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苏门答腊犀角 雕秋山居士图摆件

明代 苏门答腊犀牛角 雕秋山居士图摆件 (清廷1896年馈英国罗伯特。亚当斯少将赠礼)

李鸿章访欧 1896年8月2日 (丙申年六月廿三)
http://www.lssdjt.com/d/18960802.htm
在121年前的今天,1896年8月2日 (农历六月廿三),李鸿章访欧。

Description

明代 苏门答腊犀牛角 雕秋山居士图摆件 (清廷1896年馈英国罗伯特。亚当斯少将赠礼)

银底英文签字:
Scholars in the autumn mountains, Ming Dynasty
Presented to: Major-General Sir Robert B. Adams
A.I.A. 1896

罗伯特。亚当斯少将,苏格兰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十字勋章获得者。统领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殖民地区)英国驻军,屡立战功。享年71岁,生于26 July 1856,死于: 13 February 1928。

Sumatran Rhinoceroses at the Cincinnati Zoo & Botanical Garden Charles W. Hardin - Photo Sumatran Rhinos: "Emi" and 14 month old son 苏门答腊犀牛是所有犀牛中个头最小的、有毛的双角犀牛。成年的角也是同类最小的。Sumatran Rhinoceroses at the Cincinnati Zoo & Botanical Garden
Charles W. Hardin – Photo Sumatran Rhinos: “Emi” and 14 month old son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介绍:

Major General Sir Robert Adams, VC, KCB (Muree, Punjab, India, 26 July 1856 – 13 February 1928, Inverness) was a Scottish recipient of the Victoria Cross, the highest and most prestigious award for gallantry in the face of the enemy that can be awarded to British and Commonwealth forces.

RBAdamsVictoria_Cross_Winners
RBAdamsVictoria_Cross_Winners

Robert Adams, c1897 (IWM Q80464)
Born 26 July 1856
Muree, British India
Died 13 February 1928 (aged 71)
Inverness, Scotland
Buried at Glasgow
Allegiance United Kingdom
Service/branch Bengal Army
British Indian Army
Rank Major General
Battles/wars Second Anglo-Afghan War
Chitral Expedition
Tirah Campaign
Awards Victoria Cross
Order of the Bath
Relations Edward Donald Bellew VC (second cousin)

【LSSDJT】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李鸿章抵达英国,在南安普顿港上岸。(《伦敦新闻图片报》插图)

郭嵩焘从驻英法大使任上卸任回国后的第1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一败涂地。

或者说,李鸿章一败涂地。《马关条约》他签了,就像他之前签了《中英烟台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就像他之后还要签的《辛丑条约》一样,这个被伊藤博文称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短长之人”,再次为帝国背了锅:他从权力顶峰跌落下来,整个国家的耻辱,成了李鸿章一人的耻辱,清流骂他祸国,百姓刺他“汉奸”。

但是,步入斜阳的大清国又离不开他。1896年5月,恰逢沙皇尼古拉二世将要举行加冕典礼,各国均派特使致贺。清政府本来打算派去的布政使王之春,被嫌官太小。没办法,朝廷只好把李鸿章请出来,以“钦差头等大臣”的名头赴俄,顺便访问以下英法德美等7国。

李鸿章这次出访,历时7个月,行程9万里,横跨了大半个地球,但是带回来的除了一份把东北拱手让人的《中俄密约》和今夕对照下的感慨外,并无什么实质的作用。其中,英国是他的第六站,今日网上流传的段子“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实则和英国没有什么关系,他在英国谈了铁路,但没有下单,让英国人不免失望。

中堂大人,英国人民欢迎您

1896年8月2日(距今121年),李鸿章从法国横渡英吉利海峡抵达英国南安普顿,坐火车到伦敦。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派了专车在车站伺候,左右是夹道的英国人民,见到清国第一重臣,纷纷脱帽高呼,表示欢迎。

李鸿章在英国待了21日,每到一处,都受到相当的礼遇,当地百姓争相竞睹仪容,挥舞手边帽子、手帕等顺手之物。

有趣的是,当年英国使节马嘎尔尼见乾隆皇帝时,因为礼仪问题引发争执。这次在英国人内部也因应当以什么规格的礼仪招待中堂大人,引发了讨论。部分英国媒体认为,“吾愿此后诸国闻华大臣西来之报,一切供张酬应,去虚伪而崇真实,务平允而戒高庞”,反对过分铺张。

《泰晤士报》则说的比较客气,“自宜如款待良朋,礼从优异。但不可如俄、德二国之贡谀献媚,贻笑于人”,既然是好朋友,自然应该好好款待,但是我们英国人应该有英国人的逼格,不能像俄国和德国一样争相献媚,让人笑话。

但是不曾想,汇丰银行在水晶宫招待李鸿章的大宴,极尽奢华,一个晚上就花去英镑六千多,合当时中国白银36666两,让当年因军饷无计的李中堂大感“贵人一席酒,富户十年粮”。

1896年,李鸿章与退休的英国首相威廉·格拉斯通并坐。

女王送轮椅,王储妃给拍照

李鸿章到伦敦后,于次日参观了温莎宫,又去了英国的紫禁城白金汉宫,女王恰好不在,没见到。8月5日,取道朴茨茅斯终于到在阿斯本行宫见到了女王和英国王室其他成员。在觐见女王之前,王储等与英国大臣在阿斯本行宫一个名叫“印度斋”的房间设宴款待了李鸿章,看来今日卡梅伦招待习主席印度啤酒,也是不无渊源,印度这个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想必是带给英国人不少骄傲和遗产。

在传教士林乐知综合英国报道与李鸿章日记所做、由李鸿章随行蔡尔康等翻译的《李傅相历聘欧美记》中,这个觐见女王的场景被描绘成立中国帝王升殿,只不过宣旨的太监换成了英国首相兼外交总长索尔茨伯里。李鸿章看见维多利亚女王,“端坐金漆椅,身御玄衣,首披白纱,左臂系白罗带,下悬金盒”,驸马都尉德亲王——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当时已经离世,女王在旁边放了一张肖像,其他皇室成员一一比对中国皇族称谓,如郡主、太孙,读来颇为有趣。

女王见到李鸿章,“折腰以迎之”,而中国大臣则只是行了个三鞠躬,念了颂词之后,再一鞠躬了事——英国人没想着“报仇”,纠结下是否需要单膝下跪。朝觐完毕后,不知为何,李鸿章想要见见王储妃,于是众人坐船来到王储妃舟旁,俩人互相致礼,王储妃还特意为李鸿章等人照了一张合影,让李鸿章大感“人生荣遇,至斯而极”。

但是,英国王室对李鸿章的“礼遇”并未结束。据李鸿章日记记载,8月8日,首相索尔茨伯里带来了女王的礼物:嘱巧匠为造两椅,专合老年之用。这两把椅子,在李鸿章的描述里,充满了神奇与玄妙,一把背后有小轮,可以任意升降,能趟能坐,另一把脚有活轮,可以自由来去。想来想去,这两把“巧匠专造”的神奇椅子,大概就是医用轮椅吧。

有人将其解读为与中国人“病夫”之名流行欧亚有关,多少有些不惮以恶意揣度别人。当时,李鸿章已经年届73,距离走向人生终点也就只有5年,在女王眼中,这个一肩扛起清国荣辱的老人,应该是憔悴大于威荣。加上长途劳顿,行脚不便,好意送上代步工具,也并非什么意外之举,不必联想过甚。

但是李鸿章给女王的一尊麻姑仙像,却让女王产生了误会,从而很是欢喜。中国有麻姑拜寿的神话,显然李鸿章的意思是祝福女王长命百岁。但因翻译问题,让女王误以为麻姑就是中国风的圣母玛利亚,于是深合大英帝国传播政教之意,大为高兴。

 李鸿章与英国军界要员合影。

李鸿章与英国军界要员合影。

谈了铁路,但没下单

李鸿章这次公费出差环球旅行,带着两个最主要的任务,其一是“结强援”,就是俄国。甲午战败让清朝的国策由以夷制夷转为了结强援,他们看中的就是沙皇俄国。李鸿章借祝贺沙皇加冕,与俄国商谈结盟抗日。结果被俄国人狠狠敲了一笔,《中俄密约》让俄国人可以在东北修筑铁路,并取得诸多特权,实际上控制了中国东北。

回国后,李鸿章得以地对黄遵宪说,“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结果两年没到,瓜分狂潮就来了,也为随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1901年李鸿章去世,黄遵宪写了四首挽诗,其中云“赤县神州纷割地,黑风罗刹任飘船。老来失计亲豺虎,却道支持二十年”。其实,当时联俄抗日是朝中的主流意见,包括所谓的保守派翁同龢在内。但是认识到俄国乃中国第一大患的有识之士却也不少,不能不说确实是失计。

如果比对网上关于“洋人要给我们修路”的段子,洋人对应的也应该是俄国人,尽管英国人在中国率先修了铁路,但那要早了去了。

李鸿章的另一个任务,是要游说各国“照镑加税”。此前因为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关税只有值百抽五,清政府希望李鸿章让洋人同意加税到百分之十。但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英美,李鸿章都没能做到——这本身就不是单纯靠外交手段可以完成的。英国舆论对此普遍的说法是,加税可以啊,但是要更为开放,开放内地让我经商。李鸿章自然不能同意。

在英国,李鸿章也谈了铁路的问题。在多种场合,英国人都表达了强烈地加深商业往来的愿望,李中堂大拍胸脯,“凡本大臣在欧学得之诸课程,口必大开,喉必大响,必佐大皇帝与统辖之全地,用公平妥善之法筑造铁路,行驶火车,甚至极远极难之处,无不有四通八达之路,以运土产而便行人。此盖贵国首创之极可夸美者,吾华乃步其后尘也!”只是谈归谈,最终并没有下单。

但这番话,相信并不全是应酬之辞。实际上,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就是在李鸿章费劲心力下完成的,尽管因为反对声浪过大,只得退而求其次,只修铁路,不用机车,而是用骡马拖载车皮前行。他对铁路的执着,因为看到了1825年大英帝国建成世界第一条铁路后,如何拖载着英国高速前行,所以“步其后尘”确确实实是李鸿章的一大愿望。只不过,这番访问回国后,李鸿章除了在《辛丑条约》上再签了一个字外,其他什么也没做成,就病逝了。

参考:故宫博物院【犀角雕布袋僧】

故宫博物院【犀角雕布袋僧】
故宫博物院【犀角雕布袋僧】

犀角雕布袋僧,高7.9厘米,底径10-15.3厘米。

此像系用亚州犀牛额前端的小角雕刻而成,呈古栗色,上深下浅。底凹洼处填有木板,以保护微薄的雕刻边角。作者以圆雕技法随犀角的形状进行刻制。僧像广袖长衣,袒胸露腹,赤足曲肱,右手持桃,左手撑地,仰首倚袋而坐。身前一童在其双足间抻他的腰带,另一童在拽布袋的绳。其肩上也有二小童,一个抓住他的大耳,替他掏耳,另一个双手持痒痒挠,坐在他的后衣领内给他抓痒。布袋僧缩颈耸肩,开口大笑,眼睛笑成一条缝,下颌重叠,脸上肉纹突起,肚皮鼓起,双足脚指内扣,动作滑稽,神情慈祥,憨态可掬。

传说布袋僧是弥勒佛的化身,民间把他刻画为光首、笑口、肥头硕耳、大腹便便,即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弥勒佛形象。此件犀角布袋僧就是以这种民间题材刻制的。而在布袋和尚身上所表现的头大、耳大、肚大、手脚大、乳房大等五大特征,代表着欢喜、长寿、福气、丰满、健康等意。

这件犀角雕布袋僧把握住人物大笑时的神态而尽量夸张,眉眼、手足、衣纹刻画得微妙维肖,尤其是布袋和尚两腮上露出的笑靥,称得上是憨中显精、拙中见巧的绝佳之作。

撰稿人:刘静
关键词: 犀角 圆雕 弥勒佛 弥勒 布袋和尚

参考:保利 2009春季拍卖会
省吾庐清玩
1475 清乾隆 铜鎏金海水纹座

清乾隆 铜鎏金海水纹座
清乾隆 铜鎏金海水纹座
清乾隆 铜鎏金海水纹座
清乾隆 铜鎏金海水纹座

尺寸 长10.7cm
估价 80,000-120,000
成交价 RMB 246,400

此座可代表清代宫廷铸造的最高水平。工艺水平要求极高,鎏金亮丽奢华,此类作品乾隆年间即制作稀少,流传至今者则更如凤毛麟角。台北故宫藏五花肉供石即配有这种铜鎏金座。另有台北故宫藏蕃莲纹白螺亦配有同类器座。依据此座的纹饰分析,当年所托对象应有可能是一件秋山玉雕或梵宗法器。

参考:佳士得
15 10月 2013| 現場拍賣 3579
多寶格:霍蘭德伉儷珍藏
拍品 268 十七或十八世纪 镶银角雕火药容器
POIRE A POUDRE EN CORNE MONTEE EN ARGENT
ALLEMAGNE, XVIIEME OU XVIIIEME SIECLE

十七或十八世纪 镶银角雕火药容器
十七或十八世纪 镶银角雕火药容器

成交價 EUR 1,375
估價 EUR 1,000 – EUR 1,500

細節
POIRE A POUDRE EN CORNE MONTEE EN ARGENT
ALLEMAGNE, XVIIEME OU XVIIIEME SIECLE
Hauteur: 13 cm. (5 in.)

拍品專文
A CARVED HORN AND SILVER POWDER HORN, GERMAN, 17TH OR 18TH CENTURY

参考:苏富比
1173
A WHITE JADE ‘CHILONG AND LINGZHI’ CARVING,
QING DYNASTY, 19TH CENTURY

A WHITE JADE 'CHILONG AND LINGZHI' CARVING,
A WHITE JADE ‘CHILONG AND LINGZHI’ CARVING,
A WHITE JADE 'CHILONG AND LINGZHI' CARVING,
A WHITE JADE ‘CHILONG AND LINGZHI’ CARVING,
A WHITE JADE 'CHILONG AND LINGZHI' CARVING,
A WHITE JADE ‘CHILONG AND LINGZHI’ CARVING,
A WHITE JADE 'CHILONG AND LINGZHI' CARVING,
A WHITE JADE ‘CHILONG AND LINGZHI’ CARVING,

Estimate: 2,000 – 3,000 USD
Lot sold:3,780 USD

Description
A WHITE JADE ‘CHILONG AND LINGZHI’ CARVING
QING DYNASTY, 19TH CENTURY
清十九世紀 白玉雕螭龍銜靈擺件
mounted on a metal stand
Width 3½ in., 9 cm

Condition Report
In overall good condition. Please note this piece has not been removed from its mount for inspection.
整體品相良好。未經拆卸檢視。

参考: 苏富比 3666
中國藝術珍品
明末 犀角雕太獅少獅盃

明末 犀角雕太獅少獅盃
明末 犀角雕太獅少獅盃

1,000,000 — 1,500,000港幣
拍品已售 2,000,0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拍品詳情
明末 犀角雕太獅少獅盃
長 11 公分,4 3/8 英寸

來源
1930年代購自中國,1947年6月攜至加拿大
三藩市邦瀚斯2013年6月24日,編號1146

相關資料
此盃雕工利落,巨獅穩臥、幼獅攀爬,生動捕捉瑞獸神情動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巨獅圓目寬鼻,細緻眉毛外往上捲,鬃尾入微,脊背清晰,趾爪有力,肌理矯健,肩後腿間淺加浮雕,有若捲草,又如火焰,與漢玉辟邪肢間羽翼一脈相承,造型典雅,更耀雄風。

有別於一般犀角雕盃作花綻之式,此器以廣處為底,上歛下寬,烘托尖頂獸首神威。此類肖生角盃甚罕,僅知數例傳世。Jan Chapman 在其著作中列舉其四,見《中國的犀牛角雕刻藝術》,倫敦,1999年,編號56-59。其中首例鮑天成製臥鹿盃(編號56),鐫「大明萬曆年製」款,為同組犀角盃的年代考證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次例同採臥鹿之形(編號57),姿態與首例相近,胸前篆刻「天祿永昌」,四肢綴有與此盃相類之捲草類飾紋。該盃曾先後入 John Warrack 與 Gerard Levy 雅藏,售於倫敦蘇富比1974年11月12日,編號134及香港佳士得2011年6月1日,編號3755。除此四例外,A.J. Speelman 舊藏還有一銜芝臥鹿角盃,也與此相類,另可參考紐約蘇富比1973年11月20日拍出之犀角雕臥獸盃,編號48。

Chapman 在其著作中指此類角盃,若平置不觀其裏,或會誤為乃動物擺件之類(前述出處,頁83)。此類肖生角盃,其姿態布局,與他類材質之肖生雕件多有共通之處,犀角匠人或曾引思借鑑。比較七十年代倫敦 Spink & Son 售出之玉瑞獸,與本品相類之捲纏紋樣自其四肢而發,該玉獸後售於紐約佳士得2008年9月17日,編號283,時斷代十七世紀。且參考另一明玉,取英雄為題,其中熊眼渾圓,眉毛陰刻細膩、末端微捲,四肢飾如纏枝羽翅,兩度於倫敦佳士得拍出,近再售於香港蘇富比2015年4月7日,編號3757。

國藝術珍品
2016年10月5日 | 下午 2:30 HKT
香港

参考1:犀牛角摆件清代 清 犀角摆件

清 犀角摆件
清 犀角摆件

此系列犀牛角摆件都充分保留了犀角的原有形状。无论是其自然的形态,还是呈色的渐变分布,抑或因年代久远而出现的细微裂痕,丝丝扣扣均透露出一抹杳杳绚姿的余韵。整根犀角虽无任何雕琢,仅以本颜示人,却丝毫不逊于那些精雕细琢之作,具有强烈的存在感,令人不容忽视。由于犀角的珍贵稀有,用来雕刻纯为实用的器具不多,通常以雕刻艺术品为主,兼具实用功能。犀角的原始形状为圆锥体,下端较大,上端尖锐,与其它角所不同的是犀角根部粗大,易于雕成杯形,因其价格昂贵,雕刻者不愿稍有所费,所以往往将它倒转过来制成盛器。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家有整只犀角被认为是能辟邪镇宅和带来财运,就连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整只原犀角。

参考2:明早期苏门答腊犀牛角雕达摩摆件 

明早期苏门答腊犀牛角雕达摩摆件高16cm。
明早期苏门答腊犀牛角雕达摩摆件重量:189g  尺寸:H15.8cm  L6cm

苏门答腊犀牛角雕达摩摆件具鱼子纹、粟眼及粟纹绽花。

达摩摆件是中国明代早期不留姓名的雕刻大师用苏门答腊雄性犀牛的前角整角雕刻而成。

达摩雕像开脸精到,高额虬髯。寿眉过目,肥耳垂肩。眼窝凹陷,双目深邃。脸颊肌鼓,脑门骨突。鼻子高隆,下唇弧起。

雕像达摩身材伟岸,山肩斜耸,半胸袒露,嶙峋瘦骨。身着宽袖长袍,衣袍飘逸,边角翻卷。

达摩双手握杖,负笠披巾,吊挂葫芦。右脚平着,左脚抬踏在松树段上;远眺苍穹,正气凛然!

摆件雕刻质朴简练充分体现了明代早期特征,其工艺娴熟精致、纹饰流畅自然、人物神态生动。
亚洲的犀牛有单角的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及双角的苏门答腊犀牛。医药界称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为水犀牛,是因为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喜游水、怕晒,常年与水接触的缘故。其犀牛角的药用“凉性”是其他犀牛角无法相比的。

印度犀牛喜欢栖息在高草地、芦苇地和沼泽草原地区。为了区别水犀,称印度犀牛为火犀。由于极贵重的急救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的犀牛角配方看重犀牛角的凉性,所以水犀角的药用价值高于火犀角,是火犀角的3倍左右。

爪哇犀牛只有雄性有角,而雌性无角,而野生的犀牛是一雄多雌性的比例,所以爪哇犀牛角十分珍贵。爪哇犀牛角具椭圆形底盘。同样的,苏门答腊犀牛虽然有双角,但雄性犀牛的后角和雌性的前、后角因小而在艺术界里不被人们采用。所以苏门答腊雄性犀牛的前角和爪哇犀牛角一样资源稀缺。苏门答腊犀牛角具西瓜子底盘。

苏门答腊犀牛角和爪哇犀牛角都是香犀。但在血统上,爪哇犀是印度犀牛的近亲,而苏门答腊犀牛是现存犀牛中最原始的一种。苏门答腊犀牛保留了许多祖先的特征,血统尊贵。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犀”:“南徼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说的就是苏门答腊犀牛,形象解释准确。

本角雕油性足且通透,气味清香,烧而不臭。为亚洲水犀角的上品,是存世的凤毛麟角。此苏门答腊雄性犀牛前角的整角雕,十分难得。

达摩,南天竺婆罗门族人,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是中国禅宗的初祖。后人以雕塑、绘画达摩像来表示对其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苏门答腊犀牛生活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及婆罗门洲和西马来西亚的热带密林中,也称婆罗门犀牛。

用婆罗门犀牛角来雕刻婆罗门籍的达摩禅宗初祖像,不知古人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今天,它令人遐想万千。

西瓜子底盘
西瓜子底盘
鱼子纹
鱼子纹
粟眼和粟纹绽花
粟眼和粟纹绽花

参考:苏富比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
2012年10月9日 | 下午 2:30 HKT
香港 3059 明萬曆 犀角雕「和合二仙」坐像
《大明萬曆年製》款

3059 明萬曆 犀角雕「和合二仙」坐像 《大明萬曆年製》款
3059 明萬曆 犀角雕「和合二仙」坐像
《大明萬曆年製》款
3059 明萬曆 犀角雕「和合二仙」坐像 《大明萬曆年製》款
3059 明萬曆 犀角雕「和合二仙」坐像
《大明萬曆年製》款

估價 2,000,000 — 3,000,000 港幣
拍品已售 2,420,0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明萬曆 犀角雕「和合二仙」坐像
《大明萬曆年製》款
12.1 公分,4 3/4 英寸

來源
紐約蘇富比1994年11月28日,編號130

相關資料

犀角雕像甚稀,而如本品之署年款者更罕。和合二仙,有和睦及「和氣生財」之徵,是以古時商人篤信,祈獲二仙庇佑。有一相若犀角雕和合二仙例,兩人共執蝙蝠一只,售於香港蘇富比 1987年5月20日,編號623,並載於 Jan Chapman,《中國的犀牛角雕刻藝術》, 倫敦,1999年,頁108,圖102右。書中作者指,據其器形,未知為非洲或亞洲角,猜該器或以蘇門犀牛後角雕成(出處同上,頁109)。 另有一組和合二仙角雕,底刻萬曆年款,售於紐約佳士得1984年6月2日,編號6,可作比對。

犀角雕像例,可參考倫敦 Marcel Lorber、瑪麗及莊智博舊藏布袋佛雕像,售於2005年10月23日,編號34。另可見一羅漢坐像,出處同上,圖版103。上海博物館藏觀音像,也可作參考,載於霍滿棠,《中國犀角雕刻珍賞》,香港,1999年,圖版77,同書並載賽克勒珍藏文殊菩提坐像,見圖版76。有一菩薩雕像,斷代為明,刊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竹木牙角雕刻》,上海,2001年,圖版137,圖錄中並見晚明布袋佛像,圖版138。

參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清乾隆 玉雕羅漢山子 Rocky crag with seated arhat
18th century

China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清乾隆 玉雕羅漢山子 Rocky crag with seated arhat 18th century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清乾隆 玉雕羅漢山子 Rocky crag with seated arhat
18th century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清乾隆 玉雕羅漢山子 Rocky crag with seated arhat 18th century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清乾隆 玉雕羅漢山子 Rocky crag with seated arhat
18th century

On view at The Met Fifth Avenue in Gallery 222

Rocky crag with seated arhat, Jade (nephrite), China
Object Details
Period:Qing dynasty (1644–1911), Qianlong period (1736–95)
Date:18th century
Culture:China
Medium:Jade (nephrite)
Dimensions:H. 9 1/4 in. (23.5 cm)
Classification:Jade
Credit Line:The Lesley and Emma Sheafer Collection, Bequest of Emma A. Sheafer, 1973
Accession Number:1974.356.55
Provenance
Emma A. Sheafer , New York (until d. 1973; bequeathed to MMA)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Timelines
Central and North Asia, 1600-1800 A.D.
China, 1600-1800 A.D.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