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 青铜印 仙桃寿星钮 阳刻篆字 “都統所印” 官印

汉 仙桃寿星铜印

Description

金代 仙桃寿星钮铜印

“都統所印”
“都统之印”

金代 仙桃寿星钮铜印 “都統所印”
金代 仙桃寿星钮铜印 “都統所印”

参考: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中国嘉德2008春季拍卖会 铜镜
LOT号: 4691 金 都统铜质官印

 4691 金 都统铜质官印
4691 金 都统铜质官印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印面边长71mm;通高45mm
作品分类 工艺品杂项>笔墨纸砚
创作年代 金
估价 RMB  35,000-50,000
成交价 流拍
专场 铜镜
拍卖时间 2008-04-27
拍卖公司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中国嘉德2008春季拍卖会
说明
方形,撅钮,印文篆字为“都统所印”,印台侧面有汉文相印证,精美


参考: 北京观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8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观古·金石有信- 中国古代印章专场
LOT 3068 “都统所”印

LOT 3068 “都统所”印
LOT 3068 “都统所”印

拍品信息
作者–
尺寸 高4.9cm;宽7.2cm
作品分类 现当代艺术 / 笔墨纸砚
年代 —
估价 RMB  30,000
状态
成交 RMB  103,500HKD  116,685USD  15,525EUR  11,385
专场 观古·金石有信- 中国古代印章专场
拍卖会 2018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公司 北京观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 2018年12月6日-7日 上午9:00-晚上21:00
预展地点 北京昆仑饭店二层昆仑堂(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2号)
拍卖时间 2018/12/08 15:30
拍卖地点
作品描述

参考:北京观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8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观古·金石有信- 中国古代印章专场
LOT 3071 都统所印

LOT 3071 都统所印
LOT 3071 都统所印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高4.8cm;长7.2cm;重827g
作品分类 现当代艺术 / 笔墨纸砚
年代 —
估价 RMB  20,000
状态 成交 RMB 86,250 HKD  97,238 USD  12,938 EUR  9,488
专场 观古·金石有信- 中国古代印章专场
拍卖会 2018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公司 北京观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 2018年12月6日-7日 上午9:00-晚上21:00
预展地点 北京昆仑饭店二层昆仑堂(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2号)
拍卖时间 2018/12/08 15:30
拍卖地点
作品描述

参考:北京观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8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观古·金石有信- 中国古代印章专场
LOT 3073 都统之印

LOT 3073 都统之印
LOT 3073 都统之印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高4.6cm;长6.7cm;重692g
作品分类 现当代艺术 / 笔墨纸砚
年代 —
估价 RMB  30,000
状态 成交 RMB  80,500HKD  90,755USD  12,075EUR  8,855
专场 观古·金石有信- 中国古代印章专场
拍卖会 2018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拍卖公司 北京观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 2018年12月6日-7日 上午9:00-晚上21:00
预展地点 北京昆仑饭店二层昆仑堂(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2号)
拍卖时间 2018/12/08 15:30
拍卖地点
作品描述

參考:
北京华夏藏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1春季拍卖会
艺术品 铜镜专场
LOT号: *0648 “副统之印”青铜官印

 “副统之印”青铜官印
“副统之印”青铜官印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印面边长69×69mm;通高42mm
作品分类 工艺品杂项>笔墨纸砚
创作年代 暂无
估价 RMB  35,000-80,000
成交价 RMB  80,500HKD  96,177USD  12,075EUR  8,855
专场 艺术品 铜镜专场
拍卖时间 2011-06-10
拍卖公司 北京华夏藏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已开通官网
拍卖会 2011春季拍卖会
说明 方形,橛钮,钮上刻“上”字款,印文为九叠篆“副统之印”,保存完好,精美。

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 “副統約字之印”

 “副統約字之印”
“副統約字之印”

备注:金國官印元光二年(一二二三)製邊款釋文:元光二年正月。行宮禮部造。

金副统之印印是一件玺印文物。
简介
印面6.5×6.3厘米,通高4.0厘米。
印铜铸,柄钮。印文朱文,叠篆字体,右上起顺读。
金代的军职开始是都元帅府总掌军事大权,后改为枢密院,与尚书省对掌文武。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是五京留守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再下是府尹兼都总管,州一级的军事长官是节度使。此外又于边境地区设统军司与招讨司。

参考:濮阳市博物馆藏 金代 “都统所醴字印”

濮阳市博物馆藏 金代 “都统所醴字印”
濮阳市博物馆藏 金代 “都统所醴字印”

印面边长6.7厘米、通高4.5厘米。

印面长方形,梯形纽。印文阳文九叠篆体“都统所醴字印”六字 双行,行三字。纽上面刻一“上”字。印体背面纽两侧刻铭文各一行(竖行),左侧字迹模糊 ,右侧为“贞祐四年十一月”字样。刻铭皆阴文不规整的楷书。印面光滑,有使用的痕迹。此印时代明确是研究金末军事制度有重要实物资料。

参考: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2016-04-10 由 陕西虎牙 發表于文化

金代官印。陕西省某地出土。铜质,矩形柱钮,正方形印面。通高5.4厘米,柱钮高3.3厘米,边长6.2厘米,厚2.1厘米。九叠篆刻阳文“义军都统之印”,印右侧印刻“京北(疑似)行部造”,左侧阴刻“兴定四年九月日”,印背左侧阴刻“义军都统之印”,右侧右上角阴刻“上”字。

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咸阳博物馆 金代“义军都统之印”

《金史·兵志》载:“元光间,时招义军,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可知都统为一军之主帅。兴定为金宣宗完颜珣年号,二年即公元1220年.

参考:夏津县档案馆镇馆之宝——金代“都统之印” 承唐宋体制
2020-04-24 09:34

铜印为矩形印纽,为方便钤印,顶上有“┻”符号。

金代“都统之印”
金代“都统之印”
金代“都统之印”
金代“都统之印”

按右上、右下、左上、左下顺序,印文四个字为“都统之印”, 为九叠篆体阳文。

金朝疆域图
金朝疆域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官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它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是官吏行使职权的信物。俗话说“官评印信”,古代官员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验印”,正所谓“赤绂在躬,非印不明。整传符节,非印不行。 ”我们在研究古代历史的过程中,官印是体现当时职官变迁、行政区划、地理沿革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夏津县档案馆,珍藏着一枚800年前的官印——金代都统之印。

挖下水道掘出金代都统铜印

1975年6月,夏津县自来水公司退休职工孟庆明在县城新市街东口南边挖地下水道时挖掘出一枚铜印。此印重560克,印面尺寸长6.2厘米,宽6厘米,印总高4厘米,纽高2.7厘米,铜印的印文为阳文九叠篆体“都统之印”四个字,印纽为矩形,为了方便钤印,印纽上面有一个“⊥”形符号。孟庆明马上将铜印交给夏津县革委会办公室档案组。档案组工作人员收到这枚铜印欣喜之余又有很多疑问:这是什么朝代的印呢?是一枚官印吗?为此,档案组工作人员请教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古代官印专家,经鉴定,这枚铜印为金代官印。目前此印存于夏津县档案馆,为镇馆之宝。都统是军政合一的长官,铜印于金代中期大定年间制造。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疆域辽阔。金朝的官制随着军事扩张而不断地发展和变革,既有女真本族的官制,也有辽、宋的官制,最终形成了具有金代特点的官制。目前已经出土的金代官印大多为武官官印,这和当时金代实行的“猛安谋克”制是分不开的,即军事长官也是当地的政治长官,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战争频繁。金代官印在品质上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并以中期的官印最具代表性,这个时期的官印是金代官印中质量最好,艺术成就最高,其印文较为规范,且圆润流畅。夏津县档案馆保存的这枚铜印经专家鉴定正是金代中期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制造,距今有800多年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纵列字数相等印文是九叠篆体阳文

都统印印文采用的是九叠篆体,它以小篆为基础,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唐宋以来多用于官印上面,是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古代印文在隋唐以前以小篆阴文为主,印文排列疏松散漫,不规整。隋唐时期开始采用篆体阳文,印文布局讲求对等对称,纵列字数相等,当字数为奇数时,则加一“之”字求得对称、工整,个别笔画少的字入印时,会多一些曲折弯转的夸张,这就是最初的九叠篆。它最大的特点集中在笔画处,给人的直观感觉是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个字的折叠多少,视笔画的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甚至还有十叠以上的。因“九”乃数之终,因此名为“九叠篆”,形容其折叠之多。“曲屈平满”是九叠篆最大的特点,其笔画布局成方形,填满空白部分,以求得均匀。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明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

侧面、背面无款记矩形印纽适合匣装

金代官印除印文外,在印的背面和侧面常常刻有款记,款记为铸印年代及印文内容,比如陕西某县出土的“义军都统之印”,在印的右侧刻有“京北行部造”,左侧刻有“兴定四年九月日”,印背左侧阴文刻有“义军都统之印”。夏津县出土的这枚印章侧面、背面皆无刻字,这也为研究金代官印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官印的印纽经历了从简向繁过渡,又从繁趋于简的演变过程,金代的官印不再使用鼻纽、瓦纽、桥纽等,也不再穿孔佩绶随身携带,印纽变成了短矩形把手,变佩戴为匣装。夏津县出土的这枚印章就是当时典型的矩形印纽。

军政一体都统为管理万户的首领

都统是古代武职官名,始见于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进攻东晋时,《后汉书》中记载:“苻坚兴兵攻东晋,征富家子弟年二十以下者三万余骑,置少年都统一人领之。 ”唐天宝末设天下兵马元帅,都统诸道节度使,以平安史之乱;唐后期为讨伐藩镇和镇压农民起义,设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的统帅;辽、金亦有都统、副都统之名,清及北洋军阀时期也设置此官职,多为统领一方兵马的最高长官。金朝军事大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设置都统官职始于天辅五年(1121年),据《金史·兵志》记载:“收国元年十二月,始置咸州军帅司,以经略辽地,讨高永昌,置南路都统司,且以讨张觉。天辅五年袭辽主,始有内外诸军都统之名。时以奚未平,又置奚路都统司,后改为六部路都统司……每司统五六万人。 ”金朝采用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金建国初年,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金史·兵志》记载:“凡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 ”由此可见都统的权利很大,是金朝统领一方的最高军事长官。

地理位置重要夏津为古黄河渡口

都统印为何会在夏津县被发现呢?在金朝的百年历史中,夏津长期处于其统治范围内,属大名府。夏津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春秋战国时期为“赵、齐、晋会盟之要津”,因诸侯会盟,史称“夏盟”。“津”为“渡口”的意思,《水经注·河水》记载:“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夏津县地处北上黄河拐弯处的西岸,为黄河东西过往的重要渡口,“夏津”之名亦是据此而来。当时金与南宋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金政权想继续南下攻城略地,南宋意图收复北方失地,而夏津位于淮河以北,地理位置比较重要,金朝在此设置都统掌管军事也是有可能的。另外,也有可能是因各种历史原因,都统印被携带至夏津县而佚失。

金朝十年灭辽,两年灭北宋,而后与南宋进行了长达百年的对峙,最终在蒙古与南宋的夹击下覆亡。这个长达120年的封建王朝留下的可供研究的档案资料却非常少,夏津县出土的这枚都统之印对研究宋、金时期夏津县乃至冀东南、鲁西北的军事活动具有很高的价值。

□王瑞国郭红晓

参考:金代龙头“副统之印”探秘

来源:黑龙江史志 发表于 2014年15期
【摘 要】:以“副统之印”作为统帅调动军队的“兵符”,是中国军事史上大金朝兵制特别与众不同的唯一特征,以龙头铸制“王印·副统之印”更是匪夷所思。新近在湖南石门、湖北荆州、河南商丘三地民间发现的三枚铜制龙头“副统之印”,既佐证了距今约800多年以前那段已经湮没的金代军事风云史,也为探寻金朝兴衰更替的诡谲政变提供了深邃的想象空间。我们将从“赏”印开始,尽可能掀开其“冰山一角”,走进那一段早已硝烟远去、且大多数人们并不熟悉的峥嵘历史。
【作 者】:孙昌喜
【单 位】:石门县商务局 湖南 常德 415300
【出 处】:黑龙江史志

石门惊现金代副统之印

本报讯(通讯员 梁建民)3月12日,石门桩巴龙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昌喜在石门县太平镇穿山河居委会境内考察时,意外发现一枚金代副统之印。

穿山河居委会是桩巴龙传说的发源地,该传说已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日,孙昌喜在考察桩巴龙恩娘墓墓址时,于附近茅屋塔一墓前意外发现高11厘米、边宽4.5厘米,重量为0.335千克,属全青铜、字体为繁篆体的龙头“副统之印”。副统之印的正面为“龙”字,背面为“寿”字,正面右边为竖刻“福在眼前蝙蝠戏金钱”9字,正面左边为竖刻“玉印 时来运转升官发财金玉满堂”14字。

据史料记载,副统之印为金政权官印。金代的军职开始是都元帅府总掌军事大权,后改为枢密院,与尚书省对掌文武。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是五京留守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再下是府尹兼都总管,州一级的军事长官是节度使。此外又于边境地区设统军司与招讨司。此印即为统军司副官之印。

目前,收藏者孙昌喜先生拟将此印送交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申请鉴定。至于石门为何会有金代副统之印,还有待专家揭秘。

金代龙头“副统之印”探秘
2014-11-10孙昌喜

黑龙江史志订阅 2014年15期收藏
关键词:龙头
孙昌喜

以“副统之印”作为统帅调动军队的“兵符”,是中国军事史上大金朝兵制特别与众不同的唯一特征,以龙头铸制“王印·副统之印”更是匪夷所思。新近在湖南石门、湖北荆州、河南商丘三地民间发现的三枚铜制龙头“副统之印”,既佐证了距今约800多年以前那段已经湮没的金代军事风云史,也为探寻金朝兴衰更替的诡谲政变提供了深邃的想象空间。我们将从“赏”印开始,尽可能掀开其“冰山一角”,走进那一段早已硝烟远去、且大多数人们并不熟悉的峥嵘历史。

金代龙头“副统之印”
金代龙头“副统之印”

一、罕见的龙头铜印所透露的奇异信息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金副统之印,为铜铸、柄钮、叠篆字体,印面6.5厘米×6.3厘米,通高4.0厘米。网上展示的其他各品仅长短大小有异,而制式规格基本相同。但石门、荆州、商丘出现的“副统之印”则一反传统制式、规格,与网上展示及藏家所藏截然不同:铜铸、坐姿龙身,全高11厘米,边宽4.5厘米,方形立体,龙身印体各占一半。龙身斑鳞、纹路极为细腻,清晰可见,凹处铜绿古沉,凸处铜光闪亮;印体四方均为方格形;前为繁体篆书龙字,后为繁体篆书寿字;正右方格内为篆书竖刻“王印、时来运转、升官发财、金玉满堂”14字,正左方格内为篆书竖刻“福在眼前、蝙蝠戏金钱”9字,两行字中间刻有两大一小蝙蝠3个、围着中间铜钱两枚。底部为左“副统”、右“之印”,均为“九叠文”篆体。边框稍有凹陷不匀,虽字迹模糊,但依然可辨。

龙头铜印制式诡异,显现出制印与持印者的不同寻常。人所共知,“副统之印”为金代独有。金朝从立国到消亡近190年,兵制结构大同小异,整体变动不大,其印时有发现并不为奇。而其标现“龙头、王印”信息,就大有玩味之处、值得引人深思了。龙头和黄色是历代中国帝王九五之尊身份的象征,也是中华中原文化的一大特色;“王印”,顾名思义应是皇亲或藩王所用之物。此两者均与金戈铁马入主中原的大金朝统军的武将副官用印联系在一起,与传统的“副统之印”大相径庭。为解这极不寻常的其中之谜,我们只能逆转时光,从远去的大金历史烟雾中去探寻蛛丝马迹。

二、龙头王印或许应是宫廷政变的佐证

女真族,可以说是满族人的祖先,是中国古代视为蛮夷的外族。南京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一词中吟诵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就是指的当时日益强大的女真族。一部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大金国的风云史,也是浩瀚的中华文化同化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公元1115年1月28日,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王朝,史称金朝,定都上京会宁(今为黑龙江阿城),完成女真各部统一,形成民族共同体,继而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壮大了武装力量。公元1125年,金与宋联合攻灭辽国、夺取辽国政权后,设19路总管府分管各路兵马和居民,强令中原人口搬迁到黑龙江流域,并从中原掳掠大量木工艺人、造船匠,从学习修造中原式的运粮船开始,广泛应用、吸收中原建筑的工艺流程和风格、各种制作技术与文化。政体上采用宋辽官制,实行兵民结合,但保留并完善了其独特的军事体制,“副统之印”即是这种军事体制的产物。

金朝行兵,自太祖始,惯用两军,善于临敌制度,“以正为奇,以奇为正,故无往而不克。”在兵制上,军政一体,平时耕种、战时出征。据《金史·志第二十五·兵制》载,立国之初,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猛安之上置军帅(有时也称为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副统,副统之上为都统。”至元光年间,“以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据此可知,携“副统之印”的副统是金代官秩高于万户的领兵武官,有调动指挥军队的权力。

遍查金史资料,携龙头王印为“副统之印”者亦不曾见,此三印出现尚属首次。王印之上嵌龙头,王印下部刻“副统之印”这种不合规范的行径如何说得通,惟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有皇亲血统的王爷,握有“副统”之上军权,胸怀篡权夺位野心,且蓄谋已久。带着这种猜测,笔者从金朝第四任皇帝完颜亮的履历中找到了合符逻辑和条件的推断。

完颜亮,女真名迪古乃,系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辽王完颜宗干第二子,史称海陵王。其生于公元1122年,自幼聪明好学,曾拜汉儒张用直为师,汉文化功底深厚。他雅歌儒服,能诗善文,是文韬武略兼备的一代帝王。完颜亮生性风流倜傥,志大才高,能言善辩,喜怒不形于色,极能揣摩他人心理。其少年得志,野心勃勃,后弑兄夺位,未得善终。完颜亮18岁时以宗亲子位被授予“奉国上将军”,在梁王完颜宗弼(金兀术)军前任使,管理万人,随即迁升骠骑上将军。皇统四年即1144年,加封龙虎卫上将军,留守中京(今北京一带),后迁光禄大夫。皇统7年(1147年)五月,召入金国首都上京(黑龙江省阿城市)任同判大宗正事,加特进;十一月拜尚书左丞相,把持权柄,次年(1148)六月拜平章政事,十一月拜右丞相;1149年正月兼都元帅,三月拜太保,领三省事后不久,发动宫廷政变弑熙亲登帝位,1161年征宋失败为部将耶律元宜所杀。1162年,金世宗下诏将其降封为海陵王,大定22年又被贬为庶人。海陵王完颜亮虽英年早逝,死后被贬为庶人,但他在位期间成功进行了金代的官制改革,是首位定都燕京(北京)的君王,且词赋文章颇负盛名,金代诸帝无一可与比肩。

综观金史,有条件制发龙头“副统之印”者,非海陵王完颜亮莫属,有以下理由为据:其一者,完颜亮出身高贵、位列宗亲,精通中原文化,早有“王”者之心。他做藩王时给人题写扇面,即抒发了“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的抱负,特别是在咏瓶中木樨花“绿叶枝头金缕装,秋深自有别般香;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煮赭黄”一诗,更是表露出了他一心为帝的野心,自然有胆有意将“王印”嵌上龙头了。其二者,他有制发龙头“副统之印”的权力和条件。加龙虎卫上将军留守中军期间,他与官任“猛安”、同居中京的萧裕意气相投,萧裕则为其谋位打气壮胆,并密谓海陵王说,“曾经在这里留守的有先太师、太祖长子,为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德望很高,人心天意都顺着你,如果你有志于举大事,我一定竭尽全力帮助你、跟随你。”两人经常在一起议论天下事,为夺取皇位做准备。而夺取皇位,掌握军队是关键。或许就是在此期间,铸制龙头“副统之印”,培养左膀右臂,并许以高官厚禄。印上篆铭中的“时来运转、升官发财、金玉满堂”和“福在眼前,蝙蝠戏金钱”,当是完颜亮笼络部将而刻在印上的一种承诺。密谋者萧裕在完颜亮升登帝位后,被提拔当了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次长)。金朝立国不久就已大量印钞制钱,完颜亮许以“蝙蝠戏金钱”亦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其三者,按当时兵制,是“两副统为一都统”,要想掌握足够数量的军队,仅以“龙虎卫上将军”的职权是不够的,有了王爷的身份,自然就可授印而多拉心腹了。按镇守四方要求,铸制的龙头铜印至少有8枚,留传于世并被发现的虽仅两枚,但也足可证明系海陵王完颜亮所为了。

三、龙头铜印在沉默中见证了腥风血雨

“眼中皇权福禄寿,手握利刃起宏图,王师未捷身先死,一代枭雄如尘土”。重不足一斤,大不过一把的两枚龙头铜印,历经千载、渡过百劫,在平常百姓手中不过就是一件观赏把玩的工艺品,谁能看出铜绿中掩藏的血渍斑斑,谁能读懂龙头里隐匿的雄才大略?我们且抛开龙印流落民间的遐想,伴着有据可查的史迹,把推测的思路拉回到距今852年以前的那段岁月。

1140年,年仅18岁的完颜亮被兄长熙宗皇帝授予“奉国上将军”称号,派至汴梁完颜宗弼前任指挥使,掌军万人。完颜宗弼即金兀术,是南宋名将岳飞的死对头。完颜亮到任后,意气风发,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屡败宋军,被授予行军万户,不久又升为骠骑上将军。由于足智多谋、军功卓著,四年间3次升职,1144年,年仅22岁的完颜亮就当上了龙虎卫上将军,并受命留守中京。数年军旅生涯,激发了他长期郁积于怀的雄心壮志,遂与谋臣萧裕等人密谋“举大事”、夺皇位,加紧培植亲信。也许就是在这一期间,秘密铸造了龙头“副统之印”,封官许愿、拉拢人心,组建了名为王师、实为己军的武装力量,为夺取皇位做好了军事方面的准备。3年后升任尚书左丞相,开始执掌金国权柄、把持朝纲,此后两年内再升任为右丞相兼都元帅,完成了夺取皇位的一切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其兄熙宗皇帝已处执政后期,喜怒无常嗜杀成性,其倒行逆施导致四面树敌,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为完颜亮谋取帝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1149年4月的一天晚上,完颜亮经过精心筹划,带领心腹武士入宫进殿发动宫廷政变,在部将阿里出虎、忽土先行砍伤毫无防备的熙宗以后,完颜亮亲手杀死其兄熙宗。次日下诏自登帝位,改元天德,为历代帝王异常更替写下了新的一页。如果没有忠实于自己的军队作后盾,完颜亮决不敢贸然行事。应该说,龙头“副统之印”的作用仅止于此。

完颜亮登上帝位后,踌躇满志,开疆扩土的雄心不己。以《喜迁莺》词抒发其豪迈壮志:“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试展卧龙韬韫,果见功成朝暮”。其中“试展卧龙韬韫”的句子,印证了他怀龙心、铸龙印的预谋。他在《南征至维扬望江左》一诗中投鞭言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其“狼子野心”不言而喻。完颜亮的词作大气磅礴,深为毛泽东欣赏,并多次引用其典故。如《鹊桥仙·中秋》:“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银峰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从词意看,是为藩王时所作,隐含的帝王霸气尽显其中。完颜亮最著名的词作《念奴娇·雪》亦为毛泽东所借鉴。全词为:“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共一醉,看取碧空寥廓。”以雪咏志,淋漓尽致。公元1161年,即正隆六年,完颜亮强征各族人民大举攻宋,为宋所败,在瓜州被部将完颜元宜(耶律元宜)与其子王祥发动兵变乱箭射死,一代枭雄,从此陨灭。其部下“树倒猢狲散”,为躲避诛杀携印散落四方,终结了龙头“副统之印”位列官印的历史。

四、龙头铜印在沉默中见证了腥风血雨

“眼中皇权福禄寿,手握利刃起宏图,王师未捷身先死,一代枭雄如尘土”。重不足一斤,大不过一把的两枚龙头铜印,历经千载、渡过百劫,在平常百姓手中不过就是一件观赏把玩的工艺品,谁能看出铜绿中掩藏的血渍斑斑,谁能读懂龙头里隐匿的雄才大略?我们且抛开龙印流落民间的遐想,伴着有据可查的史迹,把推测的思路拉回到距今852年以前的那段岁月。

1140年,年仅18岁的完颜亮被兄长熙宗皇帝授予“奉国上将军”称号,派至汴梁完颜宗弼前任指挥使,掌军万人。完颜宗弼即金兀术,是南宋名将岳飞的死对头。完颜亮到任后,意气风发,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屡败宋军,被授予行军万户,不久又升为骠骑上将军。由于足智多谋、军功卓著,四年间3次升职,1144年,年仅22岁的完颜亮就当上了龙虎卫上将军,并受命留守中京。数年军旅生涯,激发了他长期郁积于怀的雄心壮志,遂与谋臣萧裕等人密谋“举大事”、夺皇位,加紧培植亲信。也许就是在这一期间,秘密铸造了龙头“副统之印”,封官许愿、拉拢人心,组建了名为王师、实为己军的武装力量,为夺取皇位做好了军事方面的准备。3年后升任尚书左丞相,开始执掌金国权柄、把持朝纲,此后两年内再升任为右丞相兼都元帅,完成了夺取皇位的一切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其兄熙宗皇帝已处执政后期,喜怒无常嗜杀成性,其倒行逆施导致四面树敌,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为完颜亮谋取帝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1149年4月的一天晚上,完颜亮经过精心筹划,带领心腹武士入宫进殿发动宫廷政变,在部将阿里出虎、忽土先行砍伤毫无防备的熙宗以后,完颜亮亲手杀死其兄熙宗。次日下诏自登帝位,改元天德,为历代帝王异常更替写下了新的一页。如果没有忠实于自己的军队作后盾,完颜亮决不敢贸然行事。应该说,龙头“副统之印”的作用仅止于此。

完颜亮登上帝位后,踌躇满志,开疆扩土的雄心不己。以《喜迁莺》词抒发其豪迈壮志:“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试展卧龙韬韫,果见功成朝暮”。其中“试展卧龙韬韫”的句子,印证了他怀龙心、铸龙印的预谋。他在《南征至维扬望江左》一诗中投鞭言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其“狼子野心”不言而喻。完颜亮的词作大气磅礴,深为毛泽东欣赏,并多次引用其典故。如《鹊桥仙·中秋》:“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银峰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从词意看,是为藩王时所作,隐含的帝王霸气尽显其中。完颜亮最著名的词作《念奴娇·雪》亦为毛泽东所借鉴。全词为:“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共一醉,看取碧空寥廓。”以雪咏志,淋漓尽致。公元1161年,即正隆六年,完颜亮强征各族人民大举攻宋,为宋所败,在瓜州被部将完颜元宜(耶律元宜)与其子王祥发动兵变乱箭射死,一代枭雄,从此陨灭。其部下“树倒猢狲散”,为躲避诛杀携印散落四方,终结了龙头“副统之印”位列官印的历史。

五、龙头铜印在沉默中见证了腥风血雨

“眼中皇权福禄寿,手握利刃起宏图,王师未捷身先死,一代枭雄如尘土”。重不足一斤,大不过一把的两枚龙头铜印,历经千载、渡过百劫,在平常百姓手中不过就是一件观赏把玩的工艺品,谁能看出铜绿中掩藏的血渍斑斑,谁能读懂龙头里隐匿的雄才大略?我们且抛开龙印流落民间的遐想,伴着有据可查的史迹,把推测的思路拉回到距今852年以前的那段岁月。

1140年,年仅18岁的完颜亮被兄长熙宗皇帝授予“奉国上将军”称号,派至汴梁完颜宗弼前任指挥使,掌军万人。完颜宗弼即金兀术,是南宋名将岳飞的死对头。完颜亮到任后,意气风发,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屡败宋军,被授予行军万户,不久又升为骠骑上将军。由于足智多谋、军功卓著,四年间3次升职,1144年,年仅22岁的完颜亮就当上了龙虎卫上将军,并受命留守中京。数年军旅生涯,激发了他长期郁积于怀的雄心壮志,遂与谋臣萧裕等人密谋“举大事”、夺皇位,加紧培植亲信。也许就是在这一期间,秘密铸造了龙头“副统之印”,封官许愿、拉拢人心,组建了名为王师、实为己军的武装力量,为夺取皇位做好了军事方面的准备。3年后升任尚书左丞相,开始执掌金国权柄、把持朝纲,此后两年内再升任为右丞相兼都元帅,完成了夺取皇位的一切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其兄熙宗皇帝已处执政后期,喜怒无常嗜杀成性,其倒行逆施导致四面树敌,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为完颜亮谋取帝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1149年4月的一天晚上,完颜亮经过精心筹划,带领心腹武士入宫进殿发动宫廷政变,在部将阿里出虎、忽土先行砍伤毫无防备的熙宗以后,完颜亮亲手杀死其兄熙宗。次日下诏自登帝位,改元天德,为历代帝王异常更替写下了新的一页。如果没有忠实于自己的军队作后盾,完颜亮决不敢贸然行事。应该说,龙头“副统之印”的作用仅止于此。

完颜亮登上帝位后,踌躇满志,开疆扩土的雄心不己。以《喜迁莺》词抒发其豪迈壮志:“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试展卧龙韬韫,果见功成朝暮”。其中“试展卧龙韬韫”的句子,印证了他怀龙心、铸龙印的预谋。他在《南征至维扬望江左》一诗中投鞭言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其“狼子野心”不言而喻。完颜亮的词作大气磅礴,深为毛泽东欣赏,并多次引用其典故。如《鹊桥仙·中秋》:“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银峰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从词意看,是为藩王时所作,隐含的帝王霸气尽显其中。完颜亮最著名的词作《念奴娇·雪》亦为毛泽东所借鉴。全词为:“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共一醉,看取碧空寥廓。”以雪咏志,淋漓尽致。公元1161年,即正隆六年,完颜亮强征各族人民大举攻宋,为宋所败,在瓜州被部将完颜元宜(耶律元宜)与其子王祥发动兵变乱箭射死,一代枭雄,从此陨灭。其部下“树倒猢狲散”,为躲避诛杀携印散落四方,终结了龙头“副统之印”位列官印的历史。

参考:石门荆州成都三地出现的铜制龙头王印疑为金代海陵王制发的官印

【藏品鉴赏】龙钮王印(铜印章)
2018-11-26 03:43

标签: 铜制 官印 三地 底部 成都

今天三月份以来,湖南石门、湖北荆州、四川成都先后发现三枚同一样式的铜铸龙头王印,其中两枚为“副统之印”,一枚为“南郑县印”。“副统之印”系坐姿龙身,全高11厘米,宽4.5厘米,方形立体,龙身印体各占一半。龙身斑鳞、纹路极为细腻、清晰可见。印体右边竖刻篆书“王印·时来运转·升官发财·金玉满堂”,左边竖刻篆书“福在眼前·蝙蝠戏金钱”;前面为繁体篆书龙字,后面为繁体篆书寿字;底部系九叠文篆书“副统之印”,重0.335千克。而“南郑县印”高15.3厘米、宽5.9厘米,重0.9千克,与“副统之印”样式完全相同。据金史资料分析,此种铜印应系金代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所制。具体年代还须金史专家鉴定。

 

“龙钮王印”所赋文字图片内容的起源与含意

首先说说几句题外之话。根据金朝官制,“副统”相当于现代副省正州级官衔,远在与“猛安”平级的县官之上,为什么官印反而小且轻,县印却大而重数倍以上?这主要是职司作用不同。县印是地方官平时置于案头作为执政信物之用,不需随身携带,需“大而重”方显其“地方政府”之威严;而“副统之印”是用于调用军队的“兵符”,需要随身携带指挥调动军队,所以需要小巧玲珑。

“南郑县印”不以“谋克、猛安”等金朝官制制发,是依从宋朝的官衔习惯,封的是原属于宋朝管辖范围的官。当时的陕西汉中地区的南郑县,是海陵王完颜亮的叔叔金兀术与南宋皇帝赵构“绍兴议和”后,划归金朝的。当时完颜亮随叔父金兀术征战,正参与其中。他对南宋州县历史文化及官制非常熟悉,按宋朝官制授予其印并不奇怪。

“南郑县印”
“南郑县印”

“副统”军衔无论在金朝早期还是在晚期,官职都不算大,一般的“副统之印”构造都非常简单,除了能证明年代、官衔或制发时间以外,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文化信息。龙钮“副统之印”则不同,一方小小铜印容纳蕴藏了反映宋金时代政治、经济、生活观念、工艺技术等多方面的信息,说它集当时的中华文化之大成,一点都不为过。

先从印的龙头和前面的“龍”字说起。龙的来历及含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时,每一个氏族,都拜一种动物,如牛、马、虎、鹿、蛇等,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后来,有个强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并了,就把各个氏族的动物标志挤凑在一起,虚构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形象,这就是所谓“龙”的来历。 “龙”在我国古代书籍中的记载,一向是众说纷坛的《礼记·礼运篇》中就称“龙、鳞、凤、龟,谓之四灵。”《说文》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可见很早就把龙当作灵气的神物。自有皇帝开始,龙就成了帝王的象征,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自己视为天上的“真龙”下凡,龙的形象成为皇权的“专利”品,无人可以僭越,其标志决不可越位而用,否则即视为叛逆。但从精神层面上,古往今来,“龙”又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与沉淀,成为中国、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象征。

金朝的“龙钮王印”嵌以龙姿龙头、镌刻“龍”字,表明制印者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反映出了明显的政治企图,决非随意所为。对此,我将在后面予以详细解读。

金朝的“龙钮王印”嵌以龙姿龙头、镌刻“龍”字
金朝的“龙钮王印”嵌以龙姿龙头、镌刻“龍”字

再说“龙印”后面篆刻的繁体“壽”字。“壽”字结构复杂,记忆却很简单,只需记住“士门工、一口寸”的写法口诀就行了。寿字的发源史同样悠久。中国汉字是沿着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造字规范创用的,寿字也是一样,最初的寿字也是以象形的字态,出现在汉字的宝库中的,象形字源自于对实物的写意,但寿字没有具体形态,所以很难造出象形字来,寿字的象形是从远古的传说中演变而来的。

“龙印”后面篆刻的繁体“壽”字
“龙印”后面篆刻的繁体“壽”字

伏羲氏时期,根据”龙马驮书出于黄河”,而演八卦,创造了”龙书”;新石器时期的神农氏创造了”穗书”;黄帝时期仓颉创造”鸟迹书”;尧帝时期的”龟书”;高阳氏时期的”蝌蚪文”等等,虽然都是取其实物形态,用以表达寿的含义,但它只是作为一个吉祥的图案出现,还没有六书造字的规范特点,只是寿字的雏形。

据考证,寿字的运用,是从商代开始的,但那时还没有合乎规范的象形字出现,所以,人们便从甲骨文中借来一个”畴”字作为寿字,因为”畴”就是田垄的意思,当时种庄稼都是随形就势,田垄是弯弯曲曲的很长,它又有长久长生的意思,于是大家便约定俗成,把”畴”作为寿字的标记,寿字就统一起来了。后来 人们认为垄是在地里边,人们就给它加了一个田字旁,一边取意,一边取声,所以又带有形声字的意思。因此甲骨文中的寿字,便以”畴”字假借,在此基础上变化出现了千变万化的体态。

到了周代,形声字的”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到春秋战国,诸侯各自为政,出现了”百里不同风”的文字混杂局面,但寿字的写法依然大同小异,直到秦统一中国,统一文字,改大篆为小篆,才统一了寿字的写法,但这时还没有寿字的读音,到了两汉,文字发生了变革,由用笔圆转为方折,字形也由长变方,逐渐出现了隶书、楷书等字体。

由此,寿字的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象形、假借、形声、转注的造字顺序演化而成的。而且形声居多,但也不排除少数指示字和会意字。比如画一圆圈,长四爪,长一头一尾,就是一个龟的样子,用这种东西指定它为寿。三国时期的曹操写的《龟虽寿》诗,把“龟”与“寿”紧密联系起来,当是“但愿人长久”之意。寿字的广泛运用和它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体多变,超过任何一个汉字,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比拟的。金代制印者把“壽”刻于“龙印”之上,表达的是“权长远、人长寿”的意思,既是一种自我期许也是对持印者的激励,一意相关,奥妙无穷。

按“龙印”坐北朝南方向,其右侧竖排篆刻“王印、时来运转、升官发财、金玉满堂”14字。其含意:一是注明发印者的身份是“王爷”,不是皇帝或其他官府衙门;二是给予持印者一种承诺和“步步高”式的诱惑。意思是“我现在虽然是王爷,很快就会做皇帝。只要跟着我好好干,听从我的指挥,马上就‘时来运转’、‘升官发财’,‘革命’成功后将封妻荫子,‘金玉满堂’”。

右侧竖排篆刻“王印、时来运转、升官发财、金玉满堂”14字
右侧竖排篆刻“王印、时来运转、升官发财、金玉满堂”14字

其左侧竖排篆刻的“福在眼前、蝙蝠戏金钱”两条字中间,夹着一大两小三个蝙蝠围绕两枚铜钱,是右侧文字的注脚与延伸。印中的“时来运转”一词源于“时运”一词复合组成,也是老成语“时运不济”的对应词。古人认为人一生的吉凶遭际均由命运决定,并通过时间的运转表现出来,称为时运。“时运”最早出自《淮南子·要略》,谓时光流转,节序变化。即“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太平经》丙部之十二:“天地之运,各自有历。今且案其时运而出之,使可常行。” 《汉书·王莽传下》也有“其或顺指,言‘民骄黠当诛’,及言‘时运适然,且灭不久’, 莽 说,辄迁之”的记载。晋代陶潜写有《时运》诗四首, 其中第一首就是“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与“时运不济”意思相反的“时来运转”,是指时机来了,命运也有转机,情境有了很大变化。人有三衰六旺,都不可能一生幸福和一生贫苦,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的。时候到了运气自然会转,这就叫时来运转。最早出处据说是《隋唐演义》。那么,宋金时代的官印使用这个汉语词语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龙印”左侧的竖排篆刻“福在眼前、蝙蝠戏金钱”也不是只有现代人才使用的词语和图案。有一个传说,“福”字的发明权是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太公封一大批神仙时,把自己的妻子叶氏封为穷神,还告诉她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从此,家家过年贴福字,就是告诉穷神,我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万不能进来。福字,就是摆脱穷困、追求幸福的象征。

左侧的竖排篆刻“福在眼前、蝙蝠戏金钱”
左侧的竖排篆刻“福在眼前、蝙蝠戏金钱”

在我国,福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约有三千年历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装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状,因为古人用酒象征生活富裕。现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猎;一字,按《说文》解释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口字,《说文》说:“口,人所以言食也。”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的愿望。把福字贴在门前,文字记载有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前。由此可知,贴福字的风俗,至少从南宋已经开始。那么,作为以海陵王完颜亮为首的熟谙南宋文化的金朝“精英”们,懂得“福”字的运用是顺理成章的。

至于“蝙蝠戏金钱”,把蝙蝠与金钱紧密联系起来,有人认为大金朝早期不可能有这种理念与说法。蝙蝠是哺乳类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为翼而得名,分布于除南北两极和某些海洋岛屿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热带、亚热带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我国地大物博,蝙蝠自然遍地皆是。由于“蝙”字与“遍”字同形,“蝠”字与“福”字同音,所以很早以前,民间便将其引伸为“蝙蝠蝙蝠,遍地是福”,表示福气多而广,故以“蝠”为福,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但“福”与钱是不可分离的,有福还要有钱,有福有钱才好玩。与“金玉满堂”相对应的目标自然是“蝙蝠戏金钱”。这是宋金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


参考: 都统之印,南窖之印

作者:梁盼 来源:中国艺术报

都统之印
都统之印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房山区南窖村村民在自家的宅基地上挖出一枚铜铸印章,上面刻有阳文九叠篆书“都统之印”四个字,其底座为正方形,边长约8 . 5厘米,厚约2厘米,其印把长约4 . 7厘米。后经考证,此印为金代官印。金代的“都统之印”以及类似的“都统所印”等印章,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诸多地方,亦有出土。

“都统” ,金代武官名号。 《金史》记载,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猛安”为女真族特有的军政合一之官名,从四品,而“都统”则为正三品,属高级别的地方军政大员。

金朝,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创立于1115年,建都于上京会宁府,即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励精图治,金灭辽,两年后再灭北宋。1153年,金政权的都城从苦寒偏远的上京南迁至“中都” ,即今北京。金朝迁都北京,是北京真正意义上的建都之始,距今天已866年——之前的辽代,北京地区为“燕京”析津府,或称“南京” ,只属于陪都的性质。主迁都北京的是金代第四位皇帝“海陵王” ——他排除各方阻力,强令女真贵族和大臣离开熟悉的白山黑水,义无反顾奔赴前朝辽国的“燕京” ,并改燕京为中都。

海陵王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女真名为迪古乃,汉名完颜亮,字元功,生于1122年。他在位12年,严肃吏治,雄才大略,能听取臣下的不少好建议,有开疆拓土的强烈进取心。早年,海陵王既是攻城略地的战将,又是“风仪闲逸” 、帅气逼人的文人,可谓文武全才。而且海陵王极度崇尚汉文化,喜交宋、辽各族的士大夫,能写出极其豪放的诗词,甚至可位列金朝文坛之首。

迁都北京还不够,为达到长期定都北京、经营北京、繁荣北京的目的,海陵王紧接着决定将原在黑龙江阿城的祖陵迁至北京。他先是派“司天台”的官员在中都周边一带寻找风水宝地,后经过他全程的大力督促,终于选定陵址:中都城西南方向约100华里、九条山脉蜿蜒而下、古有“幽燕堂奥”之称的云峰山。

而这云峰山,便位于今天北京市房山区的大房山之中。大房山古名大防山,乃太行余脉,是京西南地区的头号山系,其绵延100余公里,大体上横亘于房山区的两条母亲河——拒马河与大石河——之间。在海陵王“相中”的云峰山不远处,还有一座猫耳山。

“金陵遗址”与我挂职的南窖村,直线距离仅约10公里,所以,在村里漫步时,我抬头就可以见到气势撼人的猫耳山,从而遥想金陵,遥想金国,遥想海陵王。从海陵王一朝开始,经过60余年的持续营建,金陵逐渐形成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 《金史》中的“奏帖”曾记载,从金陵所在地的“坟山” ,即与猫耳山毗邻的云峰山,过“辘轳岭” ,有“南郊涧道”隔断山势。此“辘轳岭”即今猫耳山的东大岭,“南郊涧道”即南窖沟——南窖村附近的一道大山沟,据说“南窖”这个村名亦来源于此。

海陵王对这块陵寝十分重视,建设期间曾多次前来视察,最后一次曾驻扎在此半个月——如果他翻越“南窖沟” ,再沿着山坡小道稍微朝前走一走,便能踏入南窖这片土地。说不定他来过,谁又能确定呢?

国祚长达120年的金王朝,其金陵中共埋藏包括金太祖在内17位皇帝(包括追封的历代祖先) 。金陵本为北京地区最早、规模最大的皇陵,可惜,它命运颇为坎坷。明代末期,因为崛起于东北的满族乃女真族的后裔,于是明熹宗下诏对金陵进行了大规模毁坏。老北京的“燕京八景”中本来有“道陵苍茫”一景,指的就是位于房山的金陵。如今,其余七景风采依旧,而“道陵苍茫”却鲜有人知。

迁都北京、营建金陵的海陵王,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帝王,其得位不正,乃杀害其堂兄金熙宗而登鼎,属篡位。而海陵王的结局,亦颇为凄凉。1161年,时值40岁壮龄的海陵王,集中60万兵力,陆海并发,分四路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可初尝胜绩之后,形势就不太乐观,后在南宋境内的长江瓜州渡江作战时,海陵王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勒令将士说:“三日渡江不得,将随军大臣尽行处斩。 ”

最终,多位将帅联合发动兵变,将完颜亮刺杀,并仅以庶人之礼,草草葬之——金陵的“发起者”与建设者,却没有被葬在金陵,而且,其陵墓至今不知在何地。史载,其陵也在房山区境内,但从未被发现,或许早已被毁坏殆尽。

更不堪的是,海陵王死后,继任者褫夺其皇帝的称号,这自然是他在历史上被称为海陵“王” ,而不是海陵“皇帝”的原因。海陵王杀其堂兄金熙宗而夺嫡成功,而他自己也死于内斗之中,其遭遇令人唏嘘。总之,作为一个篡位者,海陵王与他苦心营造的中都城,以及他与金陵之间的关系,似乎都已经遭到人为的“切割” ,海陵王的存在很是虚幻。好在历史是真实的,“都统之印”是真实的,金陵遗址是真实的,猫耳山是真实的,南窖村是真实的。

我不想说,“都统之印”出土于南窖村,就充分表明南窖地区在金代如何显要。我想说的是,在南窖村,在猫耳山脚下,只要追忆这枚“都统之印” ,便可以回望中国北方那个铁马金戈的金王朝,回望刚刚成为帝都的北京,回望鼎盛时期的金陵,回望海陵王这个悲剧帝王。所以我还想说,这枚“都统之印”对于小小的南窖村来说,具有一种很强的历史厚重感,故此“都统之印” ,又可誉之曰“南窖之印” 。

(作者系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南窖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参考:金代木字都统所金玉官印偶考记

这是藏友求我考证的一方金代金印。“该印章上面为红铜的天禄兽,下面为黄色的印章,是少见的金代金质汉文九叠篆官印!可能因为保密等原因,这位藏友不愿提供我要求的信息。于是,对该印的考证就只得暂时搁置在一傍。但该印文中的“于(专)字”的写法,却始终让我不能释怀,总觉得该字不可能是“于”,因为“于”字不可能出头;更不可能是“专”,因为辽金宋元时期“专”尚未简化成“专”。那这个字是什么字呢?我查遍所能见到的有关九叠篆的书籍也未见印文“于(专)字”的写法。万般无奈,只好暂停查找此“于(专)字”的无谓劳动。

木字都统所印 官印
木字都统所印 官印
木字都统所印 官印
木字都统所印 官印

然而,就在我放弃对这枚金代“于(专)字都统所印”考证的第三天,一次网上偶然浏览的巧遇却逼迫我不得不重拾起这份额外的作业。网易“印有三美博客”上的一篇“金代叠篆玉印——‘都统木字之印’”博文(见图2系列、图3系列、),犹如醍醐灌顶一下浇醒了我这个梦中人。我怎么就囿于“于”、“专”两字固有模式,而没有按九叠篆书写规律之一:改变结构去拓展思路呢?九叠篆为了增加叠笔,或者便于处理叠笔,改变结构往往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说结构、笔画改变是九叠篆中最常见的现象。象两印中把“木”字两撇捺变成一横的改变,就是别出心裁的艺术处理。

都统木字所印
都统木字之印
都统木字所印
都统木字之印
都统木字所印
都统木字之印

元编《金史》关于符印的记载,虽然对各级官员的身份证明官印写得较为详细,但对官员掌控的机构记载却疏漏万端,而且错谬百出。其中朝庭各部门官印情况只记载了行尚省印小,令照尚书省印,小一等改铸,及安国军节度使如何用印的事例。关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机构印制规格、材质等信息全部阙如。这就为研究金代各机构官印带未诸多不便。比如金代“都统所印”,什么材质、规格如何、印钮怎样?就只能以出土的金代“都统所印”实物去测量,去排比,去猜测。金代“都统所印”至今已发现十余枚,但除Brian98的一枚金印外,其他均为铜印,规格一般高为4.5厘米,宽为6.5-8.2厘米间,重量在500-1200克左右。都统所加字的印,除这枚金质“木字都统所印”外,尚见一枚铜质“都统所醴字印”,(现藏濮阳市博物馆),它应是都统所下辖都统分所的公章。“都统所”始设于辽代,为都统驻在地。金代都统所始变为“都统官衙”,为正副都统驻防办公之地。

都统之官,最早见于前秦。唐代、辽代亦有都统,但皆为临时性军事统率。据《金史·兵志》记载,金代设置都统官始于天辅五年(1121年)。当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都统是当时金兵统领一方的最高军事长官,而副统则为都统之副职。官属“正三品”,权倾一隅。至金熙宗(1135―1137)时,全面改革官制,废除了勃级烈旧制,但猛安,谋克等官职名仍沿袭之。金军队进入中原以后,猛安、谋克户大批迁入中原各地,金政府出于安全巩固的目的,“计其户口,给赐官田”,将其改编为屯田军,其头领都统逐渐变成封建的军人地主,各霸一方,掌控时局。金中期中央权力被分散,原集中在尚书省礼部的铸造、颁发官印的权力,渐渐为地方行省所取代。一个地方行政机构竟能够发放“都统”、“副统”这样高级别的官印。金朝末年,地方权力愈加扩张。这一时期,为了应对变乱,金政府频繁用兵,所任命的官员繁多,等级制度不像初始规定得那么严格,“都统”、“副统”这样的官职,在地方可自行任命,其品级自然降低,权利大大削减,据史料记载,当时一些“都统”、“副统”的品级仅相当于县级官员的级别,这是金政权走向衰微的一种表现。

正因为以上原因,金代都统之印,出现了材质不一,印钮不一,规格重量不一的自然现象。“印有三美”的白玉印是金代“都统之印”中的姣姣者,而且是唯一仅见的金代晚期品秩最高的金代职官印。据《金史》卷四十四《禁军之制》有载:金宣宗“元光(1222—1223),时招义军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此复国初之名也。然之外设一总领提控,故时皆称元帅为总领云。”《金史百官志四》:“泰和八年(1208年)闰四月,敕殿前都点检司,依总管府例铸印,以金、木、水、火、土五字为号,如本司差人则给之”。“木字都统所印”,当是依此条例而设而颁作。而“都统木字之印”,则应是“木字都统所”主官都统的官凭(印)。从白玉印的规格39*41*42毫米131克,可以看出机构印与官职印的显著区别。官职印一般较小较轻,便于随身携带。而机构印较大较重适宜摆放公堂案头。当然金末滥铸风起,情况又当别论。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最大特点是笔划折叠均匀,笔划布局呈正方形,填满印面。折叠多寡,则是根据笔划繁简而定,有多到十叠以上者,九为数之终。九叠,形容其折叠之多,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金代官印普遍使用叠篆,其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所有官印无一例外,均有叠笔;二、每印并非每字皆叠;三、同样的印文叠笔并不相同;四、九叠篆的叠折要害在于用改变结构、增笔来平衡疏密,因此手段是多样化的。

这枚金末最高等级的“木字都统所印”机构金印,和金末最高等级的“都统木字之印”职官白玉印(那枚墨玉印后仿的可能性较大,暂存疑),能在浩瀚的网海中相遇互证,应是一种缘份。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kbexr8.html

参考:崇源国际拍卖(澳门)有限公司
2006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中国古董
LOT号: 0076 金 都统所印铜官印

金 都统所印铜官印
金 都统所印铜官印
金 都统所印铜官印
金 都统所印铜官印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长7.3cm;宽7.3cm
作品分类 工艺品杂项>笔墨纸砚
创作年代 金
估价 HKD  20,000-30,000
成交价 流拍
专场 中国古董 拍卖时间 2006-10-05
拍卖公司 崇源国际拍卖(澳门)有限公司已开通官网
拍卖会 2006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说明
正方体,板状直柄,印面为汉字朱文九迭篆“都统之印”。都统之官,最早见于前秦。唐代、辽代亦有都统,但皆为临时性军事统率。据《金史·兵志》记载,金代设置都统官始于天辅五年(1121年),为设于“万户”之上总领猛安、谋克的高级军职,官属“正三品”,权倾一隅。到金代末年,其地位受到削弱,只有七品官秩。此印布局整齐大方,篆法流畅、纯熟,线条拙朴生趣,盘曲方中寓圆,绝去生硬呆板之病,每字的笔画排迭匀满有序,富于变化。“都统所印”在考古中有一些发现,如辽宁省建平县就曾出土过一件,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辽海印信图录》第99件)

参考: 故宫博物院 【铜柄钮“副统之印”】

【铜柄钮“副统之印”】
【铜柄钮“副统之印”】
故宫博物院 【铜柄钮“副统之印”】
故宫博物院 【铜柄钮“副统之印”】
故宫博物院 【铜柄钮“副统之印”】
故宫博物院 【铜柄钮“副统之印”】

铜柄钮“副统之印”,金,印面6.5×6.3厘米,通高4.0厘米。

印铜铸,柄钮。印文朱文,叠篆字体,右上起顺读。

此为金政权官印。金代的军职开始是都元帅府总掌军事大权,后改为枢密院,与尚书省对掌文武。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是五京留守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再下是府尹兼都总管,州一级的军事长官是节度使。此外又于边境地区设统军司与招讨司。此印即为统军司副官之印。

撰稿人:方斌
关键词: 副统 尚书 节度使

金副统之印印是一件玺印文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文名金副统之印
印类别:铜器、玺印
年代:金代
文物原属:金代 统军司副官之印
简介
印面6.5×6.3厘米,通高4.0厘米。
印铜铸,柄钮。印文朱文,叠篆字体,右上起顺读。
金代的军职开始是都元帅府总掌军事大权,后改为枢密院,与尚书省对掌文武。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是五京留守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再下是府尹兼都总管,州一级的军事长官是节度使。此外又于边境地区设统军司与招讨司。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