蘆葦格局均與本拍品雷同。由 於爐身以黃色為地,所以畫師用紫花取代了本盌的 黃花,餘下的白色、粉紅色及藍色花卉俱同。金屬 胎香爐署藍料四字康熙御製款,而瓷器似乎多署胭 脂紅彩年款。

飾通景蓮紋且畫風寫實的近似康熙御製器物,似乎 僅有二例見於著錄,兩者均飾黃地:一者為台北故 宮珍藏淺盤(圖八),圖見《福壽康寧:吉祥圖案 瓷器特展》頁160 編號82(台北:1995);其二是美國女繼承人及慈善家赫頓(Barbara Hutton)舊藏 小盃,於1998 年11 月3 日經香港佳士得拍出(拍 品編號960)(圖九)。倫敦蘇富比1937 年5 月 26 日拍賣會的圖錄中,曾提到第三例康熙御製瓷 盌(拍品編號100),惜未見圖示。此盌出自中國 著名藏家暨古董商吳賚熙舊藏,據稱其地子粉紅, 可能像本拍品般呈色偏深。另外,圖錄指盌身飾黃 蓮二朵,翠蓮及藍蓮各一朵,伴以蓮蓬荷葉,署粉 紅彩康熙御製款。雖然文中未有提及吳氏藏盌繪有 其他植物,但上述金屬胎香爐及二例黃地瓷器的蓮 紋,皆以修長的蘆葦點綴。赫頓小盃的蓮花和蘆葦 中,也襯以小巧藍花。台北故宮尚珍藏一件康熙御 製盌(圖十),器身以粉彩胭脂紅為地,其上繪自 然寫實的蓮紋,圖見《清宮中琺瑯彩瓷特展》頁42 編號6(台北:1992)。然而,其外壁有四面開光, 內繪四季花卉(即牡丹、梅花、茶花和菊花),其 中僅有一面開光繪蓮紋。

有趣的是,上述各例皆無本拍品的並蒂蓮紋。可見此器極為特殊,更有可能是為康熙格外重視的場合特為燒製。盌身的寶石紅地嬌艷欲滴,所繪通景蓮池細膩傳神,並綴以並蒂蓮數株,寓意禎祥,洵為康熙御瓷中獨一無二的絕色佳瓷。

在英国,张永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中国著名考古学者郑德坤的儿子、香港淘化大同公司的继承人郑正训。两人颇有举案齐眉的登对之感,1964年在英国结婚,两年后回到香港。郑正训返港之初,经常在英文报刊上评论香港的高地价等政策问题,引起当时的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秘书长何铭思的注意,遂到郑家拜访。当时,郑正训的主要精力就是经营家族生意,而张永珍生下两儿两女后,一直相夫教子,将丈夫、儿女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何铭思对张永珍的社交能力非常赞赏,建议她走出厨房,到社会上去发挥。

张永珍1964年于郑正训 在英国结婚,育有两儿两女
张永珍1964年与郑正训 在英国结婚,育有两儿两女

经过细心筹划,张永珍决定创办一份与妇女关系密切的杂志,取名《象牙塔外》。这有些“自画像”的意思,同时也的确代表了当时许多家庭妇女渴望走出家庭的“象牙塔”,出去做一名职业女性、服务社会的愿望。所以杂志一旦出版,便引起广泛反响,成为当时香港妇女界的一面旗帜。

后来通过何铭思,张永珍认识了何的好友——前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她的生活也因此彻底改变了。

1974年,张永珍夫妇与霍英东的次子霍震寰做起了石油生意,张永珍自此踏入商界。凭着胆识,张永珍率先开展了全天候的送油业务,在香港建立了健全的销售网络。硬是在外国石油一统天下的香港,为中国石油的销售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上世纪80年代末,她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将瑞典的资金和电子技术引进中国。譬如,爱立信手机就是她引入内地的。正是她的牵线搭桥,1991年爱立信与中国熊猫集团终于牵手,合资成立了南京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此后的10年里,南京爱立信销售从最初的每年数亿元一路飞涨到百亿元,成为爱立信在亚洲最重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她还曾是瑞典沃尔沃、ABB公司的中国高级顾问。瑞典政府为此特意给她颁发了皇家北极星勇士勋章。

而后,张永珍涉足政界。她不仅曾任全国政协常委,还是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会长,担任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委会委员、筹委会委员和香港事务顾问等职务。

各大拍场,豪气出手

“张永珍在过去的十多年搜罗了不少御制瓷珍,尤其喜爱雅丽的清瓷。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只要喜欢就一定要买到。不像很多藏家在购买前会做大量功课并权衡这件东西几年内是否会升值,张永珍总是率性随心,热情所至,便纳入收藏。”

事实上,张永珍的很多重量级藏品,皆因一见钟情,便决定买下了。

在1999年11月佳士得举办的“张宗宪珍藏瓷器”专场拍卖会上,张永珍就成了拍卖会的主要买家:她以1212万港元买下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纹碗 (详见佳士得拍行 上文); 以227.5万港元买下清乾隆铜胎画珐琅黄地牡丹纹瓶。

2002年,张永珍在从英国回香港的飞机上翻阅杂志,惊鸿一瞥,邂逅了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随后,她以4150万港元从香港苏富比竞得此瓶。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瓶身呈橄榄式,造型线条十分优美。瓶体上画有粉彩八桃二蝠,桃实象征着“长寿”, “蝠”为“福”的谐音,这种以蝠桃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常见于雍正和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传世雍正官窑粉彩器上画蝠桃纹样的多为大、小盘子,见于橄榄瓶的极为罕见。而粉彩蝠桃图案的橄榄瓶目前世上仅此一件,所以堪称绝世宝瓶。竞得这件雍正宝瓶,是张永珍在拍场上第一次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纪录。虽然二哥张宗宪在拍卖前一再提醒她若叫价太高就别买了,说你顶多追到1800万,也算为咱中国瓷器捧个场,再多就不值了。张永珍则不考虑那么多。她很果决:“只要喜欢,多贵也值,因此拍卖时没想过设上限,没有想过价钱,没有想过不要。”这种志在必得,压倒了与之最后竞夺宝瓶的出价方——香港著名艺术品经纪人翟健民。虽然没有竞拍成功,翟建民仍然抑制不住对其赞美:“雍正粉彩具有高贵华丽、艳而不俗、细而不繁的美感,达到了粉彩瓷器的顶峰。

竞得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 宝瓶,是张永珍在拍场上第一次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纪录。
竞得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 宝瓶,是张永珍在拍场上第一次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纪录。

之后她又两次刷新纪录,一次是在2006年11月,她在香港佳士得拍场上以1.5亿港元买下哥哥张宗宪收藏的清乾隆杏林春燕图碗。该碗白釉温润,工艺精湛,图中杏花盛开,春风吹拂杨柳,双燕在其中飞翔,图侧有一首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碗底更有蓝料楷书写《乾隆年制》字样,是乾隆珐琅彩杰作。这只碗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当今世上仅存一对,另一只收藏在伦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内。这在外人看来不免觉得奇怪,北京藏家马未都则说:“虽然是亲兄妹,但他们在经济上是独立个体,这种购买一点也不怪。”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一对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一对 Lot 1309. A fine and highly important imperial famille rose ‘swallows’ bowl, Qianlong blue enamel four-character mark within double-squares and of the period (1736-1795); 4 3/4 in. (12 cm.) diam  Price Realized HKD 151,320,000. © Christie’s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一对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一对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2006 | 現場拍賣 2323
玉剪霓裳 – 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拍品 1309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一对  
通景珐琅彩绘杏林春燕图,春风吹拂银柳,杏花盛开,双燕飞翔其间,一侧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底蓝料楷书款《乾隆年制》。此碗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工艺精湛,乃为干隆珐琅彩杰作。此碗曾为美国著名藏家BarbaraHutton的私人珍藏,后为张宗宪先生收藏,张是近四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及古董商之一。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仅有一对,现推出拍卖的珍品为唯一在市场上流通的一件,另一件则藏于伦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

最大一次破纪录是2010年10月,张永珍以2.5亿港元的超高天价,拿下清乾隆长颈葫芦瓶,创香港瓷器拍卖最高纪录!张永珍在竞投成功后愉快地说:“中意就要买,再贵都值得。”她表示,在竞投时对出价没设心理底线,也没想到会突破世界纪录,只是对自己喜欢的拍品不惜代价,一如既往。清代,当景德镇御瓷工匠采纳及熟习乾隆初年开创的绘画技艺后,一种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轧道锦地”备受推崇。这种以细针状物在釉面上刻画卷草纹、凤尾纹和花卉纹以表现“锦地”效果的工艺,于景德镇日臻完善。长颈葫芦瓶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瓶上所绘纹饰色泽艳丽多变,重叠交错,构图精巧,细致缤纷。

乾隆葫蘆瓶由著名中國工藝品收藏家張永珍投得,刷新中國工藝品及瓷器世界拍賣紀錄,成交價比原來估價高出4倍。今次是張永珍第二次打破世界拍賣紀錄。
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长颈葫芦瓶 A magnificent Yellow-Ground Famille-Rose Double-Gourd Vase, period of Qianlong
2010/10/07, Sotheby’s HK0343, Masterpieces of Qing Imperial Porcelain from J.T. Tai & Co.
Sold: HK$252,660,000 / US$32,390,000
* World Record for Qing Dynasty Chinese Work of Art or Porcelain at Auction *
乾隆葫蘆瓶由著名中國工藝品收藏家張永珍投得,刷新中國工藝品及瓷器世界拍賣紀錄,成交價比原來估價高出4倍。今次是張永珍第二次打破世界拍賣紀錄。
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长颈葫芦瓶
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长颈葫芦瓶

慷慨捐宝瓶

2002年,当张永珍拍回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宝瓶后,开始的确一心一意想抱回家天天看,可拍卖现场记者就问“打算放哪?”,她这才醒来,绝世的宝瓶,放在家里会不会碰了,会不会被偷了?从拍卖行出来,她就直接把宝瓶抱进了银行保险箱,再没拿出来看过。保险箱位置很低,每次要看望都得跪着,真是委屈了宝瓶。锁在银行,不忍心;抱回家来,又担心;传给子孙,还忧心。想来想去,捐出去最好,因为国家那是最大的“家”嘛。另外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事的变迁,它仍可能流到别人和外国人手中,她不想让它再次流失海外,于是决定把它捐献给国家。

捐哪呢?恰逢时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汪庆正,在竞拍未果后,也在不同场合的讲演上多次表示,博物馆资金有限,未能竞价得到这一珍贵的粉彩瓶,十分惋惜。汪庆正没有料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出生在上海的张永珍,虽然长在苏州,但年轻时去香港启程的码头也在上海,所以她对这里的感情很深厚,早在1979年就与上海方面合作兴建了25层的雁荡大厦。

2003年国庆节刚过,汪庆正接到张宗宪电话,他转达了妹妹张永珍愿将此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意向。“当夜我就将这个天大的喜讯,告知了陈燮君馆长。”汪正庆说,3天后陈馆长在南伶酒家宴请张宗宪,请其转告对张永珍诚挚的谢忱。10月26日,汪正庆和另一位专家许勇翔共同赴港,得到张永珍的盛情款待。她慎重地表示,上海博物馆是这件珍贵文物的最好归宿。

汪正庆回忆道:但是手捧宝瓶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连说“跟做梦一样”。张永珍见状就让他拿走,汪庆正拿了宝瓶后,说要写一个收据,但她家里竟然找不到一张白纸。张永珍说,收据不收据无所谓,要什么收条呀,也不知被我随手搁哪了。你们总不会把宝瓶抱回自己家里去吧?你们都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信得过,以后再补吧。但是汪庆正说不行,拿了东西总要留下凭证。最后,找到一张一面写有字的字条,在其另一面写下了收据。生怕张永珍时间长了“反悔”,汪庆正叫许处长立刻将宝瓶包起来就走,直奔机场,但是没有买到公务舱票,只能忐忑不安地抱着价值4000多万港币的宝瓶在经济舱里将就。

张永珍的行为是伟大的。正如她在捐赠信中写的:“这件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极为罕见,仅此一件,因此她也非常喜爱。现在自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希望永久性陈列。”2004年,在宝瓶捐赠仪式上,上海市政府向张永珍颁发了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随后,张永珍的发言令人难忘。她说:“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作为一个女人,应该对家庭负责,有条件的话,应该帮助朋友,对国家和社会作贡献。这样的人生才过得精彩和充实,才有意义。”这让人想起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罕世宝瓶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终于回到了祖国,永久地落户于上海博物馆。那么,这尊宝瓶究竟珍贵在哪里?据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教授介绍,作为20年来上海博物馆收到的价值最大的单项赠品,这件粉彩瓶瓶身呈橄榄式,造型线条十分优美,是当时的新创形制。瓶体上画有粉彩八桃二蝠,桃实象征着“长寿”,“蝠”为“福”的谐音,这种以蝠桃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常见于雍正及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多为帝王后妃做寿之用。

传世雍正官窑粉彩器上画蝠桃纹样的多为大、小盘子,见于橄榄瓶的极为罕见,而粉彩蝠桃图案的橄榄瓶更是仅此一件,堪称绝世宝瓶。过去,这种造型和纹样大同小异的作品仅见于雍正青花瓷,而且在雍正官窑烧造的粉彩瓷器中,瓶类作品较为稀少,这只蝠桃瓶的出现,不只是简单地增添了一种造型,还充分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制作工艺,代表了清代粉彩制作的最高水平。所以说,这只蝠桃橄榄瓶那样精彩的宝瓶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粉彩蝠桃图案的橄榄瓶,因而更显得弥足珍贵。然而,这只特别珍贵的宝瓶,据说极有可能是被八国联军从清宫掠走,从而流落海外的。

清雍正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清雍正 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花瓶呈橄榄式,绘有粉彩八桃二蝠,寓意福寿双全。通高39.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2.3厘米,腹径18.5厘米。

花瓶原主人奥格登·里德曾任美国参议员,出任过美国驻以色列大使,现任美国外交大使理事会主席。奥格登·里德曾家族显赫,祖父韦罗里德是美国共和党元老之一、纽约《先驱论坛报》创办人及总编辑。其母亲是已故宋美龄女士的好朋友,过去花瓶在她豪宅中被视作普通的摆设品。对于花瓶的来历,奥格登·里德也无法说清。据他说,大约在1920年时已属他家所有,年幼时见过几次,但从不知它价值昂贵。那时,欧美人喜欢用花瓶改装为灯座,这个宝物就成为了一个灯座,放在大屋角落的小茶几上。幸亏没在瓶底钻孔藏电线。为避免空心花瓶头重脚轻,于是从家里遛狗用的后花园挖了一些泥沙装在瓶里。

不知过了多少个春秋,这家人打算把祖父及父亲放在老家的一批古董拍卖时,拍卖行专家才在无意中发现这个沾满尘埃的宝贝。历经这么多年居然完整无损,确实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奇迹。

藏品有进有出

当然,收藏家不仅买进,有时也卖出。2012年10月,张永珍的5件私人珍藏亮相香港苏富比,其中有清康熙釉里红摇铃尊,纹饰清晰,流丽雍雅;还有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天球瓶,硕大端庄,近乎完美。这些均是清瓷中非常稀罕而完美的范例,承载了清初康雍乾盛世的辉煌历史。”本场最终成交3件,总额高达6,130万港元。这3件瓷珍,分别来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康熙御制的一对珊瑚红地五彩盌,此次以1,130万港元成交,比张永珍在2003年购藏时的365万港元高出两倍。这对瓷盌在珊瑚红的底色上,绘以牡丹萱草等花卉,枝叶繁盛,淡青伴浅黄,朱红倚丁香,色彩缤纷,细致清妙。这类瓷盌的造型风格与清宫造办处的瓷胎画珐琅盌很是相仿,然而实际上绘烧于景德镇,并与景德镇督陶官臧应选和助手刘源息息相关。在清初景德镇发展上,此二人举足轻重。

而后雍正一朝仅有短短的13年,留下的官窑精品数量甚少。所以每次拍卖只要有雍正官窑精品现身,都势必会成为市场的又一个兴奋点。比如此次的雍正青花矾红大盘,细绘九龙,相逐云海间,可谓是清人对明代纹饰传承的佳例。明宣德朝有青花盘,器心绘巨龙闹潮,腾跃浪涛间。绘制清朝大盘的艺匠,肯定对类似的宣德青花盘有一定了解。清人唐英,是景德镇最著名的督陶官。此盘上的九龙图饰,应创制于他任内。盘心画正面五爪巨龙,泳于海水波涛之中,欲夺火珠;盘壁内外同绘四龙,穿梭于青花卷云之间,雄壮威猛。这样一件气势恢宏的雍正大盘,张永珍在2005年以1,972万港元竞得之,此次以4,098万港元易手给西方古董商,成交价翻了一倍多。

接下来,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也是乾隆年间唐英任督陶官时的瓷作。此梅瓶纹饰布局与明永乐瓷瓶相近,器底近足处环绘芭蕉叶纹,肩也画莲瓣纹,可见唐英应是从明代雏形上获得启发。这件原是张永珍直接从二哥张宗宪那里买来的精品,此次以902万港元被亚洲藏家拍走。

热心慈善,回报社会

事业获得成功的张永珍,秉承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热心公益,回报社会。她曾捐款1800万港元给香港城市大学,捐款1000万港元给香港中华总商会作教育基金;捐款600万元兴建甘肃光彩引水工程;在青海、贵州、宁夏等8个省区捐款兴建了几十所希望小学……1998年,黑龙江大庆市一个乡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村民们暂栖山上,生活困难。张永珍看到图片报道后,彻夜难眠,当即捐出1060万元,以后又不断追加,帮助那里的灾民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畜牧养殖业。如今,一座美丽的小城早已在草原上崛起。

近些年来,她以个人基金会形式捐赠的款项累计已超过2亿元,可谓德泽广施,乐善不倦。张永珍说:“每次捐款并没有事先想到,只是看到别人有困难,觉得自己可以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人生有限,赚钱固然辛苦,但能够用来帮助贫弱,就感到很欣慰。”

捐赠、拍卖时一掷千金的张永珍,在生活中却十分低调优雅。她说话声音不高,态度亲切,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虽然久居香港,张永珍至今仍然操着一口家乡的吴侬软语,对故乡充满着眷眷深情。纵使富贵荣华,张永珍的人生依然尽显本色。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