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造办 大清乾隆丙寅年制 雕山水人物诗文玉桌屏 (宋 黃庭堅 《老杜浣花谿圖引》 诗意)

大清乾隆 雕山水人物诗文玉屏

Description

大清乾隆 雕山水人物诗文玉桌屏

正面浮雕 《浣花谿》访友图:

画面浮雕采 宋 黃庭堅 《老杜浣花谿圖引》 诗意。“浣花谿” 位于成都西部,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卜居于此,并在溪畔建有草堂。

高山流水,浮云飘淼,苍松翠柏,蕉树垂柳。两位高仕老友手持如意,于松下叙事。不远处两位童子击打“特磬”,古乐疏音,助兴高雅。

古人对灵璧磬石推崇备至。“泗滨浮磬”(“特磬”)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金声玉振,助颂功德,抒怀神圣,祝不老年。

此玉屏应为清宫廷造办处官作,布局大气,画面幽远,雕工精细,丝丝入扣,浮云镂雕,更显飘逸。实为不可多得之文房雅器。

左下边有崩一处,但不明显,边框可覆盖。

背面刻 《浣花谿圖》诗文节选 隶书描金

此公樂易真可人 故人做尹眼為青
鄰家有酒邀皆去 得意魚鳥來相親
沅花酒船散車騎 野牆無主看桃李

乾隆丙寅年制 (乾隆十二年,西元1746年)

引自 宋 黃庭堅 原诗《老杜浣花谿圖引》
題注:《金陵續帖》山谷有草書此詩,其間多不同。一作蘇泂詩。

拾遺流落錦官城,故人作尹眼爲青。
碧雞坊西結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纓。
故衣未補新衣綻,空蟠胸中書萬卷。
探道欲度羲皇前,論詩未覺國風遠。
干戈崢嶸暗宇縣,杜陵韋曲無雞犬。
老妻稚子且眼前,弟妹飄零不相見。
此公樂易真可人,園翁溪友肯卜鄰。
鄰家有酒邀皆去[1],得意魚鳥來相親[2]。
浣花酒船散車騎,野牆無主看桃李[3]。
宗文守家宗武扶[4],落日蹇馿馱醉起。
願聞解鞍脫兜鍪[5],老儒不用千戶侯[6]。
中原未得平安報[7],醉裏眉攢[8]萬國愁。
生綃鋪牆粉墨落,平生忠義今寂寞。
兒呼不蘇馿失脚,猶恐醒來有新作。
常使詩人拜畫圖,煎膠續弦千古[9]無[10]。

  • 自注1:《莊子》:井蛙不可以語於道。
  • 自注2:《世說》: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木,不〈(《世說·言語》「林木」作「林水」,無「不」字)〉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 自注3:杜詩: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牆低還是家。又云:桃花一簇問無主。
  • 自注4:老杜云: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又有示宗文、宗武兩詩,《宗武生日》詩注云:宗武,小字驥子。陳無己《和饒節詠周昉畫李白真》詩云:君不見浣花老翁醉騎馿,熊兒捉轡驥子扶。金華仙伯哦七字,好事不復千金摸。謂此也。金華,謂山谷。
  • 自注5:《書·太甲〈(當作《說命》)〉》惟甲胄起戎,注:甲,鎧;胄,兜鍪也。《漢·韓延壽傳》被甲鞮鍪,注:即兜鍪也。退之詩:邊封脫兜鍪。
  • 自注6:老杜《憶昔》云:老儒不用尚書郎。樂府《木蘭歌》:木蘭不用尚書郎。
  • 自注7:杜詩:夕烽來不近,每日報平安。
  • 自注8: 原校:一作「清揚之間」〈(自注:《廬阜雜記》:遠法師結白蓮社,以書招淵明造焉,遠勉以入社,陶攢眉而去。)〉。
  • 自注9: “煎”《山谷集》作“神”。
  • 自注10:东方朔《十洲记》:煮凤喙、麟角,合煎作胶,名为续弦胶。《博物志》:汉武时,西海国献胶五两,以付外库。馀半两,使者佩以自随。后从帝射于甘泉。帝弓弦断,西使乞以所馀胶续之,弦遂相著,使力士各引一头,终不相离。因名续弦胶。杜诗:麟角凤嘴世莫辨,煎胶续弦奇自见。杜牧之《读韩杜》云: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参考同类配座: 西泠印社2019年春季拍卖会
文房清玩·古玩杂件专场
图录号: 1174清乾隆·紫檀雕松鼠葡萄纹台几式圆屏座一对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A PAIR OF CIRCULAR ZITAN TABLE SCREENS WITH SQUIRREL AND GRAPE PATTERNS

清乾隆·紫檀雕松鼠葡萄纹台几式圆屏座一对
清乾隆·紫檀雕松鼠葡萄纹台几式圆屏座一对

估价RMB: 95,000-150,000
成交价RMB: 109250(含佣金)
说明: 座分上下两部分组成。圆形座屏上部满浮雕松鼠葡萄纹,突显其意境清雅,悠然恬静之气,极富文人意味。底座扎实,边框以虯角染色饰云纹,与圆屏相呼应。下部座呈长方形,选料精良。座面上层四周雕相连如意结纹饰,腰部四面镂空开光雕花卉纹,花卉以染色虯角而雕成,相间点缀如意纹。胫足外撇。整件器物雕工老道,刀锋犀利,纹饰衔接适中,包浆醇厚,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紫檀佳作。整座屏耗材奢侈,工艺繁缛,大气磅礴,给人以震慑之感。在清代,为了适应室内装潢的需要,在宫廷和上层阶层的居室内,广泛地应用插屏与挂屏等傢俱,但其实用性已基本退化,成为室内陈设的一部分,主要起的是美化环境的目的,故往往不吝成本,极尽精工之能事,而其设计与製作又与不同的场所与位置紧密相联,体现出一种时代风尚。
1.高:27cm 长:27cm 宽:12cm
2.高:27.2cm 长:26.8cm 宽:12cm
数量:2

 

参考:玉屏画意原稿:谿山行旅圖

五代末北宋初畫家范寬作品 谿山行旅圖 明代董其昌評價此畫為「宋畫第一」
五代末北宋初畫家范寬作品 谿山行旅圖
明代董其昌評價此畫為「宋畫第一」

参考: 浣花溪[1]记

明代竟陵派文学家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2]。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 [3]、如带、如规[4]、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5],窈然[6]深碧,潆回[7]城下者,皆浣花溪委[8]也。然必至草堂[9],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10]在焉耳。

 成都城南门 万里桥
成都城南门 万里桥

{ 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有万里桥。西流的溪水, 婉转曲折、像圆环、像玉玦、像绸带、像圆弧、像弯钩、像明镜、像碧玉、像瓜皮,碧色深幽、回旋于城下,这就是所谓的浣花溪汇流之地。来此的游客必定要到草堂处游览,也就是杜甫的故居, 因此才令“浣花溪”享有盛名。}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11],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12],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13]。水木清华[14],神肤洞达[15]。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16],相距各不半里。舁夫[17]云通灌县[18],或所云“江从灌口来”[19]是也。

{ 译文:

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道观。溪流时远时近, 沿溪两岸竹青柏翠,浓荫森森,如一片荠田。这里水清树郁,令人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溪通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20],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21]。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22],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23],始为杜工部祠[24]。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25]。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26]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 译文:

溪东面住有人家,此时溪水被屋舍遮掩;不几就溪水又重现眼前。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齐整有绪。走过桥,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上题“缘江路”。过了亭子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强求惟妙惟肖,但能想象出杜甫的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碑文全都模糊不清无法阅读了。

}

武侯祠
武侯祠
木板桥
木板桥
百花潭水
百花潭水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27]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28],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29]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30]。使客[31]游者,多由监司[32]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33]喧溢,迫暮趣[34]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35]钟惺记。

作品注释

  • (1)浣花溪:浣花溪又称百花潭,在成都西部,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卜居于此,并在溪畔建有草堂。
  • (2)万里桥:在今四川成都市南,旧名长星桥。传说三国时蜀国费祎(yī)出使吴国,诸葛亮在这里替他饯行说:“万里之行始于此。”因此改称万里桥。
  • (3)玦(jué):似环而有缺口的玉佩。
  • (4)规:画圆形的工具。这里指圆弧。
  • (5)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颜色像镜子,像美丽的石头,像绿沉瓜。鉴,镜子。琅玕,美石,诗人多以青琅玕来比竹。绿沈瓜,一种深绿色的瓜,史载梁武帝西苑食绿沉瓜。
  • (6)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 (7)潆(yíng)回:水流回旋的样子。
  • (8)委:江河下游。
  • (9)草堂:杜甫寓居成都时,曾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草堂。
  • (10)少陵:指杜甫,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浣花居,在浣花溪的住宅,就是草堂。
  • (11)青羊宫:道观名,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浣花溪附近。传说是老子与关尹喜相约会见的地方,明初蜀王朱椿重建。
  • (12)苍然:幽深碧绿的样子。
  • (13)平望如荠:平望过去,树木像荠菜一样。平望,平视。
  • (14)水木清华:水光树色清幽美丽。
  • (15)神肤洞达:指清新舒爽。
  • (16)流汇而桥者三:溪水所流经的桥有三座。
  • (17)舁(yú)夫:抬轿子的人。舁,抬。
  • (18)灌县:今四川灌县。
  • (19)江从灌口来:这是杜甫《野望固过常少仙》中的诗句。江,指锦江。锦江发源于郫县,流经成都城南,是岷江的支流。岷江发源于岷山羊膊岭,从灌县东南流经成都附近,纳锦江。故上文说“通灌县”。灌口,灌县古为灌口镇,西北有灌口山。
  • (20)缚柴编竹:用柴竹做门墙。
  • (21)武侯祠:诸葛亮祠,因其生前为武乡侯,故称。
  • (22)水槛:临水的栏杆。
  • (23)梵安寺:在今成都市南,本名浣花寺,宋改梵安寺,因与杜甫草堂相近,俗称草堂寺。
  • (24)杜工部祠:宋人吕大防就杜甫草堂故址建祠,因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祠。
  • (25)想当尔尔:谓想象中的杜甫大概是这个样子。尔尔,如此。
  • (26)何仁仲:万历时为夔州通判。别驾,即通判。
  • (27)严公:指严武。杜甫漂泊四川,依镇守成都的严武,在浣花溪构筑草堂,安居了几年。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死,杜甫离开成都,准备出川。
  • (28)暇整:即“好整以暇”,形容遇事从容不迫。《左传·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
  • (29)万历辛亥:万历三十九年(1611)。
  • (30)顷之霁(jì):一会儿天晴了。霁,天放晴。
  • (31)使客:朝廷派的使臣。
  • (32)监司:监察州郡的官。
  • (33)磬折:弯腰敬礼的情状。
  • (34)趣(cù):同“促”,急速。
  • (35)楚人:竟陵战国时为楚地,因此钟惺自称楚人。

【浣花溪】白话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走尽了桥,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惟妙惟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碑文全都没法读了。

钟惺评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东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像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像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楚人钟惺作记。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由同谷(今甘肃成县)流亡到成都,借住在浣花溪边的草堂寺里。第二年春天,杜甫在寺旁修建草堂并居住了四年。浣花溪由此闻名。中进士后,授官行人司行人的钟惺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奉命使蜀,当年十月到达成都。作者在游览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后,于十月十七日写了这篇《浣花溪记》。

作品赏析

《浣花溪记》一文记述了作者游览浣花溪和杜甫草堂的经历。文章以浣花溪为线索,主要写溪,兼及他物。作者是以自己的游踪所至展开描写的,由于其沿溪而下最后走到杜工部祠,所以文章随着溪流的宛转逶迤一步步将读者引入胜境。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开篇起到“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止,写浣花溪的地理位置、溪流走向、景色概貌及享有盛名的缘由;第二部分,从“行三四里”至“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记叙游览浣花溪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三部分,从“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至篇末,交代游览的时间、天气和作者与世人不同的游览境况。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着对杜甫处于穷愁奔走之际仍能择胜而居的崇敬,寄托了自己卑视庸俗礼教,追求清闲自适的情怀。

文章第一段,是作者对浣花溪的总体印象。作者从浣花溪的方位落笔,接着以“西折纤秀长曲”总写溪水的流向和形状。进而用“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五个比喻,极写纵目所见溪流的曲折多变,生动地描绘溪流的形状。而后又以“鉴”“琅玕”“绿沉瓜”喻溪水,展现了它清澈透明、莹然如镜而又澄碧柔美的特点。作者穷形尽相地描写溪水的形状和颜色,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接着作者把笔锋转到视点近处,对“长曲”下游给予概括描写:“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至此才点出浣花溪的名字。这句话收束并紧承前文的比喻,分别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着笔,最后双承一收,句法错综而行文严密,描绘出一幅完整而丰富的图景。接着,用“然”承上文“皆浣花溪委也”作一转折,作者特地强调浣花溪与杜甫草堂的关系。这一精当的议论,褒扬了杜甫的名望,为后文的进一步议论作铺垫。

第二段,作者把笔墨落到浣花溪附近的青羊宫,写随溪前行所见之景。“溪时远时近”,从空间感觉上写溪水的曲折迂回;“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描写岸上竹柏成荫,苍然一片,隔岸而望,黑郁郁的几乎沿溪尽是;“平望如荠”,形容树木在远望中犹如小草一般,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天边树若芥”意蕴相近。“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总写两句,表现浣花溪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增添了文章情趣。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此胜地而居,这样旷达的襟怀令人钦佩不已。这一段描写青羊宫附近的浣花溪景色,视野空阔。

第三段介绍浣花溪的源流,但仅从轿夫口中侧面点出,一笔带过,作为传闻之辞。而重点写溪旁人家,错落有致,景色如画。凡有人家住处,溪流就被遮挡;一到没有人家的空阔出,溪流又呈现在视野之中,“如是者数处”,写出人家错落和溪流掩映的情状,于溪水的隐现中抒发了愉悦之情,颇有风致。“缚柴编竹,颇有次第”两句以工整的句式描写临溪人家的风貌,展现出其乡野淳朴之趣,成为沿溪景致的点缀。随后,作者一一交代沿溪的“缘江路”亭、武侯祠、“浣花溪”题榜等古迹。抵达此行的目的地杜甫祠堂后,作者不再着力写水,转而描写这座建于宋代的杜工部祠。作者未对其作浓墨重彩的描摹,写祠中的画像,仅以“清古”二字传其风神,以求与溪之清逸相协调。这一段介绍浣花溪、杜甫祠,意在为写杜甫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蓄势。

第四段中,作者直抒胸臆,叙说杜甫“穷愁奔走”之事,以此反映杜甫在穷困之时依然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突出杜甫幽恬渊静的人格与从容的风度。行文至此,作者对杜甫的敬仰、爱慕跃然纸上,凸显了文章主题。

最后一段,交代出游的时间和经过。作者厌恶世俗的应酬,清早独自探访杜甫草堂,正是其高洁自持情怀的体现。文末用自己“偶然独往”同“使客游者”的附庸风雅、冠盖喧哗相比照,表达了作者对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的嘲讽和鄙视,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现出作者对杜甫的敬仰和对浣花胜地的热爱。并衬之以“是日清晨,偶然独往”,烘托出作者的孤独之感。

这篇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作者以浣花溪为主线把所观所感贯穿其中。最后两段,以“钟子曰”发感想,实仿古辞赋篇末乱辞之例;记出游时日及缘起并具名,实仿唐宋古文家游记体例。这两段体现出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文中写景,善用比喻、白描,其语言显示了竟陵派散文的独特风格。

作者简介

钟惺像
钟惺像

钟惺(1574年—1624年) ,字伯敬(一作景伯),号退谷、止公居士,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明代竟陵派文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万历三十八年中(1610)进士,授行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赴贵州主持乡试。后迁工部主事,又由北京调往江南,任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迁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在南京时,钟惺简淡自持,撰成《史怀》一书。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喜游名山大川,曾与林古度同登泰山。天启初年,钟惺升任福建提学佥事,他在闽中仍倡幽峭诗风,并且参以禅旨,有“诗妖”之名。后因丧父,回家守制,于天启五年(1625)病逝,享年五十二岁。他曾与谭元春评选唐人诗,作《唐诗归》;又评选隋前之诗,作《古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后人将他的诗文辑为《隐秀轩集》。

参考:佳士得
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
08 十月 2013 • 香港
拍賣編號: HK0477
拍品 3042
清乾隆 白玉浮雕「祝壽圖」圓插屏

清乾隆 白玉浮雕「祝壽圖」圓插屏
清乾隆 白玉浮雕「祝壽圖」圓插屏

估價 2,500,000 – 3,000,000 HKD
已售出 3,880,000 HKD

描述
porcelain
徑 21公分,8 1/4 英寸
of circular form and slightly concave section, finely carved on the domed side with a scene depicting two scholars conversing outside a pavilion in a rocky garden shaded by pine and wutong, with two attendants carrying flowers approaching from the sides, the scene further framed by rocks and clouds, the reverse centred with a pair of cranes standing in the shallows of a river, with lofty pine trees growing above and a wutong tree overhanging the stream below, all within rocks and clouds around the edge, the softly polished stone of even milky-white colour, on a wood stand carved in openwork with two conjoined phoenix and a reticulated lotus-scroll base

來源
山中商會,紐約
香港蘇富比1989年11月16日,編號640
香港蘇富比2007年10月9日,編號1579

出版
《Collection of Chinese and Other Far Eastern Art assembled by Yamanaka & Company, Inc. now in the process of liquidation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Alien Property Custodia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山中商會,紐約,1943年,編號1323

拍品資料及來源
乾隆朝之前,因玉料匱乏,如此插屏般大而玉質細白溫潤之玉器非常珍稀。慎選高度淨透玉料用作屏面,強化其紋飾雕刻的層次深度。二面作截然不同之構圖,卻不互擾,反於光線透亮下相互托襯,實為考驗工匠琢玉之藝。屏如此例,使其觀者,宛入靜謐之境,飽遊山水之間。

乾隆帝倡玉插屏、山子須作歷代名家畫意。據記載,他曾命工匠將其御藏古畫,作於玉石之上,如五代山水大家,關仝(907-960)之《關山行旅圖》。此件玉屏呈現出碩大山水與人物間的諧和融洽,正為乾隆帝嚮往之作。

德安堂珍藏相似二例,展於《玉緣:德安堂藏玉》,故宮博物院,北京,2004年,編號25、26。另還有一對,其一出自劍橋哈佛大學 Fogg 美術館,另一則出自 Frederick Knight 收藏,錄於 Robert Kleiner,《Chinese Jad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lan and Simone Hartman》,香港,1996年,圖版123,售於香港佳士得2007年11月27日,編號1511。

参考: 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宫廷艺术与重要瓷器、玉器、工艺品
5957 清中期 白玉圆插屏 (一对)

清中期 白玉圆插屏 (一对)
清中期 白玉圆插屏 (一对)

拍品信息
尺寸 直径17.2cm
估价 8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1,035,000

此对插屏以整块白玉雕琢而成。圆形,扁体,双面以浅浮雕手法雕刻庭院婴戏图。依山水画之理,刻画山峦云环雾绕,溪水潺潺,苍松立于岸边。远处亭台仙阁巍峨高耸,隐隐现于云山之间。画面远近高低,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甚有章法。其间三五小童,或放大鱼风筝,寓意“连年有余”,或抱鸡,寓意吉祥如意,或端吉磬宝瓶,寓意“平安吉祥”,或手持万字法器,寓意“万代如意”,或持蝴蝶,寓意“长寿耄耋”,十分吉祥。童子间又有犬儿欢喜奔跑,取兴旺之意,十分吉祥,所雕画面既有云山寒林之高远画意,又有婴戏欢腾之盛景,再加之以浮雕手法表现,凹凸有致,立体似实景再现。

此种富含吉祥寓意的婴戏纹饰,于当时社会可谓“时样”,颇受到推崇与喜爱,尤其是清宫皇族渴望子孙昌盛,于是此种婴戏图在宫廷画中也较为多见。此对插屏体量厚重,用料奢侈,玉质温厚柔润,宝光内藴,包浆润泽,色纯而质雅,无杂质绺裂,十分难得。雕工精细,线条流畅,细劲遒蜿。尺幅之地运筹帷幄,清雅间不失长寿多福之吉祥寓意。玉制插屏下配紫檀圆底座,通体镂雕纹饰,纹饰繁缛,细节打磨光润。放置于案,清雅而不失高洁,实为清代宫廷陈设不可多得之佳作,清宫亦藏有类似插屏陈列,可以参照。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