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精品(1)

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窖藏,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最高水平。它从中国传统工艺制作中汲取营养,在承继中不断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独具的艺术风格。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这些慑人心魄的金银器,已经成为全世界对大唐文明的共同记忆。

位置图与简况
位置图与简况

陕西 榆林 延安 铜川 西安 商洛 汉中 安康
1970年10月,在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金银器窖藏,是20世纪唐 代考古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其内容的丰富和精美十分罕见。 何家村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这些金银器使我 们对唐代的金属冶炼、机械设计及加工、焊接、贵金属制作等都有 了直观、深入的认识。

唐长安城平面图 何家村所在的兴化坊示意图
唐长安城平面图 何家村所在的兴化坊示意图

在唐代描述长安城市建制的重要文献 《两京新记》中,关于兴化坊的条目里有“西 门之北,今邪王守礼宅,宅南隔街有邪王府” 的记载。因此考古工作者推断何家村金银器为 邢王府所藏。制图/高薇

何家村挖掘破唐代考古记录

1970年10月5日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个高65厘米,腹径腹径60厘米的陶瓮,里面装有大量金银器;10月11日,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点的北侧不远处,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大小类似的陶瓮,瓮上面盖有一层银渣,其内装有金银器和玉器;考古人员在陶瓮的旁边还发现了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银罐内装有一件精美的镶金兽首玛瑙杯。这次发现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各种金银器、银铤、银板、银饼、中外钱币、宝玉珍饰和贵重药材。这次出土的文物被称为何家村唐代窖藏。

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幅,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等。其中被定为中国国宝级文物的有3件,定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的有数十件。

  • 兽首玛瑙杯:海内孤品,中国政府禁止其出境。
  • 鸳鸯莲瓣纹金碗:被定为中国国宝级文物。
  • 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被定为中国国宝级文物。
  •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被定为中国国宝级文物。

这批金银器的数量非常大,价值非常高。经实测何家村唐代窖藏金器总重达298两(唐大两,合今45克),银器总重3700多两(唐大两),再外加十副玉带,它们的总价值在唐代大约折合黄金900——1000两,铜钱3830万钱。

这次出土的文物被称为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各种金银器、银铤、银板、银饼、中外钱币、宝玉珍饰和贵重药材。
这次出土的文物被称为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各种金银器、银铤、银板、银饼、中外钱币、宝玉珍饰和贵重药材。

1970年10月,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一个施工工地上,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唐代窖藏。里面有两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和一个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存放了1000多件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文物,其中金银器皿就有270多件。这批金银器的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保存之完好以及价值之高,都是以往出土以及后来出土的金银器所无法比拟的,堪称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

何家村,在唐代长安城中属于兴化坊,我们在长安城的考古复原图上可以清楚地找到它的位置:位于长安朱雀门街西第二列第三坊,往北过两坊即皇城,东面隔一坊为朱雀大街,西北跨一步即是西市。在盛唐时期,兴化坊的周边为皇家贵戚和高官贵族居住之地。可是众多权贵中,谁会是何家村金银器的主人呢?

何家村遗址考据

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并对照文献,初步判断现在何家村的位置是在唐代长安城兴化坊中部偏西南处。

1970年10月5日,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省公安厅下属的某收容所内,基建施工现场一片忙碌,当地基下挖到距地表深约0.8米时,露出一个高0.65米,腹径0.6米的陶瓮。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堆闪耀夺目的金银器。

紧挨陶瓮西侧,是一个高0.3米,腹径0.25米的银罐,里面也有一堆器物。收容所负责人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给陕西省文化局,文化局指示陕西省文管会进行处理。文管会派韩伟、雒忠如、杭德州、戴应新等前往清理。经调查得知,陶瓮和银罐均埋藏在活土中,而从出土文物看,部分器物不能成套,很可能还有文物埋藏,于是决定由此向四周普探。

几天后,在陶瓮北侧约1米处,当探铲在仔细的钻探中突然接触到金属器物,不仅有金属的铿锵之声,而且探铲上下颤动,考古人员心知有重大发现,时已接近黄昏,悄悄地掩盖了探口,回到了机关。

第二天恰是周日,考古人员顾不得休息,坐在当时省文管会一辆二战时的吉普,奔赴工地。因为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担心文物被抢,匆忙进行发掘,结果又发掘出另一瓮金银等器物,总数达1000多件。

陶瓮和银罐均埋藏在活土中,而从出土文物看,部分器物不能成套,很可能还有文物埋藏,于是决定由此向四周普探。
陶瓮和银罐均埋藏在活土中,而从出土文物看,部分器物不能成套,很可能还有文物埋藏,于是决定由此向四周普探。

 

何家村的位置是在唐代长安城兴化坊中部偏西南处。
何家村的位置是在唐代长安城兴化坊中部偏西南处。

这些器物按类可以分为金银器皿270件。

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证,这批文物“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6月因安禄山之乱逃奔四川时邠王李守礼后人所窖藏”。他认为这批窖藏文物是邠王府中的财物,可能是在“安史之乱”时仓促埋下而后来未能挖出,所以才保留到现代。而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大学的学者考证,何家村窖藏的主人是唐代尚书租庸使刘震,窖藏埋藏年代应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的泾原兵变时,也因兵乱保存到现代。

何家村窖藏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何家村金银器使我们对唐代的金属冶炼、机械设计及加工、焊接、贵金属制作等都有了直观、深入的认识。专家推测当时可能已经使用简单车床对材料进行切削、抛光,窖藏文物的焊接、铆、镀、刻、凿等的工艺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大量优质银器的出现也表明当时冶银技术的进步。

何家村窖藏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
何家村窖藏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

 

另有银铤、银饼、银板、钱币、水晶、玉器、金箔、麸金、宝石及朱砂、石英、琥珀、石乳等药物。器物造型和纹样,主要代表了盛唐时期北方中央官府作坊金银器风格。

何家村窖藏位于唐长安城内,对于其所有者,简报提出发现地点是在“兴化坊的坊街以南,北距坊街五十五米,西距清明渠遗迹约二百四十米,在兴化坊中部偏西南部位。唐人韦述《西京新记》兴化坊条有‘西门之北,今邠王府’的记载,因此我们初步认为这批文物出土地点在唐长安城兴化坊邠王府的部位上”。

后来段鹏琦先生认为何家村窖藏的位置不在邠王府,其埋藏时代应在唐德宗时,但他仍认为窖藏主人是达官贵族。认为属私人财物的还有荣新江先生。

第二种观点由北京大学齐东方先生提出,他认为何家村窖藏与租庸使刘震有关,埋藏时间应在唐德宗建中四年,但遗宝性质却是官府财物。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银铤、银饼、银板上面留有文字,这些文字涉及到年号、地区、赋役种类等,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代的经济制度。此外22枚银饼中有4枚是庸调银饼,为庸调银实物的首次发现。

何家村窖藏应为唐代宫廷之物,这些物品反映出了丰富多彩的宫廷生活。如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就印证了唐代宫廷舞马的记载。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在位多年,善乐音。若宴设酺会,即御勤政楼。……日旰,即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抃转如飞。”《新唐书·礼乐志》、《通典》、《通志》、《乐府杂录》、《明皇杂录》等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唐代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中有“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的诗句。

传说唐玄宗常在承天门楼上设宴娱乐,筵席间兴致高昂时,便向楼下抛撒金钱作为赏赐。唐代诗人张祜《退宫人》一诗有“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的诗句。“金钱”指“金开元通宝”,它不用于流通而仅供赏玩。何家村窖藏一次出土了“金开元通宝”30枚,是“金开元通宝”迄今惟一的一次发现。

何家村窖藏出土钱币39种,是钱币收藏史上一次大发现。出土钱币包括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西域高昌国的高昌吉利钱,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珍银币,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还一次出土了“金开元通宝”30枚,“银开元通宝”421枚。

家村窖藏出土了一套完整的药具和大量的药物,其中的药物在唐代属名贵药物,仅朱砂一项就有7种规格。这是迄今为止唐代药具和药物最为系统、完整的一次发现,是中国古代医药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何家村窖藏珍宝还呈现出浓重的多种文化因素。有些文物直接来自波斯萨珊、东罗马、中亚粟特和日本等地,如各种钱币。还有一些文物有明显的异域风格,如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形制上仍保留有粟特带把杯的风格,但其上的仕女形象已完全中国化了。这些文物反映出丝绸之路上多种文化碰撞、融合、创新的过程。

  • 镶金兽首玛瑙杯 【插圖】
  • 玉臂环(1对) 【插圖】
  •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插圖】
  •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插圖】
  • 鸳鸯莲瓣纹金碗【插圖】
  • 鎏金双抓玟双桃形银盘【插圖】
  • 金梳背  【插圖】
  • 鎏金花鸟纹银碗 【插圖】
  •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插圖】
  • 金走龙(2条)【插圖】
  • 鎏金双狮纹银碗 【插圖】
  • 双狮 纹金铛【插圖】
  • 鎏金飞狮纹银盒 【插圖】
  • 狩猎纹高足银杯【插圖】
  •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插圖】
  • 鎏金仕女狩猎被八瓣银杯【插圖】
  •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插圖】
  • 鎏金铜“货布”【插圖】
  • 鎏金钱刻飞廉纹银盒【插圖】
  • 鎏金凤鸟纹六曲银盘【插圖】
  • 伎乐纹八棱金杯【插圖】
  • 鎏金飛廉纹六曲银盘【插圖】
  • 鎏金冀鹿凤鸟纹银盒 【插圖】
  •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插圖】
  • 鎏金团花纹银盒【插圖】
  • 鎏金石榴花银盒 【插圖】
  • 孔雀纹银方盒【插圖】
  • 莲瓣纹提梁银罐【插圖】
  •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插圖】

 


  •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插圖】

外壁直径4.6cm 链长7.5厘米 重36克 香囊外壁用银胎制成,呈圆球形,内外分三层,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用子母口扣合。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制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制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使香盂总能保持平衡,里面的香料也不致洒落于外。链条上部环钩弯曲、牢固。这样既可悬挂于室内,又可佩带在身上。唐朝时有一种叫“木火通”的铁质取暖器,宋朝时一种用于舞龙的灯球,使用的都是香囊的这种原理。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 莲瓣纹提梁银罐【插圖】

通高23.5、口径17.5、足径15.3、腹径20.8、壁厚0.23、盖高4.3、径17.3厘米。重1590克。口沿外侈,短颈,鼓腹,圜底,圈足外侈,圈足与罐底为焊接。盖面与罐身均錾刻六片相连的莲瓣纹,罐盖口沿大于罐的口沿,彼此相互套合,在盖面相隔的莲瓣内等距排列着三个鎏金兽蹄形钮,在兽蹄下半部分与盖面连接处錾出三层细致如同羽毛一样的纹饰,钮与盖面焊接在一起。罐身上从罐的颈部到底部錾刻六片莲瓣,莲瓣内光素,无纹饰。罐身上有六个磕痕,磕痕内陷,磕痕最大5.7乘以3.7、最小2乘以1厘米。莲瓣彼此相连突起,增加立体感,使造型与纹饰浑然一体,大方美观。出土时罐内有珊瑚2段、凸纹玻璃杯、水晶八曲长杯各1件、玛瑙羽觞、玛瑙长杯、镶金兽首玛瑙杯各1件、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1件、玉臂环4件、宝石16块,与盖内物帐一致。

这件提梁银罐以莲瓣纹装饰,且莲瓣纹内没有装饰其他任何图案,显得素雅大方。这是目前唐代唯一一件以莲花汶作为装饰的提梁壶。

莲瓣纹提梁银罐
莲瓣纹提梁银罐
莲瓣纹提梁银罐
莲瓣纹提梁银罐
莲瓣纹提梁银罐
莲瓣纹提梁银罐在盖内6个莲瓣内有清晰的墨书(逆时针方向):“珊瑚三段  琉璃盃(杯)椀(碗)各一 馬(瑪)瑙盃  玉一 玉辟(臂)環四 頗(玻)黎(璃)等十六 ”,记录了当时罐内存放物品的种类与数量。

 

 

何家村出土珊瑚三段,和宝石等放在一起,应也是作为珠宝饰物之用。何家村出土珊瑚三段,和宝石等放在一起,应也是作为珠宝饰物之用。
何家村出土珊瑚三段,和宝石等放在一起,应也是作为珠宝饰物之用。珊瑚,《唐本草》认为,珊瑚“去目中翳,消宿血,为末吹鼻,止鼻衄。”唐代来自域外的珊瑚除医用外,主要用来制作指环、手镯和其它的珠宝饰物。何家村出土珊瑚三段,和宝石等放在一起,应也是作为珠宝饰物之用。
何家村出土珊瑚三段,和宝石等放在一起,应也是作为珠宝饰物之用。何家村出土珊瑚三段,和宝石等放在一起,应也是作为珠宝饰物之用。
何家村出土珊瑚三段,和宝石等放在一起,应也是作为珠宝饰物之用。蓝、红宝石(有人认为是红色蓝宝石)等十六块与颇黎(玻璃)十六段相契合。由此可见,唐代玻璃是指宝石之类的天然矿物,《天竺记》:“大雪山中有宝山,诸七宝并生,取可得,惟颇黎宝生高峰,难得”。《新唐书·罽宾传》:“武德三年,遣使贡宝带、金锁、水精盏,颇黎状若酸枣。”这里玻璃显然指天然宝石。《本草纲目》引陈藏器:“玻璃,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生土中……主治惊悸心热,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热肿,摩翳障。”何家村出土的蓝宝石上有多处加工琢磨的条痕,并多有穿绳之系孔,绿玉髓已加工成底面平坦的戒面形式,可见这里的宝石是当作装饰品用的,而非药物。

 

 

  • 孔雀纹银方盒【插圖】

通高10cm 边长12cm 重1500克 方盒分盖和身两部分。盒盖为盝顶形,正面正中有锁鼻,锁鼻为桃形垫片。锁鼻的底部下弯成圆孔,下伸至盒身处,与盒身的锁环两孔在水平綫上对齐,以供插锁。桃形垫片用银铆钉固定在盒盖上,铆钉从正面穿入,在内壁打平。方盒除底部光素无纹外,其余各面均有装饰,纹饰繁复细密。这件方盒也叫宝函,被认为是佛教盛放舍利的器具。

孔雀纹银方盒
孔雀纹银方盒

银方盒的纹饰采用满地装的手法装饰,显得繁缛细密,富贵堂皇。这是唐代金银器精工细作的代表。

 

孔雀纹银方盒盝顶面纹样
孔雀纹银方盒盝顶面纹样
孔雀纹银方盒正面纹饰线图
孔雀纹银方盒正面纹饰线图

这件方盒也有将其定名为宝函的,认为是佛教盛放舍利的器具,从考古发现的金银器盝顶方盒来看,大多出土于佛教地宫,如法门寺地宫。陪葬与唐高祖献陵的房陵公主墓出土的一幅壁画《捧盒仕女图》中,宫女手中捧的也是这种造型的方盒,由此看来,方盒也做日常生活器皿使用。孔雀纹方盒内壁有一些斑痕,外壁前面几后面垫片附近发黑,似乎是火烧的痕迹,因此分析银盒是使用器。

  • 鎏金石榴花银盒 【插圖】

高6.6cm 口径12.8cm 重414克 平面圆形,顶和底均微隆起,子母口扣合,子母口与盒身一次锤揲而成,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鱼子纹地,盖、底主纹相同,均为三重,中心为八出团花一朵;第二重为八枚忍冬石榴花结;第三重为六株柿状花结构成的团花八朵,团花心均有衔草翱翔的鸿雁一只。

鎏金石榴花银盒 
鎏金石榴花银盒
鎏金石榴花银盒
鎏金石榴花银盒
鎏金石榴花银盒
鎏金石榴花银盒
鎏金石榴花银盒
鎏金石榴花银盒

 

  • 鎏金团花纹银盒【插圖】

高4.7cm 直径11.4cm 重290克 六瓣葵花形,盒盖,底微隆,子母口。外表通体鱼子纹地,主体花纹鎏金,使用捶揲技法加工而成,并透映到盒内面。盖面中央为六出团花,外绕以六朵阔叶折枝花。盒底纹饰、布局与盖面几乎相同,惟折枝花蕊的细节有所不同。盒侧面与六瓣盒形相对应,分成六区,每区内有缠枝花一串。

鎏金团花纹银盒
鎏金团花纹银盒
  •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插圖】

通长28.5cm 流长2.7cm 重519克 素面,浇铸成形。敛口,沿边有一半圆形短流,流身上翘;颈腹交接处内收,使内壁形成一个突棱;腹略鼓,平底微隆。腹部紧靠突棱下方处焊接有一曲齿长柄,柄上有活页,可使长柄折叠,并有滑动的锁扣可予以固定。长柄一端装有铰链,使延伸的柄能反扣到成口上。柄首作如意云头形,内有一桃形孔。腹下焊有三蹄足,趾外侈。腹内底有墨书题记“十二两”。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素面长柄三足银铛
  •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插圖】

高5.4cm 口径9.2cm 重209克 银杯呈八曲葵口,口沿錾刻一周联珠,杯腹上部以柳叶条作界分为八瓣,下腹锤揲出内凹外凸的八瓣仰莲以承托杯身,每瓣内饰一朵忍冬花,近圈足饰一周荷花。银杯的造型奇特瑰丽,用唐代典型的八曲葵口和圜底碗形,指垫上的鹿与指环吸收粟特银器的特点,内底的摩羯纹受印度文化的影响,狩猎图中的猎人是突厥人的形象,仕女游乐是盛唐时期典型题材,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和东西方交流的特点。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
  • 鎏金冀鹿凤鸟纹银盒 【插圖】
鎏金冀鹿凤鸟纹银盒
鎏金冀鹿凤鸟纹银盒

银盒出土于唐代何家村窖藏,盒高2.4厘米,重62克。盒盖面中心錾刻了一只口衔绶带长有双翼的鹿,盒底中心是一只衔绶的凤鸟,忍冬花草及流云飞鸟等图案装饰在周围。唐代鎏金有多种方式,这件银盒的特点是,在纹饰鎏金全部完成之后在盖面上又加鎏了一层,所以盒盖相对盒底更厚一些。

  • 鎏金飛廉纹六曲银盘【插圖】

银盘为六曲葵花形,窄平折沿,浅腹平底,盘心出凸起并剔刻出一只鼓翼扬尾、偶蹄双足、牛首独角、鸟身凤尾的动物形象。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这件银盘的纹饰很独特。有学者曾把这件银盘上的神兽定名为翼牛,因其形为牛首鸟身,并双翼展翅。也有学者称其为异兽、飞廉。飞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风神,“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飞廉风伯也”。实际上,飞廉在当时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有牛首鸟身、鹿首鸟身和马首鸟身等。也有学者认为飞廉纹饰唐代汲取了外来器物的装饰动物的做法,又加入本土飞廉制作出来的。

总之,这件银盘的器形工整,纹饰精美,制作技术和工序复杂,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是唐代金银器中的精品。

鎏金飛廉纹六曲银盘

鎏金飛廉纹六曲银盘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盘心纹样

  • 伎乐纹八棱金杯【插圖】

高6.4、口径7.2厘米。重380克。侈口,尖唇,八棱形杯体,束腰,器体厚重。主题纹饰为八位手执乐器的乐工,分布于八个棱面。这件八棱金杯上的乐工手执的乐器以竖箜篌、曲项琵琶、排箫最为一目了然。竖箜篌是箜篌的三种形制之一,是隋唐时期西凉、龟兹、疏勒、高丽诸部乐中都有的乐器种类。乐伎的服饰和发式(吹排箫者除外)在其他乐舞图中不常见,而这种发式却与粟特宴饮图银盘中的乐伎发式很相似,这证明了它具有当时粟特特色。故此,金杯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风格都有着浓郁的域外特征,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伎乐纹八棱金杯

伎乐纹八棱金杯

伎乐纹八棱金杯

伎乐纹八棱金杯

  • 鎏金凤鸟纹六曲银盘【插圖】

高1.7cm 口径15~16.4cm 重220克 窄平折沿,沿宽0.3厘米,浅腹,平底,有六个明显的葵花瓣。以模在盘心衝出一侧身提足展翅欲飞回首的凤鸟纹。锤击成形,纹饰鎏金。器底正对纹样处略内凹,器壁厚0.2厘米。

鎏金凤鸟纹六曲银盘
鎏金凤鸟纹六曲银盘
  • 鎏金钱刻飞廉纹银盒【插圖】

高2.9厘米,直径8.3厘米,壁厚0.22厘米,重182克。

外表通体鎏金。盒面正中为一异兽,余白填以云纹,盒底饰两只鸿雁和折枝花草。盖面、盒底纹样刻划浅而草率,应是纹饰尚未完工的金银器,从中可见唐代金花银器的制作工序是先用极细的錾子点击出纹饰轮廓,再鎏金,下面的工序应是再錾刻,使花纹显现,然后再鎏金再錾刻,如此反复多次才能完成。盒面正中鼓翼扬尾、偶蹄双足、马首独角的异兽可能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凤神飞廉。

鎏金钱刻飞廉纹银盒
鎏金钱刻飞廉纹银盒
鎏金钱刻飞廉纹银盒
鎏金钱刻飞廉纹银盒
鎏金钱刻飞廉纹银盒
鎏金钱刻飞廉纹银盒
  •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插圖】

高3.8厘米,长径10.1厘米,短径5.5厘米,壁厚0.05厘米。

白玉杯为八个横向分层式的曲瓣,椭圆形矮圈足,外腹壁装饰有尖叶忍冬卷草纹。伊朗马赞德兰州出土的五曲银杯是3世纪的制品,恰为八曲长杯之半爿,日本奈良天理参考馆所藏银鎏金八曲长杯,其上之女神像与多数萨珊器物上见到的一样,具有相同的程式化特点,纯属萨珊作风。这种平面呈八曲椭圆形,杯体较浅,曲瓣对称,曲线处向器内凹入,两侧曲瓣的曲线不及底,为横向分层式的曲瓣,有椭圆形短圆足的银长杯,流行于7世纪后半叶,白玉杯时代当与之同时,但其纹饰则是直接继承了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忍冬纹。所以器型虽为萨珊式,但仍为唐代工匠所作。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
  • 鎏金仕女狩猎被八瓣银杯【插圖】

高5.4厘米,口径9.2厘米,足径4.2厘米,圈足高1.3厘米,重209克。

银杯呈八曲葵口,口沿錾刻一周联珠,杯腹上部以柳叶条作界分为八瓣,下腹捶揲出内凹外凸的八瓣仰莲以承托杯身,每瓣内饰一朵忍冬花,近圈足处饰一周荷花。杯底焊接八棱形圈足,其上饰四组两两相应的莲瓣纹,足边錾刻一周连珠纹。在口沿下一侧焊接有多曲三角形指垫,指垫凸起的圆片上錾刻有一只鹿,圆片周围饰有简单的花枝。指垫下焊接环柄,环柄仅能容一手指,下端还有勾尾。银杯的主体纹饰,分布在外壁的八瓣内。四幅男子狩猎图与四幅仕女游乐图相间排列。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造型体现出典型的粟特金银器特征,仕女游乐与狩猎装饰图案却是典型的唐代本土题材。

鎏金仕女狩猎被八瓣银杯
鎏金仕女狩猎被八瓣银杯
鎏金仕女狩猎被八瓣银杯
鎏金仕女狩猎被八瓣银杯
鎏金仕女狩猎被八瓣银杯
鎏金仕女狩猎被八瓣银杯
  •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插圖】

高5.9厘米,口径6.8 厘米,重230克。

此杯运用了掐丝编结、镶嵌、金珠焊缀等特殊工艺,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
  • 狩猎纹高足银杯【插圖】
狩猎纹高足银杯
狩猎纹高足银杯
狩猎纹高足银杯
狩猎纹高足银杯
狩猎纹高足银杯
狩猎纹高足银杯
  • 鎏金飞狮纹银盒 【插圖】

高5.6厘米,口径12.9厘米,重425克。

这件银盒的装饰还有“徽章式纹样”的遗风,但繁密的团花、折枝花则表明,它是唐代工匠的作品,大约在七世纪中期。

 

鎏金飞狮纹银盒
鎏金飞狮纹银盒
鎏金飞狮纹银盒
鎏金飞狮纹银盒
鎏金飞狮纹银盒
鎏金飞狮纹银盒
鎏金飞狮纹银盒
鎏金飞狮纹银盒
  • 双狮 纹金铛【插圖】

高3.5厘米,口径9.2厘米,柄2.9厘米,重268克。

在器物上分区构图,是西方金银器中常见的构图方式,金铛内底部双狮周围环绕麦穗纹圆框的作法也是萨珊金银器中常见的“徽章式纹样”。南朝宋人黄休復在《茅亭客话》卷4《王太庙》中记载:“以铁茶铛盛水银,投丹煎之,须臾水银化为黄金。因是将丹与金呈蜀主,云:‘此金为器皿,可以辟毒;为玩物,可以却邪。若将服饵,可以度世’”。从何家村窖藏所出的药物分析,此铛当为炼丹器具。

双狮 纹金铛
双狮 纹金铛
双狮 纹金铛
双狮 纹金铛
双狮 纹金铛
双狮 纹金铛
  • 鎏金双狮纹银碗 【插圖】

高3.4-3.7厘米,口径12.6厘米,壁厚约0.2厘米 ,重201克。

外腹壁锤出十朵相连的三出云曲纹,并透映到内腹壁上。碗底焊一圆片,这种技法公元三世纪时流行于西亚地区。圆片边缘由绳索纹、波浪纹构成圆框,为萨珊银器惯用的“徽章式纹样”。中心一对双狮。这件银碗既借鉴了西方银器的制作技法和装饰纹样,又有着已经本土化的狮形图案和中国传统图案中常用的成对布局方法。

鎏金双狮纹银碗
鎏金双狮纹银碗
鎏金双狮纹银碗
鎏金双狮纹银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鎏金双狮纹银碗
鎏金双狮纹银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 金走龙(2条)【插圖】

金走龙(2条)高2.1cm 长4.1cm 重4克 金龙呈四足直立状、或凝视、或奔走,神态极其自然生动,头上两角自然弯曲,并以纤细的阴线錾刻出眉、目及颈部的毛发,通体錾以半月形凹陷表现细密的鳞纹,精美异常。背脊部錾刻对称的斜线表现毛发,眼部錾刻一圈使眼球呈现浅浮雕的效果,四肢膝关节亦以錾刻手法表现,四肢膝部以下光素,足有三爪。

金走龙(2条)
金走龙
金走龙
金走龙

 

  •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插圖】

高3.6厘米,口径11.2厘米,足径5.3厘米,重152克。

碗壁所饰的十四道水波纹在中国传统器型装饰中极为罕见,这种风格类似于6至7世纪时的粟特银碗。碗内底饰海兽纹,海兽两旁有两只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鸳鸯相伴。碗外壁所饰的鹿、羊、狐、兔、戴胜鸟等及圈足底面所饰由石榴、莲叶、忍冬连接而成的团花图案,更是中国传统的祥瑞题材。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鎏金海兽水波纹银碗
  • 鎏金花鸟纹银碗【插圖】

西安何家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高3.1、口径10.2、壁厚0.21厘米。重136克。侈口,圜底,腹壁较直。平錾花纹,纹饰鎏金,通体鱼子纹地。碗心及足底各有一朵云勾瓣宝相花,内腹壁饰阔叶折枝大花四株,衬以流云;外腹壁缠枝花草之间刻出二鸳鸯、二鹦鹉。二鸳鸯,其一蓬首、振翅,或为雄鸟;其一回首、信步,或为雌鸟。二鹦鹉,其一体形略显魁梧,双耳尖竖,作奔走状;其一身形小巧,振翅飞身,作跳跃状。银碗整体显得华贵富丽。

鎏金花鸟纹银碗
鎏金花鸟纹银碗内底纹样
鎏金花鸟纹银碗
鎏金花鸟纹银碗

 

  • 镶金兽首玛瑙杯 【插圖】

镶金兽首玛瑙杯

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6厘米。

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

杯的造型与西方“来通”相似。“来通”起源于西方,希腊的克里特岛在公元前1500年已出现此种器物,它像一只漏斗,可用于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传到亚洲以后,来通广泛流行于美索不达米亚至外阿姆河地带的广大区域。该杯产地或认为来自西方,或认为出自唐工匠的仿制。

  • 金梳背【插圖】

长7.9、高1.5、厚0.34厘米。重3.2克。金梳背呈半月形,系由两层金片剪裁合并而成,梳背小巧玲珑,工艺精湛,纹饰密而不乱。梳背顶端用细如棉线的金丝掐编成抱合式卷草纹样焊接其上,起到了装饰和连接的作用。顶端的下沿即抱合式卷草纹样外围又以金珠焊接出14个连弧形边饰,将梳背顶端划分出规则的花朵纹样。弧线以下的装饰以中心花结为轴线呈对称分布,均以掐丝焊接出卷草纹作为底衬,左右叶片状的花结中填以的鱼子般大的金珠。梳背下沿中空,内可以插梳齿,下沿的边饰以金丝掐编并附以细密的金珠焊缀。

梳背虽小,但梳背顶端的掐丝工艺和梳背主体纹饰上金珠焊接工艺的娴熟运用,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

金梳背纹饰线图
金梳背纹饰线图

从梳背的尺寸和工艺来看,此梳应为装饰用梳而非梳理用品。唐代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几把小梳子作为装饰,此件应该也是这样的用途。

金梳背
金梳背
金梳背
金梳背
金梳背
金梳背
金梳背
金梳背
  • 鎏金双抓玟双桃形银盘【插圖】

高1.9厘米,最大径22.5厘米,重322克。

何家村窖藏与这件银盘同时出土的还有:鎏金飞廉纹六曲形银盘、鎏金凤鸟纹六曲形银盘、鎏金龟纹桃形银盘、鎏金熊纹六曲形银盘。它们工艺风格相同,自成一组。这种在盘心装饰单点动物纹构图方法盛行于萨珊、粟特地区,这组银盘,虽然构图方式上接受了外来的艺术手法,但在装饰题材的选择上却是中国化的。白狐、玄狐在唐代属上瑞。

《太平广记》卷447引《朝野佥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也有学者认为双狐纹应是双獾纹。取双狐或双獾纹作装饰题材正是迎合了中国所特有的压邪喜庆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

鎏金 双狐纹双桃形银盘
鎏金 双狐纹双桃形银盘
鎏金 双狐纹双桃形银盘
鎏金 双狐纹双桃形银盘

 

  • 鸳鸯莲瓣纹金碗【插圖】
  编者按:唐朝,提起这个朝代,我们首先印入脑海的词语是什么?是辉煌灿烂,是雍容大气,是壮怀激烈,还是富贵典雅?也许我们会用世间所有最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它。因它有大漠孤烟直的粗犷不驯,有黄河之水从天上来的奋发大气,有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旖旎梦境,也有落日楼台一笛风的浅吟低唱。这些所有的特性在唐代出土文物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接下来的日子里,让我们跟随这些承载历史文化的文物一起走进那个让无数后人追思的时代吧。
  富丽堂皇 中西合璧——唐代金银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金银器加工和使用的高峰期。唐代金银器成为上层社会追求的时髦,金银器被用于馈赠、赏赐、贡献等。唐代金银器种类繁多,以生活器皿最为多见,其使用者主要是皇室成员或地位显赫的贵族。金银器制作是唐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主要为宫廷和地方官营,所以它有不计工本、尽善尽美的皇家风范,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最高科技水准。除此之外,唐代金银器有着浓厚的异域色彩,如工艺中的锤揲技术,器型中的带把壶、杯和多曲或花瓣形杯,装饰纹样中的摩羯纹等。
  唐代金银器的出土数量比以前各个时代所出金银器的总数还要多。目前唐代金银器有三次大发现,分别为西安何家村窖藏、江苏丹徒丁卯桥窖藏、扶风法门寺地宫,其中唐代首都长安所在地的陕西省,是迄今为止全国唐代金银器发现最多、档次最高、保存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些出土金银器的造型、纹饰与工艺,反映出唐代艺术饱满、豪迈、写实的特征,与同时期的雕塑、绘画艺术一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下面择其精美者一一介绍。
  鸳鸯莲瓣纹金碗:西安何家村出土,高5.5 厘米,口径13.5厘米,重391.5克。敞口,鼓腹,喇叭形圈足,腹外部錾出两层浮雕式的仰莲瓣,每层十瓣(这是粟特遗风)。上层每个莲瓣中心处分别錾刻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动物,周围则填以形态各异的花草;下层莲瓣内均为忍冬花草,圈足内底刻鸳鸯一只,饰忍冬纹一周。圈足饰方胜纹,一整两破的菱形花纹,足底边缘饰联珠纹一周。内底部刻蔷薇式团花一朵,腹内侧墨书“九两三”。
鸳鸯莲瓣纹金碗
  何家村共出金碗两只,另一只与此大小、纹饰基本相同。金碗锤击而成,纹饰全部是手工一点点錾刻出来,在装饰上,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兴旺和谐的民族审美情趣融合其中,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实和寓意的关系也处理的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的成熟,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而将多层次高密度的纹饰这样繁而有序、清晰准确地錾刻在小小的区间内,更是唐代金银细工高超技艺的杰作。据文献记载,金碗多为皇室所用,仅偶尔以之赏赐大臣。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

 

  • 鎏金 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 【插圖】

通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底足长径8.9厘米,短径7.2厘米,重549克。

壶的形制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壶而设计,壶腹两面以模压的方法分别捶击出两匹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据文献记载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这一天,唐朝廷都在兴庆宫勤政务本楼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玄宗接见并宴请群臣,训练有素装扮华丽的宫廷舞马也进行祝寿表演,时任宰相张说在《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中这样描绘到:“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银壶上的舞马形象正与诗文描绘相符。

鎏金 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

 

鎏金 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
鎏金 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
鎏金 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
鎏金 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
鎏金 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
鎏金 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

 

 

  •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插圖】

高6.7厘米,口径6.9—7.4厘米,足径4.4厘米,重285克。

八棱形杯体、环形连珠纹把、指垫及足底所饰一周连珠纹是明显的西方风格,胡人采用浮雕式的做法更是西方银器的装饰特点。因此,这件银杯很有可能是一件外国输入的器物或外国工匠在中国制造的仿制品。杯身内外有多处绿锈,据分析是以铜为主要成分的焊药日久腐蚀后出现的绿锈痕迹。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伎乐 纹八棱银杯
伎乐 纹八棱银杯
伎乐 纹八棱银杯
伎乐 纹八棱银杯
伎乐 纹八棱银杯
伎乐 纹八棱银杯
伎乐 纹八棱银杯
伎乐 纹八棱银杯

 

 

  • 金兽 首铰链玉臂环 (1对) 【插圖】

外径8.4厘米,内径6.5厘米,宽2.1厘米。

玉臂环(1对)西安何家村出土,外径分别为8.4、8.2厘米,内径6.5、6.6厘米,宽2.1、2.2厘米,厚均为0.9厘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玉臂环以金合页将三段弧形玉连接在一起,三段弧形白玉均是内弧壁平整光滑,外弧壁上下缘内敛,中部雕琢成三圈凸棱,光素无纹。凸棱用不同直径的砣子碾琢而成,然后再进行抛光。每段玉的两端均包以金质兽首形合页,并以两枚金钉铆接,节与节之间由三个中空穿扣合,穿内用小金条作辖相连,可以自由活动。其中一金针为插销式,销钉可以灵活插入或拔出,以便关闭和开启,便于佩带。虎头用金片錾刻,锤击制作而成,虎头内侧用2刻铆钉铆接,现每一个玉臂环上各丢失一铆钉。玉臂环构思巧妙,制作精细,它充分利用黄金、白玉、珠宝三种不同材料的质地、色彩、光泽,互相衬托,交相辉映,使玉臂环更显华贵富丽。同时“金镶玉”寓意为“金玉满堂”,象征着财富和才学。

 

玉臂环(1对)
。金兽 首铰链玉臂环 (1对)

 

玉臂环(1对)
玉臂环(1对)
玉臂环(1对)
玉臂环(1对)

唐代文献中又将这种臂环称为“玉臂支”。唐郑处诲《明皇杂录·逸文》:“我祖破高丽,获紫金带、红玉支二宝,朕以……红玉支赐妃子,后以赐阿蛮”。《格物镜致》“玉支”作“玉臂支”。这两件玉臂环构思巧妙,制作精湛,它充分利用黄金、白玉不同的质地、色彩、光泽,互相衬托,交相辉映,使玉臂环更显华贵富丽。

金兽 首铰链玉臂环
金兽 首铰链玉臂环
金兽 首铰链玉臂环
金兽 首铰链玉臂环
金兽 首铰链玉臂环
金兽 首铰链玉臂环
金兽 首铰链玉臂环
金兽 首铰链玉臂环
金兽 首铰链玉臂环
金兽 首铰链玉臂环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