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哥釉鼓钉三足水仙盆水洗

明 哥釉鼓钉三足水仙盆

Description

明 哥釉鼓钉三足水仙盆鼓钉洗鼓釘三足洗

参考:佳士得
12 6月 2019 | 網上拍賣 16727
古今 | 網上拍賣: 中國藝術集珍
拍品 8042
郭克禮珍藏
元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爐
YUAN DYNASTY (1279-1368)

元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爐
元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爐
元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爐
元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爐
元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爐
元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爐
元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爐
元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爐

成交價 HKD 68,750
估價 HKD 30,000 – HKD 50,000

元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爐
YUAN DYNASTY (1279-1368)
6¾ in. (17.2 cm.) diam., box

來源
1974年6月6日購於新加坡

出版
東南亞陶瓷協會,《Chinese Celadons and Other Related Wares in Southeast Asia》,新加坡,1979年,圖版編號141,頁212-213

展覽
《Exhibition of Celadons and other Related Wares in Southeast Asia》,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及東南亞陶瓷協會,1979年6月,編號242

狀況報告
拍品的狀況可能存在極大差異,而由於其性質使然,拍品難以處於完美無瑕的狀態。拍品均以拍賣時的狀況出售。

謹請注意,所有拍品均按「現狀」拍賣,閣下或閣下的專業顧問應於拍賣前親自查看拍品以評鑑拍品之狀況。
-爐底中間的凸沿有若干微磕及淺磕,最大者約0.3公分寬。
-外壁有一處集中多條刮痕。
-器內、凸雕位置均有正常的磨損。

参考:佳士得
寓覺於物
25 11月 2014 | 現場拍賣 3372
拍品 2901
A LONGQUAN CELADON TRIPOD CENSER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成交價 HKD 300,000
估價 HKD 300,000 – HKD 500,000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來源
日本松筠亭珍藏 1940 年6 月12 日於大阪美術俱樂部拍賣,拍品149 號(圖一) 日本私人機構珍藏,入藏於1940 年

狀況報告
We have sought to record changes in the condition of this piece acquired after its initial manufacture.
– There is a nick to one boss with an associated hairline. There are a number of glaze lines on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 otherwise in good overall condition.

拍品專文
This incense burner with its beautiful soft blue-green glaze is of a form that appears at the Longquan kilns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13th century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continued to find favour into the early Yuan dynasty. A similar 13th century vessel decorated with bands of applied floral bosses at the mouth and foot, and with a simple ring in relief on either side, i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London and illustrated in I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eladon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Revised edition 1997, p. 34, no. 207).

Another censer of this shape and form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C.E. Russell and Brodie & Enid Lodge, no. C125, was included in the Exhibition of Celadon Wares,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20 October –

識蘊之乘 蘇玫瑰 國際亞洲藝術部學術總監

「我們都是生而具有感覺和記憶的樂器。人的感官猶如絲弦,為周遭的事物所撥動,它們自己也常自彈而鳴。」 法國哲學家德尼.狄德羅(公元1713-84年)

從古至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哲學和宗教作家皆對人類 感官這一課題熱議不休。《羯陀奧義書》(有學者認為它 啟發了柏拉圖的《斐德羅篇》)曾以馬車為喻,來解釋自 我、理性、心意和感官之間的關係。乘坐馬車者代表自我 或靈魂,馬車代表身體,駕馭馬車的是理性或才智,韁繩 代表心意,而代表感官的則是馬匹,它們拉著馬車沿著感知之路馳騁。 雖然傳統上認為感官分五類,但多年來大家對具體的數字仍眾說紛耘、莫衷一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五 至四世紀)在《泰阿泰德篇》中提到,他的老師蘇格拉底 (公元前五至四世紀)稱許多感官沒有正式的名稱,而已 正名者包括聽覺、視覺、嗅覺,以及感知冷暖、苦樂、慾 望和恐懼的能力。柏拉圖最著名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 前384至322年)在《感覺與所感覺到的》中列舉了四種感 官:視覺(他喻之為水)、聽覺(空氣)、嗅覺(火)及觸覺(土)。由於他認為味覺隸屬於觸覺,所以沒把它當成獨立的感官。但奧盧斯.格利烏斯 (約公元125年生於羅馬, 在雅典學成後回到羅馬,卒於180年後) 也把感官劃分為五種,亦即當今最普及的分類。他在著述中指出:「大自然 賦予生物五種感官,即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即 希臘人所指的『αισθητεισ』」。 到了中世紀,五種感官之說在西方儼然已成主流。《世界的運行者》是一首用中古英語創作於公元1300年的 著名歷史和宗教佚名詩,當中臚列了五種感官:「聲」 (hering)、「色」(sight)、「香」(smelling)、「觸」(fele)和「味」(cheuing)。但喬叟(Geoffrey Chaucer, 約公元1343-1400年)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收錄的中,也列述了「五智,即色、聲、香、味、觸」。然而,有些現代的學者指出,別的感官(如感知冷暖、動靜、 痛楚、平衡的能力)其實也應包括在內。

但就是次拍賣的這批藝術品而言,我們將圍繞著廣為人知的視覺、聽覺、 味覺、觸覺和嗅覺來展開討論。 視覺是藝術欣賞最簡單直接的途徑。優雅的造型、美麗 的色彩及和諧的紋飾構圖,俱屬賞心悅目之事。我們還可 以借助視覺,來辨識藝術品的紋飾題材,除了欣賞藝術之 美,更能洞悉箇中深意。視覺這一感官雖然增進了人們對絕大多數藝術品的欣賞,但絕非唯一適用於藝術欣賞的 五種感官之一。以古琴為例,造型佳妙、包漿深厚固然美 不勝收,觀之亦屬視覺的享受,但音色柔和方為古琴的首 要特徵,至於琴音,其實也可以帶來聽覺和觸覺兩方面的 感官體驗。後者雖然較不明顯,但感受振鳴確是欣賞音 樂的一種方式,失明失聰的美國女作家和社運家海倫. 凱勒(1880至1968年)就此作了最佳的詮釋。

欣賞中國的藝術品,觸覺尤為重要。除了用指尖來感受樂器的振鳴,溫潤細膩的木材或漆面也讓人愛不釋手。摩 挲把玩,確實提升了我們對許多藝術媒介的欣賞。歷代的 瓷釉質感各異,是陶瓷斷代的重要指標之一,某些朝代 的作品更有瑩潤如玉之說。事實上,觸手清潤肥腴正是上 乘玉器的主要特徵之一。誠如一些鑑藏家所指,玉器的手感與外觀的重要性不相伯仲,許多藏家常在口袋裏裝一 小塊玉雕,以便隨時把玩,體會其瑩潤如脂的質感。 在五種感官之中,能最有效地調節情緒和使人浮想聯翩的也許是嗅覺。有些藝術品本身就是用芳香材質製作而 成。中國藝術品經常採用沈香木、紫檀木或楠木等芳香木 材。但是,有些作品本身的功用就是為了散發香味。

就中國藝術品而言,這類器物最常見的形制是香爐、香薰和香 盒。無論是在古剎之中用於焚香禮佛,或用於薰香衣物,或讓人隨身攜帶香草以便提神,這些器物的用意都是從 「香」字入手。它們可以激發一些特定的情感,以達到養心、寧神、怡情或提神之效。 味覺與藝術作品的關係尤為微妙,但美觀的容器也許的確可以增進食慾。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中國的美食常用於形容某些藝術品,使觀者既能聯想起食物的外觀,也可以把藝術品與美食的滋味劃上等號。就此而言,最突出的例子當屬「羊脂」白玉,但除此之外,借用美食來形容中國藝術品,從而喚醒味覺記憶的例子,確實是多如恒河沙數。 本圖錄展示的都是圍繞著上述五種感官精心篩選的作品,因為唯有激發各種感官的體驗,方能充份體會藝術之美。

参考: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哥釉鼓式洗

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哥釉鼓式洗
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哥釉鼓式洗

明 哥釉鼓式洗
資料識別:故瓷015060N000000000
資料類型:陶瓷器
描述:斂口,深直壁微向外鼓出,平底,矮圈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表滿佈深褐色網狀開片,外壁上下各飾乳丁紋,上週三十七枚,下週三十六枚。此品形制與裝飾相似於嘉萬時期的官窯風格,故以為燒造於晚明。晚明陶瓷鑑賞,視開片為觀看的紋飾。加上開片的特徵可以連接至宋官、哥二窯,具古雅意趣,使得開片紋理成為晚明流行的裝飾圖案。影響所及,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亦列舉燒製開片的方法。所謂「欲為碎器,利刀過後,日曬極熱,入清水一蘸而起,燒出自成裂文。」此器開片紋理,又深又長,色澤亦極為深邃,或與晚明以開片為古,視開片為美有關。
日期:1501 A.D.-1700 A.D.
格式:高6.8公分 口徑15.6公分
關聯:《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

参考:國立故宮博物院 晚明清初 哥釉 三足鼎

晚明清初 哥釉 三足鼎
晚明清初 哥釉 三足鼎

資料識別:故瓷017139N000000000
資料類型:陶瓷器
描述:
圓形腹,底接三板形足。通體施灰青色釉,釉表開深褐色與淺褐色網狀紋片,內底有一圈墊燒痕,外底凸起一圓形凹槽,足底露黑褐色胎。晚明居室講求古雅的氣氛與情調,通常在廳堂會擺置大件的香爐,而小香爐則放在書齋,此爐尺寸不大,或佈置於書房焚香用。
日期:1501 A.D.-1800 A.D.
格式:高6公分 口徑11.5公分 底徑5公分
關聯:《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
《故宮瓷器錄 第一輯 宋元》(上編)

参考: 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1995年秋季拍卖会
中国陶瓷、工艺品及玉器雕刻
LOT号: 0336 北宋 钧窑月白釉钉如意三足水仙盆

 0336 北宋 钧窑月白釉钉如意三足水仙盆
0336 北宋 钧窑月白釉钉如意三足水仙盆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23.2cm
作品分类 陶瓷>元代以前陶瓷
创作年代 北宋
估价 HKD  150,000-200,000
成交价 流拍
专场 中国陶瓷、工艺品及玉器雕刻
拍卖时间 1995-10-31
拍卖公司 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已开通官网
拍卖会 1995年秋季拍卖会

参考:苏富比 596
中國藝術品
心懩堂收藏
元至明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小盆

元至明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小盆
元至明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小盆
元至明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小盆
元至明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小盆

60,000 — 80,000港幣
拍品已售 106,25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拍品詳情
元至明 龍泉青釉鼓釘三足小盆
13.5 公分, 5 1/4 英寸

來源
香港大成古玩有限公司,1990年代

中國藝術品
2018年11月29日 – 2018年11月30日 | 上午 10:15 HKT
香港

参考:苏富比 5
亞洲藝術
L.A. BASMADJIEFF (1911-2000) 舊藏
明初 龍泉窰青釉蓮紋三足水仙盆

明初 龍泉窰青釉蓮紋三足水仙盆
明初 龍泉窰青釉蓮紋三足水仙盆
明初 龍泉窰青釉蓮紋三足水仙盆
明初 龍泉窰青釉蓮紋三足水仙盆
明初 龍泉窰青釉蓮紋三足水仙盆
明初 龍泉窰青釉蓮紋三足水仙盆
明初 龍泉窰青釉蓮紋三足水仙盆
明初 龍泉窰青釉蓮紋三足水仙盆

10,000 — 15,000歐元
拍品已售 10,000 歐元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拍品詳情
明初 龍泉窰青釉蓮紋三足水仙盆
直徑 32 公分, 12 5/8 英寸

來源
L.A. Basmadjieff先生 (1911-2000) 收藏
後家族傳承

亞洲藝術
2018年12月11日 | 上午 10:30 CET
巴黎

参考:苏富比 2
亞洲藝術
L.A. BASMADJIEFF (1911-2000) 舊藏
元 龍泉窰青釉鼓釘紋三足水仙盆

元 龍泉窰青釉鼓釘紋三足水仙盆
元 龍泉窰青釉鼓釘紋三足水仙盆
元 龍泉窰青釉鼓釘紋三足水仙盆
元 龍泉窰青釉鼓釘紋三足水仙盆
元 龍泉窰青釉鼓釘紋三足水仙盆
元 龍泉窰青釉鼓釘紋三足水仙盆
元 龍泉窰青釉鼓釘紋三足水仙盆
元 龍泉窰青釉鼓釘紋三足水仙盆

12,000 — 15,000歐元
拍品已售 15,000 歐元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拍品詳情
元 龍泉窰青釉鼓釘紋三足水仙盆
25.5 公分, 10 英寸

狀況報告
內外釉面通體見輕微磨痕,有棕眼分佈,另有幾處縮釉。器心露胎,見模印蓮紋,器底中心亦未施釉,

來源
George de Menasce 舊藏
倫敦斯賓克
於1981年9月20日得自倫敦斯賓克
倫敦佳士得1996年6月10日, 編號85
L.A. Basmadjieff先生 (1911-2000) 收藏
後家族傳承

展覽
《Mostra d’Arte Cinese》, 威尼斯總督宮, 威尼斯, 1954年, 編號 441

出版
Jean-Pierre Dubosc, 《Mostra d’Arte Cinese》, 威尼斯, 1954年, 第127頁, 編號 441
斯賓克, 《Catalogue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 and Works of Art formed by George de Menasce, OBE》, 倫敦, 1971年, 編號 71

亞洲藝術
2018年12月11日 | 上午 10:30 CET
巴黎

参考:苏富比 335
中國藝術品
心懩堂收藏
宋至明 鈞窰月白釉鼓釘水仙盆 足內刻《三》字

宋至明 鈞窰月白釉鼓釘水仙盆 足內刻《三》字
宋至明 鈞窰月白釉鼓釘水仙盆 足內刻《三》字
宋至明 鈞窰月白釉鼓釘水仙盆 足內刻《三》字
宋至明 鈞窰月白釉鼓釘水仙盆 足內刻《三》字
宋至明 鈞窰月白釉鼓釘水仙盆 足內刻《三》字
宋至明 鈞窰月白釉鼓釘水仙盆 足內刻《三》字

1,800,000 — 2,500,000港幣
拍品已售 2,250,0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拍品詳情
宋至明 鈞窰月白釉鼓釘水仙盆 足內刻《三》字

狀況報告
口沿有一細小三角形局部經修(2 x 2公分),連帶補釉(6公分)。器內、口沿有些許輕淺剝釉。

來源
東京出光美術館收藏

出版
《館藏名品選》,出光美術館,東京,1986年,第1集,圖版118

相關資料
此鼓釘水仙盆,胎骨厚實,器形穩健,釉質肥潤如凝脂,呈色月白,器沿釉薄而漸趨透明,色澤變幻至臻至美,是為鈞瓷顯徵。本品釉色微藍朦朧,彷若蒼穹,內見蟠屈粗紋,謂之「蚯蚓走泥紋」。

鈞釉水仙盆自燒造伊始,便備受推崇,所出器形比例、釉色不一,見於世界頂級公私收藏。可比較鈞窰紫釉盆二例,刻「三」字款,屬台北故宮博物院雅蓄,圖載於《故宮藏瓷大系:鈞窰之部》,台北,1999年,圖版32及33。此書同錄其他數字銘鈞瓷器例,圖版27-31及34-36。另可參考一例,原為蒙特信託收藏創始人 Vivian Bulkeley-Johnson 上尉,先後於1991年及1996年售於香港佳士得,後兩度售於蘇富比,分別為倫敦2003年,及紐約2011年3月23日,編號514。

北京故宮博物院蓄其他相類盆例,圖見《鈞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鈞窰瓷器薈萃》,故宮博物院,北京,2013年,圖版94-96,113,115及116。此書同錄其他出土殘片例,可見圖版97-98及114。

私人收藏可見一「四」字款例,W. Kilgenberg 博士及 Reach 家族舊藏,展於《Chinese Art from the Reach Family Collection》,埃斯卡納齊,倫敦,1989年,編號24,售於香港佳士得1997年4月28日,編號696,後兩度售於蘇富比,分別為香港2000年5月2日,編號590,及倫敦2015年11月11日,編號81。另一天民樓藏例,刻「四」字,售於香港蘇富比2019年4月3日,編號1。再參考趙從衍典藏天藍釉例,售於香港蘇富比1987年5月19日,編號210。

此類水仙盆,亦稱鼓釘洗,屬一類鈞窰模造花器,盆底部多以數字為記,從一至十,或示尺寸。此類鈞窰花器之斷代至今仍備受學者討論,一說為北宋,另說應造於元末明初。

多數知名中國學者持以北宋論,以鈞窰遺址附近出土北宋宣和朝(1119-25年)鈞瓷胎錢幣鑄模為立論基礎。西方學者則多支持元末明初一說,以鈞瓷花器之造形風格明顯不同於其他宋例,卻與元末明初龍泉青瓷及景德鎮青花瓷相近為根據。2005年於禹州及2006年於深圳舉行的鈞窰學術研討會上,經學者仔細審視,已推翻前述錢幣鑄模之年代,證實此非宣和朝物,其背面且有年代更早之偽仿年號,經上海博物館採樣測試後,年代為元末明初。近年發掘一件鈞窰執壺,器形與梁莊王墓出土金執壺器形相似,梁莊王葬於公元1441年,更加確認斷代較晚之論。

大量鈞窰水仙盆後刻殿名,以分辨其所貯之地,多屬兩岸故宮清宮舊藏。然清宮舊藏乏元代遺存,難以為元朝一說作證。以此觀之,明初一說更為貼切,相若鈞窰花盆或受命於上,為永樂帝為其新都皇宮專門定燒。再者,此類器皿未見於明以前之繪畫或文字記載,而明初景德鎮所製青釉瓷盆與之器形相仿,可作旁證,見宣德地層出土例,展於《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窰瓷器》,鴻禧美術館,台北,1998年,編號39。

中國藝術品
2019年5月30日 – 2019年5月31日 | 上午 10:30 HKT
香港
参考:苏富比 310
中國藝術品
香港私人舊藏
明宣德 豆青釉劃花卉紋盆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豆青釉劃花卉紋盆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豆青釉劃花卉紋盆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豆青釉劃花卉紋盆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豆青釉劃花卉紋盆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豆青釉劃花卉紋盆 《大明宣德年製》款
明宣德 豆青釉劃花卉紋盆
《大明宣德年製》款

400,000 — 600,000港幣
拍品已售 3,960,0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拍品詳情
明宣德 豆青釉劃花卉紋盆
《大明宣德年製》款
20.7 公分, 8 1/8 英寸

狀況報告
整體品相良好,兩足末端帶淺磕,舊時已有。釉面見劃痕、磨痕,盤腹內尤明顯。此外有窰燒微瑕。實物顏色與圖錄所示相符。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88年11月15/16日,編號149
趙從衍(1912-1999年)收藏

相關資料
此類器型、釉色之宣德本朝帶款盌例,寮若星辰。三足淺盌器型源自銅器,其盛行於元末明初置於廳室或廟宇,用作香器。明初,龍泉窰似曾與景德鎮御窰緊密合作,故所出器物之形制、紋飾甚為相似;究其原由,或均聽於聖命,尊上所好。參見一元至明代龍泉青釉盌例,模印浮雕八卦紋,屬 B.Z. Seligman 舊藏,現存於大英博物館,收錄於霍吉淑,《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明代陶瓷》,倫敦,2001年,圖版16:87。

宣德鈷料款青釉器,可見一菱口劃纏枝花卉紋小盤例,藏於故宮博物院,臺北,展覽並錄於《碧綠—明代龍泉窰青瓷》,2009年,編號162;另存一對例,Carl Kempe 舊藏,貯於烏爾裡瑟港遠東博物館,刊於《Kinesiska Keramiska Mästerverk. I urval från Ulricehamns Östasiatiska Museum, inkluderande Dr. Carl Kempes samling》,2002年,頁294,圖版379,後售於巴黎蘇富比2008年6月12日,編號34及43;香港佳士得曾售一類例,1994年10月31日,編號563。此外,江西景德鎮珠山遺址1982年出土一青釉盆例,外壁劃蓮瓣紋,內壁飾蓮瓣波浪紋,外口沿下方見大明宣德年製六字青花款,載於《景德鎮出土明宣德官窰瓷器》,鴻禧美術館,臺北,編號20。

中國藝術品
2018年11月29日 – 2018年11月30日 | 上午 10:15 HKT
香港

参考:苏富比 147
中國藝術珍品
元至明 約十二至十四世紀 官窰青釉海棠式花盆

元至明 約十二至十四世紀 官窰青釉海棠式花盆
元至明 約十二至十四世紀 官窰青釉海棠式花盆
元至明 約十二至十四世紀 官窰青釉海棠式花盆
元至明 約十二至十四世紀 官窰青釉海棠式花盆

60,000 — 80,000美元
拍品已售 262,000 美元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拍品詳情
元至明 約十二至十四世紀 官窰青釉海棠式花盆

狀況報告
口部及四足經截及打磨。包口鬆動,可拆。釉面見正常磨損及輕微窰燒瑕疵,如缩釉及鐵斑等。

來源
劉華樑收藏,紐約

相關資料
熱釋光檢測結果與本品斷代相符,Oxford Authentication Ltd.,取樣編號 P116c36

中國藝術珍品
2016年9月13日 – 2016年9月14日 | 上午 10:30 EDT
紐約

参考:佳士得 拍賣 16318
中國藝術:紐約冬季網上拍賣網上
2018年 12月 5 – 12日
拍品 82 新英格蘭私人珍藏
清十八至十九世紀晚期 仿哥釉三足洗
LATE 18TH-19TH CENTURY

拍品 82 新英格蘭私人珍藏 清十八至十九世紀晚期 仿哥釉三足洗
拍品 82 新英格蘭私人珍藏
清十八至十九世紀晚期 仿哥釉三足洗
拍品 82 新英格蘭私人珍藏 清十八至十九世紀晚期 仿哥釉三足洗
拍品 82 新英格蘭私人珍藏
清十八至十九世紀晚期 仿哥釉三足洗
拍品 82 新英格蘭私人珍藏 清十八至十九世紀晚期 仿哥釉三足洗
拍品 82 新英格蘭私人珍藏
清十八至十九世紀晚期 仿哥釉三足洗
拍品 82 新英格蘭私人珍藏 清十八至十九世紀晚期 仿哥釉三足洗
拍品 82 新英格蘭私人珍藏
清十八至十九世紀晚期 仿哥釉三足洗

估價: USD 1,000 – USD 1,500
(CAD 1,326.80 – CAD 1,990.20)
成交價: USD 3,500

The bowl is potted with rounded, barreled sides raised on three small globular supports, and is covered overall with a crackled greyish-creamy glaze except the center of the base.
7 3/4 in. (19.7 cm.) diam.

來源
S. Marsh Tenney (1922-2000)醫生,入藏于1949年前,後於家族傳承

拍品專文
Dr. S. Marsh Tenney (1922-2000) was an accomplished physician, research scientist and educator who reorganized and revitalized Dartmouth Medical School. His fascination with China began in his youth, as his mother owned a collection of “treasures from the Orient” that his grandfather, Stephen Marsh, Iowa’s state attorney, received when he defended pro bono Chinese immigrants, who at the time faced discrimination and harassment. At Dartmouth Dr. Tenney furthered his interest and was the only student in the Introductory Chinese class. When it came time to fulfill his military obligations, Dr. Tenney was posted to China and served as the chief medical officer for the Navy from 1947-1949. Joined in Shanghai by his young wife Carolyn, who worked as a nurse in a clinic, Dr. Tenney continued to study Chinese, as well as calligraphy.

参考: 佳士得 拍賣 15488
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倫敦|2018年11月6日
拍品149
明 仿官釉八棱葵瓣洗
MING DYNASTY (1368-1644)

拍品149 明 仿官釉八棱葵瓣洗
拍品149
明 仿官釉八棱葵瓣洗

成交總額
GBP 16,250

估價
GBP 8,000 – GBP 12,000

明 仿官釉八棱葵瓣洗
5 ¾ in. (14.5 cm.) diam.


参考:佳士得拍賣 18454
禹火紫霞
香港|2019年5月29日
拍品2753
元/ 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四」字款
YUAN-MING DYNASTY, 14TH-15TH CENTURY

拍品2753 元/ 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四」字款
拍品2753
元/ 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四」字款
拍品2753 元/ 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四」字款
拍品2753
元/ 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四」字款
拍品2753 元/ 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四」字款
拍品2753
元/ 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四」字款
拍品2753 元/ 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四」字款
拍品2753
元/ 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四」字款
拍品2753 元/ 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四」字款
拍品2753
元/ 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四」字款

成交總額
HKD 14,525,000

估價
HKD 12,000,000 – HKD 15,000,000

元/ 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四」字款
7 ¾ in. (19.8 cm.) diam., stand, double Japanese wood boxes

來源
亞洲私人家族珍藏
香港佳士得,1993 年10 月24-25 日,拍品704 號
紐約蘇富比,2008 年3 月18 日,拍品97 號

拍品專文
斂圓口,淺腹,腹形如鼓,平底,三雲頭形足。口沿、腹壁各飾弦紋一道,鼓腹飾鼓釘紋兩周;上緣十八枚,下緣十五枚。胎骨厚重,通體施釉,裏釉色天青,外為玫瑰紫,邊稜呈褐色。施釉至足底,外底塗褐色護胎釉,周緣有支燒痕。底刻數目字「四」。外底有兩處打磨痕跡,可能為了移除款記。附日本雙層木盒。

鈞窯「四」字款鼓釘三足洗見諸於全球重要公私珍藏,有的例子於底部刻有清宮陳設地點的名稱。比較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天藍丁香紫釉一例,見《故宮藏瓷大系 鈞窯之部》,台北,1999,圖版32 號(20 公分);大維德珍藏現借展於大英博物館玫瑰紫釉一例,見霍蒲孫著《大維德所藏中國陶瓷圖錄》,倫敦,1934,圖版LXIII( 下)(21.9 公分),其底部刻「永安寺悅心殿用」;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玫瑰紫釉一例,見《SongCeramics》,倫敦,1982,圖版171 號(21.7 公分);丹恩伉儷贈予亞瑟賽可樂哈佛博物館玫瑰紫釉一件,藏品編號1942.185.50 (20 公分);張宗憲先生舊藏玫瑰紫釉一例(19.7 公分),2006 年11 月28 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1304 號;以及紐約佳士得2009 年3 月19 日拍賣一例,拍品579 號(22.2 公分)。其他釉色的鈞窯「四」字款鼓釘三足洗可比較香港蘇富比1996 年4 月30 日拍賣月白釉一例,拍品306 號(19.7 公分);天藍釉兩例,見紐約蘇富比2008 年3 月18 日,拍品100 號(20 公分),及倫敦蘇富比2015 年11 月11 日,拍品81 號(21.6 公分)。

参考:佳士得拍賣 3372
寓覺於物
Hong Kong, HKCEC Grand Hall|2014年11月26日
拍品2905
宋/ 元  龍泉窯青釉鼓釘三足香爐
SONG-YUAN DYNASTY (960-1368)

宋/ 元  龍泉窯青釉鼓釘三足香爐
宋/ 元  龍泉窯青釉鼓釘三足香爐

成交總額
HKD 350,000

估價
HKD 150,000 – HKD 200,000

來源
日本私人機構珍藏,入藏於1920 年代

拍品專文
This incense burner with its beautiful soft blue-green glaze is of a form that appears at the Longquan kilns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13th century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continued to find favour into the early Yuan dynasty. A similar 13th century vessel decorated with bands of applied floral bosses at the mouth and foot, and with a simple ring in relief on either side, i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London and illustrated in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eladon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Revised edition 1997, p. 34, no. 207). A 13th century Yuan dynasty vessel of the same form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Longquan Museum is similarly decorated to the David Foundation example except that, like the current censer, it has sprig-moulded mask handles (illustrated in Longquan yao qing ci, Taipei, 1998, p. 207, no. 184).
Another censer of this shape and form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C.E. Russell and Brodie & Enid Lodge, no. C125, was included in the Exhibition of Celadon Wares,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20 October – 20 December 1947, no. 28 and offered at Christie’s London, 8 November 2011, lot 334.

参考:佳士得拍賣 3372
寓覺於物
Hong Kong, HKCEC Grand Hall|2014年11月26日
拍品2901|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成交總額
HKD 300,000

估價
HKD 300,000 – HKD 500,000

南宋  龍泉窯青釉三足鼓式香爐

來源
日本松筠亭珍藏 1940 年6 月12 日於大阪美術俱樂部拍賣,拍品149 號(圖一) 日本私人機構珍藏,入藏於1940 年

拍品專文
This incense burner with its beautiful soft blue-green glaze is of a form that appears at the Longquan kilns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13th century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continued to find favour into the early Yuan dynasty. A similar 13th century vessel decorated with bands of applied floral bosses at the mouth and foot, and with a simple ring in relief on either side, i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London and illustrated in I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eladon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Revised edition 1997, p. 34, no. 207).

Another censer of this shape and form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C.E. Russell and Brodie & Enid Lodge, no. C125, was included in the Exhibition of Celadon Wares,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20 October –

編製圖錄及詳情
拍品前備註
識蘊之乘 蘇玫瑰 國際亞洲藝術部學術總監 「我們都是生而具有感覺和記憶的樂器。 人的感官猶如絲弦,為周遭的事物所撥動,它們自己也常自彈而鳴。」 法國哲學家德尼.狄德羅(公元1713-84年) 從古至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哲學和宗教作家皆對人類 感官這一課題熱議不休。《羯陀奧義書》(有學者認為它 啟發了柏拉圖的《斐德羅篇》)曾以馬車為喻,來解釋自 我、理性、心意和感官之間的關係。乘坐馬車者代表自我 或靈魂,馬車代表身體,駕馭馬車的是理性或才智,韁繩 代表心意,而代表感官的則是馬匹,它們拉著馬車沿著感 知之路馳騁。 雖然傳統上認為感官分五類,但多年來大家對具體的數 字仍眾說紛耘、莫衷一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五 至四世紀)在《泰阿泰德篇》中提到,他的老師蘇格拉底 (公元前五至四世紀)稱許多感官沒有正式的名稱,而已 正名者包括聽覺、視覺、嗅覺,以及感知冷暖、苦樂、慾 望和恐懼的能力。柏拉圖最著名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 前384至322年)在《感覺與所感覺到的》中列舉了四種感 官:視覺(他喻之為水)、聽覺(空氣)、嗅覺(火)及觸覺 (土)。由於他認為味覺隸屬於觸覺,所以沒把它當成獨 立的感官。但奧盧斯.格利烏斯 (約公元125年生於羅馬, 在雅典學成後回到羅馬,卒於180年後) 也把感官劃分為 五種,亦即當今最普及的分類。他在著述中指出:「大自然 賦予生物五種感官,即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即 希臘人所指的『αισθητεισ』」。 到了中世紀,五種感官之說在西方儼然已成主流。《世 界的運行者》是一首用中古英語創作於公元1300年的 著名歷史和宗教佚名詩,當中臚列了五種感官:「聲」 (hering)、「色」(sight)、「香」(smelling)、「觸」 (fele)和「味」(cheuing)。但喬叟(Geoffrey Chaucer, 約公元1343-1400年)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收錄的<牧 師的故事>中,也列述了「五智,即色、聲、香、味、觸」。然 而,有些現代的學者指出,別的感官(如感知冷暖、動靜、 痛楚、平衡的能力)其實也應包括在內。但就是次拍賣的 這批藝術品而言,我們將圍繞著廣為人知的視覺、聽覺、 味覺、觸覺和嗅覺來展開討論。 視覺是藝術欣賞最簡單直接的途徑。優雅的造型、美麗 的色彩及和諧的紋飾構圖,俱屬賞心悅目之事。我們還可 以借助視覺,來辨識藝術品的紋飾題材,除了欣賞藝術之 美,更能洞悉箇中深意。視覺這一感官雖然增進了人們對絕大多數藝術品的欣賞,但絕非唯一適用於藝術欣賞的 五種感官之一。以古琴為例,造型佳妙、包漿深厚固然美 不勝收,觀之亦屬視覺的享受,但音色柔和方為古琴的首 要特徵,至於琴音,其實也可以帶來聽覺和觸覺兩方面的 感官體驗。後者雖然較不明顯,但感受振鳴確是欣賞音 樂的一種方式,失明失聰的美國女作家和社運家海倫. 凱勒(1880至1968年)就此作了最佳的詮釋。 欣賞中國的藝術品,觸覺尤為重要。除了用指尖來感受樂 器的振鳴,溫潤細膩的木材或漆面也讓人愛不釋手。摩 挲把玩,確實提升了我們對許多藝術媒介的欣賞。歷代的 瓷釉質感各異,是陶瓷斷代的重要指標之一,某些朝代 的作品更有瑩潤如玉之說。事實上,觸手清潤肥腴正是上 乘玉器的主要特徵之一。誠如一些鑑藏家所指,玉器的 手感與外觀的重要性不相伯仲,許多藏家常在口袋裏裝一 小塊玉雕,以便隨時把玩,體會其瑩潤如脂的質感。 在五種感官之中,能最有效地調節情緒和使人浮想聯翩 的也許是嗅覺。有些藝術品本身就是用芳香材質製作而 成。中國藝術品經常採用沈香木、紫檀木或楠木等芳香木 材。但是,有些作品本身的功用就是為了散發香味。就中 國藝術品而言,這類器物最常見的形制是香爐、香薰和香 盒。無論是在古剎之中用於焚香禮佛,或用於薰香衣物, 或讓人隨身攜帶香草以便提神,這些器物的用意都是從 「香」字入手。它們可以激發一些特定的情感,以達到養 心、寧神、怡情或提神之效。 味覺與藝術作品的關係尤為微妙,但美觀的容器也許的 確可以增進食慾。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中國的美食常用 於形容某些藝術品,使觀者既能聯想起食物的外觀,也 可以把藝術品與美食的滋味劃上等號。就此而言,最突 出的例子當屬「羊脂」白玉,但除此之外,借用美食來形 容中國藝術品,從而喚醒味覺記憶的例子,確實是多如恒 河沙數。 本圖錄展示的都是圍繞著上述五種感官精心篩選的作 品,因為唯有激發各種感官的體驗,方能充份體會藝術 之美。

参考:大英博物馆 清 官釉鼓钉三足水仙盆水洗flower-pot-stand

大英博物馆 清 官釉鼓钉三足水仙盆水洗flower-pot-stand
大英博物馆 清 官釉鼓钉三足水仙盆水洗flower-pot-stand

Object type flower-pot-stand
Museum number PDF.25
Description Guan-type stoneware flower-pot stand with shallow rounded sides, wide inverted mouth, two bands of raised bosses on the exterior, and three cloud-shaped feet. The stand has yellowish-grey glaze with two layers crackle, the upper stained dark grey.
Culture/period Qing dynasty
Date1700-1900
Production place Made in: China(Asia,China)
Materials stoneware
WareGuan-type Ware
Techniqueglazed term details
DimensionsHeight: 60 millimetresDiameter: 152 millimetresDiameter: 73 millimetres (base)Diameter: 152 millimetres (mouth)
Curator’s commentsPublished PDF date : Southern Song or Yuan 13th-14th century
Room 95 label text:PDF 25

Bulb bowl with guan-type glaze
This bulb bowl is covered with a crackled celadon glaze. Dark clays were used at Jingdezhe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create imitations of earlier dark-bodied wares but potters also applied brown washes to the exposed white porcelain body to recreate the紫口鐵足(zikou tiezu ‘purple mouth and iron foot’) of original guan wares made at Hangzhou (see case 54).
Stoneware with guan-type crackled glaze
Guan-ware type ware
Probably Jingdezhen, Jiangxi province 江西省, 景德鎮
Qing dynasty, about AD 1700–1900PDF 25官釉鼓丁洗
鼓丁洗施開片青釉。為了模仿在杭州燒造的宋代官窯,十八世紀的景德鎮工匠們採用深色的胎土來模仿宋代的深色胎體,有的在裸露的白瓷胎處塗抹醬褐色釉汁以達到宋官窯“紫口鐵足”的效果(參見54號柜)。
炻器,官釉開片
仿官窯器
可能是江西省景德鎮产
清代,約1700-1900年

BibliographyPierson 1999 p.28, no.25 bibliographic detailsHobson 1934 p.34, pl. XXXIII(b) bibliographic detailsYorke Hardy 1953 p.9, no.25, pl.IV bibliographic details
Location On display: G95/dc8/sh6
Acquisition name On loan from: 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biography
Department Asia
Registration numberPDF.25

参考:佳士得拍卖 18454 禹火紫霞
香港|2019年5月29日浏览拍卖 拍品2753
A RARE ‘NUMBERED FOUR’ JUN TRIPOD BULB BOWL
YUAN-MING DYNASTY, 14TH-15TH CENTURY

佳士得拍卖 18454 禹火紫霞 香港|2019年5月29日浏览拍卖 拍品2753 A RARE ‘NUMBERED FOUR’ JUN TRIPOD BULB BOWL YUAN-MING DYNASTY, 14TH-15TH CENTURY
佳士得拍卖 18454 禹火紫霞
香港|2019年5月29日浏览拍卖 拍品2753
A RARE ‘NUMBERED FOUR’ JUN TRIPOD BULB BOWL
YUAN-MING DYNASTY, 14TH-15TH CENTURY

成交总额
HKD 14,525,000

估价
HKD 12,000,000 – HKD 15,000,000
关注拍品
7 ¾ in. (19.8 cm.) diam., stand, double Japanese wood boxes

来源

Property from an Asian family collection
Sold at Christie’s Hong Kong, 24-25 October 1993, lot 704
Sold at Sotheby’s New York, 18 March 2008, lot 97

拍品专文
Similar examples inscribed with the numeral si (four) are included in important public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Purple examples include one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illustrated in A Panorama of Ceram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hün Ware, Taipei, 1999, no. 32 (20 cm.); one in the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now on loan to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illustrated by Hobson, A Catalogue of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in the collection of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London, 1934, Pl. LXIII (lower) (21.9 cm.) with inscriptions recording its use at the Yuexin Hall of Yongan Temple; one in the Tokyo National Museum, illustrated by Mary Tregear, Song Ceramics, London, 1982, no. 171 (21.7 cm.); one gifted by Ernest B. and Helen Pratt Dane to the Harvard Art Museums/Arthur M. Sackler Museum, object number: 1942.185.50 (20 cm.); one from the Robert Chang Collection, sold at Christie’s Hong Kong, 28 November 2006, lot 1304 (19.7 cm.); and a fourth sold at Christie’s New York, 19 March
2009, lot 579 (22.2 cm.). For other similar examples incised with the numeral si in other colours, compare a moon-white example sold at Sotheby’s Hong Kong, 30 April 1996, lot 306 (19.7 cm.); and two blue examples, one sold at Sotheby’s New York, 18 March 2008, lot 100 (20cm.), the other sold at Sotheby’s London, 11 November 2015, lot 81 (21.6cm.).

參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宋 钧釉乳钉水洗 Bowl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宋 钧釉乳钉水洗 Bowl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宋 钧釉乳钉水洗 Bowl

Object Details
Period:Song dynasty (960–1279)
Culture:China
Medium:Pottery
Dimensions:H. 2 1/4 in. (5.7 cm); Diam. 6 in. (15.2 cm)
Classification:Ceramics
Credit Line:H. O. Havemeyer Collection, Bequest of Mrs. H. O. Havemeyer, 1929
Accession Number:29.100.202
Signatures, Inscriptions, and Markings
Marking: Jiu (9)
Provenance
Mrs. H. O. (Louisine W.) Havemeyer , New York (until d. 1929; bequeathed to MMA)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Timelines
Central and North Asia, 1000-1400 A.D.
Central and North Asia, 500-1000 A.D.
China, 1000-1400 A.D.
China, 500-1000 A.D.

參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元 紫钧釉 乳钉水仙盆 Bulb Bowl
China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元 紫钧釉 乳钉水仙盆 Bulb Bowl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元 紫钧釉 乳钉水仙盆 Bulb Bowl

Object Details
Period:Yuan dynasty (1271–1368)
Culture:China
Medium:Stoneware with purple-blue glaze (numbered Jun ware)
Dimensions:H. 2 3/4 in. (7 cm); Diam. 7 3/8 in. (18.7 cm)
Classification:Ceramics
Credit Line:H. O. Havemeyer Collection, Bequest of Mrs. H. O. Havemeyer, 1929
Accession Number:29.100.203
Signatures, Inscriptions, and Markings
Marking: Qi (7)
Provenance
Mrs. H. O. (Louisine W.) Havemeyer , New York (until d. 1929; bequeathed to MMA)
Exhibition History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he Douglas Dillon Legacy: Chinese Painting for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March 12, 2004–August 8, 2004.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Chinese Painting, Masterpieces from the Permanent Collection,” August 28, 2004–February 20, 2005.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rt of the Brush: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March 12, 2005–August 14, 2005.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Secular and Sacred: Scholars, Deities, and Immortals in Chinese Art,” September 10, 2005–January 8, 2006.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he Four Seasons,” January 28, 2006–August 13, 2006.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Journeys: Mapping the Earth and Mind in Chinese Art,” February 10, 2007–August 26, 2007.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Landscapes Clear and Radiant: The Art of Wang Hui (1632–1717),” September 9, 2008–January 4, 2009.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Timelines
Central and North Asia, 1000-1400 A.D.
China, 1000-1400 A.D.

LOT 1837 南宋 哥窑青釉鼓钉纹三足炉
拍賣 3213 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2013年5月29日, Hong Kong, HKCEC Grand Hall

拍品 2240明 龍泉青釉鼓釘紋三足水仙盆
MING DYNASTY (1368-1644)
成交總額 HKD 112,500
估價 HKD 80,000 – HKD 120,000
明 龍泉青釉鼓釘紋三足水仙盆

南宋 哥窑青釉鼓钉纹三足炉
南宋 哥窑青釉鼓钉纹三足炉


南宋 哥窑青釉鼓钉纹三足炉

宝港国际2015秋季拍卖会 >  道蕴—中国古代瓷器 >  Lot.1837 南宋 哥窑青釉鼓钉纹三足炉

南宋 哥窑青釉鼓钉纹三足炉
南宋 哥窑青釉鼓钉纹三足炉
南宋 哥窑青釉鼓钉纹三足炉
南宋 哥窑青釉鼓钉纹三足炉
南宋 哥窑青釉鼓钉纹三足炉
南宋 哥窑青釉鼓钉纹三足炉

LOT 1837 南宋 哥窑青釉鼓钉纹三足炉
Starting priceHKD2,800,000
Estimate HKD 2,800,000 ~ 3,500,000

Size口径12cm

Description

|两宋青瓷是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在瓷器上得以充分浸透展示的杰出的物化结晶,是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史律动中不可或缺的优美动人的音符。汝、官、哥、钧御用青瓷高标超凡,名扬海内外。两宋时代,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的理学,不仅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深远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审美风气。青瓷器物的制作,极致简洁而又富有诗情画意,精、气、神充盈,追求单纯的釉色与线条之美,迎合了思想文化艺术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们的秉性趣味,作品工艺考究,器形严整,釉面如玉,艺精品高。|这件哥窑鼓钉纹青釉炉,口沿向内折收,腹如扁鼓,腹内平坦,三个豆大的铁色支钉点赫然在目,腹外壁上下各一周乳突状鼓钉纹,三足外撇,底部铁色圈足架空。釉水青灰,质感肥腴,光润内敛,委婉含蓄,开米黄色纹片,纵横交织,大小深浅尽得天然之妙。其造型端庄静穆,朴实敦厚,凝重大气,富有深意。型釉纹皆透露着宋人理性的风骨,神韵气质非同凡响,可谓南宋时期官家青瓷礼器的经典之作。|据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所藏传世哥釉器可知,哥釉器物多身居皇宫,档次品位皆高,显得尊贵无比。专家学者分析判断,其功用与青铜礼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关于哥窑的身世,虽然其具体窑址位置尚未确定,还有待今后考古的发现证实。但众多专家学者都肯定了哥窑的存在,且大多数人认为它属于官窑性质,产品仅供宫廷实用。专家学者推断窑址最具可能的地方有三处:一是杭州,二是龙泉,三是北方地区。至于哥釉器物烧制的时代,较为多数人的观点是:基本上属于南宋和元代之际。|上考哥窑青釉器的珍藏拥有者:北京故宫,台湾故宫,国内外其他著名大博物馆,下考哥窑青釉器的研究追慕者:达官贵族,文人墨客,甚至黎民百姓,无不对哥窑青瓷作品耳熟能详,膜拜景仰,无不以拥有、曾经拥有、或者亲眼目睹过哥窑青瓷而欣喜自豪。何至于此?皆因哥窑青釉瓷珍稀名贵,举世难求。其扑朔迷离的产地身世也为哥窑青釉瓷罩上了层层神圣的光环。基于此,宝港国际拍卖公司本期隆重推出的这只哥窑青釉炉,相信一些大博物馆、顶级收藏家、大腕级玩家都将慧眼识金,予与特别关注。

参考:六合和熙-重要私人珍藏
105 南宋至元 官窰海棠式花盆

估價 15,000,000 — 20,000,000 港幣
拍品已售 38,514,0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105 南宋至元 官窰海棠式花盆
105 南宋至元 官窰海棠式花盆
105 南宋至元 官窰海棠式花盆
105 南宋至元 官窰海棠式花盆
105 南宋至元 官窰海棠式花盆
105 南宋至元 官窰海棠式花盆
105 南宋至元 官窰海棠式花盆
105 南宋至元 官窰海棠式花盆

南宋至元 官窰海棠式花盆
15 公分,5 7/8 英寸

來源
艾弗瑞.克拉克夫人(1890-1976年)收藏,編號661
Dr Lin 收藏,售於倫敦蘇富比1975年3月25日,編號102
2003年購自坂本五郎(1923-2016年)
展覽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for Chinese Medical Relief》,倫敦,1938年(標籤)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Exhibition of 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倫敦,1952年,編號62
《Mostra d’Arte Cinese》,多奇宮,威尼斯,1954年,編號465
出版
大維德爵士,《Chinese Connoisseurship: The Ko Ku Yao Lun. The Essential Criteria of Antiquities》,紐約,1971年,圖版22d
相關資料
寥若晨星
官窰海棠式盆
薛好佩博士
此官窰海棠式盆素淨端麗,其釉色青灰,瑩澈溫潤,片紋層疊,疏密有致,製於南宋至元朝年間(十二至十三世紀),為中華瓷海之明珠,熠熠生輝,甚為後世所珍。本品釉厚若堆脂,觸之凝滑如絲,觀之賞心悅目。將其置於放大鏡下,可見釉層滿佈氣泡,細入毫芒,古稱「聚沬攢珠」。氣泡經散射而晶亮通透,使器表隱現酥光寶暈,宛若和田美玉。釉上又以開裂綴襯,素有「金絲鐵線」之述。此般開片雖因窰溫差異自然形成,然瓷匠為求佳器,於施釉、柴燒工序間之往復探求及摸索,自不必多言。官窰胎土色深,於底足及器心支釘痕露胚處可窺一二,蓋因富鐵元素所致。故而,清時景德鎮窰工仿官,先於白胎上罩醬色化妝土,而後施釉,以擬「紫口鐵足」之視效。本器採四瓣花口,雅雋倩秀,恰似垂絲海棠悄然盛開,故以「海棠」命名。海棠葳蕤,白中透粉,甚適於心,又「堂」指家室,與「棠」同音,故海棠被賦予「富貴滿堂」之吉祥寓意而多應用於器,本例便如是。取形海棠,或另暗示其為院庭花器;宋人風雅,時興置盆景(日本稱盆栽)於案之藝事,此器盈盈可握,嬌小玲瓏,亦或正是製作盆景之嘉材。有關盆景及其歷史之詳盡論述,可參考本場拍品編號104。

官釉佳瓷窰火天成,雖世間難覓全然相同之器,然與本品造型相仿者有二,其一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稱為「修內司窰海棠式花盆」,圖刊於李炳輝編,《宋代官窰瓷器》,北京,2013年,圖版53(圖一);其二貯台北故宮博物院,收入該院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十二至十四世紀青瓷特展》,台北,2016年,編號IV-11(圖二),據院內學者研究,其乃南宋至元製品,模印成形,支釘墊燒。江西省樟樹市劉公廟鎮南宋開禧元年墓(1205年)出土一相類官釉海棠式盆(圖三),據其可推,前述三例之燒成年代可上溯至十三世紀初。此書同錄一青釉海棠式花盆(編號IV-12),體量稍大,口沿嵌銅扣,底承四足。台北故宮專家比較本院館藏元代鈞窰器,發現相同器型之海棠式盆亦在元鈞之列,故為其斷代提供依據(下文詳述)。

南宋官窰歷來彌足珍罕,乾隆帝曾賦詩嘆慨,憾之存世甚微,還著人將其所作詩文刻於清宮典藏之官窰器底部,此器保留至今,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全詩如下:

官窰名始宋南渡,後苑製效政和故;成章提擧惟御用,臣庶弗敢過而顧。
即今六百有餘載,晨星一二猶或遇;鬻從市廟供人玩,誰誠當年法令固。
不啻斯矣堪慨歎,即是殷周相鑒處。
乾隆丁酉春御題。1

高宗在詩中把後苑用瓷歸入修內司窰瓷之列。修內司為南宋官署名,執掌宮殿修繕事宜,其於京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按舊制開設窰場,專燒御品以供宮廷,史稱修內司窰,位於現今老虎洞窰址。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揮兵南下,攻陷汴梁,宋室倉皇南渡,建新都於臨安。南宋百廢待興,故承北宋御窰舊制,燒造「新」官以為用。南宋文人葉寘《坦齋筆衡》詳錄之本朝官窰創燒始末,或為最早之相關論述:

京師自置窰燒造,名曰官窰。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窰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窰,澄泥為範,極其精緻,釉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窰,比舊窰大不侔矣。2

葉氏有關修內司官窰之論述,多為後世因襲,乾隆皇帝之御題,亦參其所言也未可知。邵成章乃宋高宗時內侍省掌事太監,主持修內司窰務,督造御瓷,專供宮廷。此外,「澄泥為範,極其精緻,釉色澄徹,為世所珍」十六字乃讚官窰質美之經典,可曉其為仿北宋官汝而生,卻仍秀逸絕世,甚得上心。除卻修內司窰,葉氏所載郊壇下窰,亦於臨安城內,所出與修內司窰相若,然質稍遜。近期考古資料證實,南宋臨安城內確存官窰遺址二處,分別為皇城南側之烏龜山,以及皇城北牆內之老虎洞(前文已述)。依其窰址分佈及所產瓷片質量,可斷前者當為郊壇下窰舊址,而後者側屬修內司。

河南禹州鈞窰(也稱鈞台窰)多燒海棠式盆,與本品器形相似,享負盛名。這類器底刻有數字之鈞瓷花盆,釉質及發色與宋鈞相類,然造型精絕獨到,多為花口,美艷俊秀,加上數字款識,尤為特別。北京故宮藏「七」字款及「四」字款鈞釉海棠式花盆,可資比較,圖見《鈞窰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鈞窰瓷器薈萃》,北京,2013年,圖版63、64。大維德爵士於1952年東方陶瓷學會展覽介紹中,提及此官窰花盆時,指相較而言,鈞窰海棠式花盆及配套盆奩之存世量頗豐,弗利爾美術館所藏鈞瓷便為當中佳例。

此件官窰花盆來源顯赫,不但屬皇家御用之器,並經艾弗瑞.克拉克夫人及坂本五郎二位名家遞藏,非同凡品。艾弗瑞.克拉克為英籍美國人,乃當時唱片及影視業先驅,身居HMV及百代唱片公司要職。夫婦二人致力蒐集中國藝術瑰寶,均是東方陶瓷學會成員,並於1934-48年間擔任學會顧問,乃二十世紀初西方收藏界之翹楚。克拉克夫婦為協籌展覽,多次慷慨借出所藏珍品,如倫敦皇家藝術學院1935-36年中國藝術品展,及1952年東方陶瓷學會中國瓷器展。經大維德爵士夫人回憶,克拉克伉儷賞瓷「品味高遠、精湛」,其以陶瓷點裝居室,終日與藝為陪,於小閣樓擺放宋瓷,情趣純雅,不落俗套。日本收藏家、鑑賞家及著名骨蕫商坂本五郎先生,也是世界中國藝術品收藏之傳奇。先生藝涯橫跨近七十載,廣知博見,使其獨具慧眼,明辨善鑑,聞說能與物相通,可望其氣息,堪為業界權威,享譽國際。

1 見大英博物館網站:https://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collection_online/collection_object_details.aspx?objectId=3180074&partId=1&people=162439&sortBy=imageName&page=1 (登錄日期:2019年3月2日)。
2 《輟耕錄通鑑》,北京,1950年。
3 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南宋官窰》,北京,1996年;杜正賢編,《杭州老虎洞窰址瓷器精選》,北京,2002年;以及張振常編,《南宋官窰文集》,北京,2004年。
4 大維德爵士,〈序〉,見《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Exhibition of 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倫敦,1952年,頁4。
5 畢宗陶,《Collectors, Collections and Museums: The Field of Chinese Ceramics in Britain, 1560-1960》,牛津及紐約,2007年,頁171-2。
6 Jeffey Hantover,〈坂本五郎與「目利」之藝〉,《藝海觀濤:坂本五郎珍藏藝術.陶瓷》,2015年3月,頁12。

FIG. 1 南宋 修內司窰海棠式花盆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FIG. 1
南宋 修內司窰海棠式花盆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FIG. 2 南宋至元  官窰青瓷海棠式花盆 ©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FIG. 2
南宋至元  官窰青瓷海棠式花盆
©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FIG. 3 南宋 青白釉海棠式爐 江西省樟樹市劉公廟南宋開禧元年 (1205年)墓出土 圖片鳴謝:樟樹市博物館
FIG. 3
南宋 青白釉海棠式爐 江西省樟樹市劉公廟南宋開禧元年 (1205年)墓出土
圖片鳴謝:樟樹市博物館

参考:六合和熙-重要私人珍藏
104 南宋至元 官窰六方花盆

估價 10,000,000 — 15,000,000 港幣
拍品已售 12,175,000 港幣 成交價 (含買家佣金)

南宋至元 官窰六方花盆
南宋至元 官窰六方花盆
南宋至元 官窰六方花盆
南宋至元 官窰六方花盆
南宋至元 官窰六方花盆
南宋至元 官窰六方花盆
南宋至元 官窰六方花盆
南宋至元 官窰六方花盆

南宋至元 官窰六方花盆
16.5 公分,6 1/2 英寸
參閱狀況報告
重要拍賣通知
來源
艾弗瑞.克拉克夫人(1890-1976年)收藏,編號638
倫敦蘇富比1975年3月25日,編號112
2003年購自坂本五郎(1923-2016年)
展覽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Exhibition of 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倫敦,1952年,編號64
相關資料
天人共賞
官窰六方小盆
薛好佩博士
此六方小盆所屬之類備受南宋宮廷青睞,殊為珍罕。先見其釉,稠厚緻密,呈淺灰色,亦見其胎,稍露於足,呈黑褐色。側壁平坦微斜,平添趣味,更顯六方形制之雅。此器乃南宋官瓷佳例,釉面瑩滑,片紋端勻,匠心之巧、技藝之高、氣韻之卓,盡覽無遺。

觀其特質,可知此器為修內司所造,浙江杭州市郊老虎洞窰址出。修內司設於南宋皇城內,奉詔燒製官瓷,專供宮廷。1127年,北宋瓦解,皇室自汴州(今開封)南遷,定都杭州,乃開修內司。本圖錄拍品編號105所附文章就修內司及御製官瓷另有詳述。

鑑藏中國瓷器之泰山北斗大維德爵士,寶蓄舉世無雙,現已入藏大英博物館,他對官瓷推崇有加,稱其脩美、稀貴。1952年東方陶瓷學會倫敦辦展,陳列汝、官窰,展覽引言中,大維德爵士曾言及此六方小盆與諸展品:

明末有士論汝、官、哥窰,直抒胸臆云『後此又不知凋謝如何。故餘每得一睹,心目爽朗,神魂為之飛動,頓令腹飽。豈果耽玩痼僻使然?』其後數世紀,此言一語成讖,珍稀之器或損毀或散佚,愈演愈烈。存世之量或已寥寥,時人之心或已不古,然親臨是次展覽者,悅目怡情之餘,不論愛之深淺,亦得感同身受。1

行文中,大維德爵士強調,存世官窰寥若晨星,後人盡為之傾倒。憑藉智識與慧眼,大維德爵士又對此盆深入探討,指出釉、型方面可見宋代陶匠著力仿效,官、鈞花盆之間尤多借鑒(稍後再述)。

此盆形為六方,不甚多見,同類之器多形狀有別,可比一四方官窰盆,尺寸相當,貯北京故宮博物院,刊於《官窰瓷器》,北京,2016年,圖版32(圖一)。著錄、研究故宮院藏花器之學者稱,此類小盆乃貢皇家,以盛「盆景」之用,西方則多依日文「盆栽」一詞。學者又稱,該類官窰小盆初依鈞窰形制,鈞窰小盆存量或略多。2 由此觀之,此類花盆頗受重用,尺寸小於尋常亦有其因。唐高宗(649-683年間在位)第六子章懷太子(654-684年)墓中有一繪於706年之壁畫,畫中一名僕侍,身著宮衣,手捧盆景,盆內盛有山石草木。3

早在唐代,盆景便已發展為高雅藝術,受皇室及文人垂愛。而至宋代,蘇軾(1037-1101年)、陸游(1125-1209年)等文人墨客賦詩以頌盆景之樂,將其拔至新高。陸游有詩,名曰《菖蒲》:

雁山菖蒲崑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直。
清泉碧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顏色。
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迹。
根蟠葉茂看愈好,向來恨不相從早。
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無功日衰槁。4

陸游之詩,既詠盆景微縮山水,又言其器功不可沒,讚碧缶釉色青藍,慕盆中景觀蒼然。天作山水與人造盆缶彼此發揮,共得天人合一之境,備受其時雅士稱頌。不難推知,盆景所用之器,或個別燒製,或小批量產,蓋因器型需隨所盛景觀各有變化。

梁悅美撰文探討盆景藝術,指出宋代盆景所用之器多為汝瓷或鈞瓷,且不乏存例,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5 比較二件鈞窰六方花盆,帶數字款,錄於《故宮藏瓷大系.鈞窰之部》,台北,1999年,圖版47、48,均刻「七」字及「養心殿明窗用」。明窗位於養心殿東,每逢新歲,皇帝於此處開筆題詞,祈祝吉祥,是為「明窗開筆典」。故知上述二例原奉養心殿明窗,其功用蘊含寓意。

此類鈞窰刻數字款花盆多為模製,底款數字由一至十,各示大小,究其意義,可參考李寶平,〈Numbered Jun Wares: Controversies and New Kiln Site Discoveries〉,《東方陶瓷學會彙刊》,卷71,2006-7年,頁65-77。其文討論此類花盆斷代之爭,觀點分為兩派,一派持北宋末年論,另一派斷代較晚,此六方小盆或與後者更符。然則,此類器之官家背景毋庸置疑。近來,有北京故宮博物院學者印證,將其歸結為「陳設類官鈞」。6 至此,已有研究確認,御用官、鈞花盆皆屬此類。

此官窰小盆出自帝苑,後於上世紀經克拉克夫人(1890-1976年)及坂本五郎(1923-2016年)二位巨擘遞藏。克拉克伉儷所藏中國瓷器在西方久負盛名,二人支持東方陶瓷學會不遺餘力,躬親參與1935至1936年間倫敦中國藝術大展籌備事宜,並借出精品數十件以作展示。1992年,大維德爵士夫人於訪談中被問及先夫最尊何人所藏,夫人答道:「當以克拉克氏所藏為最。」7 日本鑑藏大家兼骨董名商坂本五郎亦為中國藝術品之宗匠,其收藏心血及鑑賞造詣首屈一指。欲知先生生平及風骨,可參閱《Sakamoto Gorō: The Legacy》,倫敦蘇富比,2016年。

1 大維德爵士,〈序〉,《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Exhibition of 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倫敦,1952年,頁2。
2 見《官窰瓷器》,北京,2016年,圖版32。
3 壁畫圖見梁悅美,《The Living Art of Bonsai: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Cultivation and Propagation》,紐約,2005年,頁101。普遍認為,此乃最早描繪盆景之壁畫。
4 此詩釋譯參見梁悅美,前述出處,頁102-3。
5 出處同上,頁203。
6 見《鈞窰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鈞窰磁瓷器薈萃》,故宮博物院,北京,2013年,頁168起。
7 林華田,〈An Interview with Lady David〉,《美成在久》,1992年4月,頁56-63。

宋 官窰粉青釉方花盆 清宮舊藏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宋 官窰粉青釉方花盆 清宮舊藏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