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 洋彩/珐琅彩描金勾蓮紋象耳銜環瓶/珐琅彩锦地描金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清雍正 琺瑯彩錦地描金勾蓮紋象耳銜環瓶

Description

清雍正
洋彩/琺瑯彩錦地描金勾蓮紋象耳銜環瓶
洋彩/珐琅彩锦地描金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参考:故宫博物院
陶瓷 故00154496
清乾隆 珐琅彩双环瓶

清乾隆 珐琅彩双环瓶
清乾隆 珐琅彩双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蓝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口径:5.6cm  高:15.8cm  底径:6.5cm  瓶敞口,短颈,溜肩,鼓腹,肩部两侧对称置鎏金象耳衔环铺首,圈足,器口沿描金,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施蓝釉为地,上绘各色珐琅彩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足外壁施黄釉,绘珐琅彩如意头纹,足内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比较 新仿 乾隆款蓝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蓝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蓝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蓝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蓝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蓝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蓝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蓝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蓝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蓝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墨彩锦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口径:5.5cm  高:15cm  底径:6.2cm  

敞口,短颈,溜肩,鼓腹,肩部两侧对称置鎏金象耳衔环铺首,圈足,器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墨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足内署蓝料“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比较 新仿  乾隆款墨彩锦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墨彩锦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墨彩锦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墨彩锦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墨彩锦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墨彩锦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墨彩锦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 新仿  乾隆款墨彩锦地珐琅彩勾莲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新仿
宁封窑手绘仿古花瓶景德镇陶瓷瓶花瓶摆件客厅花卉纹象耳衔环瓶

新仿 宁封窑手绘仿古花瓶景德镇陶瓷瓶花瓶摆件客厅花卉纹象耳衔环瓶
新仿
宁封窑手绘仿古花瓶景德镇陶瓷瓶花瓶摆件客厅花卉纹象耳衔环瓶
新仿 宁封窑手绘仿古花瓶景德镇陶瓷瓶花瓶摆件客厅花卉纹象耳衔环瓶
新仿
宁封窑手绘仿古花瓶景德镇陶瓷瓶花瓶摆件客厅花卉纹象耳衔环瓶
新仿 宁封窑手绘仿古花瓶景德镇陶瓷瓶花瓶摆件客厅花卉纹象耳衔环瓶
新仿
宁封窑手绘仿古花瓶景德镇陶瓷瓶花瓶摆件客厅花卉纹象耳衔环瓶

产品参数:

材质: 陶瓷
风格: 新中式
产地: 中国大陆
省份: 江西省
地市: 景德镇市
颜色分类: 仿清乾隆 珐琅彩锦地描金花卉纹象耳衔环瓶 仿清乾隆 珐琅彩锦地描金花卉纹象耳衔环瓶(直播间专享)
花器种类: 台面花瓶
组合形式: 礼盒装
货号: 仿清乾隆 珐琅彩锦地描金花卉纹象耳衔环瓶

比较:新仿
景德镇花瓶 仿清康熙手绘珐琅彩鎏金花卉纹象耳镶环瓶

产品参数:

材质: 陶瓷
尺码: 大号 小号 中号
风格: 复古怀旧
产地: 中国大陆
省份: 江西省
地市: 景德镇市
颜色分类: 环象耳衔环瓶
花器种类: 台面花瓶
组合形式: 礼盒装
货号: 环象耳瓶

新仿 景德镇花瓶 仿清康熙手绘珐琅彩鎏金花卉纹象耳镶环瓶
新仿
景德镇花瓶 仿清康熙手绘珐琅彩鎏金花卉纹象耳镶环瓶
新仿 景德镇花瓶 仿清康熙手绘珐琅彩鎏金花卉纹象耳镶环瓶
新仿
景德镇花瓶 仿清康熙手绘珐琅彩鎏金花卉纹象耳镶环瓶
新仿 景德镇花瓶 仿清康熙手绘珐琅彩鎏金花卉纹象耳镶环瓶
新仿
景德镇花瓶 仿清康熙手绘珐琅彩鎏金花卉纹象耳镶环瓶
新仿 景德镇花瓶 仿清康熙手绘珐琅彩鎏金花卉纹象耳镶环瓶
新仿
景德镇花瓶 仿清康熙手绘珐琅彩鎏金花卉纹象耳镶环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2017-03-04 18:51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比较 断为新仿:乾隆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

珍贵的珐琅彩瓷为皇帝”内廷秘玩”,民间不得所见。因为烧制不易和太过珍贵,且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皇宫烧制,仅供给宫廷之内皇室贵戚使用,部分才会赏赐给有功大臣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现在珐琅彩瓷器大部分为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所收藏,数量甚少。

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其器形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部分赏瓶赐于功臣后,将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

珐琅彩描金花草纹象耳赏瓶为乾隆八年所烧,造型比例均匀,胎质幼洁。外壁通体精绘金彩锦纹为地,其上再绘花草纹、变形宝相花。瓶口有金圈一道,腹部多道描金环为饰。由上而下的宝相花突出更苗条之视觉效果;瓶底饰以莲辨纹一圈,有包容结实各种纹饰之效,令整体更为完美,处处皆见匠心。

肩部两侧各饰鎏金象首衔环辅首,其下套活环。象面饱满憨厚,长鼻弯卷,象征“太平盛世、四方祥顺”之兆。运用于赏瓶上,张力倍增。加之又有表达和谐天人,齐家治国的愿望,引领全器精神,气韵皆足,大器之作。

圈足修整极为细致,圆润似玉,可鉴胎骨之精良。足底白胎内施昂贵之松绿釉,釉色莹润坚致,开片自然; 中间施白釉蓝料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瓶亳无瑕疵,可想而知其绘画及工艺之耗工,回炉翻烧之耗时,淘汰次品之多,方始得这一极品。

珐琅彩瓷:官窑中的官窑
《中国美术报》第52期 艺术财富

珐琅彩瓷三十年升值记
2017-02-04 16:15□ 杜卡

从2006到2015这十年,分别来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3只珐琅彩小碗,陆续在拍场上缔造了三次传奇。这3只还没有巴掌大的碗(直径都在10厘米左右),一个比一个价值连城,成交总额超过3亿港元。以致清三代的珐琅彩瓷器一出现,就令人联想到“恨天高”的价格。如此天价并非一日造就,其背后的支撑力来自华人藏家对其三十年的钟情与厚爱。

珐琅彩瓷三十年升值记
珐琅彩瓷三十年升值记

20世纪80年代:赶超百万

“三四十年前,1750至1850年间的御制瓷器在收藏界籍籍无名,与现时艺术市场对三朝御瓷的热忱大相径庭。”苏富比资深专家朱汤生说。在高端的中国古董瓷器市场里,以西方买家为主流的格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而他们似乎更为欣赏简约素雅的单色釉和青花瓷。近年来,华人收藏家特别是内地新晋买家成为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在全球市场内的主流势力,他们对纹样繁复、色彩艳丽的清三代皇家珐琅彩甚为青睐。这也连带提升了洋彩和粉彩的价格。

珐琅彩瓷的拍卖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随着内地的迅猛发展,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后,珐琅彩的拍卖成交价格也迅速上升,其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整个80年代,中国艺术品在香港的拍卖仅是处在一个起始阶段,上拍数量和成交价格都不高。有据可查的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珐琅彩瓷寥寥。最著名的是1985年5月21日在香港苏富比成交的乾隆珐琅彩花鸟纹题诗碗,当时估价70万至100万港元,最终以110万港元被大古董商张宗宪竞得。这只碗的拍卖拉开了清代珐琅彩瓷高价成交的序幕,为此后珐琅彩屡创天价奠定了市场基础。21年后的2006年11月,当这只定名为“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的珐琅彩小碗出现在香港佳士得的二十周年拍场上时,被张宗宪的妹妹、香港富商张永珍以超过1.5亿港元竞得,21年时间增值了130余倍。

20世纪90年代:闯关千万

这一时期在香港拍卖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珐琅彩瓷大约6件。较之80年代,其成交价格明显上升,甚至超过千万港元。1997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清乾隆珐琅彩花鸟纹题诗图胆瓶以992万港元卖出,惊艳全场。接下来,1998年秋拍,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分别成交了3件康熙和雍正年间的珐琅彩瓷。香港苏富比上拍的康熙珐琅彩胭脂红地牡丹纹碗以717万港元售出,另一件是雍正时期的一对珐琅彩胭脂红地梅花图小杯,以486万港元易手。香港佳士得呈现的清康熙黄地珐琅彩荷花纹酒杯则取得662万港元的佳绩。

1999年,香港佳士得春拍的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以1784万港元被香港藏家庄绍绥竞得,成为90年代香港拍卖珐琅彩瓷的最高价。小杯直径仅6.4厘米,杯外侧一面以深浅绿色绘数株绿竹,以浓淡的珐琅红彩料绘三朵月季花,清新秀丽。空白处题诗“数枝荣艳足,长占四时春”,诗末押“翔采”闲章,卧足内落“雍正年制”蓝料款。此杯原为香港藏家徐展堂收藏,最早为美国藏家收藏,1971年曾由伦敦苏富比拍出。

【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 2016年成交价2242.5万元
【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 2016年成交价2242.5万元

新千年前十载:突破亿元

2000年之后,特别是2005年之后,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2005年至今,中国瓷器拍卖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随着内地经济的持续增长,海外收藏的历代瓷器精品开始大量回流。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天价官窑名品在内地市场逐年增多。

与此同时,亿元纪录也在香港诞生了。2005年香港苏富比推出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就飙升至1.15亿港元成交。此瓶高16.5厘米,主题纹饰及绘画风格与1997年香港苏富比成交的乾隆珐琅彩花鸟纹题诗图胆瓶相似,皆为花卉雉鸡图,应是乾隆帝亲自参与设计烧制而成的。此双耳瓶1975年首次现身于伦敦佳士得春拍时,以1.6万英镑被香港藏家竞得。2005年秋拍再次现身香港苏富比时,以8500万港元起拍,后被香港大古董商翟建民代内地藏家以1.1548亿港元竞得。

2006年香港佳士得20周年秋拍,又适逢张宗宪八十大寿,于是特隆重呈献了“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专场,引来众多买家的激烈竞投,可谓给这个原本已经比较蓬勃的板块注入了更多信心和活力。这次推出的珍贵宫廷御制瓷器专场总成交额逾2.8亿元人民币。那件由张永珍以超过1.5亿港元购得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正在其中,创下了当时清代珐琅彩瓷拍场最高价。这只碗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当今世上仅存一对,另一只现收藏在伦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内。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 2006年成交价1.5亿元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 2006年成交价1.5亿元

2010 年至今:保持高位

自从那件1.5亿港元的杏林春燕图盌拍出之后,拍场上一度没有出现类似重磅的珐琅彩瓷。直到2010年一对戴润斋珍藏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点亮大家的双眸。其中一件品相完美,现场竞投气氛更激烈紧凑,经过31口叫价,最终以1.4亿港元成交。另一件,由于瓶身有裂痕,成交价为3202万港元。

【清】 乾隆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 2010年成交价1.4亿港元
【清】 乾隆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 2010年成交价1.4亿港元

2011年,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在春天以2亿港元售出,再次轰动业界。这只胆瓶正是“玫茵堂”在1997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 992 万港元购得的那件清乾隆珐琅彩画鸟纹题诗图胆瓶。15年过去了,珐琅彩瓷成为极受瞩目的焦点。在预展中,这胆瓶就已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8亿港元的估价,把近年拍卖的所有天价瓷器远远甩在了后面。虽然超高估价未能让其在拍卖现场成交,但是拍后迅速以私人洽购的形式卖出2亿港元,令人长舒一口气。

【清】 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2005年成交价1.15亿港元
【清】 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2005年成交价1.15亿港元

“古月轩”胆瓶易主后两年,张永珍雅藏的清康熙御制珐琅彩图碗,2013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上以7404万港元由翟建民投得,刷新清康熙瓷器拍卖纪录。该碗曾亮相于1983年香港苏富比十周年拍卖,当时成交价为 52.8 万港元,被张宗宪购得。1999年后,张宗宪在香港佳士得举办珍藏瓷器专场,妹妹张永珍就在拍场上果决地以1212万港元买下了这只康熙珐琅彩碗。

堪称盛世华彩的珐琅彩瓷,由于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及高贵的“皇家血统”,清代以来就一直是瓷器藏家的梦寐以求之物,可谓“官窑中的官窑”。精湛的工艺、绝美的纹饰、极其稀少的市场流通数量,决定了珐琅彩一现身拍场就意味着高价的产生。珐琅彩的“升值记”还在持续上演,未来更多的惊艳表现,还需拭目以待。■

清代珐琅彩瓷赏鉴要略
□ 王建伟

【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
【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

珐琅彩瓷器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帝授意,将从欧洲传入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雍乾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

珐琅彩瓷是由景德镇“御窑厂”供烧素胎、白地,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内完成。按装饰工艺不同,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画珐琅又可分为铜胎、料胎和瓷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一般又称为“珐琅彩瓷”,简称“珐琅彩”。

珐琅彩瓷另有一别名:“古月轩”。但目前在康雍乾各朝的珐琅彩瓷上从未发现有署此款者,仅有个别晚清玻璃胎画珐琅器物署此款,据此推测,很可能是晚清时期宫中所藏署“古月轩”款的玻璃胎画珐琅流散出宫后,被古董商看到,误认为瓷胎画珐琅上亦应署此款,遂以“古月轩”名之。

珐琅彩瓷器的主要特征

1.珐琅彩瓷胎、釉、造型。珐琅彩瓷器的胎、釉在用料上和其他官窑瓷器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制作上略有差别。它的主要特点是:釉质极细,釉色极白,器物的胎壁较官窑精品略薄,器形极规整。而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因处于初创时期,质量略差。

珐琅彩瓷器大器稀少,小件居多,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康熙时期珐琅彩瓷造型有执壶、提梁壶、盖碗、盖盅等,还有一种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器,现绝大多数都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当时称作“宜兴胎画珐琅”。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物造型有瓶、碗、盘、碟、盅等,均隽秀典雅,胎体轻薄,有的达到半脱胎的程度。乾隆时期的品种最多,形式趋于多样化。

【清】乾隆珐琅彩白地婴戏纹双连瓶
【清】乾隆珐琅彩白地婴戏纹双连瓶

珐琅彩瓷器造型多与当时官窑瓷器造型雷同,在鉴别时,要研究它本身的对比变化,以珐琅彩瓷器本身的碗型来看,康熙时期碗型一般腹部较丰满,乾隆时期碗腹部偏内收。

2.珐琅彩瓷器的彩质、彩色和绘画。彩质、彩色和绘画是鉴别珐琅彩瓷器的最主要部分。珐琅彩是用珐琅质加樟脑油调和而成的一种彩料,因其质似料故称“料彩”。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一般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圈足内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淡黄、深蓝、胭脂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钩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当时珐琅彩瓷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釉面会出现细小的裂纹。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中,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的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后再烧制而成的。

从传世品看,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除了少数如康熙朝珐琅彩瓷器那样以色地装饰外,大多是在洁白如雪的釉面上直接彩绘,一改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上只绘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局面,大量出现描绘院画风格的花鸟、花卉、竹石、山水等图案,画面空白处题以书法极精、内容文雅的相应诗句,而且诗文的引首都有一方朱文闲章,句末则有两方皆朱文或两方上为白文下为朱文的闲章,致使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真正成为制瓷工艺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清】雍正珐琅彩雏鸡牡丹纹碗
【清】雍正珐琅彩雏鸡牡丹纹碗
【清】雍正珐琅彩雏鸡牡丹纹碗
【清】雍正珐琅彩雏鸡牡丹纹碗

乾隆时期以珐琅料装饰的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很丰富,瓷胎画珐琅瓷器上的装饰题材主要是山水、花卉、花鸟图等,瓷胎洋彩瓷器上的装饰题材则多见中国或西洋人物,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洋花图案。特别是新增的各种色地、色地开光、色地轧道珐琅彩瓷器,图案繁缛,不留空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清】 乾隆珐琅彩锦地描金花卉纹象耳瓶
【清】 乾隆珐琅彩锦地描金花卉纹象耳瓶

3.珐琅彩瓷器的款识。珐琅彩瓷器的纪年款识性质和一般官窑纪年款识一样,都不单纯是为了纪年和装饰美观,而是御用的一种标记。

康熙早期,珐琅彩瓷是没有款识标记的,到了康熙四十年之后,出产的才有款识标记,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胭脂红色或深蓝色图章式堆料款,款外套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器外底所署款识,一般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黄色堆料款,外围双线方框。宜兴胎画珐琅器上用黄色珐琅料写款,当是因为黄色可与褐色地形成鲜明对比的缘故,而若以褐色地衬托红或蓝色料款则不够鲜明醒目。

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的外底均署年款,以蓝料彩“雍正年制”四字双行宋錾体印章式款最为多见,款外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极其规整,很像用刻好的图章戳印而成。也有少数器物署上述同式款,但无边栏。雍正珐琅彩瓷器也有署青花款者,所见有“雍正御制”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圆圈。青花款只能在施釉前书写在瓷胎上。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雍正蓝地珐琅彩花卉纹“万寿长春”浅碗,口径11.7厘米,四字分别题写于外壁四个花朵的中心,外底青花双方栏内署“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款。

【清】雍正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纹瓶
【清】雍正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纹瓶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的款识都统一用蓝料书写“乾隆年制”四字款,有三种写法。一是继承上述雍正第三种书写传统,这种款识是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最流行的一种款识。二是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中,有一种高足杯的四字楷书款,是按照“乾隆通宝”制钱的排列形式,上乾下隆左年右制书写在足内边沿,故称之为“金钱款”,这种款识所见不多。三是在双线方栏内用铁线篆(小篆)书写的两行款识,因为很多像方印章,故称为“图章款”。这种款识大多书写在特殊繁密的“锦灰堆”开光绘画的瓶类底部。这种铁线篆款识当为珐琅彩瓷器发展的最后一种款识。

后仿珐琅彩瓷的特征

珍贵的珐琅彩瓷器在清廷的统治下一直深居宫苑,密不示人。直至民国,随着故宫开始对外开放,珐琅彩瓷逐渐被世人所熟知,其仿品也开始相继出现。珐琅彩瓷民国仿品数量虽少,但质量却精,完全可以迷惑一大批未曾接触过真品的爱好者,目前在市场中流通和炒作的也多为民国仿品,这些仿品有些是“旧胎新彩”。旧胎新彩的仿品也称“旧胎后挂彩”,制作时选胎非常严格,是利用未经绘烧过的雍正或乾隆珐琅彩瓷器素胎仿绘的,这种仿品很少,也最易乱真。

此类仿品多数比真品画得还细,从画风上找不出任何破绽,只是造型上多有改变,或者比真品略显笨拙、或比真品偏小,在旧藏珐琅彩瓷中找不到同样的造型,此类仿品完全是烧制者凭想象烧制而成。但也有与真品完全相同的,如故宫陶瓷资料中就有仿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碗、仿雍正珐琅彩白地梅花碗、仿乾隆白地珐琅彩天竹花卉瓶等十几种精致的民国仿品,这批仿品水平极高,其造型、彩绘几乎与真品无异,如果没有见过真品,将两者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是很难判断真假的。

色彩和绘画是珐琅彩瓷辨伪的关键,此类仿品所使用的珐琅彩料都是经过精心调制,绘画彩染也是按真品照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百年后真伪相聚,其用料和技术的差异(由于素胎往往保存不当,挂釉绘彩烧制后,仔细观察有些釉面局部会出现一些细微的黑色麻点现象,俗称“黑痱子”),色彩及绘染的差异(如会发现仿品所用的彩料都是粉彩与料彩的混合体,不是真正的珐琅彩瓷)等,总是不可避免。因此,只要用心感悟,多实践,珐琅彩瓷真伪终是可以正确鉴别的。

参考: 绝世瑰宝珐琅彩瓷 

作者:吕成龙   文章出处:文物天地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彩绘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其烧造数量少而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异常珍贵。近几年拍卖会上出现的几件康、雍、乾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均以上千万港元成交,如香港佳士得拍卖行1999年11月2日拍卖一件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纹碗以1212万港元成交,1999年4月26日一件雍正胭脂红地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以1784万港元成交,2002年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成交。香港苏富比拍卖行1997年拍卖一件乾隆黄地开光珐琅彩山水纹碗,以2100万港元成交。足见珐琅彩瓷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就笔者所知,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收藏爱好者对珐琅彩瓷器的概念存在误区,对珐琅彩瓷器的历史情况不甚了解。为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0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撰成此文,希望能有益于专业人员和广大收藏爱好者。不妥之处尚望各位方家赐正。

珐琅及珐琅彩瓷器的创烧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按装饰工艺不同,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至于其俗称“古月轩”,由于目前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上从未发现有署此款者,而在晚清玻璃胎画珐琅上见有个别属此款者,所以推测很可能是晚清时期宫中所藏署“古月轩”款的玻璃胎画珐琅流散出宫后,被古董商看到,遂误认为瓷胎画珐琅上亦署“古月轩”款,进而将瓷胎画珐琅称作“古月轩”。

瓷胎画珐琅的创烧,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密切关系。康熙十九年(1680年),朝廷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主要生产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废除海禁,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工艺品,由来华的传教士带入广州,并进贡内廷。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器以它精细的彩绘技法和华丽的装饰风格,而深受皇宫贵族和广州地方官员和土庶的喜爱。由当时欧洲传教士的私人信件得知,康熙皇帝对这种洋玩意儿也很感兴趣,并力图使中国的珐琅工匠掌握这门技术,于是广州和北京内廷珐琅作的工匠分别在两地试烧画珐琅,经过大约10年的时间,成功地烧制出了我国的金属胎画珐琅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后,随着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进入内廷,参与指导造办处珐琅器的生产,甚至亲自操作,画珐琅器的生产遂呈现繁荣景象。康熙五十五年,经广州巡抚杨琳推荐,广东画珐琅匠师潘淳、杨士章,并有西洋人三名,法蓝(珐琅)匠二名,徒弟二名,进入内廷。康熙五十七年,奏准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增设监造一人,显示出康熙皇帝对珐琅器生产的重视。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国画珐琅艺术家陈忠信被召至内廷指导画珐琅器的生产。在中外匠师的共同努力下,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很快熟练掌握了金属胎画珐琅烧制技术,并烧造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宫廷韵味的金属胎画珐琅器。同时,造办处珐琅作还尝试着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于是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即今人所称的“珐琅彩”。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底足内部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勾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的,风格严谨华丽。所用彩料系从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的。

康熙时还有一种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器,现多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当时称为“宜兴胎画珐琅”,造型有执壶、提梁壶、盖碗、盖盅等。装饰题材多为花卉。有直接在紫砂胎上彩绘的,也有的可能是考虑到紫砂胎不象白瓷那样细腻光滑,就先在胎上涂抹褐色彩作地,然后再进行彩绘,褐色彩的颜色不仅酷似于紫砂的颜色,而且使器物表面的光泽增强。这种褐色彩仅施于器物外壁,器内则无。

康熙时瓷胎画珐琅的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红色或蓝色图章式堆料款,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个别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外底阴刻“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阴刻单线方框。也有个别器物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画珐琅莲花纹菱花式盘(永乐白瓷胎),外底虽也署“康熙御制”四字双行红色堆料款,但外围的不是双方框,而且双线圆圈,圈线外粗内细。至于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器外底所署款识,一般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黄色堆料款,外围双线方框,个别的如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纹茶壶,外底所署黄色堆料款“康熙御制”四字作“上下左右”排列,外围海棠花式双线框。宜兴胎画珐琅用黄色珐琅料写款,可能是因为黄色能与褐色地形成鲜明对比的缘故,而若以褐色地衬托红或蓝色料款则不够鲜明醒目。

上面已经谈到,康熙晚期创烧的珐琅彩瓷器,主要是追求铜胎画珐琅的效果,大多是在“反瓷”上涂成色地来衬托图案花纹。但此时也出现个别直接在白瓷上彩绘的画珐琅瓷器,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即有康熙时在永乐白釉暗花菱花式盘上直接施彩的画珐琅瓷器。这种画珐琅瓷器虽失去色地画珐琅的华丽感,但却呈现出清新典雅的艺术效果。这为雍正、乾隆时期大量生产这种在白釉上直接施彩的珐琅彩瓷器奠定了基础。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生产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并提出颇为严格的要求。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宫廷造办处人员的扩充,以及在雍正帝最信赖的怡亲王(雍正帝的十三弟允祥)的主持下,珐琅彩瓷器的生产在造办处珐琅作积极展开。但从清代档案记载看,雍正六年以前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进展缓慢,雍正帝对此也不甚满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珐琅彩料需依赖西洋进口,数量有限,必须谨慎使用,不得有误损所致。如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五十八记载:“西洋国……雍正四年五月复遣使进贡……各色珐琅彩料十四块。”又如《活计档.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二年二月四日,怡亲王交填白脱胎酒杯五件,内二件有暗龙。奉旨:此杯烧珐琅。钦此。于二月二十三日烧破二件,总管太监启知怡亲王。奉王谕:其余三件尔等小心烧造。遵此。于五月十八日做得白瓷画珐琅酒杯三件,怡亲王呈进。”

从雍正皇帝的贵戚重臣年羹尧的奏折中,也可了解此时珐琅彩瓷器的烧造情况。如“雍正二年二月初九日,由驿斋到御赐新制珐琅管双眼翎二支,单眼翎十支……”。对这些翎管,年羹尧在二月十二日的谢折里称:“……臣伏覩珐琅翎管,制作精致,颜色娇丽,不胜爱羡,谨缮摺恭谢天恩,更恳圣慈,如有新制珐琅物件,赏赐一、二,以满臣之贪念。臣无任悚惶之至。雍正二年二月十二日具。”在年羹尧的折子上,雍正皇帝在“以满臣之贪念”这句话的“贪”字旁朱笔画圈,在折尾空白处,雍正帝的朱批曰:“珐琅之物尚无暇精致,将来必造可观。今将现有数件赐你,但你若不用此一‘贪’字,一件也不给你,得此数物,皆此一字之力也。”其中“珐琅之物尚无暇精致,将来必造可观”这句话,说明雍正帝对珐琅彩瓷器的发展充满信心。

年羹尧在得到这次赏赐之后,于这年的二月三十日、三月初三日、四月十一日、四月二十二日,又接二连三地被赏赐以珐琅彩瓷器。如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年氏在上疏的奏折中说:“(雍正二年)四月二十二日由驿斋到御赐臣仿珐琅茶杯两匣,臣叩头祗领讫。伏覩此种窑器,颜色清丽,制作精雅,实不让前代之五彩佳品也!岳钟琪于四月十五日领兵进剿番贼,俟其事后回宁,臣当宣旨赏给四个另行谢恩外,所有感激微忱,谨缮摺恭谢以闻。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具。”虽然此时雍正皇帝频频用珐琅彩瓷器赏赐重臣,但直到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生产情况并不满意。如清代档案记载,“雍正四年八月十九日,郎中海望奉旨:此时烧的珐琅活计粗糙,花纹亦俗,嗣后尔等务必精细成造。钦此。”

雍正六年以后,在雍正皇帝的直接干预下,随着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和愈来愈多的宫廷书画家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绘画和写字,珐琅彩瓷器的生产遂取得较快发展。从当时造办处档案记载来看,雍正六年,造办处新炼的珐琅料有月白、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亮绿、黑等九种颜色。新增珐琅料有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等,共九样。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不仅摆脱了珐琅彩瓷器生产因依靠进口料而可能产生的捉襟见肘的窘态,而且新增加的彩色品种亦可使画珐琅人在表现物像时更加得心应手。据造办处档案记载,当时的宋七格是负责炼料全部工作的,邓八格是具体操作的,胡大友是吹釉的,吴书是技术人员。另外,怡亲王允祥、郎中海望、员外郎沈嵛和唐英等主要负责管理。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英,据档案记载,雍正六年正月初九日,内务府造办处召募各作匠艺人十三名,由员外郎沈嵛、唐英启怡亲王,发给每人每月二两银。接着“正六年二月二十二日,柏唐阿宋七格等奉怡亲王谕:着烧炼珐琅料。遵此。于本日员外郎沈嵛、唐英说:‘此系怡亲王着试烧珐琅料所用钱粮物料,另记一档,以待试烧完时,再行启明入档。’本日送交柏唐阿宋七格。”雍正六年七月,唐英曾为画珐琅人林朝楷因病不能工作一事启奏怡亲王,即“雍正六年七月十一日,员外郎唐英启怡亲王,为郎世宁徒弟林朝楷身有痨病,已递过呈子数次,求回广东调养,俟病好时,再来京当差,今病渐至沉重,不能行走当差等语。奉王谕:着他回去罢。”到了雍正六年八月唐英便被派往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由于唐英供职内务府多年,在珐琅彩瓷器的烧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对雍正皇帝的审美趣味和宫中生产珐琅彩瓷器需要什么样的白瓷胎亦了如指掌,因此他到景德镇后,向宫廷造办处提供了大量供烧珐琅彩瓷器用的白瓷胎。

从造办处档案记载看,雍正三年至五年,画珐琅人有宋三吉,是景德镇画瓷器的工匠。还有张琦、邝丽南,是广东画铜胎珐琅器的工匠。而从雍正六年开始,即有贺金昆、戴恒、邹文玉、汤振基、谭荣等一批画院画家参与瓷胎画珐琅工作,其中画得好的曾多次得到雍正皇帝的赏赐。如“雍正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司库常保、首领李明久奉旨:珐琅画青山水甚好。钦此。于十二月二十八日,柏唐阿邓八格、宋七格来说,内大臣海望谕:邹文玉所画珐琅,数次皇上夸好,应遵旨用本造办处库银赏给十两。遵此。”从造办处档案记载看,雍正皇帝十分欣赏用单一料彩绘制的水墨及蓝色山水两个珐琅彩品种。至于为珐琅彩瓷器书写底款者,从档案记载来看,应是原武英殿修书处的写字人,后调到造办处效力的徐同正。而雍正珐琅彩瓷器上的诗句,多为戴临题写。戴临为武英殿待诏,档案记载雍正皇帝多次降旨,命戴临在珐琅彩瓷器上题写诗句。如“雍正九年四月十七日,内务府总管海望持出白磁碗一对,奉旨:着将此碗上多半面画绿竹,少半面着戴临选诗句题写,地章或本色配绿竹,或淡红色、或何色酌量配合烧珐琅。钦此。于八月十四日画得有诗句绿竹碗。”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八年唐英奉旨所编《陶冶图编次》(凡二十则)上的文字说明,也是由戴临书写的。

唐英到景德镇御窑厂后,除了向造办处提供白瓷以外,还推荐画画人到造办处供职。如“雍正七年闰七月初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怡亲王交年希尧送来画珐琅人周岳、吴士琦二名……于本月初十日将年希尧送来画珐琅人所食工银一事,郎中海望启怡亲王。奉王谕:暂且着年希尧家养着,俟试准时再定。钦此。”当时负责淮安关税务的年希尧只是遥领景德镇窑务,这些画画人名义上是年希尧送来的,实际上是由唐英挑选的。唐英本人就是画家,经他挑选的画画人,善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具备在瓷器上绘画的丰富经验,这些人进入造办处后,经与宫廷画家切磋配合,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日趋精进。

从传世品看,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除了少数如康熙朝珐琅彩瓷器那样以色地装饰外,大多是在洁白如雪的釉面上直接彩绘。器物造型有瓶、碗、盘、碟、盅等,均隽秀典雅,胎体轻薄,有的达到半脱胎的程度。这些白瓷胎除了极个别为清宫收藏的明代永乐白瓷外,绝大多数是由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特制提供。其中雍正七年一次就提供四百六十件,是历次当中最多的一批,这就是档案记载的“雍正七年二月十九日,怡亲王交有釉水瓷器四百六十件,系年希尧烧造。郎中海望奉王谕:着收起。遵此。于本日将瓷器四百六十件交柏唐阿宋七格讫。于七年八月十四日,烧造得画珐琅瓷碗三对,画珐琅瓷碟二对,画珐琅瓷酒圆四对。九月初六日烧造得画珐琅瓷碗二对……”。

雍正珐琅彩瓷器在图案装饰方面,一改康熙珐琅彩只绘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局面,大量出现描绘院画风格的花鸟、花卉、竹石、山水等图案,画面空白处题以书法极精、内容文雅的相应诗句,而且诗文的引首都有一方朱文闲章,句末则有或两方皆朱文、或上为白文下为朱文的闲章。雍正珐琅彩瓷器真正成为制瓷工艺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雍正珐琅彩瓷器的外底均署年款,以蓝料彩“雍正年制”四字双行宋錾体印章式款最为多见,款外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极其规整,很像是用刻好的图章印上去的。也有少数器物署上述同式款,但无边栏。雍正珐琅彩瓷器也有署青花款的,所见有“雍正御制”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和“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圆圈。青花款只能在施釉前书写在瓷胎上。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雍正蓝地珐琅彩花卉纹“万寿长春”浅碗,四字分别题写于外壁四个花朵的中心,外底青花双方栏内署“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款。

雍正珐琅彩瓷器上大都题写五言或七言诗句,一般为两句,也有题一句的。其内容常与所绘纹饰题材相呼应。如:

  • 画山水题“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或“一江绿水浮岚影,两岸青山夹翠涛”。
  • 画燕子题“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
  • 画兰花题“云深瑶岛开仙迳,春暖芝兰花自香”。
  • 画牡丹题“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
  • 画莲花题“妆凝朝日丽,香逐晚风多”。
  • 画芙蓉桂花题“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诗句均为行草书体,笔画流畅,与器形、纹饰相配,相得益彰。

诗句的迎首和末尾均配以内容文雅的闲章,章之形状有椭圆形的、也有长方或方形的,用料有矾红和胭脂彩两种,矾红印较平滑,颜色接近橙红色,胭脂彩印则有凸起感。绝大多数器物上诗句迎首钤一印,末尾钤两印,也有少数器物上的诗句迎首无印,而只在句末钤印。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迎首“佳丽”,句末“金成”、“旭映”。图章内容与所绘图案亦有关系。清末寂园叟撰《陶雅》曰:“乾隆朝画古月轩彩之金成字彤映者,亦人名耶。有胭脂水小篆印文在。”显然,寂园叟将“金成”、“旭映”当成了人名,当属望文生义。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艺术水平总的来说要逊于雍正时期,这或许与宫廷珐琅作内人员更替和缺乏有关。据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元年三月十七日,首领吴书来说:乾清宫总管苏培盛交小太监何德禄、王成祥、杨如福、魏青奇四名。传旨:着给珐琅作学烧珐琅。钦此”。“乾隆元年四月十四日,催总默参峨为画珐琅人不足用,另欲将画珐琅人张维奇情愿进内当差,照例行取银粮,每月工食银五两,二、八月衣服银十八两,回明内大臣海望、监察御史沈嵛、员外郎三音保准行。记此”。这两则资料说明,乾隆元年造办处珐琅作即因缺人而进新人。 乾隆时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仍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如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元年五月初二,太监毛团传旨:着海望寄信与员外郎唐英,另将烧造珐琅之白磁器烧造些来。钦此”。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彩绘和烘烧,大量的是在北京宫廷造办处的珐琅作内完成。但也有例外,如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磁器一百七十四件。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再五彩珐琅五寸磁碟一件,五彩珐琅暗八磁碗一件,收小些,亦烧造。钦此”。很显然,上述五彩磁碟、磁碗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完成彩绘、烘烧这两道工序的。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装饰题材较雍正时更加丰富,除山水、花卉、花鸟外,还有中国或西洋人物,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洋花图案。新增的各种色地、色地开光、色地轧道珐琅彩瓷器,图案繁复,不留空白,不题写诗句。雍正时盛行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白地珐琅彩瓷,此时继续生产,所题诗句和所用闲章与雍正时大同小异。如: 画月季、竹石题“劲节亭亭千尺绿,芳枝长占四时春”。迎首用“翔彩”朱文闲章,句末用“彬然”白文闲章、“君子”朱文闲章。画石榴、黄鹂常题“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迎首用“佳丽”朱文闲章,句末用“金成”、“旭映”皆朱文闲章。 画山水风景常题“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迎首用“寿如”朱文闲章,句末用“山高”白文闲章、“水长”朱文闲章。 关于乾隆珐琅彩瓷器的年款,凡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珐琅彩瓷,一般为“乾隆年制”四字双行蓝料彩印章式宋椠体或楷体款,围以外粗内细的双线方框,框线也有个别内、外粗细基本一致的。器之较小者,如小瓶、小杯等,由于底部署款之空间狭小,所署蓝料彩四字双行宋椠体或楷书款则不加框栏。有一种蓝料彩四字双行篆书款,外围双线方框,框线外粗内细,多见于瓶类器上,由于这种器物所绘图案较繁密,故没有题诗和闲章,器内和足内均施松石绿釉,款署于松石绿釉地上。 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最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东庑端凝殿左右屋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内糊囊,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名曰“瓷胎画珐琅”。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文物天地》

参考:乾隆粉彩的特征与仿品特点

清乾隆官窑粉彩瓷器传世品非常多。它综合了康熙与雍正两朝的制瓷工艺,进一步发展本朝瓷器,从而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时记事档中记载了许多乾隆时景德镇御厂为宫廷制瓷的史实,也反映出皇帝直接关注制瓷的情况。乾隆帝对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器物的款识或有或无,写什么样的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乾隆皇帝的批准。另外,制瓷粗糙不合要求者还要赔补等情况,在档案中也有详细记载。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制作精美的宫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华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参考: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2015春季拍卖会
中国艺术珍品
LOT号: 3607 清乾隆 白地粉彩双凤穿莲纹蝴蝶耳尊

清乾隆 白地粉彩双凤穿莲纹蝴蝶耳尊
清乾隆 白地粉彩双凤穿莲纹蝴蝶耳尊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27.5cm
作品分类 陶瓷;清代粉彩瓷器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HKD  8,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7,811,760 HKD  9,680,000USD  1,239,040EUR  968,000
专场 中国艺术珍品
拍卖时间 2015-04-07
拍卖公司 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5春季拍卖会
出版:
Dana H. Carroll,《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Antique Oriental Art Treasures Belonging to the Art House, Incorporated》,纽约,1921年,编号1202《大清乾隆年制》款说明 来源:
The Art House, Inc,纽约,1921年1月8日,编号1202
John and Ann Hamilton 伉俪遗产,得克萨斯州休斯顿
图一
清乾隆 粉彩双凤穿莲纹蝴蝶耳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宫旧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来源:《故宫博物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香港,1999年,图版95

粉彩双凤穿莲纹蝴蝶耳尊,得瓷匠精粹之技,显乾隆帝奢丽富华一面,与其相应的另一件瓷尊,原为清宫旧藏,现仍藏北京故宫,刊载于《故宫博物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香港,1999年,图版95(图一)。二件瓷尊唯一差异为足上莲瓣纹,此例为蓝彩,故宫藏品为粉红彩。

器身卷叶纹及彷若羽毛尖的花瓣纹,取思自洛可可艺风,富西洋趣味。传统纹饰之绘画风格,更融入西画技巧,中西合璧,动人逼真。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廖宝秀指出,洋彩瓷之烧制得乾隆帝审美品味之赐,且为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一大成就。在《华丽彩瓷—乾隆洋彩》,台北,2008年,〈乾隆磁胎洋彩综述〉一文,廖氏提及乾隆帝对于洋彩瓷珍爱重视,将其视为足以代表乾隆盛世之创新工艺(页32-40)。细白瓷上,以丰富多色之釉上彩,巧绘盛放繁花、仿古凤鸟及蝙蝠,层次丰富的釉彩,运用细点描法绘成,精细入神。可相比较一对洋彩花卉纹大瓶,花卉纹亦作洋式风格,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录于前述出处,编号3,同录一件黄地花卉纹四方瓶,编号34。

此件粉彩双凤穿莲纹尊,模塑蝴蝶耳,极为珍稀。蝴蝶广受喜爱,寓意吉祥,象征祝庆多福,常可见于瓷上。然而衔环蝴蝶耳多见于乾隆时期玉雕广口洗,瓷器作例却是凤毛麟角。蝴蝶以淡黄、绿彩细细绘之,翅膀细点、脉络,无不生动如真,为瓷尊更添一分巧思,并与花卉纹饰相得益彰。

首先,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其次,在装饰方法上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如红、黄、蓝、绿、紫及多种色釉为地,可达十多种,有的在色地上彩绘带有西洋色彩的缠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用一种较锋利的金属工具划刻出精细的凤尾纹,即所谓的“锦上添花”,开光内绘花鸟图、山水人物图及墨书乾隆御题诗等。这种色地粉彩纤巧繁缛,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乾隆粉彩中数量最多的。

第三,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用粉化的各种彩料仿制各种工艺品,如漆器、铜器、珐琅、大理石,还仿制动物、植物、瓜果等。能准确的表现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可谓惟妙惟肖。

第四,乾隆粉彩有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首先出现后,一直延用到晚清。

第五,乾隆官窑粉彩的纹饰一般是“大内”送来的图样,主题纹饰按不同时节都有严格规定。主纹是缠枝花,形象是将传统的牡丹花、宝相花或莲花的花与叶变形,仿佛西洋花卉。纹饰中也有西洋人物。同时还常以缠枝花作主体,分别加施夔龙、夔凤、蝙蝠或缨络、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内容的图案。

第六,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不论是高达一米多的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或歪塌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镂雕为乾隆时期新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其他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注意事项现在社会上出现许多仿制的乾隆官窑粉彩,与传世品相比,水平相差甚远。仿制的品种多样,见到的有粉彩九桃天球瓶、粉彩鹌鹑天球瓶、黄地粉彩缠枝花卉碗,各种色地的粉彩缠枝花卉瓶、花觚以及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紫地粉彩爵杯,也有仿其他工艺品的,如仿铜器、仿唐代银壶等等。众多仿品中有粗细之分。粉彩九桃天球瓶可谓高仿品,造型、色彩、纹饰都已达到逼真的地步,非常精美,是一件可收藏的现代珍品。与传世品相比,主要缺点显得过于漂亮。其他仿品中有的显然颇费工时,如转心瓶、交泰瓶、爵杯,但与传世品相比差距很大,显得板滞粗糙。综合起来,现代仿品的缺陷有以下几点:

  • 一、造型的整体结构比例不谐调,虽然高度或口径与书本上的尺寸相同,但器物腹部的弧度不准,不是扩大就是缩小。
  • 二、胎体有的过于轻薄,也有的过于厚重。
  • 三、作旧痕迹突出,如未作旧又很光亮。还有的为了表现是旧物,在器物底或罐的口边涂抹一些灰褐色的泥巴。
  • 四、器物口部和足内的松石绿釉,有的过于浅淡,有的过于浓艳。浅淡者釉薄光亮宛如浅湖色釉,浓艳者釉厚开细小纹片,釉面呈波浪釉状。这些现象与传世品的特点相比差距较大。更别出心裁的是,一些牟利者自造出一些乾隆款的彩瓷迷惑人们。在几次鉴定会上都出现诸如银灰色地雕花开光大碗、大罐,开光内彩绘山水人物,器底雕刻篆体“大清乾隆年制”款,让人感觉仿佛是乾隆的银彩器,实际不然,这种器物胎体厚重,工艺粗糙,纹饰绘画水平也很低。类似低劣的仿品实在是举不胜举。

昨日上午,一件圆明园流失文物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7400多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该价格位列圆明园流散文物拍卖成交价的第六位。

这件清乾隆“御制粉青釉浮雕龙纹罐”雕有精美的苍龙教子图案,长龙双目炯炯,轮廓分明,身披细鳞,穿梭祥云;幼龙在下,自水而出,昂首相视,龙躯盘曲在汹涌浪涛之中。底署“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方篆款,雕工利落。作为本次苏富比秋拍的亮点之一,该罐以5000万元港币起拍,最终以9420万元港币成交,约合7400多万元人民币。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之所以认定此罐为圆明园流失文物,主要依据其底部“放山居643号”的字样。据介绍,“放山居”(Fonthill House)的主人阿尔弗雷德莫里森1861年从英国公使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赫爵士处购得圆明园众多珍藏,为安置中国艺术珍品,莫里森特意在这些文物的底部贴有“Fonthill”的收藏签和编号,并在放山居内设立陈设室。

据刘阳考证,此罐于1971年从放山居拿到伦敦佳士得拍卖,后被人买走;1988年又在香港苏富比被拍卖,从此再无踪影;这是其第三次亮相并被拍卖。此外,梳理近年来在国际拍卖市场频频出现的圆明园流散文物,此罐的成交价格可排到第六名,目前拍价最高的一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也来自“放山居”旧藏。

参考: 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宫廷艺术与重要瓷器、玉器、工艺品
7451 清乾隆 矾红地粉彩双耳瓶

7451 清乾隆 矾红地粉彩双耳瓶
7451 清乾隆 矾红地粉彩双耳瓶

矾红地粉彩双耳瓶

拍品信息

LOT号 7451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矾红地粉彩双耳瓶
作者 —
尺寸 高32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2,800,000-3,800,000
成交价 RMB 2,875,000

“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瓶造型敞口,溜肩,鼓腹扁圆,圈足外撇,整体呈玉壶春瓶形制,造型典雅端庄,秀丽美艳。颈部两侧饰有一对如意形制耳,其上以篮彩绘制卷草花卉纹,腹部以胭脂红彩为地,绘制西洋花卉缠枝西番莲托佛八宝纹。口部下侧辅以如意云头纹,近足处围绕蕉叶纹,圈足环绕卷草花卉纹。瓶身装饰图案富丽华贵,构思精细,构图繁密,画面极具凹凸感。纹饰左右对称,二方连续布局形式,蕴含好事成双的传统审美情趣。其繁缛华丽的装饰图案与色彩丰富的釉料,烘托出喜庆祥和的气氛,为不可多得的宫廷陈设佳品。底部施松石绿釉,正中以矾红彩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官窑之琢器多喜置以双耳为装饰,尤其彩瓷几乎皆是,而且式样丰富,色釉多变,堪称开一代未有之奇。在颈部加双耳,使器形更加匀称完美。本品颈部所如意耳,应为宫廷制瓷中与胭脂红地御窑的标准配置。参考一例,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 粉彩胭脂红勾莲纹如意耳瓶”,且此件主题纹饰中亦有佛教八宝纹样,与缠枝西番莲宝相花的结合。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上海科学技术社2004年,页145,图127。这种造型风格对嘉庆以後各朝的瓷器制作有很大影响。

备注:法国藏家旧藏


参考:佳士得拍賣 3220益清閣珍藏中國瓷器
香港|2013年5月29日
拍品2026清嘉慶 綠地粉彩番蓮紋吉壽玉壺春瓶
礬紅六字篆書款
JIAQING IRON-RED SIX-CHARACTER SEAL MARK AND OF THE PERIOD (1796-1820)

清嘉慶 綠地粉彩番蓮紋吉壽玉壺春瓶 礬紅六字篆書款
清嘉慶 綠地粉彩番蓮紋吉壽玉壺春瓶 礬紅六字篆書款
清嘉慶 綠地粉彩番蓮紋吉壽玉壺春瓶 礬紅六字篆書款
清嘉慶 綠地粉彩番蓮紋吉壽玉壺春瓶 礬紅六字篆書款
清嘉慶 綠地粉彩番蓮紋吉壽玉壺春瓶 礬紅六字篆書款
清嘉慶 綠地粉彩番蓮紋吉壽玉壺春瓶 礬紅六字篆書款

成交總額
HKD 3,630,000

估價
HKD 2,600,000 – HKD 3,500,000

來源:淺野總一郎(1848-1930年)舊藏,著錄於藏品圖錄(圖一)。

淺野總一郎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日本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家之一。他生長於富士山腳下一個小村落的醫生家中,去世時卻已經是日本最富有的人之一,並一手創建了日本十五大財閥的其中一個,淺野財閥。他是一個非常愛好中國藝術的收藏家,特別偏愛清朝的御製瓷器。

瓶撇口,束頸,垂腹,圈足。外壁施淺綠釉,腹部繪四朵番蓮,蓮芯嵌「吉」字,花心枝梗上生佛手、桃子、石榴「三多紋」,肩部描金書四「壽」字。頸部一周桃實紋。口沿外一周如意雲紋。器足微撇,足牆飾纏枝花紋。器內及底部施松綠釉,底紅彩書「大清嘉慶年製」篆書款。

北京故宮收藏嘉慶款綠地粉彩瓶例子二件,一件為番蓮紋福壽字梅瓶,另一件為夔龍勾蓮如意耳罐,紋飾均與本瓶近似,見1999年香港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琺瑯彩‧粉彩》,圖版172、173號。另一件綠地開光御題花卉圖瓶,2012年5月30日於香港佳士得拍賣,拍品3999號。

來源
Formerly in the Collection of Asano Souichiro (1848-1930), and illustrated in the catalogue of the collection (fig. 1)

拍品專文
Asano Souichiro was an influential entrepreneur at the turn of the 19th 20th century in Japan. He came from a small doctor’s family in a village near Mt. Fuji but had become one of the wealthiest person in Japan by the time of his death, founding one of the fifteen largest Zaibatsu in Japan. He was an avid collector of Chinese Art, in particular Qing Imperial porcelains.

This rare vase with lime-green ground is replete with auspicious symbolism. The Ji and Shou characters convey the meanings of auspiciousness and longevity. The Sanduo or ‘Three Abundances’ is represented by the peach, finger citron and pomegranate, and conveys a wish for an abundance of blessings, long life and many sons.

No other vase with this shape and decoration appears to be published. For a Jiaqing-marked meiping with lime-green ground, decorated with Indian lotus amidst Shou and Fu characters, from the Qing Court Collection, see Porcelains with Cloisonne Enamel Decoration and Famille Rose Decoration,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reasures of the Palace Museum, Hong Kong, 1999, p. 195, no. 172. Another comparable example is a Jiaqing-marked lantern vase with exotic flowers on a lime-green ground, op. cit., pl. 173. A baluster vase example with panels of imperial poems was sold at Christie’s Hong Kong, 30 May 2012, lot 3999.

参考:佳士得拍賣 3213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Hong Kong, HKCEC Grand Hall|2013年5月29日 拍品2293|PROPERTY FROM AN IMPORTANT ASIAN PRIVATE COLLECTION 清嘉慶 綠地粉彩龍紋夔耳瓶 礬紅六字篆書款 JIAQING IRON-RED SIX-CHARACTER SEAL MARK AND OF THE PERIOD (1796-1820)

 清嘉慶 綠地粉彩龍紋夔耳瓶 礬紅六字篆書款
清嘉慶 綠地粉彩龍紋夔耳瓶 礬紅六字篆書款
 清嘉慶 綠地粉彩龍紋夔耳瓶 礬紅六字篆書款
清嘉慶 綠地粉彩龍紋夔耳瓶 礬紅六字篆書款

成交總額
HKD 3,150,000

估價
HKD 1,500,000 – HKD 2,000,000

瓶直口,長頸,圓腹,圈足。外壁綠釉為地。腹部飾四組寶相花龍紋,正中為寶相花,兩側雙龍拱照,外襯折枝蓮雲紋。肩上一周如意雲紋,上托一圈粉紅地卷草紋。頸上飾二組寶相花龍紋,上下各飾一周勾連紋,兩側置紅彩描金夔龍耳。口描金,近底處一周蓮瓣紋,足牆飾紅地描金回紋。瓶內、底部施松綠釉,底礬紅彩書「大清嘉慶年製」篆書款。

嘉慶初年瓷器延續乾隆朝的高水平製作及華麗風格,各式粉彩器常施以各種色地,繪繁縟吉祥圖案。此瓶以綠地襯托寶相花團龍紋,色彩亮麗,對比鮮明。清宮舊藏一件紋飾相若的嘉慶款綠地寶相花夔龍紋罐,見1999年香港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粉彩.琺瑯彩》,圖版173號。

拍品專文
Compare to a Jiaqing-marked jar similarly decorated with lotus blooms flanked by kui dragons on a lime-green ground, between ruyi-heads and upright lappets, in the Qing Court Collection and illustrated in Porcelains with Cloisonne Enamel Decoration and Famille Rose Decoration,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reasures of the Palace Museum, Hong Kong, 1999, pl. 173. Similar designs are also seen on Qianlong period porcelains, such as a Qianlong-marked vase detailed with lotus borne on tendrils between phoenix on a lime-green ground, included in the Nanjing Museum and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oint exhibition Qing imperial Porcelain, Hong Kong, 1995, Catalogue, no. 96.

編製圖錄及詳情
拍品前備註
PROPERTY FROM AN IMPORTANT ASIAN PRIVATE COLLECTION

北京故宮博物院【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琺琅彩勾蓮紋象耳瓶,清乾隆,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琺琅彩勾蓮紋象耳瓶,清乾隆,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琺琅彩勾蓮紋象耳瓶,清乾隆,
琺琅彩勾蓮紋象耳瓶,清乾隆,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清乾隆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清乾隆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清乾隆,高14.4cm,口径5.3cm,足径6.2cm。

瓶撇口,短颈,圆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以金彩绘7道弦纹,肩部两侧对称置鎏金象耳衔环铺首。主题纹饰为金彩锦纹地上绘宝相花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署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方栏。

此瓶装饰繁缛华丽,体现了乾隆晚期瓷器的装饰风格。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工艺多采用百花地、色地轧道及仿鎏金工艺,与雍正白胎珐琅彩清新典雅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此瓶高14.1cm,口径5.5cm,足径6.4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瓶仿汉代铜壶式样,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瓶内壁及文章转载于华夏陶瓷网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愈显富贵华丽。外底属黑色珐琅彩“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也常简称为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器。

【珐琅彩双环瓶】

珐琅彩双环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仿汉代铜壶式样,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瓶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愈显富贵华丽。外底署黑色珐琅彩“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衔接门环的底座式装置。多为金属制,故又称“金铺”、“铜蠡”。以兽面衔环状为主,亦称“兽环”,还有龟、蟾等多种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征意义。铺首作为装饰,在商周时已见于铜器之上,可能尚早于用以为门饰。松石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彩釉,因发色与绿松石相似而得名。此种釉在清朝雍正时创烧成功,乾隆时期流行。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清代瓷器上新出现的一种装饰工艺,即以铁锥在色地(胭脂红、黄、蓝地)上划出蔓草纹规矩图案。文献上称之为“锦上添花”,景德镇称作“耙花”。始见于雍正珐琅彩瓷器,在乾隆珐琅彩、粉彩瓷器上这种工艺较为流行。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上亦有采用,但工艺水平则每况愈下。因其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大,故有精粗之分,相对而言官窑器上的轧道工艺比民窑瓷器上的更为精细。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撰稿人:郭玉昆

关键词:

珐琅彩
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铺首
衔接门环的底座式装置。多为金属制,故又称“金铺”、“铜蠡”。以兽面衔环状为主,亦称“兽环”,还有龟、蟾等多种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征意义。铺首作为装饰,在商周时已见于铜器之上,可能尚早于用以为门饰。

松石绿釉
松石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彩釉,因发色与绿松石相似而得名。此种釉在清朝雍正时创烧成功,乾隆时期流行。

宝相花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轧道工艺
清代瓷器上新出现的一种装饰工艺,即以铁锥在色地(胭脂红、黄、蓝地)上划出蔓草纹规矩图案。文献上称之为“锦上添花”,景德镇称作“耙花”。始见于雍正珐琅彩瓷器,在乾隆珐琅彩、粉彩瓷器上这种工艺较为流行。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上亦有采用,但工艺水平则每况愈下。因其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大,故有精粗之分,相对而言官窑器上的轧道工艺比民窑瓷器上的更为精细。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粉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東正拍賣: 201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专场>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香薰

清嘉庆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香熏
清嘉庆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香熏

估价 RMB:RMB 2,800,000-3,000,000
成交价 RMB:3,565,000
尺寸(CM):H 27 cm
作者/年代:清嘉庆
质地/形式:
钤印/款识:
来源:
出版:
说明:

西泠印社2017年秋季拍卖会 > 中国历代瓷器专场> 清乾隆·粉青地粉彩宝相花纹小尊
1228 清乾隆·粉青地粉彩宝相花纹小尊

清乾隆•粉青地粉彩宝相花纹小尊
清乾隆•粉青地粉彩宝相花纹小尊

说明:此尊器形端庄秀美,线条优雅流畅。器身以粉青为地,绘宝相花纹样,粉彩用色丰富,明丽而素雅,绘工精美,华贵富丽。器型小巧秀美,小器大样,华美异常。尊形如此之小,极为少见。此尊形制灵巧秀雅,华美绚丽,为乾隆时期难得一见的袖巧佳器。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A PALE-CELADON-GROUND FAMILLE ROSE VESSEL WITH AUSPICIOUS PATTERN, ZUN
高:9.7cm
RMB: 30,000-40,000
清乾隆•粉青地粉彩宝相花纹小尊
图录号: 1228
估价RMB: 30,000-40,000
成交价RMB: 46,000(含佣金)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