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康熙 郎窑红釉水洗笔洗

郎窑红系以康熙时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姓氏命名,实乃仿宣德红釉,但比宣红釉更鲜亮,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是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郎窑红的特点是釉汁厚,釉面除大片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物胫下部至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红,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窑红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传统的郎窑红对烧成气氛和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制品十分困难,所以又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

Description

清 康熙 郎窑红釉水洗笔洗

底部英文标签:Kangxi Period Oxblood (1661-1722)

郎窑红系以康熙时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姓氏命名,实乃仿宣德红釉,但比宣红釉更鲜亮,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是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郎窑红的特点是釉汁厚,釉面除大片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物胫下部至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红,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窑红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传统的郎窑红对烧成气氛和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制品十分困难,所以又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

康熙时期郎窑牛血红

参考:故宫【 清康熙 郎窑红釉琵琶尊】

郎窑红釉琵琶尊
郎窑红釉琵琶尊
郎窑红釉琵琶尊
郎窑红釉琵琶尊

高36.6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13.6厘米。

尊撇口,束颈,垂腹,二层台式圈足。通体施郎窑红釉,釉层肥厚细润,釉面布满开片。口部因釉层垂流,釉层变薄透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尊造型挺拔俊秀,胎体厚重,釉面鲜红明亮,具有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特征。

郎窑红釉是由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1663—1715年)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故名郎窑红。它是在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基础上的一种高温铜红釉,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焙烧而成。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釉瓷器在当时就很名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撰稿人:高晓然
关键词: 郎窑红釉 红釉 琵琶 开片 巡抚 景德镇 还原焰

郎窑红又名郎红、红郎窑、牛血红、鸡血红等,是康熙时期景德镇窑在模仿明宣德鲜红釉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品种。

其色泽较宣德鲜红釉更为鲜艳,釉层凝厚,釉面光亮,具有强烈的玻璃光泽。釉面除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

参考:故宫【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瓶】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瓶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瓶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瓶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瓶

高45.5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14.4厘米。

瓶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近足处外撇、圈足。外施红釉,里口和底部施苹果绿釉。无款识。

此器风格朴实,造型端庄规整,釉色红艳光亮,是清康熙时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撰稿人:赵宏
关键词: 郎窑红釉 红釉 观音尊 观音

谈论郎窑红釉瓷器,常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所谓郎不流系指釉面垂流不过底足。器身愈往下,红色愈浓艳,近足处釉层最厚,呈黑红色,这是由于高温状态下釉层熔融垂流所致。

近口沿处釉层变薄,映出白色胎骨,即所谓脱口,与宣德鲜红釉瓷器上的灯草边相似,只不过灯草边既窄又整齐,而脱口则不整齐。

参考:故宫【清康熙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清康熙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清康熙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清康熙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清康熙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高20.8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9.1厘米。

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郎窑红瓷器的喜爱和推崇。

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明高廉《遵生八笺》中记载:“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

撰稿人:郭玉昆
关键词: 郎窑红釉 红釉 穿带 朱砂

郎窑红釉瓷器造型以瓶、尊为主,另有盘、碗、盒、炉、觚、洗、水丞等。诸器之中,以观音尊的造型最为优美,其形状为撇口,直颈,丰肩,腹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外撇,形体挺拔,曲线收放有致,显得雍容端庄。

郎窑红釉瓷器系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一千三百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和强还原气氛一次烧成的高温颜色釉瓷器。它对烧成时窑内的温度、气氛要求颇为严格,烧成一件成功的作品很困难,以致时有民谚曰:若要穷,烧郎红。

郎窑红釉瓷器受到人们的珍爱,除了其釉色鲜艳悦目外,烧造困难致使物以稀为贵是最主要的原因。

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烧造成功,标志着明代中期以后逐渐失传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得以恢复,并再一次呈现出繁荣的盛况。

参考:嘉德
2017 春季拍賣
觀古-瓷器珍玩工藝品
850 豇豆紅鏜鑼洗
(Kangxi Six-Character Mark and of the period(1662-1722)) (b. 清康熙)

清康熙 
豇豆紅鏜鑼洗
清康熙
豇豆紅鏜鑼洗

估價 : HKD:320,000-380,000 USD:41,300-49,000
12 cm.(4 3/4 in.)diam.

洗斂口,扁鼓腹,淺圈足,造型小巧精緻,線條流暢,為明清官窯筆洗經典之作。內壁、底部施白釉,略泛淡青色,外壁施豇豆紅釉,嬌豔粉嫩,綴以不規則的紅斑綠點,看似落英繽紛。底心青花書“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豇豆紅釉,始創於清康熙晚期,以銅為主要呈色劑,呈色受燒造溫度影響很大,敏感易變,半由天成,釉面常隱現深淺不同的綠色斑點。據呈色不同,又分“大紅袍”、“美人醉”、“ 桃花片”、“ 娃娃臉”。《飲流齋說瓷》中稱“美人霽佳處在於淡紅中顯鮮紅色與茶褐色之點,背光則顯綠色”。此洗綠斑苔點明顯,為典型“美人醉”。鏜鑼洗為文房筆洗,《飲流齋說瓷》有雲:“康窯豇豆紅、蘋果綠筆洗,最為殊尤”,此器為康熙文房珍品。

來源:德國私人舊藏

參閱:《世界陶瓷全集·15清》,1983年,小學館株式會社,頁195,圖版253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頁22,圖版19
《清代瓷器賞鑒》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頁68,圖版69
《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1998年,圖版208

参考: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中国古董珍玩(Ⅰ)
2015年12月05日-12月10日
8765 清康熙 郎窑红釉钵

清康熙 郎窑红釉钵
清康熙 郎窑红釉钵

宽27.5cm
估价 400,000-600,000

郎窑红釉器是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兼任景德镇御窑厂督理时所烧造的名品,其中著名的仿明宣德红釉“郎窑红”,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镇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它恢复并发展了元明以来的高温铜红釉工艺,其似初凝牛血一般鲜红浓艳的釉色,可与饮誉中外的明代宣德宝石红釉并肩齐名,因而有“比视成宣欲乱真”之说。郎窑红器烧造困难,流传甚少,弥足珍罕。此器即为康熙时期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代表作品。此洗,束口,溜肩,鼓腹,圈足,器外施郎窑红釉,釉色浓艳鲜丽,釉面有冰裂状开片。整体造型朴实端庄而不失俊秀,胎体厚重规整,釉色红艳光亮,别具风韵,且郎窑红釉文房器,在整个康熙郎红瓷器类中都鲜有出现,十分特别,值得藏鉴。
备注:欧洲私人收藏1986年购于法国古董店

豇豆红釉

参考:故宫【豇豆红釉洗】

豇豆红釉洗
豇豆红釉洗
豇豆红釉洗
豇豆红釉洗

豇豆红釉洗,清康熙,高3.9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7.5厘米。

洗敛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足底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三行款。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为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故名。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且无大件器物,最高不过20厘米。

撰稿人:董健丽
关键词: 豇豆红釉 红釉 青花 还原焰 内廷

清康熙一朝,平三藩收台湾,全国各行各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代末期官窑名存实亡的情况下重整窑务,再次建立起专为皇家烧造的瓷厂,并正式命名为“御窑厂”。历经明代及清初近300年的时间所总结的制瓷经验,以及新式窑型的问世,都为康熙时期的瓷器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优质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呈现:以氧化钴为原料的洒蓝釉、天蓝釉等瓷器;青花器物中典型的翠毛蓝;以及五彩、斗彩、中西合璧的珐琅彩,尤其是对铜红釉的继承、发展、创新,可谓是登峰造极。此时期不但再次烧造出明末已经失传(停烧)的霁红釉器物,还创新出了豇豆红、郎窑红瓷器,为雍正、乾隆两朝瓷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对后世制瓷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

豇豆红笔洗
豇豆红笔洗,釉色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

色调再浅些被称为”娃娃面”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美艳但却有幽雅娇嫩之态。下品者,或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至于器身呈灰黑不匀的”驴肝、马肺”色,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类,则为最次品。豇豆红无大器,常见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水盂)、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

豇豆红的烧成难度大,制作时间短,所以传世数量极少,历来是收藏家搜猎的目标。天津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其釉色红绿相间,呈现出桃花春浓般的奇趣,正如清人洪北江诗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传世的豇豆红以小件居多,如印盒、尊、柳叶瓶、菊瓣瓶等,其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主要是康熙宫廷所用的文房用具。雍正时虽有少量烧制,但釉色灰暗。雍正后已很难见到了。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为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故名。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且无大件器物,最高不过20cm。

参考:佳士得
27 11月 2012
PROPERTY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R. J. INSLEY BLAIR PROCEEDS IN PART TO BENEFIT THE MOUNT DESERT ISLAND BIOLOGICAL LABORATORY, SALISBURY COVE, MAINE
清康熙 豇豆紅釉太白尊 六字楷書款
KANGXI SIX-CHARACTER MARK AND OF THE PERIOD (1662-1722)

清康熙 豇豆紅釉太白尊 六字楷書款
清康熙 豇豆紅釉太白尊 六字楷書款
清康熙 豇豆紅釉太白尊 六字楷書款
清康熙 豇豆紅釉太白尊 六字楷書款
清康熙 豇豆紅釉系列
清康熙 豇豆紅釉系列

成交價 HKD 1,940,000
估價 HKD 800,000 – HKD 1,200,000

細節
尊小口微撇,短頸溜肩,鼓腹呈半球形,圈足。器內施白釉。外壁滿施豇豆紅釉,腹部刻夔龍團花暗紋三組。圈足內施白釉,青花書「大清康熙年製」楷書款。

「太白尊」因形似唐代詩人李太白飲酒的酒罈而得名。豇豆紅是康熙朝特有的釉色,非常名貴。外壁銅紅釉分若干次吹釉而成,燒製難度比郎窰紅更高,所以產量很少,多為文房用具,供皇帝內廷賞用。康熙以後,豇豆紅釉燒製技藝失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相同的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見2005 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窰瓷器.卷一.上冊》,圖版106 號。

此器源自美國貝萊爾收藏,並著錄於1925 年紐約出版《The J. Insley Blair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貝萊爾藏中國瓷器),圖版IV,110 號。

來源
J. Insley Blair (1870-1939) and thence by descent to the present owners

出版
The J. Insley Blair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 Tuxedo Park, New York, 1925, pl. IV, no. 110

拍品專文
Water pots of this form are known as Taibai zun, after the Tang dynasty poet Li Bai (also named Li Taibai, 701-762) who is often depicted leaning against a large wine vat of this shape. They are also known as jichao zun because their shape resembles that of a basketwork chicken coop that is woven with a small opening at the top through which the chicks are fed. This form belongs to a group of vessels for the scholar’s desk, known as the Badama, ‘Eight Great Numbers’, which were specially devised in these classic forms to serve as requisite appointments for the Emperor’s writing table, with the peachbloom glaze specifically used for these eight shapes.

Similar peachbloom-glazed water pots are found in various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worldwide, including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illustrated in Earth, Fire and Water: Chinese Ceramic Technology, London, 1996, no. 24, p. 34; the Baur Collection, Catalogue, vol. III, Geneva, 1999, nos. A305, A310 and A313-A316; a full set of the eight vessels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llustrated by S.G. Valenstein, A Handbook of Chinese Ceramics, New York, 1989, p. 237; the British Museum, 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 vol. 5, Tokyo, 1981, no. 230.

Compare to a similar water pot sold at Christie’s Hong Kong, 30 November 2011, lot 2924. An example of a smaller size (8.9 cm. diam.) was sold at Sotheby’s Hong Kong, 11 April 2008, lot 2907.

在深浅不一的红色中,自然的点缀掺杂着其他不同的颜色,这些特点成就了豇豆红瓷器,并成为文物界公认别名最多的一个瓷器品种,其中包括美人醉、娃娃脸、桃花片等等名称,景德镇地区的老艺人们则将其称为“姜头红”。即使有众多的名称,豇豆红瓷器所表现出来的颜色还有很多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豇豆红一名的来由,是由于瓷器烧成后的红色深沉而不媚艳,在红色中掺杂着星星点点的青灰色,有如豇豆的颜色;而“姜头红”,则得名于南方盛产的一种鲜姜,鲜姜的芽头呈嫩红色,周围是青绿色,看起来娇艳欲滴。景德镇的老匠人们将烧成这个颜色的瓷器称为“姜头红”;若呈现出如十几岁的少女微醺,或飞雪后冻红的脸颊,则叫“美人醉”;如婴儿粉嫩的脸蛋,则称“娃娃脸”;“桃花片”则如初夏飘落的桃花,一片片叠摞在一起的粉红色。

豇豆红瓷器均为小件器物,且以文房器居多,主要有印泥盒、笔洗、苹果尊、太白尊、马蹄尊、水呈等;其它小瓶类观赏器,如柳叶瓶、莱菔尊、菊瓣瓶等,由于造型雅致且颜色多变,备受文人喜爱,遂也多作为文房用品。

豇豆红瓷器的出现,完全是制瓷艺人们知难而上的创新,也是为了更充分的使用窑位。豇豆红器物所用的铜红釉配方与釉里红器物使用的铜红料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是将铜料直接绘画于器物之上,之后罩透明釉,而豇豆红则是在坯胎表面通体施铜红料,再罩透明釉。相同器物只是制作的工艺方法不同,因此在烧造时的窑位也同是在“窝里”的后侧,温度在1250℃~1280℃之间;由于康熙时期釉里红中大件多,小件的豇豆红则一般码放在5米高的窑顶部位,又称“表上”。

豇豆红瓷器在施釉以及码窑等工艺操作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施釉方面,在用钴料写好款识后,先用浇釉的方法在底部以及器物内部,施一次二灰釉,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透明釉;待晾干后,在器物外部再施铜红料。由于豇豆红釉的铜含量最高,因此釉水的价格也就相较于其他釉水高昂许多,所以使用多次吹釉的方法进行施釉;之后再吹上一次透明釉才算施釉完成。在吹铜红釉之前,要将施釉的工作台——辘辘车以及周围清洗的非常干净,其目的是回收吹釉之后多余的铜红料,然后才可以开始。首先要将瓷胎在辘辘车上固定好,将器物口沿遮盖,避免铜红料吹到口沿及内部的青白釉上而产生瑕疵。之后左手逆时针匀速转动轮盘,右手将装满釉(料)水的喷壶放在嘴上均匀的吹出,此时铜红料会像云雾般落在器物上,在整体罩满后进行晾干。之后需要反复施几遍,铜红料部分才算完成。在收集完多余的铜红料后,便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吹上透明釉。一件豇豆红瓷器便可以准备入窑烧制了。

参考: 西泠印社2020年秋季拍卖会
重要瓷器专场
1969 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估价RMB: 500,000-600,000
成交价RMB: 575,000(含佣金)
直径:11.5cm 高:3.9cm
说明:本品敛口,扁鼓腹,下承浅圈足,造型小巧精致,线条流畅。洗内壁及外底施白釉,釉色白中微泛青,釉水紧致莹润。外壁施豇豆红釉,色泽淡雅,缀以不规则的红斑绿点,殊为可爱。外底心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笔触紧凑有力,为康熙晚期标准官窑款识。豇豆红釉是高温铜红釉一种,其色调淡雅宜人,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名贵瓷品,所烧之器以文房清玩为主,专供内廷御用。因其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由于所施铜红釉敏感易变,其呈色半由天成,烧造难度极大,传世极稀,历来是人们追捧的物件。《饮流斋说瓷》有云:“豇豆红,此色亦由祭红变化而来,以类于豇豆,故以豇豆红呼之。釉中多有绿苔点,或大片绿斑,亦有纯红者,以康熙款者为最多……豇红之所以可贵者,在莹润无比,居若鲜若暗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而后亦有云:“康窑豇豆红、苹果绿笔洗,最为殊尤。”文中所谓“笔洗”便是指此式镗锣洗。
KANGXI PERIOD, QING DYNASTY A PEACHBLOOM-GLAZED BRUSH WASHER WITH ‘KANGXI’ MARK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Xu Zhantang. The client acquired the lot from Xu Zhantang.

吹釉过程要非常的认真,又因豇豆红都是小件器物,吹釉时不能受周围任何环境的影响,若有分神釉面则会薄厚不均,成器后厚的地方就会形成绿斑。由于料水的含铜量高发色力强,所以吹的次数虽多,但每次都要薄,这一点则全凭吹釉师傅的经验,厚了则成瓷发黑,薄了则颜色浅淡露胎,不匀则间或杂色。以豇豆红太白尊为例,器身上有三处刻团龙图案,若吹薄,则盖不往露出白胎影响整体美观,如吹的太厚,纹饰会被釉盖的太厚,而看不清花纹。

装匣方面,豇豆红一般使用当地称为浅子的内径33、高20厘米的矮匣钵,每个匣钵根据器物不同的体量,需要码放多个器物,在器物之间用黄草纸相互隔开并挤严,以防止运输以及满窑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码放豇豆红的窑位要根据窑性、气温、天气等综合因素,由总负责把桩师,与第二把手驮坯师、第三把手架表师共同商量决定,一般码放在窑内左右两侧,这种方式称为“赌一边”。在把桩师决定位置后,由驮坯师发坯,搬运工传递给站在5米高的架表师傅码窑。

满窑时,架表师将匣钵举过头顶,此时无法看到匣钵内的情况。码放时还要观察同一柱匣钵之间的宽窄,要做到上下匣钵外径对齐,或上匣钵略大于下匣钵,俗称为“过肩”;若没有达到过肩的状态,在高温烧造时便会倒塌,需要调整。最后要将最顶上的匣钵盖严,再压上砖头,一是防止落灰伤釉,二是防止火力将盖子吹动伤坯。在一切就绪后便可点火烧窑。

豇豆红瓷器在康熙时期创烧,虽多是小件器物,但美不胜收,可以说是所有瓷器品种中最美、最典雅的。豇豆红瓷器除了操作难、烧成难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材料贵。其与釉里红品种用的红彩材料相同,而一个豇豆红器物所用的材料却可画几件釉里红器物。并且,釉里红烧制的过程相对稳定,即使烧制失败还可后期进行补救,而豇豆红一旦烧坏就只能成为废品。

可以说,若没有雄厚财力支撑,是烧不起豇豆红瓷器的,因此豇豆红在康熙朝也仅是昙花一现,之后几朝都没有再次进行烧制,转而用其它瓷器品种进行替代。到了民国时期虽再次出现,但也多是仿制康熙时期。解放后有共和国官窑之称的建国瓷厂也烧制出了豇豆红瓷器,但数量非常少,目的只是在继承与恢复。

鉴定方法:

清康熙时期烧制的豇豆红瓷器,流传于世的数量非常少且都是官窑制品,底部书字“大清康熙年制”6字楷书青花横款,青花色泽淡雅。这一时期的器物胎体薄,胎质洁白细腻,有明显的压手感;釉质细腻,薄而吸胎;圈足窄而矮,与整体比例略显不协调。水洗的圈足较为特殊,为台痕底;器物的里釉、底釉薄而白,人称“浆白釉”。

康熙豇豆红瓷器器物款识

要判别一件器物是不是豇豆红,主要观其器状、颜彩。豇豆红无大器,大件的器物,绝对不是豇豆红。豇豆红故名豇豆的颜色,色彩独到,为其他瓷器所无,即使不是行家,过目也不难辨别。其次,要辨别豇豆红的年代,究竟是康熙”本朝”制,还是光绪、民国时期制,抑或是现代仿制品,其中讲究颇多,伪造者也挖空心思在此装设’地雷’。一要从底釉的氧化程度等细节判断其年代;二看瓷器胎骨的年代特征;三看落款;最后也是最难以捉摸的一点,看重量。”有人解释说:”官窑豇豆红,重量对应体积大小很有讲究,行家上手一掂量,心中自然就有几分底。

因为康熙豇豆红釉瓷器是器型与红釉的完美结合,是明清瓷器中最美之器。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才有了仿制品,这时期的仿品在器型上基本与康熙相同,但胎骨不如康熙时细腻且胎体变厚;白釉以及红釉都显得浮而不贴胎;釉面也较康熙时期粗糙;仿康熙款的字体与前朝不同;青花发深蓝色至正蓝色而不是康熙时期典型的翠蓝色;由于以上原因以及时代的不同,仿制康熙时期豇豆红瓷器在神韵上远不能达到当时效果。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