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刀马人物纹大盘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刀马人物纹大盘

Description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刀马人物纹大盘

参考:常熟博物馆藏
水墨雅韵绘瓷青
清康熙 青花刀马人物图折沿大盘

《陶雅》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常熟博物馆藏康熙青花瓷器颇丰,精美的官窑器亦不在少数。然众所周知,康熙民窑青花却常有精彩之作,尤其是其画意更值得研究与探讨,清康熙青花刀马人物图折沿大盘无疑是其中之一。

清康熙 青花刀马人物图折沿大盘
清康熙 青花刀马人物图折沿大盘

清康熙青花刀马人物图折沿大盘,口径38.1、底径20.5、高7厘米,冲口,基本完整,但胎体有点变形。口外撇,折沿较宽,深弧腹,大圈足,底足斜削成尖状。底施白釉,中心书青花双圈“大明成化年制”两行六字竖式楷书款,字体硬朗洒脱,不似官窑款识规整。

青花双圈“大明成化年制”两行六字竖式楷书款,字体硬朗洒脱,不似官窑款识规整。
青花双圈“大明成化年制”两行六字竖式楷书款,字体硬朗洒脱,不似官窑款识规整。

盘外沿绘四组折枝花卉,分别是牡丹与荷莲纹,相间分布,每组花开各两枝。外腹绘如意云头纹六朵,以青花粗竖线间隔。

盘心主题纹饰为刀马旦人物故事图:一青年男将,手握长柄大刀,骑五花白马,纵马追赶一女将。女将英姿飒爽,手持双刀,圆帽后双雉翎高挑,正回身与男将对峙。二将身后各有一位兵丁举旗相随。人物上、下两侧分绘垂柳、花草、岩石等布景。整个画面布局疏密有致,绘画手法娴熟,无论是人物的面部表情、衣服皱褶的勾勒渲染、青花发色的深浅浓淡、马匹的矫健奔腾、柳树的虬劲挺拔、山石的嶙峋铺陈,皆惟妙惟肖,精彩的打斗场景更是呼之欲出。

盘内口沿以相间的漏斗形锦地纹和曲折纹隔成六个椭圆形开光,开光内相间绘有单个男将或女将策马驰骋的场景,身后也都各有一位兵丁举旗相随。男将与女将两两相对,其形象与盘心主题纹饰的内容相似,细节上略有不同。

从造型上看,康熙民窑瓷器多大件,这件折沿大盘口径足有40厘米,显得比较特别;从胎釉上看,它胎体洁净坚致,釉质光滑温润,比明末瓷器显得硬朗细致;从青料上看,它的青花呈色蓝中带灰,青花发色层次感很强,分水明显,当属清初的国产浙料;从绘画技法来看,它采用细笔绘画与双线勾勒渲染,兼以皴、擦相结合,人物绘画皆承陈老莲人物画风格,面部简笔勾勒留白,有眼无珠;从题材来看,康熙民窑多人物故事,刀马人物、戏曲人物更是当时民窑最流行的题材;从款识与字体来看,仿成化款,亦为康熙时期民窑经常采用的方式,字体书写也是康熙特有的硬朗风格;从工艺来看,大盘有些变形,底足采用斜削,足跟有火石红以及粘砂、棕眼,说明它还是继承了明末清初的工艺特征。因而这件瓷器当属清康熙早中期民窑精品无疑,1995年被定为三级文物。

细观该瓷器上描绘的是男女二将打斗的场景,女将手持的是尖刀,而男将则是长大刀。《薛家将》二十八回“樊梨花大破白虎阵”中描述:樊梨花双脚点镫,手晃三刃两尖刀。而杨凡是西番国的大将,任白虎关的总兵,相貌丑陋,但是力大无穷,掌中一口合扇板门刀,有万夫不当之勇。因和樊梨花指腹为婚,但樊梨花爱上了薛丁山,献关嫁给薛丁山。杨凡深恨薛家父子和樊梨花,在白虎关大战唐军,打败了薛丁山,薛仁贵也被薛丁山误伤射死。薛丁山三请樊梨花,杨凡摆下白虎阵,结果被樊梨花打破,自己也遭樊梨花活擒,被樊梨花的义子薛应龙杀死。因此这件青花大盘所绘人物故事很可能是樊梨花与父母之命的未婚夫杨凡交战的场景,当时樊梨花正是凭借回马刀,打败杨凡。

(原文刊载于《常熟文博》第53期,有删改)

参考:
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3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青出于明——明末清初瓷器选粹
LOT号: *1310 明万历 青花刀马人物大盘

明万历 青花刀马人物大盘
明万历 青花刀马人物大盘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直径30.4cm
作品分类 陶瓷>明代青花瓷器
创作年代 明万历
估价 RMB  260,000-260,000
成交价 RMB  402,500HKD  510,139USD  60,375EUR  44,275
专场 青出于明——明末清初瓷器选粹
拍卖时间 2013-09-16
拍卖公司 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3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款

说明 说明:根据已知的、可靠的国内外文献及实物,此件明万历官窑青花尉迟恭战秦琼纹大盘,为最早的一件有明确年款且以刀马人物为主题图案的瓷器,也是明清两朝唯一的一件官窑刀马人物画片的瓷器。此件瓷器上承嘉万官窑密不透风的风格,下开过渡期民窑自由洒脱的先河,拉开了在瓷器上绘制刀马人物画片的序幕,为过渡期瓷器涂抹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从“门神斗”看刀马人物画片的始创

绪论

明万历青花尉迟恭战秦琼大盘(以下简称“大盘”),直径30.4cm,足径21.5cm,微敛口,浅弧形壁,矮圈足,稍有塌底。盘子正面外圈锦地开光,内绘洞石花卉。盘心双栏圈内绘主题纹饰——秦琼大战尉迟敬德。秦琼面容白皙,头戴金冠,手执熟铜双锏,使了一招犀牛望月,尉迟恭豹头环眼,满面虬髯,高举九节钢鞭向秦琼砸将下来,战马神情紧张,腾空跃起,二马一错蹬间,又过去了一个回合。云气纹后,似有无数士卒列阵观战,旌旗呐喊、战鼓齐鸣。外壁绘8朵折枝花卉,底部双栏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

大盘为极罕见的以刀马人物为主题图案的明代万历官窑青花瓷盘。所谓“罕见”,并不仅因为它是大明万历官窑瓷器,工料俱精、不惜工本,历时四百余年保存完好;更殊为难得的是,大盘为刀马人物画片的初创,在此之前,并未有可靠的实物证实刀马人物画片的存在。

刀马人物

纵观明代瓷器人物画片,洪武、永乐两朝鲜有之,宣德一朝的人物画片屈指可数,青花庭院侍女图碗描绘了美轮美奂的天上生活,为一代名品。空白期又称瓷器发展的黑暗期,传世大多为携琴访友、踏雪寻梅等画片,皆为民窑制品,未能体现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成弘期间,婴戏图成为瓷器画片的主要内容,并影响深远。严格意义上讲,婴戏图表达了人们对于子孙繁衍的渴望,是人物画片,而非故事画片,缺乏更深远层次上的文化内涵,而更近似于吉祥寓意画片。正德一朝在人物画片上鲜有创新,基本上是沿袭旧制。嘉靖皇帝宠信道教,道教人物题材的画片成为主流。同时,通俗演义与传奇故事也逐渐被采纳作为纹饰的主题,如东方朔偷桃、孙悟空大闹天宫等。[1]万历时期的山水人物图,已经较少使用元及明前期那种有一定故事情节内容的小说、戏剧插图,而更多地描绘八仙祝寿、老子出关、四妃十六子、河图洛书以及明代文人画的山水人物图。[2]“尉迟恭战秦琼”题材的画片,在万历一朝应该说是非常罕见的。

从万历末期至康熙早期(1608-1683),被称为瓷器发展的过渡期。根据已有资料,天启时,刀马人物画片瓷器就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片风格登上了历史舞台。

为明天启五年(1625)青花三国故事图香炉,布鲁克•史威尔永久基金购买,大英博物馆藏。此香炉底书:“天启五年,吴名冬香”。吴冬香其人不详,可能是此香炉的所有者和捐供者。香炉外壁上的画面来自著名的戏剧“赵云单骑救主”,选自罗贯中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画面描绘蜀国与失德的曹操战争期间,蜀国勇将赵子龙在糜夫人投井身亡后,单骑勇救主公刘备独子阿斗的故事。他救起阿斗,抱护在怀,外罩胸甲,骑马杀出。书中有诗赞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3]  

2001年11月4日中国嘉德拍卖了一件明天启青花三国人物故事图笔筒(编号1034),该拍品为一件带有确切天启纪年款的青花瓷器,外壁以青花绘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中曹操赠锦袍的故事,其中关羽横刀立马桥头,文官捧爵相进,武将捧锦袍而送,曹操稳坐山后,满怀期待,绘画细腻,情景生动,上承万历遗韵,下启崇祯风貌。外壁题款为:“丙寅孟春月写于芝兰室”。丙寅年为天启六年(1626)。

以上两件瓷器,为已知“海内外公开资料中唯一绘三国刀马人物故事纹饰的天启青花瓷器”。[4]

崇祯时期,刀马人物画片更为流行,画工精湛、取材广泛代表了晚明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刀马人物画片在康熙一朝的瓷器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战争场面恢宏盛大,刀马人物张力十足,成为西方社会了解东方世界最重要的窗口之一。奇怪的是,雍正时期,描绘战争场面的所谓“刀马人”画面几乎绝迹。[2]再次出现,则一直等到晚清民国,出于对西方市场的迎合,也是对康熙瓷器的复兴,刀马人物画片再次大规模的在瓷器上出现,而这种重现再无昔日的辉煌,而不过是拙劣的模仿。

过渡期瓷器

万历一朝48年(1572-1620),为明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万历一朝的瓷器在原料、工艺、制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在瓷器上有所反映,成为我们精确辨识瓷器制作年代的依据。

万历二十四年,生产瓷器使用了几百年的主要原材料——麻苍土,由于过量开采而告枯竭。这一时期由于没有找到优质的瓷土,而生产的青花瓷器多数器物底部有塌底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使用的瓷土生产出的瓷胎较软所致。此现象直至天启、崇祯年间,景德镇高岭村优质的高岭土已完全取代了昔日的优质麻苍土。塌底现象才几乎完全消失。此件大盘就有明显塌底的现象,因此,应为万历朝二十四年以后的产品。

万历早期官窑瓷器继承嘉靖的制作,青料采用西域的回青料,青花发色蓝中泛紫,图案花纹也基本上承袭嘉靖的遗风,如无万历款字,则很难和嘉靖区分开来。[2]万历二十四年,回青料也已经用竭,曾命令甘肃巡抚设法进贡,未果。青料遂以浙料来代替,青花颜色蓝中泛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最迟至万历三十四年,官窑已完全使用浙江青料。由于浙料为官家所用,推进了对浙料工艺上的改进,应不早于万历三十四年,浙青一改传统的“水沉法”而采用“煅烧法”,这一工艺改革大大提高了青料发色的质量,青花发色淡雅,呈色明快光亮。此件大盘,青花发色并无紫韵,颜色鲜亮,笔画间无毛糙感,故而,使用的是浙料,且应该已经应用了“煅烧法”工艺。因此,此件大盘应为万历一朝三十四年以后的产品。

万历二十七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龙缸,由于逼迫严紧,窑工童宾跳火自焚,激起了工匠们的反抗,全镇起来暴动焚烧御窑厂房和税署,致使御窑厂被捣毁。此外,《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三十年,二月甲申,江西税监潘相、舍人王四等于饶州横恣激变,致毁器厂。”《浮梁县志》还记载了当时官民之间因为胎土资源而引发的冲突,“万历三十二年,镇土牙戴良等,赴内监称高岭土为官业,欲渐以括他土。也徼采取,地方民衣食于土者甚恐……”万历三十六年,一系列的阶级、社会、经济矛盾最终导致了御窑厂的彻底停止烧造,且撤裁了中官,至此御窑厂内优秀的工匠们开始从事民窑的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民窑的发展,这一时间点,应视为过渡期的开始。

从万历三十六年御窑厂辍烧到康熙二十年御窑厂的重新恢复烧造,这段时间(1608-1683)由于官窑势力的弱化,民窑才情的迸发,文人思想的介入,外销瓷的高度繁荣,促使没有了种种禁忌与限制的民间瓷业完全顺应着社会需求而发展。
在此件大盘应为万历一朝三十四年以后产品的基础上,笔者大胆推断,此件大盘应为万历三十六年以后(1608-1620),即御窑厂停烧以后的产品。因为,明代“官搭民烧”制度的存在,即使御窑厂停烧,皇家仍可以通过民窑获得官窑瓷器。明代官窑制品分为御窑厂烧造和“官搭民烧”两大部分。明代御窑厂为工部营缮所管辖,每年通过工部颁发的烧造瓷器的额定任务,称为“部限”。但是,在部限以外,往往由于宫廷的需要又临时加派烧造任务,这种额外的加派称为“钦限”。嘉靖以后,瓷器烧造的数字激增,御窑厂一般只烧造部限的任务,而所谓的钦限任务,则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分配给民窑完成。正是因为官搭民烧制度的存在,使得御窑厂在停烧之后,皇家并没有迫切恢复御窑厂的需求。即使在万历后期,社会经济已经走向衰落,但是,凭借当时的实力,恢复御窑厂的烧造是完全有能力的。当时距明朝灭亡尚有36年之久。之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恢复,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民窑的质量已经不输于官窑,而且成本更低。

也正是由于在御窑厂停烧期间“官搭民烧”的制度下,才使得“尉迟恭战秦琼”的题材有可能进入官窑瓷器的范式。官窑制式
但纵观明清两朝的刀马人物瓷器,除此件大盘外,余皆民窑。而大盘底部赫然写就“大明万历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官窑款,款识规整,下笔有力,正是确凿无疑的官窑款。官窑款识要和官窑纹饰相结合才能定为官窑器物。又如,康熙时期大量器物属康熙本朝款,但都是民窑画片,应属民窑器物。纵观刀马人物画片,取材于民间小说,崇尚的是战争武力,与皇家的价值标准相左,应属于民窑画片。官窑画片均有定制,图案、花鸟画片不论,单就人物画片而言,(除婴戏图外)内容颇为单一,无非是八仙、三仙、麻姑、老子等神仙人物。而流行于明清的小说戏剧故事画片,几乎丝毫没有渗透进官窑的定式之中。封建帝王贵为天子,所用器物重“神性”而轻“人性”,为其一贯的哲学追求,也正是因为这一束缚,极大的约束了官窑瓷器的艺术追求。

尽管绝大多数刀马人物画片并非官窑画片,但大盘除外,此件器物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从万历后期官窑辍烧,民窑的发展无疑减少了一种延续了几百年的精神束缚,反映在装饰图案上,民窑的艺人们离开了长期依靠的官窑蓝本的“官样”,向景德镇地区以外的其它艺术领域去寻求创作图案纹样的借鉴。万历前后江南地区和安徽新安地区,文人画家和版刻家合作,大量刻印的各种画谱,对景德镇陶瓷艺人有着重大影响。[2]

在万历后期,御窑厂停烧,朝廷以“官搭民烧”制度来全面接手官窑生产。在御窑厂生产的时候,御窑厂制品是对“官搭民烧”工匠进行盘剥的一种手段。督窑小吏经常以民窑烧造的质量不过关为由,让匠人以高价买入御窑厂制品,再行上交,以冲抵“钦限”额度。而御窑厂停烧以后,“官搭民烧”器物则可以获得应有的地位。加之,朝廷督窑失控,在民间流行的画片元素则可以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官窑体制当中。

除此之外,“尉迟恭战秦琼”题材,不同于其它戏曲小说题材。“尉迟恭”和“秦琼”自唐代起就被奉为门神,且被家家户户粘贴在自家门上,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极高,其“神性”毫无争议。且“尉迟恭”和“秦琼”本是扶保唐王李世民的大将,将“尉迟恭”和“秦琼”的形象用在瓷器上,万历皇帝无异于自比唐王,丝毫不会辱没其天子的尊贵。在官窑瓷器上使用“尉迟恭”和“秦琼”的形象,并不会违背御用器具重“神性”的“原则”。

流行小说

尉迟恭,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鄯阳(今山西平鲁区)人。秦琼,字叔宝,以字行,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两人同为唐朝名将,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尉迟恭和秦琼成为门神的过程,最早见于《西游记》[6]。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尉迟恭战秦琼”的画片出自《隋唐志传》。隋唐两代的故事,在宋、元期间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作为长篇讲史小说却开始于明代。《隋唐志传》是著名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继《三国演义》之后的又一鸿篇巨制。该书在语言风格、叙事方法、片段情节、武打设计上都与《三国演义》有着诸多类似之处。但是全书并没有展现出作者在《三国演义》里表现出的驾驭宏大历史事件的超强能力。

到了明朝中期,林瀚对《隋唐志传》作了改订,成为《隋唐两朝志传》[7]。清人褚人获,字稼轩,又字学轩,号石农,以此书为骨架,参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词话》、无名氏《隋炀帝艳史》以及唐宋传奇、戏曲、民间传说等材料,如《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开元天宝遗事》、《太真外传》等,创作了家喻户晓的《隋唐演义》[8]。

在《隋唐志传》中,尉迟恭归唐之前,与秦叔宝之间共发生单挑对决三次,跨度为四个章回,分别为第五十二回——柏壁关唐刘大战、第五十三回——美良川秦王三跳涧、第五十四回——敬德三鞭换两锏、第五十五回——世绩智取柏壁关。

隋朝末年,秦王李世民奉唐王李渊之命,欲夺下柏壁关。适时,柏壁关由刘武周手下大将宋金刚镇守,而宋金刚帐下唯一人可拒唐兵,正是尉迟敬德。宋金刚和尉迟恭之间的关系,像极了《三国演义》中韩玄与黄忠的关系。而秦琼则好比关羽。书中对尉迟敬德有十分详尽的描写“一黑脸红胡汉,豹头环眼,身长九尺,头戴镔铁盔,身穿青罗袍,披着乌油铠,使一条竹节钢鞭,跨一匹雪蹄乌骓驹,信是黑煞天神之状。”唐将无员与尉迟敬德战上十合,唯秦琼与尉迟恭打了个难解难分,果有手段。”秦琼他“身长九尺三寸,美须髯,眉清目秀,胆力过人,胯下呼擂豹,挺双锏迎敌。叔宝曰;‘夸敬德如天上人,某视之犹土鸡瓦犬,不能鸣吠,无足为用。’”

两人第一次交手是李世民带兵前去攻打柏壁关,秦琼被安排在柏壁关南路,而尉迟恭伏兵于林中,见李世民经行便杀了出来,秦王身边无人能抵挡尉迟恭,李世民遂向北逃走。秦琼得到消息后急追救主,追上尉迟恭两人大战上百回合未分胜负。尉迟恭无心恋战,旨在取李世民首级,便又追李世民,秦琼紧随其后。李世民行至美良川,前面大河阻拦。这里颇似三国中的“马跃檀溪”,不同的在于,李世民跃过之后,尉迟恭和秦琼也纷纷骑马跃过,这里便暗指三人未来的成就。后遇到援军,李世民回到营寨。

次日是秦琼和尉迟恭的第二次交手,此次主角只有这两人,柏壁关外,从午后直战到挑灯。最后,实在难分胜负,最后,三鞭换两锏,秦叔宝先打尉迟恭背上两锏,后又轮到尉迟恭在秦琼背上打了三下钢鞭,而后,两人均受伤归队。
由于强攻不行,世绩智取了柏壁关,尉迟敬德走投无路一个人在阵中冲杀,“敬德所到之处,威不可当。”秦琼又来战尉迟恭,其它人闪开一边,两人战上一百合,不分胜负。秦王在高坡上观战,传令将领:“如敬德到处,休要挡他,可放开一路,令其自出。” 因此敬德得脱唐阵,望前纵马而走。这一段颇似“赵子龙单骑救主”中的片段。
三次对决之中,唯有第二次对决——“三鞭换两锏”最为精彩激烈,也被各种文艺形式多次翻版。大盘上所描绘的画片,即为柏壁关前“三鞭换两锏”的场景。

战争背景

万历一朝为明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史学家有“明朝亡于万历”的说法。万历前十年,张居正任首辅,励精图治,大有中兴之势。张居正死后,青年的万历皇帝逐渐怠政,长达三十年不上朝,致使朝纲腐败,朽木为官,国势日趋衰微。
在万历中期,发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三次大规模战争,史称“万历三大征”,即万历二十年至廿八(1592-1600)年间,先后在明朝的西北、东北、西南边疆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三役分别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明虽三战皆胜,但国力亦蒙受重大耗损。[9]
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侵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努尔哈赤在兴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次年三月,明征集十四万军队讨伐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掌握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屠杀明军约六万人,取得胜利。之后,智取开原和铁岭,使明朝在辽东地区失去了御守后金西去的屏蔽。明人评曰:铁岭、开原,为辽重蔽,既并陷贼,则河东已在贼握中。

此后战事不断,崇祯一朝已无力扭转气数已尽的宿命。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身居景德镇的百姓对战争也不再陌生。战事已经成为了百姓茶余饭后议论和关心的话题。反映战事的戏曲、评书等文艺作品,也渐渐流行起来。加之万历中后期,百姓中爆发了多次对抗官府,破坏御窑厂的斗争,更使得“斗争”作为主题深入到百姓的心中。在这样的局势下,进一步激发了景德镇的工匠创造刀马人物画片的动力。

刀马人物画片既是对现实局势的影射,也是百姓对和平的企盼。刀马人物画片早期所出现的尉迟恭、秦叔宝、关云长、赵子龙等人物想象,都是百姓心目中具有“神”性的英雄,他们既是保护百姓安居乐业的护身符,也是守卫大明江山社稷的图腾。随着大明王朝日薄西山,工匠不再寄希望于碗盘中的偶像,亡国的宿命已经不再引发他们心中那么的恐慌与不安。在斗争与动荡中,直面亡国的下场,正视死亡的降临,反倒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为成熟的价值观,进而开创了自由、洒脱的刀马人物画片风格,开一代青花未有之先河。

总结

此件明万历青花尉迟恭战秦琼大盘,是笔者已知最早的一件有明确年款且以刀马人物为主题图案的瓷器。比之另外两件天启朝的青花刀马人物瓷器至少要早5-10年。当然,在瓷器领域,孤例不为证,相信同一时期、题材的瓷器,有待进一步发现。

此件大盘,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件官窑刀马人物画片的瓷器。刀马人物本是民窑题材,只有在万历后期,御窑厂辍烧,民窑瓷器大发展,并在“官搭民烧”在特殊的历史与政治环境下,才有可能使此类的画片,进入官窑体制。为明代行将就木的官窑制度输入了最后的新鲜血液。

从万历三十六年御窑厂辍烧到康熙二十年御窑厂的重新恢复烧造的这段时间(1608-1683)是瓷器发展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政局动荡、战事不断、风云变幻、改朝换代,战争和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和戏曲都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过渡期的景德镇瓷器也充满了“斗争”。这种“斗争”在工艺、风格、画片上,都表现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斗争。其中,以“斗争”为主题的刀马人物画片,也成为了伴随过渡期始终的一个特有题材。此件器物对研究过渡期瓷器、明清小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

参考文献:
[1]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M].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3
[2]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国家博物馆: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Z]
[4]北京中汉,2010年秋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图录lot5028[Z]
[5]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9
[6]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8]褚人获.隋唐演义[M].中华书局,2009[9]维基百科.zh.wikipedia.org/wiki/万历三大征[Z]*文章发表于《收藏家》杂志2013年第9期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