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山德款 青花拔白龙凤云纹大盘

日本山德款 青花龙凤云龙纹大盘

Description

日本山德款 青花龙凤云龙纹大盘

有田燒小檔案:

所在地 佐賀縣西松浦郡有田町
傳統特徵 日本歷史上最早的瓷器。初期由伊萬里開始,後來發展出柿右衛門式樣、古伊萬里 式樣、鍋島式樣。
傳統顏色 造型以青花瓷的鈷藍、紅色為主,再搭配綠、黃、深藍等顏色的彩繪、染錦。
傳統器物 盤、壺、花瓶等。
肇始年代 在文祿慶長之役(十六世紀末)時,因為帶回朝鮮的陶工,而開始了瓷器的生產。

日本歷史上最早燒製瓷器的有田燒

四百年前,有田首度燒製出日本瓷器。自開創以來,以青花瓷、彩繪等燒製技術,在陶瓷界奠定下前所未有的地位,創造出多樣的美學。

初期伊萬里

十七世紀初,因使用了有田泉山的瓷石,日本瓷器才正式誕生。但在不斷演變後,則以鈷藍色的青花瓷為主要的代表作品。

青花瓷樓閣山水紋大盤:

江戶前期。樓閣山水是初期伊萬里常常使用的題材。由九州陶瓷文化館收藏。

 

参考:土耳其托普卡匹宫藏 元青花双凤穿花纹棱口盘 

 

元青花双凤穿花纹棱口盘 
元青花双凤穿花纹棱口盘

参考:故宮博物院 元 青花地拔白麟鳳紋花口盤

元 青花地拔白麟鳳紋盤
元 青花地拔白麟鳳紋盤

元青花白麟鳳紋花口盤
高7.9厘米口徑46.1厘米足徑26.1厘米

盤口呈十五瓣菱花形,折沿,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折沿上及內底邊緣均繪一周卷草紋。內壁和內底均以青花地拔白技法裝飾。內壁為青花網紋地留白纏枝牡丹紋,內底為青花地留白麒麟、鳳凰穿蓮花紋,鳳凰周圍襯以朵雲紋。外壁白釉地上繪青花纏枝蓮紋。

元代景德鎮制瓷工匠敢於創新,在燒造白釉地襯托青花圖案瓷器的基礎上,衍生出青花地襯托白色圖案裝飾,俗稱「拔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此盤形體碩大,圖案描繪精細,青花發色艷麗,堪稱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青花白麟鳳紋花紋盤,為後來購入。所以選擇這件元青花來寫,是因為發現它與現藏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的那件大名鼎鼎的青花麒麟草花紋盤,都有麒麟造型,頗有可以印證對比之處。

眼前這件白麟鳳紋花口盤,口徑46.1厘米,略小於麒麟草花紋盤的46.5厘米,雖然比土耳其與伊朗傳世大盤常見的47.4厘米和57.5厘米要小,但仍屬於口徑較大的大盤。元代青花瓷器裝飾一般分為兩種形式:一種為白地青花,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體上描繪紋飾;另一種則為青花地白花,以青花為地,襯托白色花紋。白麟鳳紋花口盤屬於後者。

這件大盤,採用伊斯蘭地區慣用的同心圓構圖,盤心飾有在天空翱翔的鳳凰和回首與其相對的麒麟,空間襯以蓮花及雲紋。外環則飾有忍冬紋,里璧則是一圈盛開的網紋地纏枝牡丹紋,口沿飾忍冬紋,外壁則裝飾有纏枝蓮紋。

映襯於構圖繁密、謹嚴的白色花紋下的,則是如深海顏色一樣的幽藍。學者陳克倫在《元青花研究六十年》一文中曾這樣形容這種藍色:「青花的藍色圖案不同於以往中國瓷器裝飾的傳統色彩。藍色是深遠、純潔、透明的象徵,藍色所在往往是人類知之甚少的地方,如宇宙和深海,令人感到神秘、渺茫和靜穆,這與伊斯蘭教所宣揚的教義和追求的『清凈』境界相符。」要理解這種如深海一樣的幽藍,便需要理解元青花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参考:故宫博物院藏
明成化 青花海水翼龙纹盘

成化御窑展展出成化青花海水应龙纹盘
成化御窑展展出成化青花海水应龙纹盘

高5.1厘米 口径20.4厘米 足径12.3厘米

参考:厦门特拍拍卖有限公司
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2013-11-10
中国瓷器专场
LOT号: 0083 明成化 青花海水翼龙纹窝盘

0083 明成化 青花海水翼龙纹窝盘
0083 明成化 青花海水翼龙纹窝盘

拍品信息
尺寸 高5.7cm;口径32.3cm;足径19.8cm
估价 RMB  420,000-500,000
成交价 未提供

参考:青花瓷樓閣山水紋大盤

「伊萬里」與「有田」的差別:
江戶時代,有田一帶所燒製的瓷器產品,都是經由伊萬里港輸出,因此市場上便以「伊萬里」稱之。然而,到了明治時代,一般都是以陶瓷產地來命名,因此有田地方的瓷器便改稱為「有田燒」。因此在江戶時代有田所生產的「伊萬里」,就稱為「古伊萬里」。

参考:非典型青花特展
臺北大學 | 黃薇
A SPECIAL EXHIBITION OF BLUE AND WHITE CERAMICS
青花屏風山水盤, 日本 有田 |
BLUE AND WHITE PLATE WITH LANDSCAPE-DECORATED FOLDING SCREEN DESIGN, JAPAN, ARITA
Type: 日本 | Japan

青花屏風山水盤, 日本 有田
青花屏風山水盤, 日本 有田
青花屏風山水盤, 日本 有田
青花屏風山水盤, 日本 有田

發表者:非典型青花特展本次展覽為第六回臺大藝術史研究所藏品展,展題定為《還能說什麼?「非典型」青花特展》,由中國陶瓷領域延伸到歐洲與亞洲,旨在拓展跨區域、跨文化的對話,並且也藉此重新檢視由中國發展出來的典型青花瓷在世界的重要影響力。另一方面,由研究生組成的策展團隊藉此特展機會大幅度改善展示條件,並積極策劃舉辦面對大眾的相關講座及宣傳,將觀眾由校園延伸到一般大眾的教育推廣,爭取更多人可以來參觀、參與此次的展覽及相關活動。觀看 非典型青花特展 的所有文章

1940年以後 口徑24.5公分 高2.7公分

Blue and White Plate with Landscape-Decorated Folding Screen Design, Japan, Arita, after 1940. Ht. 2.7cm, Diam. 24.5cm. Collection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Entrustment).

English Synopsis:

This plate with blue and white printed decoration is of a type mass-produced in Japan beginning in the Taisho period (1912-1926). Close observation reveals that the central design is of a standing screen with five panels folded so as to reveal the landscape design on the front of the screen and one panel folded so as to reveal the “seven treasures”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interlocking circles and lozenges) on the back of the screen. The remainder of the plate exhibits a “sayagata” pattern (a type of fretwork characterized by interlocking and stylized Buddhist swastikas, 卍). A brown iron glaze decorates the rim of the plate.

Japan imported copper plate transfer printing techniques from the west. This allowed Japanese kilns to produce high-quality, finely-decorated ceramics affordable for the domestic market, this plate being such an example. The marks on the bottom of this plate indicate that it was made at “No. 25 Kiln of Arita” and, as the practice of adding kiln marks started in 1941, it can be dated to after 1940.

此件盤為日本大正時期大量生產的用器,是在民間常見的印花食器形制。其口緣呈鋸齒狀、塗鐵汁,斜腹,平底,圈足。盤面以紗綾紋為地,盤心有一屏風形開光,內繪山水圖,右方有內填七寶紋的四邊形,代表反折的屏風背面。圈足內有青花銘「有25」與印刻銘「山德」二款。胎厚。可見少許鐵斑。

此件時代、產地皆可由盤底銘款得知。1941年日本政府為了在戰時整合並管理各地窯業,將九州地區的各窯分地區編號,而「有25」款則代表有田第25號窯場。[1] 以此判斷此件應是在1941年後製造。「山德」二字窯款為山德窯明治末年到大正時期所使用的銘款。山德窯於十九世紀初創業,大正時期引入機械轆轤技術,以生產皿類食器為多。[2]

十八世紀時,日本國內興起將瓷器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風氣,為了生產大量平價瓷器滿足市場,發展出型紙拓印等更精簡人工的裝飾手法,但仍然無法遏止市場上瓷器品質的普遍下降。明治時期以後,日本引入西洋新材料、技法,並以政府為中心將技術推廣至全國,銅版轉印的技術便是其一。[3] 銅版轉印讓窯場得以製作大規模高品質的細緻圖案裝飾,銅版轉印便從明治時期開始大量進入平價市場。此類具厚重感的「棘緣盤」(イゲ皿)便是其中一種,在明治晚期至昭和初期被大量生產,[4] 可以說是具有濃厚日本「古早味」的庶民食器。

[1] 佐賀県立九州陶磁文化館編輯,《近現代肥前陶磁銘款集》,頁21-22。
[2] 佐賀県立九州陶磁文化館編輯,《近現代肥前陶磁銘款集》,頁102
[3] 中ノ堂一信,〈幕末から明治の窯業―変革期の諸相〉,《東洋陶磁史―その研究の現在―》(東京:東洋陶磁学会,2002),頁209-212。
[4] 渡辺景吾,〈イゲ皿博物館〉,http://www.f-japan.com/ (2017年3月5日檢索)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