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钧釉小罐

宋 钧釉小罐

Description

宋 钧釉小罐

参考: 苏富比 429
中國藝術品
唐 藍釉陶罐

唐 藍釉陶罐
唐 藍釉陶罐

60,000 — 80,000港幣
拍品已售 81,25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拍品詳情
唐 藍釉陶罐
高20.8 公分,8 1/4 英寸

來源
倫敦蘇富比1978年7月11日,編號87

中國藝術品
2018年5月31日 – 2018年6月1日 | 上午 11:15 HKT
香港

参考:拍卖结果 > 香港苏富比2017年6月中国艺术品拍卖会 > 中国艺术品 包括香港私人珍藏日本版画 > 唐 三彩水盂

中国艺术品 包括香港私人珍藏日本版画 拍卖信息 Lot 423 唐 三彩水盂
中国艺术品 包括香港私人珍藏日本版画
拍卖信息
Lot 423 唐 三彩水盂

估价:20,000-30,000 HKD
成交价: 81,250 HKD (含买家佣金)
尺寸:
6.7cm

参考:中贸圣佳2016秋季拍卖会 > 集萃-古董珍玩 > 钧釉水孟

集萃-古董珍玩 拍卖信息 Lot 1405 钧釉水孟
集萃-古董珍玩
拍卖信息
Lot 1405 钧釉水孟

估价:无底价
成交价: 43,700 RMB (含买家佣金)
尺寸:
高5.6cm

参考:香港苏富比2017年11月拍卖会 > 中国艺术品 包括赵从衍家族收藏艺术珍品 > 明 石湾仿钧蓝釉三足水仙盆

中国艺术品 包括赵从衍家族收藏艺术珍品 拍卖信息 Lot 314 明 石湾仿钧蓝釉三足水仙盆
中国艺术品 包括赵从衍家族收藏艺术珍品
拍卖信息
Lot 314 明 石湾仿钧蓝釉三足水仙盆

估价:40,000-60,000 HKD
成交价: 37,500 HKD (含买家佣金)
尺寸:
26 cm

拍品说明:
来源: 赵从衍(1912-1999年)收藏,此后家族传承

参考:香港苏富比2018年五月拍卖 > 中国艺术品 > 唐 蓝釉陶罐

中国艺术品 拍卖信息 Lot 429 唐 蓝釉陶罐
中国艺术品
拍卖信息
Lot 429 唐 蓝釉陶罐

估价:60,000-80,000 HKD
成交价: 81,250 HKD (含买家佣金)
尺寸:
高 20.8 cm

拍品说明:
来源: 伦敦苏富比1978年7月11日,编号87

参考:嘉德香港2017秋季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 搏泥幻化—中国古代陶瓷 > 金(1115~1234) 耀州窑黑釉贴花三足炉

搏泥幻化—中国古代陶瓷 拍卖信息 Lot 0016 金(1115~1234) 耀州窑黑釉贴花三足炉
搏泥幻化—中国古代陶瓷
拍卖信息
Lot 0016 金(1115~1234) 耀州窑黑釉贴花三足炉

估价:50,000-80,000 HKD
成交价: 59,000 HKD (含买家佣金)
尺寸:
口径11cm;底径7cm;高10cm

拍品说明:
来源:台湾书香斋此器样式从唐代发展演变而来,当时可见白釉、黑釉、三彩、绞胎等。本品造型饱满沉稳,直口圆唇,扁圆腹,肩塑六朵朵花纹,三象足自下腹部伸出撑地,乃模制成型后与器身连接而成。炉底缓收出玉璧底,内底可见修坯时留下的漩涡纹,线条较粗。施釉不及底,胎土色黄,杂有黑色星点,质地较紧密。所施黑釉厚润明亮,釉面见有棕眼。釉薄处显黄褐色,特别是纹饰凸起处。炉身黑釉表面有析出的黄褐色、黄绿色毫斑。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 2015年春季拍卖会 > 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 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3121 元/明初 钧窑丁香紫釉葵花式三足洗

元/明初 钧窑丁香紫釉葵花式三足洗
元/明初 钧窑丁香紫釉葵花式三足洗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直径22cm
作品分类 工艺品杂项>笔墨纸砚 创作年代 元/明初
估价 HKD  4,800,000-5,500,000
成交价
RMB  5,030,280 HKD  6,280,000USD  803,840EUR  628,000
专场 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 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拍卖时间 2015-06-03
拍卖公司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5年春季拍卖会
说明 「六」字款
器呈葵花式,广口,折沿,浅腹,外型圆鼓委进六条线纹成六瓣葵花形,底承三云头足,通体施釉,器外呈天蓝与丁香紫釉相交融的窑变色,器内天蓝釉,沿边及凸棱呈褐色,器心有蚯蚓走泥纹。底刻「六」字,有支钉烧痕一圈。
此器形之钧窑浅碗形制风格分三类,常称之为「洗」。其中一形圆敛口,外环鼓钉,见英国里埃斯科旧藏一例,「九」字款,2013年11月27日于香港佳士得拍卖,拍品3102号。另有敞口圈六莲花瓣尖形,张宗宪旧藏一例,「七」字款,2003年3月26日于纽约佳士得拍卖,拍品227号;最后一形如本拍品,为六瓣葵花形,唯一仅知存世之同器形葡萄紫釉「六」字款例子,藏于故宫博物院,载于1961年香港出版《故宫藏瓷 — 钧窑》,第60页,图版18、18a号。
此类六瓣葵花形的钧窑洗极为罕见,近似例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例,刻「十」字款,载于1996年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上)》第37页,图版32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例,包括「九」字款月白釉洗、「四」字款天蓝丁香紫釉洗、「七」字款天青葡萄紫釉洗、「八」字款天蓝玫瑰紫釉洗各一件,著录于1999年出版《故宫藏瓷大系 — 钧窑之部》,第116-123页,41-44号,及「三」字款玫瑰红釉洗一件,载于《瓶盆风华:明清花器特展》,图版I-10号;及拍卖市场出现二例,一为「七」字款,1993年10月26日于香港苏富比拍卖,拍品14号,及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旧藏一例,2005年3月30日于纽约佳士得拍卖,拍品328号。
此器形之灵感来源应取自金银器,参考一件造型相若的宋代银葵花盘,于洛阳邙山宋代壁画墓出土,载于《文物》1992年12月号。
来源:
香港佳士得,1992年9月29日,拍品454号
晴彩熌烂紫丁香
此花盆的乳浊蓝釉卓尔不凡,诚为钧窑名瓷的上乘之作。钧瓷的石灰碱釉是成份最为复杂的中国釉料之一,过去三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著述甚多。1
中国陶瓷釉料的成份大多近似胎土,钧釉虽不例外,但却掺合了草木灰和石灰。钧釉属于青釉一类,其釉色泛蓝,与焙烧时釉中有少量铁发生还原现象有关。这种说法亦适用于所有青瓷,但就钧釉而言,其内部结构对釉料的呈色和质感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较诸华北青瓷的釉料成份,钧釉含硅量略高,但含矾量较低。
钧釉的乳浊状和蓝色因液液分离(即在高硅釉基质中形成高石灰玻璃微粒)这种釉内现象而益发光亮明艳。为方便读者理解,美国科学字Kingery和Vandiver曾将之妙喻为一种近似油醋混合体的乳浊状沙拉酱。钧釉必须置放于高温环境一段颇长的时间,再让之慢慢冷却,才能达致乳浊效果。加温速度过快,乳化效果便会减退,釉料转呈透明;冷却速速度过快,釉料亦会因乳化不足而呈透明状。但釉料若冷却过久,将出现过多的硅结晶体,进而形成近似失透的效果。然而,这些白色圆形结晶体有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其聚集处尤如凝脂,使釉料质感更为突出,其外观近似窑烧时在釉料中攒聚的气泡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凡此种种皆影响了光线穿透釉料的方式,造就了钧瓷特有的色彩和质感。
河南省清凉寺的北宋汝窑遗址曾出土钧釉系石胎瓷器,但钧瓷的发祥地应位于河南省禹县钧台,该处曾于1964年及1974年进行发掘工作,2 具体位置是在禹州城北城门内。由唐代至明代,禹县地区的制磁业一直兴旺,当地发现逾百多个窑址,便是最有力的证据。然而,河南其他地区及河北、山西等省的瓷窑亦有烧钧窑系瓷。这些地方的窑址、墓址或窖藏文物中,有许多碗、盘、盏托、瓶及执壶等日用钧瓷,年代涵盖宋、金及元代。当中包括单色蓝釉及铜料窑变釉器物。这些日用瓷器的断代问题较为简单。
相对于日用瓷,另有一组与园艺相关的「钧瓷」,本拍品即属此类。这类器物模制而成,造型规整,窑烧前在器底戳印或铭刻一数字,由一至十不等。这类瓷器的断代颇多争议,因为有中国学者倾向于将之定为宋代,也有学者认为其烧造年代较晚。中国就此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和科学研究,并在2005年及2006年的学术会议中提交了研究成果,会上大多数学者得出一个结论,即此类编号钧窑精瓷应出自元末明初(公元十四世纪后叶至十五世纪初)。可圈可点的是,中国明代以前的文献中从未提及钧瓷,但在明代后叶的著作中却频频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若将之与其他瓷窑的制品,包括景德镇明代官窑出土的文物作一比较,便可发现,这类器物很可能是明初宫廷用器,这亦解释了为何有相当一部分的传世钧瓷出自宫廷旧藏。
如前所述,这类精制钧窑器,如本拍品的底部,窑烧前多戳印或铭刻一数字,由一至十不等。根据传世器物看来,这些数字应与器物大小有关。「十」代表最小,「一」为最大。《南窑笔记》等清代文献指这些数字是「配合一付之记号也」,这一定义虽过于狭窄,但配对花盆与盆托上的数字确实相同。
有学者认为,编号系统可加快订制流程,发生盆托破损等类似情况时,可便于重置配对的盆托。也有学者认为,该等器物应属宫廷庭园用器,其编号是为了方便贮存。虽然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该等数字确与大小有关,且大部分传世编号钧瓷俱为宫廷旧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亦珍藏多件钧窑花器,器底俱有刻款,以标示它们在清宫内的摆放地点。其中一例为洗,呈葵花式,与本拍品相同,其器底戳印「十」,并具「瀛台」及「虚舟用」五字款识。3 瀛台是紫禁城西面南海中的一个小岛。
综上所述,可见此类钧窑器不仅备受清代君王喜爱,更被置于宫中及庭园内,甚至频频在宫廷画作中亮相。这类瓷器的传世品当中,如本拍品,以内施天蓝釉、外施紫釉者居多。它们见证了一代陶工及窑工的精湛技艺,当今收藏家及鉴赏家对之亦推崇备至。
1 W.D. Kingery及P.B. Vandiver合著的《Ceramic Masterpieces》第93-109页(纽约:1986);《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第62期(1)第1269-79页,W.D. Kingery及P.B. Vandiver合撰的;《硅酸盐学报》1981年第9期245-54页,陈显求等人合著的〈河南钧窑古瓷的结构特征及其两类物相分离的确证〉;及《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第66-72页,郭演仪及李国桢合著的〈古钧瓷的科学分析〉(上海:1989)。
2 《文物》1975年第6期,赵青云撰写的〈河南禹县钧台窑址的发掘〉。
3 《故宫藏瓷:钧窑》。香港:香港开发公司,1961。第62页图版19a及b。
苏玫瑰
亚洲艺术部资深学术顾问

钧瓷作为宋代闻名瓷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腰缠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台甫窑瓷器之一,以共同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特有的国宝瓷器,凭仗其古拙的外型、精深的技术、杂乱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奇特窑变,山清水秀、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不断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我国“五台甫瓷”之首。新我国建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钧瓷的康复烧制作业开端,钧瓷得到了迅速开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技术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高,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国际。

宋代窑变釉瓷器宋代钧窑瓷器
宋代窑变釉瓷器宋代钧窑瓷器

钧瓷始创唐代,昌盛于北宋,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邻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钧台坐落河南省禹州市北门里。据文献记载:夏启曾在今城南15华里的钧台坡发誓即位,故有“夏启有钧台之享”的传说,并以“父传子家天下”而著称。唐代,禹州城北门里建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尔后邻近相继设窑烧造瓷器,因地名“钧台窑”,或谓其产品曰“钧瓷”。

在不一样光线、不一样视点下欣赏各有情味,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且有“千钧万变,意境无量”“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称,钧瓷颜色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茏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颜色。

相传以胭脂红、葱茏青和墨色为可贵之佳品,所以极具保藏价值。钧瓷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润滑。

就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奇观: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兔丝缕、蛛丝张网,蚯蚓走泥。这也是钧瓷判定的关键。钧瓷以出现景象为绝。形品在窑变中出现: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星斗满天、仙山琼阁、杏雨江南。出现景象画幅的钧瓷,列为空前绝后的极品。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