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 “石某慕古”款 仿青铜器凤头流紫砂壶

清中期 “石某慕古”款 仿青铜器紫砂壶

Description

清嘉庆时期 清中期 “石某慕古”款 仿青铜器紫砂壶

参考:浅谈清代朱石梅所制锡砂器

据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中《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推测,宜兴紫砂陶壶应始于北宋初年。而说到锡器的历史,早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先民就已经能够熟练地开采锡矿并冶炼制造锡制品了。

据《大明会典》记述:“凡器皿,洪武二十六年定;公侯一品二品,酒注、酒盏用金,余用银。三品至五品,酒注用银,酒盏用金。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盏用银,余皆用瓷、漆、木器……;庶民酒注用锡,酒盏用银,余瓷、漆……”,说明了明代朝廷对各阶层器用有明确的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手工制造业的不断进步,锡器造型及装饰愈为丰富,明代涌现出许多制锡名家,所制器物在当时已价值不菲。张岱在《陶庵梦忆·砂罐锡注》中记述:“吴中技绝,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镶嵌,赵良璧之治锡,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宜兴罐,以龚舂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锡注,以黄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夫砂罐,砂也;锡注,锡也。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则是砂与锡与价,其轻重正相等焉,岂非怪事!一砂罐,一锡注,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第也。”[1]因锡材有质地软、延展性好、气密性好、易于加工的特点,故明清时期所制锡器品类多,产量大,质量精。

明清时期,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沈存周、陈鸿寿、杨彭年、卢葵生、朱石梅、瞿应绍等人,将锡制紫砂工艺器物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朱石梅,又名朱坚,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石梅,又称石楳、石某、老某,号石父、壶史、石棵坚、某道人,别称铁壶主人、铁壶仙史、虹舫主人。堂号有晋砖室、壹卢、绿荫舫、博雅斋、梦逸斋、铁壶庐等,陈鸿寿(字曼生)、陈甫(字瀛芝)的族兄。朱石梅制锡器,继承明清时期赵良璧、归复初、沈存周等人之技艺,仿效各紫砂式样,制作紫砂文人锡壶,颇具影响。浙江钱塘举人陈文述[2] (1771-1843)在《画林新咏》中注:“山陰朱石梅仿古,以精锡制茗壶刻字其上……易字而画,花卉、人物皆可奏刀。”[3]蒋宝龄[4](1781-1840)之子蒋茞生[5]《墨林今话续编》有:“朱石梅坚,山阴人,工鉴赏,多巧思。砂胎锡壶,为其所创。”

何绍基(1799-1873)在《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六(清同治六年长沙无园刻本)中记述:“崔春泉八十四,侯青甫八十、马菊邨七十九、彭逸湄七十、汤雨生六十七、朱石梅五十五,合画松石芝兰为巨轴,彭雪嵋得之,属题小句于石罅。”根据何绍基完成《东洲草堂诗钞》在1845年,朱石梅时年55岁,及侯云松(青甫)与朱石梅年龄相差25岁推断,朱石梅应生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关于朱石梅的卒年,蒋茞生《墨林今话续编》记述,“(朱石梅)偶写墨梅,亦具苍古之致,尤精铁笔,竹石铜锡,靡不工。今年将七旬,侨居袁浦,纵饮剧谈如少年。每有宴会,非得此翁不乐也。”笔者从2013年嘉德拍卖所见石棵款锡刻梅花纹诗句椭圆形茶叶罐,“傲骨梅无仰面花”器身刻铭及“八大”意味的梅花图案刻工简练,具有质朴和老辣苍劲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其他时期秀雅风格作品,说明属于朱石梅晚年创作的作品。其落款“丙寅”年应是清同治五年(1866),朱石梅时年76岁。据此判断,朱石梅应卒于1866年或之后。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朱石梅生卒时间为1790至1866年或之后。

朱石梅作品及师友

朱石梅制器有锡、紫砂、锡包紫砂器几类。从功能上区分,主要有茶器(壶、杯、盏、罐)、香器(薰、炉),花器(盆)、文具(砚滴)、食器(碗、盆)等类。壶有权、桃、桥、四方、六方、井栏、坡笠、竹节、海棠、双联、刀币、石鼓、覆斗、方钟、石瓢、柱础、掇球等样。杯有方、圆、菱花、海棠、方斗、竹节、爵杯等式。壶身、壶流、壶柄、壶钮使用的材料,常与竹、漆、玉、瓷、椰、木等材质搭配组合。器物落款采用戳印、雕刻等工艺,常见款识有“朱”“坚”“石某”“品泉”“永宝”“汲古”“朱石梅制”“石某作壶”“石楳摹古”、石梅监造”“石梅仿制”等。朱石梅以锡砂为载体,在器物上篆刻梅、兰、竹、松、石、山水、人物、博古等题材,楷、草、隶、篆等书体,作品金石气息浓郁,自具风格。

清代乾、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文学、金石考据之学受到重视。透过风格多样的作品可以看出,朱石梅对古文献及金石学均有较深的研究,除了擅长制砂、刻锡、鉴古,在诗、书、画等方面也堪称名手。他将前人的创作智慧加以吸收转化,注重在传统中创新,所制器物具有独特的造型风格和审美内涵。部分作品的造型、题刻诗句、装饰纹样取自于秦汉时期。另一部分题刻引用古句,也有以古代著名画家作品为本,结合个人意趣,以刀代笔,随性而作。

张廷济(1768-1848)在《清仪阁题跋》中记述:“晋成帝咸康六年,岁在庚子。此砖绍兴会稽山中出土。嘉庆十三年(1808)戊寅八月,余送侄中之邦枢至省城乡试,从吴江朱石梅肆中买得值钱五百,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四月十六日,叔未张廷济。”[6]此外,《清仪阁题跋》还记述:“万岁不败砖文在侧顶,有‘万岁二字。朱石梅所赠,云得自吴兴山中,汉人类致吉祥语,此当是汉甓也。”另记“晋孝武帝泰元九年,岁在甲申。此砖湖州出土。吴江朱石梅售来金石契载是砖云吴兴凌去非鋐葺舍所得,年下缺七字,叔未张廷济”。说明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时,朱石梅已具有一定的鉴古能力,在杭州设肆以售卖晋砖石刻等金石古物为生,精于金石考据之学的张廷济曾为其重要顾客之一。早期阶段,因朱石梅制壶技艺尚未成熟,主要从事无紫砂内胎锡壶的创作。

中青年时期是朱石梅艺术创作的成熟时期。朱石梅结交文人逐渐增多,常与杨彭年、程庭鹭、范芷庵、王素川、祖元昌、程石泉、史宝丰、史致光等鉴赏家、文学艺术家切磋技艺,合作紫砂、锡包紫砂壶及锡器。朱石梅的作品不但在江浙一带文人圈备受推崇,而且还得到京师王公贵族的赞许。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17921841)在《定庵全集》文集补编卷中记述了与朱石梅的交集:龚自珍即将离开江宁时,诗作《清平乐》云:“朱石梅以红梅四季赠行,报谢,即题其画册后。芙蓉老去,没个销魂处。今雨不来来旧雨,心与亭台俱古。青谿一曲盘桓,粥鱼茶板荒寒。多谢画师慰我,红妆打桨同还。”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石某摹古”款紫砂胎包锡雕椰壳嵌玉纽壶(图一),是朱石梅为同乡史致光所制。史致光(1752-1828),原名步云,字青路,号渔村,葆甫,山阴人,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云南大理知府、贵州布政使、福建巡抚、云南总督。该壶高9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12厘米。壶垂腹,平底,环柄,椰壳制壶盖,流及纽镶白玉。紫砂内胎中心钤篆书阳文“石某摹古”(图二)。盖沿、口沿及底包锡,器外镶椰壳,上刻几何纹饰。壶口沿刻“诗瓢酒瓢,不负不挂。花前月前,亦梦亦话。葆甫”(图三)。壶内紫砂胎,底部中心钤篆书阳文“石某摹古”。通过红木壶柄上嵌银丝篆书“铁壶庐制”,证实了朱石梅有堂名铁壶庐、号铁壶仙史的事实。

落有“行有恒堂”“行有恒堂主人制”等款识的器物,常出现在玉、瓷、铜、紫砂等类器物上,为第五代定亲王载铨(1794-1854)定制器物。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石棵摹古”款紫砂柱形方壶,做工精湛,与民间风格器物迥异,应是朱石梅受载铨之托,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定制的一件私用茶器。此外,故宫博物院藏有署款“咸丰壬子冬,行有恒堂主人制”紫砂壶,“壬子”为清咸丰二年(1852)。以上信息说明,在19世纪中期,朱石梅多作紫砂茶器。

申锡(1821-1891),字子贻,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制陶名家,曾和杨彭年、瞿子冶、朱石梅等人合作制壶。《阳羡砂壶图考》赞申锡曰:“考清代阳羡壶艺,蔚为名家者,当推子贻为后劲,此后则有广陵绝响之叹矣。”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石棵铭申锡制紫砂梅花纹秦权式壶,为朱石梅与申锡合作器物。把底部钤楷书阳文“申锡”长方印,壶底钤篆书阳文“茶熟香温”。同款识器物,见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紫砂花浇,底刻“岁在道光甲午谷雨前五日,心轩主人造”。“茶熟香温”应为申锡款印。故宫博物院藏有“史宝丰造”款紫砂蝠寿小方花盆,盆外侧浅米色泥绘影梅亭及印寿字和蝙蝠。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石梅杨彭年款紫砂胎包锡嵌玉桥柱础式壶(图四),高8.4、口径4.5厘米。壶身呈斛形,四角形短直流,上细下粗,镶螭虎状青玉环形把,正方形盖上嵌矩形白玉钮。器身一侧刻“牡丹图”,另一侧刻隶书“微润欲沾,雨前吐尖。己丑小春月,石楳”。紫砂胎底内钤“杨彭年制”阳文篆书印。己丑年为清道光九年(1829)。

近代书画鉴赏家钱镜塘先生(1907-1983)藏有一件朱石梅等人绘《清蔬佳果图》扇面,作品落款:“道光甲辰三月,序伯程子(程庭鹭)携观书画十余种,有范芷庵花果一幀,用笔秀润,芷庵为恽南田入室弟子,所以能妙绝千古,时秀水陶,子锥(陶绍原)盒亦在座,共庆眼福,予遂抚一粉本,石梅朱坚”。此幅作品提到了朱石梅、程庭鹭、陶绍原、范芷庵、恽南田几个关键人物。该作品创作于道光甲辰二十四年,朱石梅时年54岁,观画者程庭鹭47岁,陶绍源30岁。朱石梅曾与程庭鹭、范芷庵合作锡砂壶器物。程庭鹭(1796-1858),清代画家、篆刻家,嘉定(今属上海)诸生。陶绍源(1814-1865),清代画家,浙江嘉兴人。范芷庵又名范述曾,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能作花卉草虫,并书法,俱效恽寿平,主要活动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善制锡包紫砂镶玉壶。

朱石梅的创作风格

经考证,故宫博物院现藏锡质器物,主要有盘、碗、盆、壶、罐等共千余件。所藏宜兴紫砂器物近400件[7]。锡砂壶类器物共计208件。其中,朱石梅款锡砂器物有34件,占故宫现藏锡砂壶器总数的六分之一。故宫博物院所藏锡砂壶类器物中,有200余件文物是通过收购、捐赠、文物局拨交等方式征集入藏的。这其中也包含所藏的归复初、沈存周、朱石梅款锡砂器物。清官旧藏锡砂壶仅见几例,说明普通锡质器物大量用于清代宫廷日常使用。但归复初、沈存周、朱石梅等锡砂嵌玉壶类器物,未被清代宫廷纳入进造办、进献、使用的范围。

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博物院等公立馆藏、民间收藏及拍卖会出现的朱石梅所制器物共约140件,带有纪年款识的作品55件。其中,故宫博物院藏朱石梅器物34件,带有纪年款识的作品14件,无纪年款识的作品20件。

笔者认为,朱石梅的创作风格可概括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清嘉庆十三年(1808),朱石梅18岁时,时在杭州设肆鬻古,以售卖晋砖石刻等金石古物为生,并围绕古物购赠,与张廷济等人多有交集。但尚不知此阶段朱石梅是否具备制锡砂器物之技艺。青年时期的博古经历,对于朱石梅器物制作的创作创新及金石研究水平的提升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戊寅年朱石梅28岁时,已具备制锡器能力,但是否制作锡砂器物还有待考证。

清嘉庆十三年(1808)至道光五年(1825),朱石梅处于青年时期,制壶技艺尚在探索,主要从事无紫砂内胎锡壶的创作。此阶段,朱石梅因家藏晋砖,将堂号定名为“晋砖室”。作品装饰手法主要是借鉴明末清初时期赵良璧、黄元吉、归复初、沈存周等名家的技艺,所制器物锡胎厚重,造型及图案质朴自然,刻工精巧文雅,富金石气。器物刻铭及落款字迹比中、后期作品更为工整,字体以楷书为主。刻诗文引用了宋代苏轼、谢幼贞等词人的名句。

清道光五年(1825)至道光二十年(1840)的中青年时期是朱石梅艺术创作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结交文人逐渐增多,朱石梅常与杨彭年、程庭鹭、范芷庵、王素川、祖元昌、程石泉、史宝丰、史致光、许桩、改琦、石甫(顾文亨)、瞿应绍、申锡、用霖、贝墉等名家合作,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此阶段作品造型多样,工艺考究,富金石气。图案雅致,线条灵动,刻竹石、花鸟、人物、山水纹饰。此外,他吸收借鉴北宋时期文同,明代陈淳、夏太常,清代恽寿平、汪士慎、罗聘等书画名家的作品进行创作。

清道光二十年(1840)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朱石梅的制锡砂技艺更趋成熟,作品笔意沉厚,刀法老到,简中带繁,浑厚华滋,耐人品味。

花甲以后,朱石梅逐渐减少了锡器制作,侧重紫砂器物的制作,并与年少31岁的申锡合作紫砂器物。

朱石梅所制锡器,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古朴温雅,造型与雕刻多有变化,自然天成,别有意趣。他将紫砂优良的特性与锡、玉、木等材质工艺巧妙结合,独辟蹊径,寄物抒情,其作品既是艺术的表达,也是对茶文化与金石文化的感悟与思考。

[1](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寻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陈文述,钱塘入,初名文杰,字谱香,又字隽甫、云伯、英白,后改名文述,别号元龙、退庵、云伯,又号碧城外史、颐道居士、莲可居士等。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在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等。陈文述与陈鸿寿、陈甫等人往来甚密,阮元称之为“武林三陈”或与陈鸿寿“二陈”,或并称“曼云”。

[3]陈文述《画林新咏》,民国四年西冷印社吴氏聚珍版。

[4]蒋宝龄,字霞竹,昭文人,工诗,山水高逸古隽,著有《琴东野屋诗集》。

[5]蒋苣生,字仲篱,善山水,著有《墨林今话续编》,记载自清乾隆中期至道光、咸丰年间的书画家共1286人,大多为蒋氏父子所认识的江浙人士,以随笔形式叙录书画家的仕履、游踪、交往、生活琐事及诗作,咸丰三年(1853)成书,是清中后期史料价值较高的一册绘画史论著作。

[6]张廷济,原名张济,字叔未、汝霖,号未亭、海岳庵门下弟子、眉寿老人等,浙江嘉兴新篁人。清嘉庆三年(1798)解元。工诗词,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鼎彝、碑版及书、画甚多。精于行书和楷书。著《清仪阁题跋》《清仪阁印谱及诗钞》《梅寿堂集》《桂馨堂集》等。

[7]王健华主编:《你应该知道的200件宜兴紫砂》,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参考:北京博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广来阁甄选专场 34期同步拍 
Lot.10 明 铜刻铭文蟠虺纹蝙蝠足凤首龙把盉壶

明 铜刻铭文蟠虺纹蝙蝠足凤首龙把盉壶
明 铜刻铭文蟠虺纹蝙蝠足凤首龙把盉壶

Estimate CNY 30,000 ~ 40,000
Size 高:18.4cm L:18.6cm 重:1593g

Description
铭文:作子子孙孙永宝用

北宋以降,品鉴收藏上古青铜器的风尚逐渐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流行起来,伴随着收藏和赏鉴的不断深入,当时的制铜名家将商周青铜器的样式与这一时期新的制铜技术相结合,制作了一批既具仿古意味,又有时代特点的青铜器作品。明王朝建立后,于宣德三年工部曾命人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并仿造内府所藏名窑的铜器,本品就是其中之一。

此盉平口短颈,平盖微凸,与盖子母口相扣合,盖内与盉内都铸“作子子孙孙永宝用”金文,器盖同铭切合仿古之作,盖中央置一捉环,提梁做龙形,龙首张口露齿,双足扒于肩上,紧咬住凤嘴流之羽冠。盖面饰兽纹。盉体作广肩扁圆腹,肩腹之际一侧置短曲状的凤鸟流,鸟尖喙,肩腹之际与腹部中间各饰一周弦纹将其区分为三层,上层肩部留白;中层即腹上部饰多组对称的交龙纹,交龙展身且相互缠绕,并衬以云雷纹作地纹;下腹部饰变体蕉叶纹,以云雷纹及变形夔龙纹填充,腹下部等距置三飞熊足,飞熊源自汉朝崇尚的道教传统,熊插羽翼,有神仙化的意义,是脱离了俗界的仙界之熊;或暗指吕望,即姜太公,因其号飞熊,古代童子开蒙学课中就有“庄周虚化蝶,吕望兆飞熊”的对韵定式。整器造型鲜活灵动,气宇轩昂,神形兼备,应为宋仿高古青铜典雅之作,颇为难得。北京匡时2015年春季拍卖会 释出一件lot.2415 成交价RMB218,500与本品几无差别,可供查考。

此种扁圆腹、小口有盖、肩腹际有曲喙凤嘴流并带提梁之器,宋以来至清学者都称之为盉,现代多数学者亦多沿用称盉,但容庚氏却认为将此称盉与他盉之着盉名者不类,故改称之为鐎,以别于盉,且识定此类器是温酒器(《商周彝器通考》),今朱凤瀚也支持容氏说称鐎(见《中国青铜器综论》上,第174至17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从器型来看,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期的盉,确与商、西周时期的传统盉器有明显区别,故容氏为有别于盉改称为鐎也不无一定道理,但考虑到1980年江苏吴县何山的同类器上自铭曰:楚叔之孙途为之盉,加以宋以来又都一直称盉,故约定俗成将这类器称盉。

参阅:
1. 北京匡时2015年春季拍卖会 lot.2415 成交价RMB 218,500
2. 中国嘉德2011年春季拍卖会 lot3831 成交价86250

参考: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中贸圣佳25周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浮生——茶香、花道专场
Lot.2041 清道光 “石楳摹古,用霖”款砖方壶

清道光 “石楳摹古,用霖”款砖方壶
清道光 “石楳摹古,用霖”款砖方壶

Starting priceCNY180,000
Estimate CNY 180,000 ~ 220,000

Size 长14.8cm;宽8.8cm;高8.8cm

Description
[把款]用霖 [底款]石楳摹古 [来源]台湾回流 制方器难于圆器,一是成型不易,再则直面较多,稍有瑕疵或变形便极易暴露,在价值上大打折扣。紫砂方器造型变化众多,古有“方非一式”之说。朱坚传世的砂器中仿古器尤为令人惊叹叫绝。这件朱石梅制“用霖”款凸雕隶书砖方壶就是其中一件。此器各附件皆以直线组成,立壁挺直,光洁无瑕,毫无变形之 感。壶形体优美,工艺严谨,气韵生动,造型古朴,技法独特。壶把挺拔有力,整体壶身透露出豪爽、刚劲、正直的阳刚之气;折耳,比例准确,口盖紧密平整,块面挺括,线条利落,气势雄伟。壶身凸雕刻有五凤刻石 (又名鲁孝王刻石)“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十三字隶书,线条挺拔光洁,古意盎然,金石韵味浓厚。壶底钤有“石楳摹古”、壶把“用霖”款识。 朱坚,字石梅,号鹤道人、楳道人等,斋名博雅斋,博雅居等。浙江绍兴人。活跃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以精锡制成茗壶,作砂胎锡壶,为其首创。尤精铁笔,竹、石、铜靡不工。着有《壶史》一书。清蒋茞生《墨林今话续编》:“朱石梅坚,山阴人,工鉴赏,多巧思。沙胎锡壶,是其创制。着有《壶史》一册,嘉、道以来,名士题吟殆遍。”民国壶雅》续(《国学论衡》1934第四期):“朱石梅(坚)以壶锡名于时,间作砂壶,亦殊精雅。” 用霖,清道光前后紫砂艺人,具体生平不详,但从传器来看,此人善制 方器,工艺精湛。

参考:中国嘉德2015秋季拍卖会
御赏——宫廷艺术精品
Lot.2510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钟壶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钟壶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钟壶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钟壶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钟壶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钟壶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钟壶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钟壶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钟壶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钟壶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钟壶

Estimate CNY 450,000 ~ 500,000

Size 宽13.5 cm.

Description
清中期年间,紫砂陶艺因文人墨客的参与,朱石梅、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乔重禧、郭频伽等金石书画家在紫砂壶上的书画创作,诗文铭刻,给原是实用性工艺品的茶具,增添了几分文化内涵,其流风遗绪影响了晚清的紫砂风气,兴起了一段“文人壶”的风潮。此壶以段泥作胎,取型于曼生十八式的方钟壶式,壶呈高四方,似如覆斗方上。流、钮、把皆饰方形,方鋬作曲折垂耳状与弯流呈相映。壶底钤有“石楳摹古”,把下钤有一印款“用霖”。壶身一面为《效父簋》印花金文“休王易效父口三,用乍厥宝尊彝五八六。”,其释文解读为“休王者,康王也。白川静说可从。易者,赐也。金问中赐字多作易,从贝之赐字乃晚出。效父者,人名。父字又可通甫,男子美称。金文中作字多作乍,制作之意。作氏作厥,其意皆厥也。《说文解字》中从上氏下十的此字,解说为木本,从氏,大于末,读若厥。作指示代词。宝尊彝者,宝贵、尊贵之彝器也。”。此面以木板雕模压制而成,金石意趣十足。相类的方钟壶见于台湾黄正雄先生的收藏。此壶传承有序,为近现代书画大家唐云的旧藏《大石斋》。朱坚,清代嘉庆、道光间(1796-1850)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石梅,一作石楳,又作石眉、石某。工鉴赏,多巧思。善制砂壶,于壶上作画题咏,所作文韵十足,为文人壶一脉,并以精锡制成茗壶,砂胎锡壶是其创制,与清初锡壶大家沈存周齐名。着有《壶史》,嘉、道以来名士题咏殆遍。能画,善墨梅,亦具苍古之致,兼长人物花卉。篆、隶、行、楷,均劲逸有风致。尤精铁笔,竹、石、铜、锡靡不工,卒年七十余。《墨林今话续编》、《广印人传》。

参考:清代朱石梅紫砂锡壶赏
■湖南长沙 张晓笛

图1 清晚期朱坚刻梅题诗锡壶
图1 清晚期朱坚刻梅题诗锡壶
图2 清代石楳款锡壶
图2 清代石楳款锡壶
图3 紫砂胎包锡础方壶
图3 紫砂胎包锡础方壶
图4 清朱石梅制锡壶
图4 清朱石梅制锡壶
图5 朱石梅紫砂胎包锡壶
图5 朱石梅紫砂胎包锡壶

流行于清中期的紫砂锡壶,以其精良的制作、独特的文人气息、稀少的存世量,受到了收藏家的追捧,其中不乏收藏大家。从清代开始,就有王室、达官量身定制。其中清嘉庆、道光年间著名的紫砂名家朱石梅,其所制紫砂锡壶由于锡求上佳、工求精绝,故多被珍藏于博物馆,也有散落于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手中。

朱石梅(生卒年份待考),字石梅、石眉、石楳,原名朱坚,浙江绍兴人。他善画墨梅、人物、花卉,篆、隶、行、楷书亦劲逸风致,尤精铁笔,竹、石、铜靡不工。其创制了紫砂胎锡包壶,并著《壶史》一书。因传世的紫砂锡壶,钮、把和壶的嘴用三颗玉镶制,所以这种茶壶既称锡包壶,又称“三颗玉”。《画林新咏》作者陈文述赞朱石梅壶云“仿佛宣和博古图,昆刀珍重切云腴。盛名甘让朱公叔,茶谱何劳比曼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把朱石梅的紫砂锡壶。其一为朱坚刻梅题诗锡壶(图1),通高8、通长17、口长6.4、宽3.8厘米。壶方体,敛口,鼓腹,平底,三角形足,长方形盖,玉顶,木柄。腹壁一面刻梅花图,旁书“暗香浮动。朱坚写。”相对的另一面刻“雨前雨后春已妍,此中自有氤氲天,我欲贮以中泠泉。石楳。”木柄嵌银丝,篆书“石楳制”。壶内底刻篆书“永宝”二字。其二为石楳款锡壶(图2),高9.4、口径5厘米,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吴仲超先生捐献。

南京市博物馆也藏有一件朱石梅的紫砂胎包锡础方壶(图3)。其通高8.4、口沿边长4.5、底边长5.9厘米,呈斛形。青玉螭虎状柄,盖正方,上嵌矩形白玉钮,壶身一面刻牡丹图,另一面隶书铭“微润欲沾、雨前吐尖”。款字为“己丑小春月 石梅”。锡黑灰色,内紫砂胎,内底钤阳文篆书印“杨彭年制”。此壶制于清道光九年(1829),1972年出土于南京市栖霞张化村,出土时见有一座清咸丰元年墓志。

而坐落于西湖之畔的唐云艺术馆,收藏有一把朱石梅制锡壶(图4),似乎在与苏东坡对吟“提锡壶,游西湖”。此壶口径4.8、底径9.1、高8厘米。壶身一面刻有书法“蟹眼沸,鱼眼浮,用汲古,泉仰流。石楳制。”另一面绘有一枝梅花,并题有“一瓯春雪”四字,落款为“埜隺”。在壶柄上,又有“铁壶庐制”四字。这把锡壶,朱石梅显然在设计上体现了清代文人特有的一种审美风格。壶上的铭文“蟹眼”“鱼眼”,出自于唐朝陆羽的《茶经》,描述了水沸腾的样子。苏东坡有《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故用《茶经》的典故刻在茶壶上再合适不过。另一侧的梅花和“一瓯春雪”四字,又暗含当时文人用雪水饮茶的风俗。《红楼梦》中就描述说,妙玉收集梅花上的雪,共一瓯,埋在地里,舍不得吃,在宝玉来庵里做客的时候才拿出来泡茶待客。而锡壶的底部,是仿汉代瓦当的样式,这也符合乾道文人好金石的特点。

无锡博物院藏有一把朱石梅紫砂胎包锡壶(图5),壶面刻有“品泉竹里,一瓯一吟,如忘年友。中顶之茶,用惟一两,以此自随,权之不爽。石梅作。”苏州市博物馆也藏有一把“石梅款紫砂胆刻锡壶”。香港茶具文物馆罗桂祥先生生前则珍藏有一把“包锡砂胎方斗壶”,上刻“太白一斗,郑谷半瓯,阑干夜挂,秋风小楼。”另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件“朱坚梅花诗句锡壶”,可为朱石梅全锡壶(无砂胎)的代表作。其圆形短颈鼓胸,扁平短嘴,嘴镶小铜片。墨绿色玉盖钮,青白玉柄。盖有一篆文“石某”小长方印。壶身刻梅花图,另一面刻诗“冰作肌肤玉作神,一枝消受十分春。瑶台若问三生事,如此风姿有几人。”款署“石楳”及长方印“朱坚”。底刻楷书两行为“嘉庆庚辰竹林居士藏”。此壶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竹林居士”特请朱坚特制。

参考:故宫博物院
【宜兴窑石楳款紫砂胎镶玉槟榔木壶】

石楳款紫砂胎镶玉槟榔木壶
石楳款紫砂胎镶玉槟榔木壶
石楳款紫砂胎镶玉槟榔木壶
石楳款紫砂胎镶玉槟榔木壶
石楳款紫砂胎镶玉槟榔木壶
石楳款紫砂胎镶玉槟榔木壶

宜兴窑石楳款紫砂胎镶玉槟榔木壶,清道光,高9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12厘米。

壶垂腹,环柄,短流,平底。平盖,圆钮。紫砂内胎,盖面、外腹、柄皆镶槟榔木,上刻几何纹饰。盖沿、口沿及底包一层银灰色锡皮。流、钮镶玉。口沿锡皮上有铭文:“诗瓢酒瓢,不负不挂,花前月前,亦梦亦话。” 外底中心钤篆书“石某摹古”四字印章款。“某”字通“楳”。

在同一件壶上使用玉、槟榔木、锡皮三种材料装饰,工艺复杂,费工费时。

石楳即朱坚,字石楳,清中后期制壶名家。擅长金石书画,精于鉴赏,所作“砂胎色壶”将紫砂与锡、玉、木等材质相结合制壶,为紫砂工艺另辟蹊径,受到人们的喜爱。

撰稿人:高晓然
关键词: 宜兴 宜兴窑 几何纹 朱坚

参考:保利华谊(上海)首拍
文心和颐·中国紫砂艺术专场精品
清中期-朱石梅刻楊彭年製 紫砂梅花詩文壺
Mid Qing Dynasty, 18th Century
An Yixing Stoneware ‘Imperial Landscape And Poems’ Teapot And Cover
銘文:香裏琴橫。石楳。杯裏紫芽香代酒,琴中綠水可留賓。石楳持贈,竹泉六兄清玩。底款:楊彭年製

清中期-朱石梅刻楊彭年製 紫砂梅花詩文壺
清中期-朱石梅刻楊彭年製 紫砂梅花詩文壺
清中期-朱石梅刻楊彭年製 紫砂梅花詩文壺
清中期-朱石梅刻楊彭年製 紫砂梅花詩文壺
清中期-朱石梅刻楊彭年製 紫砂梅花詩文壺
清中期-朱石梅刻楊彭年製 紫砂梅花詩文壺
清中期-朱石梅刻楊彭年製 紫砂梅花詩文壺
清中期-朱石梅刻楊彭年製 紫砂梅花詩文壺

RMB 800,000 – 1,200,000

寬:14.8cm 高: 10.5cm

此件是朱石梅楊彭年合製器,圓筒身,前有三彎流,後有耳狀把,底部圈足。壺蓋平,鑲嵌進壺身,上置半環鈕。鈕的兩端以繩紋圓環相套,靜中有動。壺身一面以刀代筆,將朱石梅所繪老梅幾株鐫刻其上。枝幹從左下方向右上生長,至末梢之處,回轉向左邊,構成視覺上的均衡。梅花大小不等,姿態多樣,分佈其中,各盡其妙。雖無筆墨點染皴擦,卻深得風骨灌入精神,聚散之間層次錯落,舒展曲折渾若天成。畫面左邊,楷書寫“香裏琴橫”,落款“石楳”。壺身另一側,刻“杯裏紫芽香代酒,琴中綠水可留賓。”落款“石楳持贈,竹泉六兄清玩。”可知此件當時朱、楊二人合製贈與友人之物。

朱石梅,字石梅、石楳、石某,原名朱堅,是清代中期嘉慶、道光年間一位著名的紫砂名家。他善畫墨梅、人物、花卉,篆、隸、行、楷均勁逸風致,尤精鐵筆,竹、石、銅靡不工。他創製了紫砂胎錫質壺,並著《壺史》一書。傳世的紫砂胎錫包壺,鈕、把和壺的嘴用三顆玉鑲製,此種茶壺稱錫包壺,又稱“三顆玉”。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生卒不詳,清乾隆至嘉慶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荊溪人,一說浙江桐鄉人,弟寶年、妹鳳年,均為當時製壺名藝人,善於配泥,所製茗壺,玉色晶瑩,氣韻溫雅,渾樸玲瓏,具天然之趣,藝林視為珍品。

傳世的朱石梅楊彭年合作器,多見錫包壺。錫包壺與曼生壺一樣,主要由文人雅士在壺上表現詩詞書畫,所不同的是鐫刻在紫砂胎外的錫上。朱石梅直接刻紫砂壺的作品相對較少,南京博物院收藏有申錫、朱石梅合製刻梅花紫砂鐘形壺,外形好似一口鐘,壺身一面刻梅花,另一面刻詩文“玉花一木,瑤草兩莖。玩之忘世,餐之長生。”落款“石梅”,印章與題銘、字體爽勁,刀法頗具筆意。另外,故宮博物院藏有“石楳摹古”款長方形壺,上海博物館藏有底款為“道光十有九年朱石楳監造”石瓢壺,這些壺形都極為簡潔,壺身留出大量空間,用以書畫銘刻。一面為書法,一面為繪畫,底部是製器者印款,這也成為朱氏器物的一大特徵。

其銘文中所贈之人:“竹泉”為,趙炳言,趙炳言(生卒年未詳),字竹泉,歸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進士,授主事。後補山西司,充任湖北副考官。曆官山西司員外郎、郎中等職。此壺亦可見證朱石楳與文人間的諸多唱和交往。

参考: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一丈房”——海外淘砂 2013-12-04
6011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凸雕篆书四方壶

6011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凸雕篆书四方壶
6011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凸雕篆书四方壶

尺  寸:高12.9cm
估  价: 800,000-1,200,000
成 交 价: RMB 1,207,500

款识:“石某慕古”、“用霖”款
备注:唐云旧藏

朱坚,字石梅,号鹤道人、楳道人等,斋名博雅斋,博雅居等。浙江绍兴人。活跃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以精锡制成茗壶,作砂胎锡壶,为其首创。尤精铁笔,竹、石、铜靡不工。著有《壶史》一书。清蒋茞生《墨林今话续编》:“朱石梅坚,山阴人,工鉴赏,多巧思。沙胎锡壶,是其创制。著有《壶史》一册,嘉、道以来,名士题吟殆遍。”民国壶雅》续(《国学论衡》1934第四期):“朱石梅(坚)以壶锡名于时,间作砂壶,亦殊精雅。”

壶身为效父簋铭文:“休王易效父□三,用乍氏宝尊彝五六八 。”

《效父簋》(西周)概说。依《怀米山房吉金图》中的解说,此器高四寸八分,口六寸一分,足五寸,深三寸六分,重一百两,镂款腹底。此器阔口无盖,两耳上部饰牺首状,下部饰鸟尾状,腹中外部饰饕餮纹,底部外围饰凤纹。铭文解释:休王者,康王也。白川静说可从。易者,赐也。金问中赐字多作易,从贝之赐字乃晚出。效父者,人名。父字又可通甫,男子美称。金文中作字多作乍,制作之意。作氏作厥,其意皆厥也。《说文解字》中从上氏下十的此字,解说为木本,从氏,大于末,读若厥。作指示代词。宝尊彝者,宝贵、尊贵之彝器也。

朱坚传世的砂器中仿古器尤为令人惊叹叫绝。这件朱石梅制用琳款凸雕篆书四方壶就是其中一件。这件壶传承有序,乃大收藏家唐云先生旧藏。紫砂方器造型变化众多,古有“方非一式”之说。壶形体优美,工艺严谨,气韵生动,造型古朴,技法独特。壶把挺拔有力,整体壶身透露出豪爽、刚劲、正直的阳刚之气;折耳,比例准确,口盖紧密平整,块面挺括,线条利落,气势雄伟。壶身凸雕刻有西周金文一则,线条挺拔光洁,古意盎然,金石韵味浓厚。壶底吟有“石楳摹古”、壶把“用霖”款识。

朱石梅无论在造型、材质和铭文上都有着极高的水平。传世仿古砂器摹古与创新俱备,尤其是砂器上的装饰铭文为紫砂增添了更多的传统韵味。另外,朱氏可谓历代壶家中最重视细节设计的一位,特别是对壶的流、柄、把和盖钮的选料和组合花尽心思,是一位“多巧思,显妙工”的文人艺术家,这件四方壶对研究朱氏的艺术成就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西泠印社2011年秋季拍卖会
文房清玩•古玩杂件专场(11秋拍)
1903 清·杨彭年制朱石楳刻三镶锡包壶
QING DYNASTY A TIN POT MADE BY YANG PENGNIAN AND CARVED BY ZHU SHIMEI

1903 清·杨彭年制朱石楳刻三镶锡包壶
1903 清·杨彭年制朱石楳刻三镶锡包壶

估价RMB: 50,000-60,000
成交价RMB: 74,750(含佣金)

柄、锥流,大平底。流、柄、盖钮分别嵌作和田白玉。壶身一侧划刻诗文佳句,另一面刻绘傲雪寒梅。整器制作规整,细节处理上有些许变化,壶内腹底部作凸起状方形印戳“杨彭年制”。“锡包壶”制作工艺繁复考究,需经紫砂制胎、包锡工艺、玉匠镶嵌等多道工艺配合完成。与一般紫砂壶相比,锡包壶主要是由文人参与,其壶上面诗词、刻字都是代表文人的个性创作,更显其品位,尤其是镶玉的处理,尽显高雅。从紫砂壶的特性而言,锡包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盖既不夺香”。

此壶经岁月自然氧化,皮壳滑润坚厚,苍古之味尤现,堪称极佳之文房赏壶。
高:9.4cm 长:15.5cm

作者简介:
杨彭年【清】,字二泉,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他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瞿应绍、朱坚、邓奎、郭麟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朱石梅【清】,字石梅、石眉、石某,原名朱坚,是嘉庆至道光年间著名的紫砂名家。他善画墨梅、人物、花卉,篆、隶、行、楷均劲逸风致,尤精铁笔,竹、石、铜靡不工。首创砂胎锡壶工艺,着有《壶史》。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