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瓷家谱 : 钧窑

钧窑

钧窑

钧窑

钧窑

钧窑

钧窑

钧窑

玫瑰紫釉尊

钧窑

钧窑

钧窑产地在今河南禹县,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钧窑始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

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釉。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窑

钧窑鼓钉三足洗

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 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钧窑

玫瑰紫釉尊

玫瑰紫釉尊,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尊仿青铜器式样,口沿外撇,直颈,鼓腹,圈足。器内外通体施铜红窑变釉。口沿下至颈部以天蓝釉为主,晕散数道玫瑰紫红釉。腹部则主要施玫瑰紫红釉。器内兼施玫瑰紫与天蓝色釉。底刻“六”字款并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庄规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蓝紫融汇、交织变化的釉色中,呈现蚯蚓走泥纹,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此尊应为宫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传世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junyao24805044_17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色。
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识。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径23.3-18.6cm,足距8cm。

钧窑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

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

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绚美艳丽,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宫廷用器。

宋代均窑始于唐,兴盛于北宋,地处河南禹县古均台和神镇一带,宋时称均州,故名“均窑”,亦名“钧窑”或“钧州窑”。

均窑鼓钉洗

均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均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

钧窑

等色,其釉分两种,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其它还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各色错综相间,绚烂多彩,气韵非凡。

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釉中有免丝纹与蟹爪纹,华丽而雅致,均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致使其釉上纹路与众不同,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均窑玫瑰紫釉盆托

均瓷造型有尊、钵、洗、炉、花盆、盆托、奁等,主要供宫中陈设和文房使用。

钧窑瓷器也是一种厚釉器物,典型的作品其瓷釉常常出现一种与色地不同的、呈不规则流动状的细腺,它的形态宛如蚯蚓在泥土中游动的走泥状,过去骨董界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

钧窑器物所出现的“蚯蚓走泥纹”,与哥窑、官窑瓷器存在的开片一样,也属于烧成工艺上的一种病态,其形成机理是因为钧窑瓷器都经过素烧,也就是为了避免瓷胚在高温烧造时破裂和变形,先以较低温度烧一次,以固定坯体。

渐烧高,使黏度较低部份的釉流入和填补裂纹造成的空隙,就形成了和眼泪流下来一样的那种“蚯蚓走泥纹”,这种具有流动感的色丝将器物平添一种纹路美,在当时也为人们所欣赏。

它作为钧窑瓷器的一个特微,由此也成为文物界鉴定钧窑器物的一点线索。

均窑双龙瓶

钧窑瓷器的釉色在宋代青釉中是别开生面的,禹县钧窑的异军突起,导致黄河流域不少制瓷窑场群相仿制。钧瓷的别致,自然也很快为统治者所看中。宋徽宗在位期间于禹县设置官窑专门为大内生产部份皇室用瓷,其产品有各种花式口的盆和奁、出战尊、敛口尊,鼓钉洗、炉、钵、碗、盘等,上述器皿都是按禁廷制样进行生产,这些器皿乃和当年的花石纲有直接关联。所谓‘纲’,最初是唐代玄宗朝设立漕运的‘纲运之法”,以十船为‘一纲’。到北宋末年,赵佶大肆搜括民脂民膏,纲的不同名目也就多起来了,而花石纲乃专门供奉徽宗无度挥霍的“御前纲”中最大的一种。

钧窑

崇宁四年十一月,为在东京(今开封)与建寿山艮狱,“以朱面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凡士庶之家,一石一木稍堪玩者,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示,指为御前之物”,花石纲劫往东京的“嘉花名木”、“怪石严壑”一部份要用瓷器来陈设,禹县钓台窑址出土的器物底部刻有“一、二、三……至十编号’的盆、盆托的残片,就是当年为宫廷烧造盆景所用的器皿。

故宫博物院收藏“宋钧窑出戟尊”器底刻有“三”字的编号,毫无疑问它应是当年禹县钓台窑址所烧造。有人曾对数十件有数字编号的同类器物进行排比,发现标号数字和器物的尺寸相关。“一”为起始号、为最大号,因而这件出戟尊属较大型的作品。

均窑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

金代钧窑瓷器的生产比北宋更为普遍,生产的范围从河南扩大到河北、山西等地。

这时有圈足的器物,圈足都露胎,只是在圈足的底心施釉。

金钧不如宋器,唯其青釉上所呈现的紫红色斑块,有其特殊风采。它仿佛在蔚蓝的天空忽然涌现一片红霞,比较美观。

入元,钧瓷已成为北方民间比较普遍使用的瓷器。元代的窑场都烧制器形硕大、浑厚凝重的器物,这一时代的特征在钧窑产品中也不例外。与金钧一样,这时的器物也远不如宋瓷,其胎体粗松、釉面多棕眼,釉色一般为月白、天蓝,也有以红斑装饰,呈色似显呆板。但元钧也不乏精美之作,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钧窑贴花双耳三足炉’,通体满釉,以天蓝色为主,与月白交融,犹如蓝天白云,蔚为壮观。

钧窑

作为厚釉失透的钧窑瓷器,若采用刻、印花装饰,较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此炉乃以堆贴的手法,在颈部装饰专花和龙纹,腹部贴以铺首,这种装饰为宋钧所不见。

均窑玫瑰紫釉尊

北宋,高18.4厘米,口径20.1厘米,足径12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馆。
口沿外撇,直颈较长,圆腹,宽圈足,底有五孔。器里壁为月白色,外颈部为天蓝色釉,微泛紫红,腹部为玫瑰紫色,艳如晚霞,足部为酱色。

此绚丽釉色为铜红釉在高温窑变下产生的效果,充分显示均窑釉的丰富多姿和明亮光华,具有变幻莫测的诱人魅力。
钧窑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