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赏石漫谈系列之四 清梦时时赋英石

2014-03-19

“曲江门外趁新墟,
采石英州画不如。
罗得六峰怀袖里,
携归好伴玉蟾蜍。”

一首清人的诗句,令我们心生“采石英州”的向往,也多了一份对古人焚香供置英石的理解。

英石,又称英德石
英石,又称英德石

英石,主产在广东英德市望埠镇东北部的英山,故谓英石,又称英德石。英山,方圆百里,山表大多裸露,青苍逸瘦,嶙峋奇巧,所产之石,与灵璧石、太湖石、昆石齐名,历来是上贡之物,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除英山外,另英东的青塘、白沙、大镇等镇,英中的沙口、云岭、波罗、九龙、西牛等镇均有出产。据探测,英德市有优质石灰石山5.33万顷,储量达6亿多吨。丰厚的英石资源,为英石的开采和传播提供了可能。现英德市在英石产区的公路两旁,开设了30多个奇石市场,形成了颇为壮观的英石展销长廊,年产值3亿多元。英石用途广泛,园林、清供、假山、盆景均可,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友谊和艺术的使者,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典范。

英石是石灰岩经过千百年进化、沉积形成,玲珑剔透,纹理错落。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五种:

杭州江南名石苑的绉云峰
图1 杭州江南名石苑的绉云峰.  三大名石中,玉玲珑和瑞云峰都属于太湖石,只有绉云峰属于英石。它与苏州的瑞云峰、上海的玉玲珑并称为“江南三大名石”。绉云峰通高2.6米,全石最窄处只有0.6米宽。在石峰的右下方刻有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先生所题写的“绉云峰”三个字。旁边还刻有一排小字,上面写道:“道光己酉六月移云道人蔡锡琳唤拈题”。绉云峰具备了山石中最典型的皱、透、漏、瘦四个特点。
皱——石峰的外表凹凸不平,明暗的变化富有层次感。
透——石峰的表面上有许多孔穴,太阳的光线可以直接穿透而过,从而勾勒出多样的外形轮廓。
漏——全石的上下左右皆有纹路可以相互通连。
瘦——从侧面看去,它像是一位细腰美女坐在那儿梳妆打扮;而从远处看去,它又好像一把直插云霄的铁剑,这个特点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 1.按产地可分为水石与旱石。水石主要产于水中或侧生于河边的岩洞之壁,旱石是从石山里挖掘而来。
  • 2.按质地可分为阳石和阴石。阳石裸露地面,长期风化,质地坚硬,色泽青苍,形体瘦削,面多褶皱,扣之声脆,是瘦和皱的典型,如杭州江南名石苑的绉云峰(图1,石高2.6米,窄处仅0.4米,石体高挑瘦削,皱纹深刻有序,石色青黑,体态秀雅,形同云立,纹比波摇,极具瘦皱之美,属罕见阳类峰石。图2为清代阳石小件)。阴石深埋地下,风化不足,质地松润,色泽青黛,有的间有白纹,形体漏透,造型雄奇,玉润通透,扣之声微,是漏和透的典型,形状类似太湖石(图3,东莞一中藏)。
  • 3.按大小可分为:大器、中器、构件和小件。1.5米以上的为大器,1米左右为中器,堆砌盆景假山的为构件,几案清供的为小件。
清代英石横峰 清·片石山子
北京保利2017年6月 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古事·文人生活II专场拍卖 清代英石横峰 清·片石山子 119×40×25cm 估价 30000-50000元 成交价 20.7万元
。肌理皴理深密,中有几处洞天,包浆滋润,尺寸较大,在传世的古代英石中不为多见。而且一反通常竖峰造型,作横卧状,底部较为平整,接触面较大。如果竖立起来落座,底部线条太平直,恐怕视觉效果并不佳。
水墨纸本《片石山子》
水墨纸本《片石山子》
另一个拍品,是一幅描摹此石的国画作品——水墨纸本《片石山子》(100×200cm),画家赵胥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长画文人案头清供雅玩之物,如枯荷怪石,工笔为主,墨韵生动,笔触细致,追求逼真的幻觉效果,具体而微,气象万千。此种画法,旅美华裔画家刘丹初创于前,效仿者甚众。此画作估价8-15万元,成交价34.5万元。
  • 4.按纹理可分为:纹直的为直纹石(图4),纹理错乱的为横纹石(图5,北京故宫御花园藏),石英脉大的多的为大花石(图6,刘清涌藏),石英脉小的少的为小花石(图7,周秉德藏),纹理层叠的为叠石(图8),雨滴流痕状的为雨滴石(图9)。
  • 5.按颜色可分为:黑色(图10《慈航普度》,李汉池藏),灰黑色,青灰色,浅绿色,红色(图11《献瑞》,饶小波藏),白色(图12《棉云峰》,赖展将藏),黄色(图13),虾肉色等近十种。其中以浅绿、白色、红色、彩色的为奇,以纯黑色为贵(图14《中国龙》,石炜权收藏),以石筋均匀、色纯清润为珍。
题名:【麟龟献瑞】石种:广东英石  规格:59cm×39cm×19cm 麟吐玉书显祯祥,真龟遐龄寿绵长。 镇宅辟邪扬正气,万家欢乐福寿康。
题名:【麟龟献瑞】石种:广东英石  规格:59cm×39cm×19cm 麟吐玉书显祯祥,真龟遐龄寿绵长。 镇宅辟邪扬正气,万家欢乐福寿康。
图12《棉云峰》,赖展将藏
图12《棉云峰》,赖展将藏
图14《中国龙》,石炜权收藏
图14《中国龙》,石炜权收藏

我国最早记载英石的文献,出现在宋代。《洞天清禄集》、《渔阳公石谱》、《云林石谱》、《老学庵笔记》等书均有记载,产地明确在“英州真阳县之间”,“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钟山,涉锦溪,至灵泉,乃出石处”,称“英之山石,擅名天下”。宋代文人更对英石珍爱有加。

米芾,宋代最著名的赏石大家,曾任县尉两年,公差之余,常到产地选石。黄庭坚任广西象州太守时,玩英石不惜“万金载归”,还留下“醉梦江湖一叶中”的诗句。

苏东坡曾两至英德,“获双石一绿一白”,名为《仇池》,甚喜,视为“希代之宝”。对《九华》一石,他也一见钟情,但却因故错过,再寻不得。他在《忆壶中九华》一诗中写道:“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状在画图中”,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九华》的思念和失之交臂的无奈。(图15《九华》,美国某艺术馆藏)。在宋代,由于上层和文人的推崇,开发与收藏英石已“成行成市”。因“石产溪水中”,要“就水中度奇巧处錾取之”,至英石采量不大,故市价很高,常作珍贵礼品赠友。难怪宋代就有诗人感叹“久闻英石空流涎,意欲得之无力致”。

《九华》,美国某艺术馆藏
图15《九华》,美国某艺术馆藏 年代:宋代
石种: 英石(阳石)
规格: 28×36×25cm
藏者: 北宋苏东坡曾以“壶中九华”为题作诗, 现为美国某艺术馆收藏。

英石的开发与收藏,起于宋,盛于清。从宋至清,历经几朝,虽欣赏趣点略有变化,但对其石皱多纹,透而玲珑,瘦而耸削,集皱、透、漏、瘦之美的认识是一致的。“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甘心埋没苦终身,盛世搜罗谁肯漏。幸得磨不磷,于今颖脱出诸袖。”清人陈洪范对英石特色的精彩描述,也许就是最好的诠释。比较难得的是,英石除了具备传统的审美情趣外,同时还具有怪异、张力等现代前卫的审美因素,使它具有广泛的认同层面和传播范围,故其能连承古今,享誉中外。尤其现存的英石古石,因历史的沉淀,文化的滋润,更彰显了英石的生命本色和风采意韵(见图16~图24)。

御花园“方盆复合座英石”(《御苑赏石》御十六):明代中期
御花园“方盆复合座英石”(《御苑赏石》御十六):明代中期
宁寿宫符望阁前英石
宁寿宫符望阁前英石
御花园“圆盆座英石”(《御苑赏石》御八)
御花园“圆盆座英石”(《御苑赏石》御八)
御花园“方台座英石”(《御苑赏石》御十三)
御花园“方台座英石”(《御苑赏石》御十三)
御花园“须弥座英石”(《御苑赏石》御十八):明代早期
御花园“须弥座英石”(《御苑赏石》御十八):明代早期

英石,色简多朴,故玄而深;形皱多变,故意无穷。它一如深隐之士,布衣素面中透出一股清逸之气,脱俗不凡,涤荡人心。无威而振,无召而随,无利而往,无为而和。这就是英石的魅力所在。

贾平凹说,英石的名贵在于它的质朴和简约,在于它的整体的气势和细节的奇巧,它所具有的石文化品格,正大而独特。收藏它,欣赏它,宣传它,不仅可以纠正时下赏石趣味的弱化,也是维护和清正中国石文化精髓的一种责任。贾先生所言极是,一语中的。赏石需要广众的参与,但更需思想的引领。文人雅士之心之趣之境,或许便是赏石文化的标度。有时我想:英石的质朴和简约,所带给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享受,不正是我们时时梦随神往的吗!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