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二 灵璧石奇天下雄

2014年2期收藏

我国赏石文化的兴起与弘扬,“源自远古悠扬天籁之声的播散,亦当源自儒道思想与生活格趣的浸染”(陈步一语)。在漫长的赏石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被藏家推崇的品种首当安徽灵璧石。王守谦在《灵璧石考》中云:“石堪玩者,惟灵璧石称最。”文震享在《长物志》中又言:“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乾隆曾称其为“天下第一石”。时至今日,虽新秀层出,但无撼灵璧石之地位。个中缘由,主要来自六个方面:

一 历史传承最悠久

清 灵璧石山子“蓬萊仙山”赏石 供石摆件  临渊阁主 藏品

灵璧建县于1086年,始称“零璧”。1117年改称灵璧,取山川灵秀,石皆如璧之意。现属安徽宿州市,位皖东北部。南北长约75千米,东西宽约25千米。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89.6%。地貌为“大平小不平”,境内有低山丘陵和剥蚀残山,海拔多在100米以下。

灵璧石生于震旦,显于殷商,矿床形成约有9亿年之久,开采最早的“八音石”磬石,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灵璧石除磬石外,还有许多其他品种。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渔沟、朝阳区域,如灵觉山、朝阳山、白马山、耳毛山、邵山、九顶山等。灵璧石最早见于文字,是在《尚书·禹贡》中,有上贡“泗滨浮磬”的记录。《枸橼篇》有“泗水之滨多美石”,齐国孟尝君得知后,即谴使者“以币求之”,分给“诸庙以为磬”。

 苍雪堂研山,原来是北宋“石颠”米芾所拥有的,其图绘在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中有描绘。
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中有描绘的“苍雪堂研山:青崖白谷”,原来是北宋“石颠”米芾所拥有。
南唐后主李煜有奇石"灵璧研山",经长愈尺,前耸三十六峰…
南唐后主李煜有奇石”灵璧研山”,造型奇特中有墨池,经长愈尺,前耸三十六峰…
米芾在宋徽宗时被召为书画博士,其留存于世的大字作品仅有3件,《研山铭》就是其中之一。这件作品曾为历代宫廷或民间收藏名家收藏,由于历史原因,在清朝雍正年间流落到日本。2002年,命途多舛、曾颠沛流离的《研山铭》由国家文物局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斥资2999万元购回,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米芾在宋徽宗时被召为书画博士,其留存于世的大字作品仅有3件,《研山铭》就是其中之一。这件作品曾为历代宫廷或民间收藏名家收藏,由于历史原因,在清朝雍正年间流落到日本。2002年,命途多舛、曾颠沛流离的《研山铭》由国家文物局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斥资2999万元购回,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日本第29任首相犬養毅(1855-1932)題
日本第29任首相犬養毅(1855-1932)題
《研山銘》開篇引首四個大題字「鳶飛魚躍」出自《詩經》,為「木堂老人毅」題,此「毅」即日本第29任首相犬養毅(1855-1932),他在任內不承認軍部侵華建立的偽滿洲國,打算將中國東北名義上交還國民政府以換取治權,最終因其對華政策惹軍方少壯派不滿,1932年軍人兵變襲擊首相官邸(史稱「五一五事件」),將他亂槍打死,享年77歲。
清代陈浩跋
清代陈浩跋:研山铭为李后主旧物,米老平生好石,获此一奇而铭,以传之。宜其书迹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极宗仰米书,而微嫌其不淡然。米书之妙,在得势如天马行空,不可控勒,故独能雄视千古,正不必徒从淡求之。落此卷则朴拙踈瘦,岂其得意时心手两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见之,当别说矣。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陈浩题。
“宝晋斋研山”
“宝晋斋研山”  本來是南唐李後主李煜珍藏的一座群山聳立的天然靈壁石硯台。相傳李煜對其愛不釋手。亡國後「研山」流落米芾手上,成為他摯愛的文房藏品。而米芾在39字《研山銘》銘文中,把他欣賞研山的心得幻化成奇幻之旅,將原來用在刻在真實名山大川的「山川銘」寫成字帖,將這硯台喻其為崑崙巍峨群峰,他又把儲墨的水槽在反光時的顏色寫成五色神光,極具想像力。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题跋:鸟迹雀形,字意极古,变态万状,笔底有神,黄华老人王庭筠。 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书题跋:右研山铭,先臣米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
宋 米芾《研山铭》局部
宋 米芾《研山铭》局部 第一部分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三十九个行书大字
研山铭: 五色水 浮昆仑 潭在顶 出黑云 挂龙怪 烁电痕 下震霆 泽厚坤 极变化 阖道门 宝晋山前轩书

 

宋 米芾《研山铭》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宝晋斋研山” 标注:  不假雕琢 浑然天成;华盖峰、月严、方坛、翠峦、玉笋下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尝神游於其间、龙池、遇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小许在池内、经旬不竭。

 

“宝晋斋研山”参考图
“宝晋斋研山”参考图

1950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了一件商代大石馨,即是灵璧石所制。《吕氏春秋》说:“命大臣击磬,以象帝王之磬,以舞百兽。”《淮南子》曰:“大禹爱磬乐”意在让国君“居安而思危”。

商代 虎纹石磬 灵璧石磨制而成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商代 虎纹石磬 灵璧石磨制而成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晋书》载:皇帝勒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石以备大乐江左……现故宫、天坛、孔庙保留的编磬都产自灵璧。磬在古代是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故美国学者休斯T·小斯考靳在《灵璧论丛》一文写道,灵璧石自从“被认作磬的制作材料以来,便获得了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统地位”。宋代赏石专著《云林石谱》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被列为首位。1051年,宋仁宗到灵璧县采征磬石,收集乐谱。后又在开封建“艮岳”,征用了大量的灵璧石。今徐州博物馆乾隆行宫还藏一方花石纲遗石。由于帝王及士大夫的宣扬与收藏,使灵璧石在宋末便誉满天下。可见,灵璧石是赏石文化中发现最早、传播时间最长的石种。

灵璧石“空灵”
北京保利第52期古董精品拍卖会  灵璧石“空灵”  成交价 RMB 25,300  尺寸 长40cm

二 文化底蕴最深厚

作为古代四大名石之首的灵璧石,历代都留下了相应的印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演绎了诸多有趣动人的故事。

元 玉山璞 黑灵璧石 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拍 成交价:RMB 3,462,750
元 玉山璞 黑灵璧石 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拍 成交价:RMB 3,462,750

唐代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文人骚客,诗酒风流。他们将奇石引向民间,引进书房客厅。灵璧石坚贞铿介,不亢不卑,且峰峦洞壑,岩釉奇巧,清润奇秀,色彩艳丽,自然引起他们的共鸣与喜好。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都是灵璧奇石的爱好者。白居易在宿州居住时,常徜徉于灵璧山水之间,将石置于中庭,支琴贮酒,傲啸觞咏,写下“回首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等诗句。他还总结玩石经验,提出了著名的“爱石十德”,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玩石的文化意趣。极富艺术家气质的南唐后主李煜,藏有灵璧石研山 “灵璧石山子形研墨砚台”,径长逾尺,共36峰,各有其名,峰洞相连,错落有致,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龙池,天雨津润,滴水少许于池内,经久不燥,为稀世之宝。

清乾隆 仿珍珠灵璧石象生瓷研山 中贸圣佳2017年春拍 成交价:RMB 4,255,000
清乾隆 仿珍珠灵璧石象生瓷研山 中贸圣佳2017年春拍 成交价:RMB 4,255,000

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曾数次到灵璧觅石清供。为换一方“麋鹿宛颈石”,他泼墨作《丑石风竹图》贻之主人。灵璧张氏兰皋园一石甚奇,称“小蓬莱”,他索取后在石上题曰“东坡居士醉中观之洒然而醒”,对其珍爱有加。他调离徐州时,还专程拜访园主,并应张氏之邀,写下《灵璧张氏园亭记》,留传后世。南宋文学家叶梦得,也是石癖。他在《石林记》里写到,余之好石,良是一癖。道灵璧县,得一奇石,心爱不已,夜抱以眠,不觉病愈。

钦安殿围墙东门外灵璧石
钦安殿围墙东门外灵璧石

曹雪芹和蒲松龄也是爱石者。《红楼梦》里就有不少关于奇石的描写和诗词。《石清虚》一文,是蒲翁爱石如命的自我写照,文中好石的刑云飞获一奇石,“四面玲珑,峰峦叠秀”,他如获异珍,供诸书案,可却屡遭豪强抢夺,刑云飞矢志不移,直至以身殉石,终得正义。蒲松龄把石、人、神融为一体,表现了对奇石的一往情深。“老藤绕屋龙蛇出,怪石当门虎豹眠”,仅赏石诗他就写有40多首。他收藏的灵璧名石“海岳石”,还珍藏在淄博蒲松龄纪念馆内,(图1)现被列为国家珍贵文物。

灵璧“海岳石”
蒲松龄收藏的灵璧“海岳石”
灵璧石的多样性体现
灵璧石的多样性体现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将灵璧石凿之为器,随身携带,以保平安。1747年,乾隆下江南,不仅为灵璧石题写“天下第一石”,还把不少灵璧石运到北京。故宫、中山公园、北海公园等地现还存有灵璧名石。

三 品种类别最多样

清 灵璧石小供石
清 灵璧石小供石

灵璧石的多样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大小兼有。大可置园,小可把玩,大小皆精,各有奇趣。静思园主陈金根先生购置一块“庆云峰”灵璧石,从挖取、运输到安置,历时三年。其高10米,重136吨,孔洞1636个,“庆云峰”以高、大、奇、绝,而进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图2)。在我国观赏石中,同一石种大小兼精者较为少见。
清 黑灵璧石 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 成交价:RMB 2,239,720
清 黑灵璧石 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 成交价:RMB 2,239,720
  • 二是品种丰富。1996年出版的《中国石玩石谱》,列举灵璧石28大类198品石。2002年由王文正、刘凤梧先生编著的《中国灵璧石谱》,将灵璧石分为52大类464品石。此后,产地又陆续发现10多种新品。丰富的品种,凸显了石头的奇特与个性。在同一石种中,如此庞大的品类实属罕见。
明 云卷岫 灵璧石 北京保利2015年春拍 成交价:RMB 2,415,000
明 云卷岫 灵璧石 北京保利2015年春拍 成交价:RMB 2,415,000
  • 三是形式多样。灵璧石是把“形、质、色、纹、图、声”六项赏石标准,全部集于一身的石种。不论造型、图纹、色彩,还是具象、意象、抽象,每一项都有自己的代表之作,这是任何一个其他石种无法比肩的。如图3巩杰收藏的《较量》,以形取胜。图4王长源收藏的《眉山夕照》,以质取胜。图5磬宇堂收藏的《瑞气千秋》,以色取胜。图6顾斌杰收藏的《脸谱》,以纹取胜。图7李根才收藏的《古壁悬梅》,以图取胜,尤其色彩与声音,更为称奇。黑如墨,白如脂,碧如玉,赤如血,黄如腊……色彩丰富,缤纷陆离。图8笔者收藏的《我忆梅花梅忆我》,一石之上,集灰白黑三色于一体,且又有奇妙之景,更让人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玉振金声,乃磬石一绝。精品馨石,在一块石头上就可敲出曲子。有的不用击打,手抚便有悦耳之音,更是石中唯一。品种类别的多样性,为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提供了可能,这也是灵璧石得以广泛传播的先天条件和先天基础。
灵璧石
灵璧石

四 宣传成效最显著

唐朝吴融著诗集四卷,内有灵璧石方面的记述;宋朝方岩《灵璧磬石歌》、杜绾《云林石谱》;明朝林有麟《素图石谱》、王守谦《灵璧石考》、吴嵩《灵璧石赋》;清朝赵希鹄《怪石辨》、高兆《观石录》、沈心《怪石录》等赏石论著,都对灵璧石进行了研究,并给予极高评价。新的时期,灵璧石的宣传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网站、报刊、画册、论坛、石展、专著和专业市场大量出现,孙淮宾、张训彩、陈民府、巩杰、王晨、谷成久、张超等先生,为灵璧石的宣传研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明 陈洪绶《米芾拜石图》
明 陈洪绶《米芾拜石图》

紧邻灵璧石产地的徐州市,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历史底蕴的文化需求和战略重镇的经济实力,而成为最大的灵璧石集散地,同时也是最早的灵璧石宣传研究中心,为灵璧石的宣传研究做了令人敬佩的诸多先行性工作。近年,由于有识之士的努力和政府的介入,宿州市已连续举办灵璧石文化节和灵璧石研讨会,出版多部灵璧石画册和研究文集,软件硬件同推齐抓,使“北强南弱”的态势有所改观,出现了徐州宿州并驾齐驱,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

灵璧石“小有洞天”山子
灵璧石“小有洞天”山子

灵璧石销售也形成以灵璧县主产区为中心,以徐州、淮北、蚌埠、合肥市为重要集散地,以北京、天津、济南、南京、苏州、上海、广州等市为重要销售地的销售格局。现在灵璧石的宣传研究已见成效,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宁寿宫倦勤斋前灵璧石(《御苑赏石》宁二十九)
宁寿宫倦勤斋前灵璧石(《御苑赏石》宁二十九)
宁寿宫倦勤斋前灵璧石(《御苑赏石》宁二十八)
宁寿宫倦勤斋前灵璧石(《御苑赏石》宁二十八)

五 收藏传播最广泛

灵璧石的收藏和赏玩可谓是盛名已久。文献记载的就有苏轼的“小蓬莱”、范成大的“小峨嵋”、赵孟的“五老峰”、李煜的“灵璧研山”和宋徽宗的“灵璧小峰”。明朝王守谦《灵璧石考》一文称:“海内王元美(世贞)之祗园、董元宰(其昌)之戏鸿堂、朱兰(之藩)之柳浪居、米友石(万钟)之勺园、王百(登)之南有堂、曾莲生之香醉居、刘际明之吾石斋、刘人龙之梦觉轩、彭政之啬室,清玩充斥,而皆以灵璧石作供。”

明 灵璧石摆件
明 灵璧石摆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灵璧石迎来了第三次开采收藏高潮。各地石展,无论是数量或质量,灵璧石已占主角,它也是众石馆、藏家的必备藏品。全国著名园林、广场小区、街头巷口,随处可见灵璧石身影。中南海大院,“玉树临风”和“洞天福地”稳居其中,北京京西宾馆大厅,“江山多娇”巍然夺目。天津宝成博物苑和苏州静思园,灵璧石数量之多,质量之好早已闻名中外。199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灵璧石专场拍卖会,更是国内少见。1991年至2008年,中央电视台四次以专题片形式,向世人展示灵璧石的风采。

【名石品赏】安徽著名画家、收藏世家王衍平收藏的灵璧石“黛云”(石头净高118公分,宽58公分,厚48公分)
【名石品赏】安徽著名画家、收藏世家王衍平收藏的灵璧石“黛云”(石头净高118公分,宽58公分,厚48公分)
黛,在传统色彩之中是指青黑色,是介于青和黑之间的颜色。灵璧石以黑色最为常见,以黝黑如漆为贵。不过,灵璧石的黑色,就像传统国画创作的“墨分五色”一样,深浅不一,变化多端,有的即使是一块石头上,也会有很多丰富的层次,难以言传。这方石头的色彩,就是介于黑色和青色之间,颇具古典赏石的瘦皱漏透之姿。石体颀长,冗繁削尽,骨骸犹存;石体表面饱满光润,左上方有几处流水纹,增加了变化;轮廓线跌宕起伏,上部有一处洞天,其中景深曲折,洞中有洞,别有天地;石体表面的凹凸坎坷,呈现出一种上下走势,左弱右强,连贯通气;石体的宽度与厚度的比例极佳,石背稍显平坦,留有石根。
此方赏石,体量较大,气度不凡。其造型属于“不似”的抽象类型,类似古典赏石云头雨脚类型,但上下两端宽度比较接近,相差并不悬殊,从而更给人以稳定感。这类抽象造型的山子,古代通常以“云”来命名。云是一种动态的捉摸不定的抽象形态,这与古典赏石之抽象形态十分相似。此外,古人认为:石为云根,云触石而生。所以,云根后来也成为山石的代名词。
黛乃石之色,云为石之形。这方灵璧石的题名,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王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诗中描绘的是诗人隐居的陕西蓝田辋川一带的风光:“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诗中所营造出的一种画境,其实也应该是我们在欣赏奇石精品时能够引发的联想。巧合的是,此诗“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之句中的“黛云”两字,恰好是此方赏石的铭题,移用于此石,也是最贴切不过了。

2007年,灵璧县荣获“中国观赏石之乡”称号。中国观赏石协会也批准成立了“灵璧石专业委员会”。灵璧石不仅得到国人的喜爱,在国际上也得到藏家的青睐。日本佐藤先生收藏“锁云”灵璧石三十多年(图9),此石是明朝米万钟旧藏,2002年回流国内。韩国李知恩女士一块“母爱”灵璧石,在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获取金奖。东南亚各地正兴起灵璧石热,美国、英国的许多博物馆都收有灵璧石藏品。灵璧石以其独特的品质与魅力,跨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受到古今中外人士的一致推崇,乃情理之中,实至名归。

明代灵璧石《锁云》
明代灵璧石《锁云》2018年10月18日晚,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明代灵璧石《锁云》,1170万落槌,再创灵璧奇石拍卖新高。 “锁云”真容。小巧玲珑,造型简洁、单纯,线条柔美,颇具明代文人玩石之风。为防克隆,“锁云”背后还有一个秘密的印证,藏石家再三关照,只能看,不能写,这又是“锁云”鉴赏之谜。 “锁云”是明朝大文人米万章(字仲诏,号友石)所收藏的一块灵璧石,明式紫檀木座,此石背后刻有“锁云”二字,落款为“万历丁酉春三月藏石·米仲诏”,印为“友石”。这是一件传承有序、可考,国内外媒体先后作过报道的明朝供石。 1965年日本知名律师佐藤观石先生于东京一家老石店购得,正因为名贵,得来不易。
明代灵璧石《锁云》
明代灵璧石《锁云》
中国藏石家周易杉将海内外知名的中国古石“锁云”从东京抱回了家。“锁云”回归祖国后,一直秘藏不露, “锁云”真容。小巧玲珑,造型简洁、单纯,线条柔美,颇具明代文人玩石之风。为防克隆,“锁云”背后还有一个秘密的印证,藏石家再三关照,只能看,不能写,这又是“锁云”鉴赏之谜。“锁云”是明朝大文人米万章(字仲诏,号友石)所收藏的一块灵璧石,明式紫檀木座,此石背后刻有“锁云”二字,落款为“万历丁酉春三月藏石·米仲诏”,印为“友石”。这是一件传承有序、可考,国内外媒体先后作过报道的明朝供石。1965年日本知名律师佐藤观石先生于东京一家老石店购得,正因为名贵,得来不易。
生于上海的藏石家周易杉,现为南京师大地科院兼职教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1998年周易杉得悉佐藤观石先生收藏此石, 佐藤是日本三大石协的第一创始人、会长,酷爱藏石,连名字都改成了“观石”,此时已有许多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在求购此古石,竞争激烈。 周易杉面对佐藤观石先生,起初两年里只字不提,只是加强联络。一年后他曾旁敲侧击此石,佐藤先生说多位石友已出高价,但无论多少价也不卖。据周易杉介绍:去年初,他又试探说朋友委托我向先生求购“锁云”。回答仍是“不卖”。但却表明了在将来适当的时候,有意完璧归赵。 这让他又看到了曙光。去年初夏的一次石展上,他们又见面了,这是一次由佐藤先生负责的全国会长代表石展,送展的只能是一块代表石,可谓日本全国最高水平石展。在这次石展上,周易杉第一次见到梦中情人“锁云”。“锁云”作为本次大会的第一代表石,放在最突出的位置,“锁云”是那样的通灵剔透、沉静可人、飘逸俊秀。难怪当年大文人米仲诏命名“锁云”。周易杉说,也是在这次会长石展上佐藤先生答应:“如果转让就转让给你。”

 

六 名石数量最丰富

灵璧石
灵璧石

名石对一个石种而言就是最好的名片。历史上灵璧名石存世不少。如图10美国罗森布罗姆收藏的《虎》,图11张大千旧藏《文房山子》,图12清代灵璧彩石。当代名石就更为丰富。图13孙淮宾收藏的《洞天福地》,图14张振君收藏的《蚕宝宝》,图15笔者收藏的《带雨云埋一半山》、图16《远山疑无树》,图17王安东收藏的《宝鼎》,图18张坚收藏的《天元》,图19上海东方美术馆收藏的《鹦鹉》,图20商计瑞收藏的《丹霞云锦》,图21徐州奇石网站提供的《雪中莲》。还有两块灵璧石就更为不凡,不能不说。图22朱重华收藏的《钟馗》。灵璧县是传说人物钟馗的故里,又是钟馗画之乡。此石神形兼备,石画合一,不可多得。天降于斯,视为县宝,禁出县境,实乃必然。图23王晨收藏的《灵璧》,形简意丰,以石释县,石县互印,其表相与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大鹏展翅灵璧石摆件
大鹏展翅灵璧石摆件
图22朱重华收藏的《钟馗》
图22朱重华收藏的《钟馗》

灵璧石奇,奇得让人惊叹;灵璧石美,美得让人心醉。古老的灵璧石,正沐浴着时代的春风,焕发出耀眼的光彩。面对如此美妙的石头, 我们不仅要用眼,更需用心,去细细品赏,慢慢感悟,悄悄融会,安安静静、真真切切地享受那“恒滋心里的妙境与浪漫”。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