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汉代 青玉螭龙剑璏(wei)

玉劍具由春秋戰國興起,至漢代達到極盛,漢以後漸不盛行,是一種代表貴族身份的寶物,也是上層饋贈禮品。

Description

战国汉代 螭龙剑璏(wei)

参考:嘉德
2014 秋季拍賣
觀古 – 瓷器珍玩工藝品
1264 明 黃玉帶沁螭龍紋劍

明 黃玉帶沁螭龍紋劍
明 黃玉帶沁螭龍紋劍

估價 :HKD: 150,000-250,000 USD 19,355-32,258
12.5 cm. (4 7/8 in.) long

該器物黃玉質地,局部帶沁,玉色富有變化。整體器形仿古,有秦漢意蘊。其主體以高浮雕手法,雕飾有一大一小兩隻螭龍:大螭細身長尾,匐於?面,回首而視;小螭尾端與大螭相勾連,前爪則攀於側,似乎正努力想爬到面。兩螭龍不僅有動作上的呼應,還有眼神上的對視,生動而有趣味。

劍是古代裝飾在寶劍上的玉飾之一,一般固定在劍鞘鞘身一側,其上的扁方孔可穿過腰帶,使得寶劍劍鞘能夠固定在腰間,方便佩戴和取用。劍與劍格、劍首、劍珌一起並稱為“玉具劍”。這一套與寶劍相關的玉佩飾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而流行於秦漢。它們往往製作精美,用料考究

参考:嘉德2015 春季拍賣
觀古——瓷器珍玩工藝品
623 漢 玉雕螭龍紋劍璏

漢 玉雕螭龍紋劍璏
漢 玉雕螭龍紋劍璏

估價 : HKD: 60,000-90,000 USD: 7,700-11,600
成交價: HKD: 345,000

11 cm. long (4 3/8 in.)

劍璏為古代玉具劍飾,呈長方形,前後兩端內卷,背後有長方形孔,用以穿插腰帶。玉劍璏是鑲嵌於劍鞘上,供穿帶佩繫之用。璏嵌於劍鞘中央,正視為長方形,其上一般雕琢雲紋、獸面紋、螭虎紋等紋飾。底下有一方框,便於革帶穿過,可固定劍於腰帶上。在古代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徵,玉劍璏是貴族特有的配飾。 此件漢代劍璏,紅沁彌漫,古雅非凡,工藝極精,面上剔地淺刻與陰刻相結合,飾螭龍紋,螭身線條流暢,呈S型蜿蜒,鬣鬚飛揚身畔,捲曲如意,瑞意之間,霸氣十足,尤為少見之處是本品為螭龍紋出廓劍璏,十分珍罕。本品刀法犀利,形簡意真,極見功力。

參閱:
《中國玉器全集》,楊伯達,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年,第359頁,圖122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上卷)》,中國文物資訊諮詢中心,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第140頁,圖63

参考:嘉德2015 春季拍賣
觀古——瓷器珍玩工藝品
621 明或更早 玉雕高浮雕螭龍紋劍璏

明或更早 玉雕高浮雕螭龍紋劍璏
明或更早 玉雕高浮雕螭龍紋劍璏

估價 : HKD: 15,000-25,000 USD: 1,900-3,200

成交價: HKD: 17,250
9 cm. long (3 1/2 in.)

黃玉質地,局部帶沁,玉色富有變化。整體器形仿古,有秦漢意蘊。其主體以高浮雕手法,雕飾有一螭龍,其細身長尾,匐於璏面,回首而視,身形流暢,給人以律動感。

劍璏是古代裝飾在寶劍上的玉飾之一,一般固定在劍鞘鞘身一側,其上的扁方孔可穿過腰帶,使得寶劍劍鞘能够固定在腰間,方便佩戴和取用。劍璏與劍格、劍首、劍珌一起並稱為“玉具劍”。這一套與寶劍相關的玉佩飾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而流行於秦漢。它們製作精美,用料考究,代表寶劍主人的身份。

不過到了明清時期,玉劍璏已不再具有當年的佩戴作用,它與其他三件“玉具劍”分離,而單獨演變成為一種專供把玩、觀賞的玉器。許多人還將它作為鎮紙使用,視它為文房用具,稱之為“文帶”或“昭文帶”。這件器物就是明代的一件仿秦漢古意而具有明代擺件及文房特色的玉器。

参考:嘉德2015 秋季拍賣
觀古——瓷器珍玩工藝品
454 戰國 黃玉穀紋劍璏

戰國 黃玉穀紋劍璏
戰國 黃玉穀紋劍璏

估價 : HKD:90,000-150,000 USD:11,600-19,400

10 cm. long(3 7/8 in.)

玉劍具由春秋戰國興起,至漢代達到極盛,漢以後漸不盛行,是一種代表貴族身份的寶物,也是上層饋贈禮品。其中嵌于劍鞘外供穿帶懸挂的玉件稱劍璏,俗稱昭文帶或文帶。劍璏黃玉質地,局部有沁色,長方形,兩端下垂內卷,一側底有長方形銎孔,可供綁縛。有器面飾穀紋,凸起圓點尾部陰刻綫細如游絲,紋飾雖簡,但製作極精,紋飾排列一絲不苟,爲戰國時期典型劍飾。此類劍璏不僅實用,而且是貴族或者將軍隨身佩劍時權力、高貴的象徵和體現。

参考:嘉德2015 秋季拍賣
觀古——瓷器珍玩工藝品
430 漢 玉雕螭龍紋劍璏

漢 玉雕螭龍紋劍璏
漢 玉雕螭龍紋劍璏

估價 : HKD:80,000-120,000 USD:10,300-15,500
成交價: HKD : 94,400

10.3 cm. long(4 in.)

玉劍飾始于戰國,常見有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四種配套使用。玉劍璏又稱玉制劍鼻,鑲嵌于劍鞘上,供穿帶佩系之用。玉具劍從春秋戰國時期興起,演變至兩漢時期已十分昌盛,東漢以後逐漸衰落至消失。其製作工藝與造型上,漢代的玉劍飾雖繼承了戰國傳統的風格,但圖案紋飾則頗有新穎別致的創意。玉具劍紋飾有幾何紋、穀紋、雲紋、螭龍紋、百子釘紋及文字等等,尤以高浮雕的螭龍紋最具特色。此件螭龍紋劍璏呈長方形,器面高浮雕螭龍紋,動感十足,爲漢代玉劍飾的代表之作。

參閱:《中國玉器全集》,楊伯達,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年,第354頁,圖104

参考:苏富比
Important Chinese Art
3 November 2021 • 10:00 GMT • London
Property from the Ezekiel Collection
37
An archaistic celadon and russet jade scabbard slide, Song – Ming dynasty
宋至明 褐斑青玉仿古劍璏

宋至明 褐斑青玉仿古劍璏
宋至明 褐斑青玉仿古劍璏
宋至明 褐斑青玉仿古劍璏
宋至明 褐斑青玉仿古劍璏

Estimate: 2,000 – 3,000 GBP
Lot sold: 3,150 GBP

Description
Property from the Ezekiel Collection
An archaistic celadon and russet jade scabbard slide
Song – Ming dynasty
宋至明 褐斑青玉仿古劍璏
carved to the top in high relief with two confronting sinuous chilong, the stone a variegated celadon and russet-brown tone
Length 9.8 cm, 3⅞ in.

Condition Report
There is a small chip to the chilongs tail.
螭龍尾有一小磕。

Provenance
Presumably Louis Joseph, 10th April 1970 (J/145).
Collection of Victor Ezekiel (1905-1976).
應於1970年4月10日購自Louis Joseph(J/145)
Victor Ezekiel(1905-1976年)收藏


参考:苏富比
中國藝術品
01 六月 2017 • 香港
拍品 304 東漢 玉螭虎紋璏

東漢 玉螭虎紋璏
東漢 玉螭虎紋璏

估價 50,000 – 70,000 HKD
已售出 175,000 HKD

描述
jade
7.3 公分,2 7/8 英寸
carved to the top in high relief with a large sinuous chihulong accompanied by its young clambering on the edge, the stone of a pale celadon colour with calcified areas
拍品資料及來源
白玉,局部雞骨白,玉質瑩潤,拋光細膩,有玻璃光。璏面高浮雕一隻扭曲盤臥的螭虎,並以簡潔流暢的陰線刻表現細節,另一隻小螭虎從璏面左側鑽出,與之兩兩相望,典型的東漢雙螭虎形象。兩簷均向下淺淺彎曲,底面有褐色鐵沁。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璏,劍鼻玉也。」 劍鼻是指劍鞘上供貫組帶以懸繫之處,因此玉劍璏即指安於劍鞘外的玉製劍扣。這種璏式佩劍法在中國的東周兩漢時期十分流行。

参考:苏富比
Chinese Art
28 November 2018 • Hong Kong
中國藝術品 /
拍品 512
西漢 玉獸面紋璏一對
A PAIR OF PALE CELADON AND RUSSET JADE SCABBARD SLIDES WESTERN HAN DYNASTY

西漢 玉獸面紋璏一對
西漢 玉獸面紋璏一對

估價 60,000 – 80,000 HKD
已售出 312,500 HKD

描述Description
each carved to the top with a stylised beast mask and C-scrolls in low relief, the stone of a pale celadon colour with russet veins and milky inclusions

参考: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劍飾

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劍飾
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劍飾

資料識別:故玉004347N000000000
資料類型:玉石器
描述:全器幾呈正方形套盒,器蓋面與四側面皆高浮雕雲龍紋,龍身掩映於層雲間,忽隱忽現。盒內分成大小兩屜,小屜層收貯歷代玉器,除了有清代仿古玉器外,尚有戰國時代的穀紋璧、紐絲紋環,具有洛陽金村風格的玉虎(琥)、玉龍(瓏),以及金代晚期或元代玉工精心雕製的「白玉春水尾」。而且,收貯每一件玉器的位置皆依據其外形鑿出凹槽,槽內裱糊一綢,或有一件書跡,或有一幅畫作,作書者如于敏中,作畫者如楊大章,都是當時皇帝身邊的詞臣或內廷畫家。因此,顯得此屜玉器精緻,裝潢華麗。大屜的設計極具巧思,除了各式大小屜格外,並有一大格定名為「集古函珍」,格中界隔出大小不同的格層收貯各式小珍玩。這大屜中收貯的文物相當多,除了有清代玉器、琺瑯器、仿古瓷器、仿古銅器、宣德款青花葫蘆瓶、嘉靖款藍釉小碟、萬曆款青花梵文杯、宮廷書畫家董誥、趙秉沖書畫作品,還有清仁宗的書跡兩冊(「御筆宣和宮詞冊」與「節錄歲華備考冊」),除此之外;尚有日本蒔繪長方盒,盒內有三小盒與一長方小碟,碟內放置一件東瀛風格的玳瑁小梳,梳柄亦以蒔繪髹塗。此屜中除有東洋漆盒,還有西洋鑲錶指環與英國嵌錶鍍金盒。綜觀這件紫檀套盒所收藏珍玩的時代,雖然不到「上下五千年」,卻也有兩千餘年;再審視這些珍玩的產地,真可謂「東西十萬里」!

日期:206 B.C.-220 A.D.

關聯:《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

参考资料:战国 汉代 玉剑饰

Sword_2

Sword_3

Sword_4

Sword_5

Sword_6

Sword_7

Sword_8

Sword_9

Sword_10

Sword_11

Sword_12

Sword_13

Sword_14

Sword_15

Sword_16

Sword_17

Sword_18

Sword_19

Sword_20

Sword_21

Sword_22

Sword_23

Sword_24

Sword_25

Sword_26

Sword_27

Sword_28

Sword_29

Sword_30

Sword_31

Sword_32

Sword_33

Sword_34

Sword_35

Sword_36

Sword_37

Sword_38

Sword_39

Sword_40

Sword_41玉剑饰
玉剑饰
Sword_1玉剑饰
玉剑饰

玉剑饰即是精美的玉器装饰在兵器铁剑上的一种饰物,这种装饰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wei)、玉剑珌(bi)的宝剑,古人名为玉具剑。玉具剑由春秋战国兴起,至汉代达到极盛,汉以后逐渐衰落、消失。历史上,它是一种代表贵族身份的宝物,也是一种珍贵的馈赠礼品。

《说苑·反质》曾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这则故事反映出,当时贵族阶层多视玉具剑与玉佩饰为宝物。

至汉代时,此风更盛,并成为相互馈赠的礼物。《汉书·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汉书·王莽传》亦载:“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可见西汉时,仍以战国时流行的“世人之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吕氏春秋·侈乐》),以佩戴“玉具剑”为时尚,特别是加之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所以汉代玉具剑上的玉质装饰物较之战国数量大增。虽然造型、工艺基本继承了战国传统风格,而图案纹饰则更加新颖别致。器面除琢饰兽面、云纹、谷纹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纹最具特色。其布局合理,生动巧妙,碾磨的圆润细腻,华丽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剑首:

多为圆饼形,背面多光素或阴刻装饰纹,并有穿孔和沟槽。正面则突破了战国时仅有的几何形图纹,而常以高浮雕的蟠螭纹取胜。如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玉剑首,白玉琢成,质地细腻温润。正面圆心周围以去地高浮雕的技法,雕饰了两只身躯修长,体态犹如行云流水般的蟠螭纹,既巧妙别致,又富有生机。山东巨野红土山汉墓出土的剑首,更加精彩,造型突破了常见的圆饼形,随玉料设计雕琢而成,同时采用透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琢磨出5只蟠螭纹绕在云中的立体画面,底端有三个穿孔,以插剑茎。此外,其他各地西汉墓出土的玉剑首,同样设计巧妙,工艺精湛,代表了汉代玉器的最高水平。

 2.剑格:
汉代的玉剑格,装饰趣味极浓重,同时为了构图的需要,在剑格中部逐渐凸起一脊如鼻梁,俯视如菱形状,这可能是为了突出常用的兽面纹装饰的立体效果。

中间穿孔有长方、椭圆、菱形状等。还有的剑格造型,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间略微出尖。在装饰方面,手法亦多种多样,有的一面饰兽面纹,一面饰卷云纹,有的一面浮雕一螭,另一面饰几何纹,有的两面均饰相同的纹饰,或整体光素无纹等。

1983年,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出土一件玉透雕双凤纹剑格,形式尤其别致。器物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上端两边突出似兽耳,并透雕一对称的凤鸟。剑格正反两面琢饰兽面纹,下端中部出尖。这类剑格在出土文物中较为罕见,可谓珍品。

 3.剑璏(wei):

玉剑璏是装饰在剑鞘一侧并与革带发生关系的一件器物。造型一般为长条形,与战国基本相同,但在器体上逐渐加宽增长,装饰手法也日益丰富多彩。不但在平面上常琢满各类规整细致的谷纹、云纹、蒲纹等几何形图案,而且还在的一端装饰一象形兽面纹,甚至在整个平面上,阴刻、浮雕或透雕一只或两只生动活泼的蟠螭纹。如1977年山东省巨野县红土山西汉早期墓出土的一件青玉玉面作长方拱形,两边阴刻弦纹,并浮雕一大一小的两只形态不相同的螭纹。大螭体态矫健,曲度很大,颇有活力。小螭蜷伏一隅,对首相视,似有一种亲昵感。这种图纹,俗称“子母螭”。

汉以后,玉剑饰在唐宋时期的墓葬中几乎无有出土记录,但在明清时期,由于好古之风盛行,古玩商们为了牟取暴利,仿制了一大批伪品,有的制作之精,几乎乱真,不过在制作工艺图纹琢磨等方面,仍有不少破绽。这种现象在玉器的发展过程中应引起注意。

 4.剑珌(bi):

在汉代的玉剑饰中,玉剑珌的琢制最为精彩,不仅造型变化无常,而且装饰纹样生动优美。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器体作不规则的梯形,满染朱砂。除上下两面较为平整外,周身分别以高浮雕和浅浮雕的技法雕琢出两只蟠螭与熊互相追逐戏耍打闹的情景,尤其是两只蟠螭,挺胸、塌腹、翘臂、甩尾的气势神态,极富勇健、力量之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玉具剑的饰物,也是汉代玉器的珍品,其玉剑珌呈不规则梯形,玉质洁白,琢磨细腻,两面共浮雕了五只生动活泼,翻腾嬉戏于云海之间的蟠螭,神出鬼没,引人入胜。上端中央有一大孔,两侧的小孔也斜穿中心,使三孔相通,以供穿系。

总体观之,玉剑珌的造型,俯视两端均呈橄榄形,在与剑鞘末接触的一端多有穿孔,有的是只有一个圆穿,有的是并列在一条直线上有三个小孔,中间一孔略大,而且垂直,两侧的小孔斜透使之三孔相通。正视呈梯形,中腰略收,面上饰有形式不同的图案花纹。早期多为兽面纹和卷云纹,汉中晚期还经常采用了浮雕和透雕蟠螭及龙和凤鸟等精巧的装饰手法和制作工艺。有的还根据玉料或构图设计的需要,使玉呈现出不规则的长方形、梯形等状,随物而琢,更富有变化。

通过对汉代玉剑饰的观察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汉代所见的玉剑饰,大多以装饰高浮雕的蟠螭纹为主要特色。虽然这些螭纹有时也出现在玉璧及其他玉器上,但是,玉剑饰上的螭纹更加生动活泼。此时的造型一改战国时期的原始风貌,迅速发展成为汉人十分喜欢的一种新的以虎为基调的神兽形象。它翻开了螭纹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也是螭纹发展过程中的黄金时代。可以说,汉代玉器上的螭纹,无论从数量、质量、工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几乎取代了一统天下的龙的地位。同时它的形象也更加具体,更加成熟,更加完美,并且开始与龙蛇彻底分化,走完了自身的演变过程。其头部虽然保留了原来的轮廓,但在具体的刻画上却更近似于猫或虎。尤其是身躯已完全脱离了蛇的基形,开始与虎交融,向凶猛的兽类迈进,并以此来代表古代将士们的威武英姿,这就是我们今人所称道公认的蟠螭纹。不过,螭又决非是虎,而且与虎也毫无关联,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神物),同时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系列。

班固在《燕然山铭序》中曾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 之。不言而喻,螭纹在演变过程中,不但相貌有所变化,而且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也产生了新的意义。此时它已不再是敬而远之的神灵,而成了与人们生活、地位、审美观息息相关的标志。因此,汉代玉雕螭纹的琢制十分精美(当然也不能排除当时所能提供的工具、设备及工艺技术等条件)。众多的出土资料充分显示,尽管汉代玉螭已经定型,然而却毫无雷同之感,同时组合形式较前更加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尤其是汉代那种昂扬向上,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艺术家的聪明才智也在这小小的玉料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使汉代玉雕螭纹的造型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矫健壮丽的气势,让人荡气回肠,激动不已。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