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银胎剔漆 宋人高士行乐图(鼓琴吹箫)竹节形座架

清 银胎剔漆 宋人高士行乐图(鼓琴吹箫)竹节形座架

Description

清 银胎剔漆 宋人高士行乐图(鼓琴吹箫)竹节形座架

参考:君子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清代查为仁的《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书画琴棋诗酒茶,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实际上是古人八大雅事。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善诗者韵之心声,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花者品性怡然,善茶者陶冶情操。

琴 —— 琴韵悠扬

琴音千载广陵经,十面埋伏久不听。
韵曲松风歌盛世,鱼樵问对唱苍生。
悠扶慢探七分醉,快弹轻揉几处惊。
扬起和声真意动,高山流水九州兴。

《伯牙鼓琴图》卷,元,王振朋作,绢本,水墨,纵31.4cm,横9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伯牙鼓琴图》卷
《伯牙鼓琴图》卷 伯牙鼓琴图卷-王振鹏 绢本墨笔 元代 31.4cmx9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位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画面上共有五人,左边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长髯,披衣敞怀,端坐石上,双手抚琴。伯牙的对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两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儿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得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的记述与《列子》的记述大致相当,但交代了结局: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吕氏春秋》虽非信史,但有《列子》记述在前,其内容也并非毫无根据。于是伯牙不复鼓琴一说被当作佳话流传下来。伯牙在当时应该很知名,荀况在《劝学》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大音乐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无疑问的。

这是一幅人物故事画,画中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一书。画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位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画面上共有五人,左边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长髯,披衣敞怀,端坐石上,双手抚琴。伯牙的对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两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作者用生动、准确的笔墨刻划了两个主要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活动,弹琴者的专注,听琴者的入神,都跃然绢上。为了衬托两个主要人物,作者还安排了三个侍童,并借用次要人物的不同反应来表达伯牙和子期之间用琴声传递感情并成为“知音”的友谊。这幅画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绘画技法上画家王振朋很好地继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法,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弹性,既连绵不断,又有轻重、粗细、缓急、顿挫的变化。画中部分衣帽用淡墨渲染,石块略加皴擦,这些丰富而简洁的表现手法使画面有变化而又含蓄,明快又不显单调。

听琴图-赵佶

听琴图-赵佶 绢本设色 宋代 147.2cmx5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听琴图-赵佶 绢本设色 宋代
147.2cmx5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幅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左面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的意境。画面背景简洁,如盖的青松和摇曳的绿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栽植着异卉的古鼎与优雅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作品构图简净,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描劲挺略带战笔,树石器具描写工致而毫无呆板,着色浑厚而不失清丽,是宋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听琴图-陈洪绶 绢本设色 明代

听琴图-陈洪绶 绢本设色 明代 100.5cmx52.7cm 中国美术馆
听琴图-陈洪绶 绢本设色 明代
100.5cmx52.7cm 中国美术馆

该作署款”老迟洪绶画于吴山”,当是陈洪绶在清军入关之后的晚年作品,因其甲申(1644)后自称老迟、悔迟、云门僧等。画中三人围坐石桌,成三角布局,左前一位背对观者,似俯身拨阮;右侧红衣人物挺身侧坐于块石之上,一手抚琴,一手捋须,若有所悟;最后一位支臂斜倚,双目直视桌上盛开瓶荷,了然无所挂碍。此般情形为老莲常取的高古题材,以夸张变形的文人雅事聊抒狂放性情,将极度的痛苦和愤懑积淀,转化于平淡、高古、静穆的描绘之中。人物形象多处理为大头小身体的”伟岸躯干”,面部表情平淡木然,在高度的提炼与概括中,既重视形体的夸张变形,又强调神情传达的深涵含蓄。此作几乎全以线勾,淡施墨色,线条已是清圆细劲一路,愈见古朴敦厚,细劲而遒逸,后人评其”以篆籀法作画,古拙似魏晋人手笔,如遇古仙人欲乞换骨丹也。”确为是评。

听琴图-杜堇 绢本设色 163cmx94.5cm 明代

听琴图-杜堇
听琴图-杜堇

此图又名《庭院听琴图》、《文君听琴图》本幅题材表现的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文君听琴”。画面绘庭院内,一文士倚桌抚琴,身后屏风旁有一娇美女子正侧耳倾听听。环境华美雅致。据学者研究,本幅题材表现的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文君听琴”。从画风与画法看,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中期著名人物画家杜堇的《玩古图》轴、上海博物馆所藏《仕女图卷》等作风格非常接近,背景中之湖石、芭蕉、屏风家具与花草,在《玩古图》轴中也有相同的表现,且水平相当,故应出自其手。另外,《玩古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伏生授经图》及此轴正下方花卉造型样式与画法非常相近。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一举一动皆风雅,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而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你有多久不曾静下心来,安居一隅,喝茶读书?少一些物欲横流,多一些闲情雅致,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