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瓷家谱:青花瓷

大维德花瓶

元末明初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1950年沐英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外销瓷,European Women现藏巴尔的摩华尔特斯美术馆左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右前:永乐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大维德基金会藏品,大英博物馆展出明景德镇窑葡萄纹大盘,现藏大英博物馆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

元代青花瓷

标准青花无疑诞生于元代,然而此说在中国产生较为晚近。《格古要论》曾提及青花。因其成书于洪武年间,去元未远,可以推测元代当有烧制。吴仁敬指出江西南丰窑‘器多青花,有如土定等色’,首倡该观点,但是影响有限。直至1952年,大维德花瓶被确定为至正十一年(1351年)之真品,国人才普遍接受元代出产青花。此后不断发现存留至今的实物,又在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出土可以相对应的瓷器残片。元代青花已经十分精美,纹饰绘画技法娴熟,青料发色纯正,烧造技术成熟,已经完全符合现代青花的标准。

元代中期青花业已成熟,有大量精品输出海外。元末,江西很早就脱离蒙古政府实际控制,景德镇也为朱元璋麾下所控制,并成为其重要的军费来源。自此直至明朝建政初年,期间瓷器生产保持一贯工艺,极难断代。故而西方学术界倾向于将元代至明初的青花统一划归入“14世纪的青花”。至今早期实物的断代和研究依然是难题。

元代青花具有如下优点:

  • 体形硕大。花口大盘与大罐的工艺在明初反而退步,至宣德后则失传。
  • 用料上乘。无论制坯所用瓷土、绘画所用青料,均超出后世,可能在当时即已告罄。
  • 绘画非凡。纹饰题材之丰富与绘画技巧之高超,比明代有过之无不及。
  • 窑艺出众。以青花发色而论,可以生产带锡斑与纯蓝色两种,可见对炉火温度控制已经得心应手。

装饰特点

划花技法减少,印花增多,新增镂花,而描绘成为主流。所绘图样布局层次多,画面满,但是由于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在瓶、罐的腹部和盘、碗的中心安排主要纹饰,其他部份填充辅助纹饰。

通常出现的植物纹饰有:

松竹梅、牡丹、莲花、西番莲、菊花、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动物及瑞兽有:龙、凤凰、鹤、鹿、鸳鸯、鹭鸶、麒麟、狮子、海马、鱼、螳螂、蟋蟀;其他纹饰,如珠竹石、杂宝、十字杆。

辅助纹饰有:

卷草、锦地、回纹、钱纹、浪涛、蕉叶、莲瓣、云肩、变形莲瓣、缠枝花卉等。

明代青花瓷

明代被部份学者视为中国瓷业的最高峰,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青花。

宋元罕有青花记载;明初人鄙薄其流俗,加之因憎恨外族入主而不提元人艺事,致使青花来源不明,其始制年代存疑,令后人误以为明代首创青花。在现代考古学兴起以前,该观点占据主流,于古董行业尤为盛行。文献记载的最早带有款识的青花器物就是永乐青花压手杯,且有实物存世,现藏北京故宫。

明代青花仍有相当存量,很早就被后人珍赏研究。明代共有17朝,除去建文、洪熙、泰昌之外其余朝代均有传世或出土瓷器。传统瓷学祇把明代分为“永宣”“成弘”“嘉万”3个时期,其余则存而不论。

准备期

  • 洪武(1368-1398)
  • 建文(1398-1402)

洪武官窑以釉里红居多,传世青花则极为罕见。器物坯体粗重厚实,尚未脱离元代粗犷的风格。所用青料依然来自海外,但是普遍发色不佳,蓝中现黑。开始简化图案布局,趋向于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也不如元代规矩。

永宣

  • 永乐(1402-1424)
  • 洪熙(1424-1425)
  • 宣德(1425-1435)

在明末至清代的好古赏古风潮中,世间可见最古之带款青花出于永乐宣德时期。其中宣德器常见,永乐则极为罕见。因其形制相近,不易区分,故合称“永乐宣德,青花之王”,被视为中国青花的黄金时期。又因为郑和从西洋带回“苏勃泥”青料,史有明文。清末至民国古董行业一般认定青花发端于永乐。也有识者依据的,以洪武为开端。但是无论如何不出明代的范围。

胎体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永乐釉层尤为肥润。骨料发色浓艳,高铁低锰,因而减少了蓝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可以烧成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高铁的部份往往会在蓝色区域出现黑色结晶斑点,称为“锡斑”,会局部下陷,成为此时瓷器的标志。

器物外型趋于清新流丽,但是仍然有较大的盘碗。广泛吸收外来造型因素,完全转化为中华气派。现存器物以宣德大盘为最多。

图案装饰更为秀丽典雅,植物纹最为常见,瑞兽纹则以龙凤为主。

黑暗期

  • 正统(1435-1449)
  • 景泰(1449-1457)
  • 天顺(1457-1464)

正统至天顺的30年间,青花制造并未停滞,祇是不再书写年款而难以区分。

成弘过渡期

  • 成化(1464-1487)
  • 弘治(1487-1505)
  • 正德(1505-1521)

成化青花除去早期产品外,开始改用平等青,发色淡雅,不再出现黑斑。器物造型减少,擅长玲珑精巧的小型器物。

弘治基本延续成化风格,官窑创制莲池龙。

正德青花胎体厚重,发色发灰,釉色闪青,常常以伊斯兰地区文字装饰。

嘉万

  • 嘉靖(1521-1567)
  • 隆庆(1567-1572)
  • 万历(1572-1620)

嘉靖所用青料,低铁低锰,发色蓝中带紫,较为浓艳,但是没有黑斑。此时人工调配青料以取得理想效果的技术已经颇为成熟。道教题材增多。隆庆与嘉靖类似。

万历青花发色微微泛灰。

准备期

  • 泰昌(1620)
  • 天启(1620-1627)
  • 崇祯(1627-1644)

清代青花瓷

清代260余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花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不仅景德镇官窑继续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水平,民窑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顺治已经复烧官窑。

顺治

传世顺治青花,以民窑器居多:国内保留的多为庙宇贡奉器物以及少量笔筒、碗、盘,发色比较灰暗;流出海外的则多为日用外销瓷,沿用明代设计,制造精细,发色青翠。顺治十四年以前,写款往往用隶书。

康熙

康熙初年官窑复苏,青花并非其主要产品,但是在质量上达到了清代高峰。青料是浙江料,改进了提炼方法,发色十分鲜艳,被称为“宝石蓝”、“翠毛蓝”。蓝色可以细分为8至9个层次,可以完美地再现中国画的水墨渲染效果。分水技法广泛应用,在蓝色渲染部份常常可以看见工匠的指纹痕迹。大件器物罕见,一般不写本朝款。

民窑青花发展极大,其中精品质量甚至在官窑之上。器物形制多样,大件器物尤为丰富,保存在海外的棒槌瓶、大方瓶、凤尾尊、观音瓶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质量极高。装饰多样,除去纹饰外,也有整幅画片出现,

雍正

雍正青花已经成为常见用器,官窑与民窑均大量生产,工艺精湛,比较淡雅。官窑器物造型追求摹仿宣德青花,并且全面摹仿明代著名青花产品,惟妙惟肖。另有部份全新设计的造型,康熙时期大件式样少见。装饰更加图案化,战争画片消失。青花釉里红达到历来最高水平。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