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赏析:T.166 《景德镇瓷器》

邮电部于1991年10月11日发行《景德镇瓷器》邮票,一套六枚。

全套邮票6枚,图案均为原物的精美照片衬以过渡的底色。面色匀称、鲜艳、典雅。精良的设计与国家一级文物的瓷器图案,对于瓷器及邮票爱好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 宋·青白釉注·注盌
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
宋·青白釉注·注盌
现代·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 明·五彩云龙纹盖罐
现代·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
明·五彩云龙纹盖罐
现代·青花釉里红鲤鱼盘 清·五彩花鸟纹尊
现代·青花釉里红鲤鱼盘
清·五彩花鸟纹尊

邮票志号:T.166
发行日期:1991-10-11
全套面值:3.30元
齿孔度数:P11.5×11(6-1)(6-2)(6-4)(6-5) P11×11.5(6-3)(6-6)
邮票规格:30×40毫米(6-1)(6-2)(6-4)(6-5) 40×30毫米(6-3)(6-6)
整版枚数:40(8×5)枚(6-1)(6-2)(6-4)(6-5) 40(5×8)枚(6-3)(6-6)
印刷版别:影写版
设计者:陈荣明 张磊
摄影者:饶克勤、韦德昌、胡锤
印刷厂:北京邮票厂

背景资料

位于江西省的景德镇市,所产的瓷器自古质地精细、工艺精良、釉质晶莹、装饰绚烂,故有“瓷都”之称,以青白瓷为代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帛、声如磬 ”之美誉,品种曾达3000之众。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新厂;老厂;樊家井;三闾庙;高新区等)。“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尤其以“骨瓷”最为有名。骨瓷的瓷质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图序 图名 面值
(6-1) 宋·青白釉注·注盌 15分
(6-2) 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 20分
(6-3) 明·五彩云龙纹盖罐 20分
(6-4) 清·五彩花鸟纹尊 25分
(6-5) 现代·青花釉里红鲤鱼盘 50分
(6-6) 现代·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 2元

1991年10月11日我国邮政发行的景德镇瓷器邮票(T166),全套六枚。

展现了从宋代到现代的6种具有代表性的瓷器,是宋、元、明、清及现代的6件稀世珍品,并反映了景瓷艺术千余年来的延续发展和现代的推陈出新。

“昌南”即我国著名瓷都景德镇的旧称,因该地位居昌江之东南,故得名昌南镇。这里高岭土质好,工艺发达,能工巧匠颇多,精雕细琢,名品叠出,不仅大量进贡于朝,而且“行于九域,施于外洋”。

北宋景德年间,宋真宗派员在此监制入贡御瓷。元代景德镇开始成为全国制瓷重镇,明、清时景德镇瓷窑之多为全国之冠,号称“瓷都”,并设专窑为宫廷生产瓷器,这种官窑又叫御窑。

南宋时景德镇发展了釉下彩,并创造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到了元代这种工艺已经完全成熟。

在千年不灭的窑火中,景德镇瓷器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其中青花瓷、颜色釉瓷、青花玲珑瓷和粉彩瓷,是最为名贵的四大传统产品。

6-1 宋·青白釉注·注盌(wǎn)

1963年出土安徽松县北宋墓

国家一级文物。

宋·青白釉注·注盌
宋·青白釉注·注盌
宋·青白釉注·注盌
宋·青白釉注·注盌
宋·青白釉注·注盌
宋·青白釉注·注盌
宋·青白釉注·注盌
宋·青白釉注·注盌
宋·青白釉注·注盌
宋·青白釉注·注盌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注碗,注碗高14.7厘米、口径17.6厘米、底径9厘米,注子通高24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9厘米,2010年日本某友好团体捐赠,注子与碗相配,称注碗或注子一副。这副注碗是北宋景德镇生产的高档青白瓷。纪年材料可见江西铅山县莲花山元祐元年(1086年)吴氏墓、安徽宿松县元祐二年(1087年)吴正臣墓等,时代集中在北宋后期。

一只用以防烫的青白釉注碗。这个不常见的专用名词,注满了宋人的生活之美。

此刻,你可以想象自己坐在北宋的酒肆里,最好是靠窗的那种。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一一打眼前飘过。

然后,你抬起这只青白釉注碗旁边的酒杯,将一个朝代的精致与繁华,仰头一饮而尽。

注子注碗,一套两件,是北宋后期社会流行的比较高档的器物,《韩熙载夜宴图》中已经能见到注碗的形象。注碗,以往误认为是温酒的,事实上注子与注碗之间空间狭小,有的注碗还是镂空设计,无法温酒。古人饮酒前要加热,注子配以注碗,是防烫的设计。

 

6-2 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

1959年出土南京江宁县,被誉为“天下第一青花”

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
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口部短小,肩腹部浑圆,下腹部瘦长,平底。通体绘有青花纹饰,肩部绘杂宝及缠枝牡丹花纹,牡丹可谓花中之魁,象征“雍容华贵,大气超凡”;整件器物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而瓶中所绘人物的生动神情尤其精彩: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桨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纹饰宜人漂亮,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富有层次感,周身散发着美器的光泽,绘有象征“身份尊贵、帝王之气”宝莲纹,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像这样的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三件,一件收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系该馆的“镇馆之宝”,一件仍在海外下落不明。

“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由景德镇窑烧制,高44.1、口径5.5、腹径28.4、底径13cm。景德镇窑烧造。瓷质,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透明度极高,青花系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的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纹饰带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纹饰图案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图案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元杂剧中对这段历史故事的演绎。作为汉家史学经典《史记》中的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被元杂剧的创作者进行艺术加工后搬上舞台,受到蒙古、契丹等各民族的喜爱,并被援引到诸如瓷艺等众多艺术门类中。

纹饰依次为:仰莲瓣纹、中间绘火珠、犀牛角等杂宝;缠枝莲花纹、萧何月下追韩信画面,这是主体;卷草纹;大括号式仰莲瓣头纹;覆莲瓣纹、內绘宝相花纹。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不仅纹饰分布富有层次感,而且白釉润泽,青花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再加上富有力道并且干脆利落的线条,充分展现了画面的丹青之妙。由此看来,这件梅瓶被誉为中国古代青花的代表之作就不为过了。

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也不例外,该瓶每条装饰带都是呈横向分布,装饰按其分布位置及装饰作用主要分为主题纹饰和装饰纹饰。从梅瓶的造型来看,装饰纹饰主要分布在颈、肩及足部等面积较小的部位,起到装饰衬托的作用。元青花装饰中的辅助纹饰主要以几何图案为主,与主题纹饰既相互呼应又相互独立,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场景绘画相结合,布局错落有致,动静相宜。尤其是多层图案围绕烘托的人物绘画部分,与单纯繁密填加的装饰有着鲜明的差别,人物题材图案也是寄托着元人的情感以及可以反应社会现实的。

之所以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用多层图案纹样装饰带进行装饰不显杂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装饰带之间所空出来的留白设计,把空间分割出来。“水路”《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可见,器血、门窗有中空的地方,才有它们的作用。青花装饰里设计的“水路”,也就是“留白”,也亦如此。因此装饰虽然布满全身,但是层次、主次分明。

因为人物故事纹是主题,并且图画以平面构成,所以根据圆形立体的瓶罐上的装饰性要求,通常要表现的主题都是在瓶罐曲线变化**之处,加强了前后的空间关系,这样,图中人物之间、人物与景物,景物之间就能够产生空间感。主体纹饰“萧何月下追韩信”纹分为三部分,**部分描绘萧何策马扬鞭,于奔马之上身离坐骑的一瞬间,萧何头戴展角璞头,侧身回头左视,看向画面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中韩信牵马驻足,垂袖沉思于岸边;第三部分描绘河中一老艄公持桨立于船头。画面背景中绘有松、竹、山石、芭蕉、梅花等纹饰,丰富图画,亦作画面三部分之间的分隔。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国家一级文物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国家一级文物

由故事纹的构图分布,可以看出画面所运用的一些设计特征,

  • 其一,一般绘画表现立体构成,根据透视原理,运用前后、大小明暗、深浅、层叠和掩映等手法表现物体的存在形式,使人屏幕的绘画上获得立体、深度的空间感觉。
  • 其二,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具有动感的,这与画面中人物的视觉引导也有一定的关系。势(动感)的变化,物理学中“力”的性质之一表现为一种定向运动,而设计艺术中的视觉力或心理力同样适用这一原则,这就说明“倾向性”在视觉感知运动及平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不需要借助过多的联想,视觉经验就可以直接把握“力”的存在及其运动的方向。同时,这种潜在的力的方向,还能引导我们的扫瞄视线,从而以一定的“走势”把握整个设计作品形式及内涵的运动过程、势态及发展趋向。因此,一个指向性的动作或手势也能引导注意的视线走向,从而进入画面的情境。我们通过萧何侧身左视的视线引导,可以看到韩信牵马驻足和老艄公持桨而立,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趋势。当各种力的对抗达到了暂时的平衡状态,平衡中又蕴含着力的运动倾向时,整个画面就会充满动感。
  • 其三,是整个画面设计里疏体密体手法之间的对比。密体是指造型准确,刻画细腻,线条或柔秀,或遒劲,画法严谨周密。疏体,则是指轻快潇洒的画法。疏密相间,收放自如,自然而然给观者人一种潇洒的感觉。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的绝妙之处,在于成功地将水墨画技法运用到瓷器绘画当中。工匠用苏泥勃青釉为墨,以白瓷胎为底,凭借娴熟的勾、皴、点、染的笔法,在干涩的瓷胎上尽情挥洒,巧妙地运用了青花所特有的清冷意境来表现月光如水的夜晚,浓淡晕染相宜,纹饰主次分明。

梅瓶的发现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就是沐英的陪葬物品之一。韩信是著名的军事家,其成就被历代武将所敬仰 推崇,而这件青花梅瓶所描绘的,正是军事天才被帝王发掘重用、最终成就一世荣光的故事。这样的 际遇,正暗合了沐英的事迹。将如此宝物赐予沐英陪葬,足见朱元璋对这位义子的重视和哀思。

1950年,沐英墓被盗,多件文物流落民间,“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是被盗文物之一。当时在南京文 物公司工作的陈新民看到有人在南京市新街口附近兜售这件梅瓶,一眼认出此乃稀世珍宝,便出5根金 条买下。后经文物专家鉴定,此瓶是一级国宝,由南京市博物馆保存。

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
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

展示方式

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如今陈列在南京市博物馆陈列“镇馆之宝”的地方——“玉堂佳器”展厅最显眼处。在该展厅内,“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又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件,有保安专门盯守。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从2010年公开展出以来,这件梅瓶只对观众展出“半张脸”,也就是萧何跃马驰骋、策马扬鞭,焦急地追赶韩信的那一面。另一位“男主”韩信又去哪里了?

文物专家告诉记者,“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的画面,其实相当于一幅连环画。在萧何的两侧,也就是展出时观众不可能看到的部分,是另外两位人物——韩信与艄公。韩信牵着一匹马,在岸边徘徊踟躇,犹豫不定。河中一叶扁舟缓缓向岸边靠近,船头艄公扶桨而立,悠然自得地等待韩信上船。

据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该梅瓶**次公开展示以来,一直是以有“萧何”的“半张脸”示人。在网上搜索,也很难找到韩信、艄公那部分的画面。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介绍,如此做的目的,一是防止有人仿制这件国宝级文物,同时也是为了符合国宝文物的展示规定。

故事梗概

项梁兵度淮河,韩信带着佩剑追从,居住在戏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名气。项梁兵败,其归属在项羽的部下,项羽任他为郎中的官职。韩信多次给项羽提出计谋,项羽都没有采纳。

刘邦带兵进入蜀地的时候,韩信逃离了项羽,投奔刘邦的军队。开始时只是做了一个地位十分低微的小官。有一次他和另外十三人因犯法问斩,其他十三人都被处死了。幸好从小与刘邦友好的夏侯婴,,通过谈话觉得韩信言出不凡,便建议刘邦免了韩信的死罪。不久,刘邦让韩信做了治粟都尉,也就是管粮食的军官,但认为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干,不肯重用。

虽然,辅佐刘邦的萧何很赏识韩信,几次向刘邦推荐,也未得重用。韩信一气之下,不辞而别,萧何得知,月下追韩信。萧何再度向刘邦举荐韩信,并对刘邦说:“要得到很多将士是很容易的,但像韩信这样这样的人却难以找出第二个。如果您只是想占领汉中地区,没有韩信也无妨;假如想争夺天下,没有韩信却不行。请您好好斟酌而定吧!”这样刘邦才开始重用韩信,并任命为大将军。

沐英简介

沐英自幼父母双亡,8岁那年,流浪至濠州城,被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收留。朱元璋见沐英机灵可爱,加之当时膝下无子,便认沐英为义子。沐英18岁时任帐前都尉,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被授镇国将军一衔。公元1392年,沐英病逝于云南,年仅48岁。朱元璋追封其为黔宁王,命令将其遗体运送回南京,赐葬南京牛首山,牛首山的别号“将军山”由此而来。

梅瓶简介

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元、明之际,是我国古代一种盗济因其口部小巧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以小口、短颈、丰肩、长胫、上部丰满、下部欣长的造型在瓷器中独具一格。

6-3 明·五彩云龙纹盖罐

国家一级文物。

明·五彩云龙纹盖罐
明·五彩云龙纹盖罐

 

明·五彩云龙纹盖罐
明·五彩云龙纹盖罐

通高11.6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9.3厘米。造型浑圆饱满,配以覆碟似盖。胎质细腻坚致,通体以白釉为地绘画青花五彩,色彩艳丽,纹饰繁密,底足青花双圈两行六字“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

6-4 清·五彩花鸟纹尊

国家一级文物。

清·五彩花鸟纹尊
清·五彩花鸟纹尊

 

五彩花鸟纹尊

五彩花鸟纹尊是一种陈设瓷,全名为五彩花鸟纹凤尾尊,是清代景德镇官窑制品。“清人习惯上将器型高大、口底相若的瓷器称尊”,而凤尾尊的造型特点为“口大而外撇、腰腹圆鼓、底部外撇”。

高45.5厘米,口径22.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陈设瓷,景德镇窑产品。康熙五彩瓷器,在明清时期的五彩瓷器中成就最为卓著,以素雅柔和为贵,有“康彩恢奇”之称。色彩鲜艳明快、透澈欲滴,纹饰工整严谨、精致细微、写实逼真。此器因其形似凤尾,故亦称“凤尾尊”。器身绘以荷花、鸬鹚为题材的菏塘景色,上施以红、绿、金等彩,设色浓丽而不妖艳,塘中荷花含苞待放或怒放盛开,亭亭玉立,微风吹拂水面,翠鸟攀在弯曲的菏梗上,相互顾盼的鸬鹚正在引颈觅食。整幅画面采用写实手法,刻画细致入微,表现了静中有动的意境。

清·五彩花鸟纹尊
清·五彩花鸟纹尊

“花尊”是清代康熙年间盛行的典型器形,俗称“凤尾尊”。这件五彩花鸟纹尊的器形线条优美,器身上下部分饰有通景莲池荷塘,以明快浓艳的红绿彩,描绘出含苞待放或怒放盛开的荷花。再辅以金饰,更加金碧辉煌,是清代康熙年间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

6-5 现代·青花釉里红鲤鱼盘

现代工艺精品。

现代·青花釉里红鲤鱼盘
现代·青花釉里红鲤鱼盘

敞口,浅斜腹,平底,圈足,内外施釉,足底无釉。

盘内壁绘有一尾游动鲤鱼、三组连珠纹。

外壁绘有四组草叶纹。

器型规整,胎白,质地较粗,釉质温润。

釉里红的烧造工艺一般认为形成于元末,在明初达到兴盛。所谓“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白瓷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然后在上面施釉,铜元素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红色。“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技术直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才趋于完善,

现代·青花釉里红鲤鱼盘
临渊阁主 藏 晚清民国·青花釉里红鲤鱼盘

清代中叶,“青花釉里红”工艺在民窑瓷器上开始运用。民窑“青花釉里红”的制作相对随意,画风简练且多表现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

我国邮政部门把“青花釉里红鲤鱼盘”的图案收进《景德镇瓷器》系列邮票中,从而对青花釉里红鲤鱼盘的价值作了充分肯定,使平凡朴实的鲤鱼盘和其他华贵的官窑名器一道登上了国家名片,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

6-6 现代·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

现代·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
现代·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

现代工艺精品。

薄胎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薄胎碗又是其中的主要品种。其他品种则有皮灯、酒杯、花瓶等。薄胎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黑陶时代,那时我们的先人就会制作薄如蛋壳的黑陶酒杯。

景德镇的薄胎瓷在元代即已著名,它轻若浮云,映日透光,诗人赞美其“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但是它的生产很不容易,“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练泥、制坯、利坯、画坯等,一道工序难过一道工序。尤其是利坯时,艺人几乎气不敢喘,手不敢颤,因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

“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T166《景德镇瓷器》第6枚,图)是景德镇市原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已故陶瓷美术家吴成仁的作品。吴先生系安徽祁门人,1909年出生,自幼酷爱绘画,在贫困中刻苦学习,终于成才。他擅长陶瓷釉上图案装饰设计,艺术风格古朴遒劲,装饰手法灵巧多变,图案布局均衡,用色高雅柔美。这件八角碗为其代表作。碗高7厘米,口径16.5厘米,用矾红釉上彩加金彩描绘。矾红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彩,成本低,呈色好,从宋代开始就运用于陶瓷彩绘。金彩颜料原本一直用黄金加工而成,能增加瓷器画面的华丽。金彩搭配红彩,更是珠联璧合,美不胜收。八角碗主要图案为象征幸福、喜庆、吉祥如意的变形蝙蝠和古代吊灯,边饰有传统的如意纹等。主图高低错落,布局合理,富有民族气派,华美不俗,仿古出新。

特别应向读者介绍的是此碗的器型。薄胎在烧制过程中,器型会产生软化、收缩,这原来是生产流程中的不利因素,但聪明的陶瓷艺人却借用这种特性,创造了一种新产品。瓷胎在装入匣钵时,工匠在其口沿内侧均匀地放置八个固定支点,烧成后口沿照常内缩,但八个支点处却没有随之收缩,碗便成了美丽的八角形。这种工艺可真是神妙啊!

近年,薄胎碗制作工艺日益精湛。碗壁越制越薄,器型越制越大。1993年,景德镇“薄胎大王”高梅生,精心创作出“百鸟朝凤,九龙对彩”薄胎碗。碗厚仅1毫米,口径却达88.8厘米,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获准。但这个记录以后被一再打破。2007年初,在福建厦门景德镇陶瓷艺术中心,就展出一只最大口径111厘米的粉彩薄胎碗。碗名“富贵牡丹”,出自景德镇老陶瓷艺术家、“粉彩花鸟大王”张景寿之手。薄胎碗以粉彩装饰,薄胎的晶莹剔透和粉彩的艳丽柔美相得益彰,观者无不为其高超的艺术魅力所震撼。比“富贵牡丹”碗还要大的是“孔雀花卉纹”薄胎碗,口径118厘米,景德镇生产,江西博物馆珍藏。2008年,俄罗斯举办“中国文化年”时,这只价值百万美元的薄胎碗,作为中国民间之宝在俄多个城市巡展,成为“中国文化年”的一大亮点。

1987年,景德镇市邮电局发行《瓷都艺苑(第六组)薄胎艺术》明信片,全套10枚,展示了“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等10多件景德镇市薄胎佳作,让我们一下子看个够。

现代·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
现代·描金吊灯图案八角薄胎碗 陶瓷美术家吴成仁作品

年度最佳邮票

此套票曾获选《1991年优秀邮票》,当年仅2套邮票获此奖项。

年度最佳邮票评选始于1980年,由全国性也是唯一的官方集邮刊物《集邮杂志社》举办,每年都对前一年发行的邮票进行一次总投票,评选办法历年略有不同,有时将JT票分开评,有时一起评,还有时分类评选,如最佳选题、最佳设计等,吸引众多集邮爱好者参与,获奖邮票颇能代表当时邮人的喜爱。后来票选活动有人民邮电出版社和中华集邮联合会参与或接手举办。

景德镇瓷器

1991年10月11日,邮电部发行“景德镇瓷器”特种邮票,编号T166,全套6枚。邮票表现了从宋代到现代的6种具有代表性的瓷器,是宋、元、明、清及现代的6件稀世珍品,并反映了景瓷艺术千余年来的延续发展和现代的推陈出新。

“昌南”即我国著名瓷都景德镇的旧称,因该地位居昌江之东南,故得名昌南镇。这里高岭土质好,工艺发达,能工巧匠颇多,精雕细琢,名品叠出,不仅大量进贡于朝,而且“行于九域,施于外洋”。

北宋景德年间,宋真宗派员在此监制入贡御瓷。元代景德镇开始成为全国制瓷重镇,明、清时景德镇瓷窑之多为全国之冠,号称“瓷都”,并设专窑为宫廷生产瓷器,这种官窑又叫御窑。

南宋时景德镇发展了釉下彩,并创造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到了元代这种工艺已经完全成熟。

在千年不灭的窑火中,景德镇瓷器形成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其中青花瓷、颜色釉瓷、青花玲珑瓷和粉彩瓷,是最为名贵的四大传统产品。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