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 外銷瓷 青花山水樓閣通景圖 水罐

青花山水樓閣通景圖 水罐

Description

清早期 清中期 青花山水樓閣通景圖 水罐 水注 水壺 奶壺

Chinese porcelain blue and white Canton ware milk jug/pitcher 18th 19th century
Antique 18C Chinese Porcelain Milk Jug China Yongzheng / Qianlong Period

参考:佳士得
拍賣 18526
2019年 11月 6日
梵達倫珍藏中國藝術網上
拍品 109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亭閣圖執壺
PROPERTY FROM THE ESTATE OF ALBERT AND LEONIE VAN DAALEN, SWITZERLAND
QIANLONG PERIOD (1736-1795)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亭閣圖執壺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亭閣圖執壺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亭閣圖執壺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亭閣圖執壺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亭閣圖執壺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亭閣圖執壺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亭閣圖執壺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亭閣圖執壺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亭閣圖執壺
清乾隆 青花山水亭閣圖執壺

估價: GBP 1,000 – GBP 1,500 (CAD 1,674.40 – CAD 2,511.60)
成交價: GBP 625

請注意,此拍品為私人藏家所有。

來源
瑞士艾爾伯‧梵達倫及莉奧妮‧梵達倫伉儷珍藏

拍品專文
This ewer is modelled after a European shape. In the late 17th and 18th century demand from the West for European shapes increased, resulting in specialised kilns in Jingdezhen that became experts in such models.
此壶仿照欧洲形状。 17世纪末和18世纪,西方对欧式造型的需求增加,景德镇出现了专门的窑炉,成为此类造型的专家。

我们已努力记录此件在初次制造后所经历的变化情况。
– 句柄和壶嘴上可见到一些镀金的痕迹。
– 壶嘴的尖端已经修复过。
– 壶身上有一个垂直裂缝,大约长12.5厘米。
– 壶身上有一个爆裂的釉泡,伴随着一个大约1.5厘米的相关釉裂缝。
– 存在一些轻微的釉面瑕疵,铁斑和表面磨损,正如预期的那样。

参考:北京保利
2016年春季拍卖会
中国古董珍玩(Ⅰ)
Lot 8794 清乾隆 青花山水楼阁执壶

Lot 8794 清乾隆 青花山水楼阁执壶
Lot 8794 清乾隆 青花山水楼阁执壶

估价:20,000-30,000 RMB
未成交
尺寸:宽24cm

拍品说明:
来源:爱尔兰私人藏家旧藏

中國(外銷)瓷器:曾讓歐洲王室為之痴狂

南京式樣( Nanking Pattern):這個式樣的瓷器往往是以山水樓閣紋為主,也有的西方學者把有幼苗狀邊飾或蜂巢狀邊飾,中心圖案為風景圖案的都叫南京式樣(我認為這是晚期南京式樣的標準器物)。在此我只討論山水樓閣紋的南京式樣。

南京式樣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些都被認為是南京運來的。一般來說西方人特指的南京式樣往往是指比較晚的瓷器(乾隆中期以後),但是從近些年打撈的沉船瓷器來看,這類風格在康熙晚期和雍正早期就已經形成,並且在乾隆中期以前,晚期,嘉慶晚到道光時期都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而且這一式樣的形式和主題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局限在西方學者傳統的認識上。

山水樓閣紋瓷器是以山水,城牆,樓閣,寶塔等風景圖案為主構成畫面。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的山水樓閣紋大都以地平線的平行線(橫線)為分割點把山水分為近景和遠景,中間以流水相隔。往往對近景和遠景同樣強調。並且遠景多城牆,寶塔。其畫意深遠,以簡單筆畫勾畫,往往不追求精細而達到神似,韻味無窮。這一時期的山水樓閣紋瓷器的邊飾往往很簡單,往往以幾何文飾的窄邊,以突出中心的主題。清早期山水樓閣紋的瓷器,在雍正時期的越南金毆船貨有大量裝載 。 早期的南京式樣往往有大面積留白,比較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觀。

越南金毆沉船(雍正時期沉)出水的早期南京樣式。
越南金毆沉船(雍正時期沉)出水的早期南京樣式。

到乾隆中期以前,山水樓閣紋的設計由以橫線為分割的佈局為主轉向以豎線和之字形分割為主。遠景往往放在瓷器左上邊(當然也有右邊的),而近景在右邊。這一時期的瓷器主要強調近景,遠景所佔比重較前一時期為小,而且城牆紋基本不可見,有的有寶塔或小閣樓,有的則是單純的山石樹木。而近景則多見樓閣,且近景比重明顯超過遠景。

此外,除了前一階段的簡單窄邊外,這一時期不少瓷器的邊飾變款,出現了以花草,風景做為山水閣樓紋瓷器的圍邊,並且往往有兩層圍邊,內側包圍主題畫片的窄邊往往以柵欄頭文飾為常見。

這一時期的南京式樣絕大部分的構圖比較簡潔,留白比較合理,顯得疏密有致,並且畫風比較粗壙奔放,重神而不重形,比較有味道。

南京船貨中的中期南京樣式瓷盤
南京船貨中的中期南京樣式瓷盤

關於這一時期的瓷器,可以參考 1752 年的荷蘭沉船 「 蓋爾德麻爾森 」 所載的瓷器(南京船貨) 。上邊是一個南京船貨中的中期南京樣式瓷盤。它中間的窄邊是柵欄頭文飾,這也是乾隆中期到後期的常見文飾。

當然,這些變化並不是絕對的,只是從總體上來說是如此。

到乾隆晚期,山水樓閣紋一轉早中期的簡潔而變得非常複雜,往往是以三點或環形構圖,畫面佈滿整個瓷器,留白很少。而且筆畫也變得非常精細複雜,窄邊多見幼牙頭文飾。此外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再不少南京樣式的瓷器上,小橋出現在畫面里並且佔據醒目位置。早期的山水樓閣紋有的也有小橋,而中期的則很少見到有小橋在畫面上。

到乾隆末期和嘉慶早期,由南京式樣的山水樓閣紋轉化而來的另一式樣-柳樹式樣大量開始出現並很快暫居了統治地位。這兩種樣式即使實在西方,很多學者也不是很清楚而常常搞錯,因此很多學者乾脆就渾二為一,把它們都當成南京樣式或柳樹樣式。

乾隆後期南京式樣向柳樹式樣的轉化,這個盤兼有雙方特徵。
乾隆後期南京式樣向柳樹式樣的轉化,這個盤兼有雙方特徵。

不過因為這兩種式樣非常接近,很容易混淆。在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的出口瓷器中,常常可以看到南京式樣和柳樹式樣的特載在同一件東西上存在。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這兩種類型的近親關係。

乾隆末到嘉慶時期的南京式樣其樓閣已經由畫面的則面向中間轉移,往往在中心略偏的位置,而且文飾也由乾隆晚期的精細開始簡化,但是佈局仍然是非常複雜,畫面留白更少。並且其邊飾常見外寬錦地內幼芽串珠紋(或許稱幼芽夾珠紋更為妥當,幼芽紋也有人稱矛頭紋)。這一時期的南京式樣往往是西方學者認為的典型南京式樣。

下圖是一個西方學者認為的典型南京式樣瓷盤,乾隆末期到嘉慶流行,外圈幼芽串珠紋(兩個幼芽之間夾一或多個珠子)是這一時期典型的文飾。摘自Christie’s 《 The Diana Cargo 》 1995 。不同的邊飾往往是這一時期給南京,柳樹式樣斷代的重要依據。應為篇幅,本文不在此詳述。

西方學者認為的典型南京式樣
西方學者認為的典型南京式樣

南京式樣到道光時期開始又有所變化,這一時期為南京式樣的末期,常見的南京式樣已經把樓閣放在了中心位置並且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整個佈局顯得凌亂而且沒有章法,另外繪畫風格也完全的改變,既不象早中期的那麼豪邁洒脫,也不象後期的精描細畫,顯得線條簡單,呆板僵硬,不過瓷質和製作還算精細。從道光後期的這個式樣基本上沒有再變過,而且數量也很少,只是越來越粗糙不堪。

下圖是一個道光時期的南京樣式小碟子,其樓閣已經佔據了整個畫面的正中央,整個佈局雜亂擁擠。外圈的串珠紋是這一時期常見的文飾之一。

 道光時期的南京樣式小碟子

道光時期的南京樣式小碟子

一般國外學者只把晚期南京樣式作為南京樣式,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個形式是從早期的樣式演變而來的。並且可以明顯的看到演變的過程。南京樣式的格式並非是固定的,因此在現存的外銷瓷器中我們可以看到多種多樣總體上非常類似而細節又不完全相同的南京式樣畫面,大概是工匠自由發揮的結果吧。

柳樹式樣( Willow Pattern):這個樣式在西方學者看來是英國最老的瓷業公司Spode在1770年左右設計的然後被中國工匠拷貝製作。由於無法考證當時最早的柳樹式樣是什麼時候在中國生產的,所以這個樣式是英國設計的還是中國工匠根據南京樣式設計的恐怕是很難考證。不過從這兩種樣式的接近稱度來看,我認為不管是誰設計了這個樣式,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這個南京樣式。這一點從不少出口瓷器兼顧有兩者的特徵就可以看出來。到後來,柳樹式樣有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在很久以前,有一個中國的地主陶林住在河右邊蘋果樹下的閣樓里,閣樓的前面種着柳樹,院子用很細的籬笆圍繞着。他有一個已經許配給一個年老富有商人的美麗的女人叫寬澀,但是她卻愛上了他父親的長工常。他們有一天逃到了一個小島上的茅屋裏居住,但是很快就被寬澀的父親抓住了,就在他父親要把他們都殺掉時,他們的愛感動了上蒼,老天把他們變成了一對水鳥,從此他們可以自由飛翔。

乾隆末期嘉慶早期的柳樹式樣,也是採用幼芽串珠紋,是當時高質量的出口瓷器,製作相當工整。

就象這個故事所說的,這個式樣的瓷器主題包括了閣樓,柳樹,一對飛鳥和海。一般說來主題是在河的右邊,左邊是小島。我個人認為這類瓷器是明顯從南京式樣變化而來的,而這種式樣最早出現是乾隆晚期。流行於嘉慶時期,道光時期已基本不可見。

乾隆晚期和嘉慶時期的柳樹式樣文飾變化不大,很難分辨,只是乾隆時期的要稍微精細一些而已。(一艘嘉慶二十一年( 1816 年)的沉船戴安娜號( Diana) 上所轉載的大量嘉慶時期南京和柳樹式樣的瓷器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樣本) 。

到清中期,柳樹式樣開始取代南京式樣成為當時的大宗出口瓷器。到道光時,另外一個式樣廣東式樣完全取代柳樹式樣,柳樹式樣基本上就消失了。

廣東式樣( Canton Pattern):這種式樣很可能是從柳樹式樣加以變化而來的,可以說是柳樹式樣的簡化版本。其主要特徵是左邊的景物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同時有小橋從左邊景物平直伸向右方。右邊有亭台樓閣和柳樹,但是不同的是沒有了蘋果樹,而且樓閣直接臨水。

這種式樣幾乎是從柳樹式樣一出現就跟著出現,到嘉慶後期已經和柳樹式樣同樣流行了,而到了道光時期,這種式樣已經在出口青花瓷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一直到清末仍在生產。

清朝 外銷瓷 青花山水樓閣
清朝 外銷瓷 青花山水樓閣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