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 汉印 阳刻篆字 ”楊廣成“

青铜 汉印

Description

青铜 汉印 “杨广成(楊廣成)”

青铜 汉印 “杨广成”
青铜 汉印 “杨广成”
青铜 汉印 “杨广成” 
青铜 汉印 “杨广成” (数字化反转,便于阅读)

 

参考:汉 新莽 “王精” 龟纽金印

1966年西安市碑林区沙坡砖厂汉墓出土

该印不仅从工艺以及造型上,都堪称古代印玺的精品。 此印金印龟纽,方形的台座上有一只乌龟,呈站立行走状态,高鼻张口,睁目昂首,背部龟甲凸起,刻有六边几何纹饰,在六边形内和周围又雕刻联珠纹,四足上布满圆点。制作精细,造型生动,既写实又夸张,以形传神,将龟的质感和动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根据考证,这枚金印应该是新莽时期的官员所用。

汉 新莽 王精金印 
汉 新莽 王精金印

长1.1厘米,宽1.1厘米,高0.5厘米,钮长1.0厘米,钮宽0.7厘米

参考: 西泠印社2013年秋季拍卖会
文房清玩·历代铜印专场(13秋拍)
图录号: 3203 宋·橛钮铜印

宋•橛钮铜印
宋•橛钮铜印

估价RMB: 80,000-120,000
成交价RMB: 149,500(含佣金)

印文:忠正江国世家
说明:橛钮为短矩形无孔钮式,见于唐、宋、金官印及宋元私印。印文排列整齐,笔划较细,时代风格明显。内容“忠正”为褒奖誉词,应为大家族所用之章。自唐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寒门儒士有了跻身上流的机会,氏族门阀制度有所改变,但是真正迎来彻底变革还在宋代以后。故此印为十分稀见的唐宋间大家族用印,当宝之!
展览:《恭王府艺术系列展——金石藏》P95。
出版:《金源印符辑存》P9,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
SONG DYNASTYA BRONZE SEAL
Exhibition: Seal Exhibition·Art exhibition series in prince Kung Palace, p.95.
Illustrated: Brozen Seals in Jinyuan Area, p.9,Harbin Publishing House,2001.
4.3×4.3×3.2cm

参考:拍卖结果
嘉德香港2018秋季拍卖会
观华—私人珍藏重要竹雕及金石艺术
战国秦汉 铜印 (六方)

观华—私人珍藏重要竹雕及金石艺术 拍卖信息 Lot 542 战国秦汉 铜印 (六方)
观华—私人珍藏重要竹雕及金石艺术
拍卖信息
Lot 542 战国秦汉 铜印 (六方)

估价:100,000-200,000 HKD
成交价: 295,000 HKD (含买家佣金)
尺寸:
1.3×1.7×1.8cm

拍品说明:
出版:《斗盦藏印》P33、P35,谦慎书道会刊行,2005年。
释文:1、长午,2、异耳,3、张山,4、中壹,5、赵竖,6、朱酺私印此盒战国秦汉铜印一盒六方,盒上签条为小林斗盦先生手书。曾先后为清末金石大家罗振玉和近代收藏大家林朗庵所收藏,后入小林斗盦先生怀玉印室,可谓流传有序。六方皆为私印,一为鎏金兽钮,五为铜质桥钮,件件堪称经典。战国“长午”“异耳”二朱文印铸造工艺精美,宽边细文,用篆考究;“张山”“中壹”“赵竖”“朱酺私印”四白文铸印布局各异,或四边全满,或辅以“日”字边,或无边,皆工整质古,展现了战国秦汉以来古印章艺术的极高造诣。

来源:罗振玉旧藏,林朗庵旧藏,小林斗盦旧藏。

文字之福小林斗盦先生旧藏上古金石文字漫谈中国人对于文字这种东西,素来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甚至远在文字尚未成熟之前,先民们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庞大力量,就有着惊人的直觉:甲骨上,青铜礼器、兵器乃至生活用器上,泥巴上,石头上,木头上,在公元纪年之前的漫长时间里,先民们就以刀为笔,将那些变幻多端、充满着神秘奇谲气息的文字恭恭敬敬刻铸在各种材质的器物上,以期子孙永宝,传之万年而不朽。正是在这种对文字力量的敬畏之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才得以建立,甲骨文,金文,封泥,古玺印,竹简,碑刻,文字对于中国人而言从来就不只是一种记录和交流的符号,更是艺术的源头。

借助着这些资料,中国书法史也在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一路演变中建立起最恢弘、最悠远的动人图景。甲骨文是中国人关于文字想象的开始。殷商时候的先民门对于周围世界的理解,就跟当时的可辨识文字一样十分有限,因此一有大事情就必须求助于神明,以烧兽骨所得裂纹的方向来预判事情的走向,并将这个结果以文字的形式刀刻于骨上。

两周时期钟鼎上的铭文,春秋战国以来的铜印,秦汉以来的封泥、碑版乃至铜镜、带钩等小物件上的零星文字,也是考察当时国家运作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依据。后来的人们都正是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研读而获得当时战争、祭祀、官职制度、农业种植以及生活中诸多事项的信息,并由此重构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对于上古金石文字资料的学术性研究和艺术性运用,宋代人是始作俑者,清代人则将这种传统发扬光大,举凡清代几乎所有的学术大家、艺术大家,无一不是在广泛搜求出土金石实物、深入汲取先人艺术智慧的基础上而获得独到的成就,由此才有了清代金石学、文人篆刻和碑学书法的大盛,其影响至今未衰。

对金石文字的搜罗、收藏、研究和运用,几乎是清代以来学人和艺术家治学、治艺的统一模式,流风所被,以中国艺术为宗的日本历代艺术家、收藏家,素来亦十分重视这方面资料的集藏。小林斗盦先生生前为日本艺坛泰斗,还是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其师则为吴昌硕的日本学生、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河井荃庐。先生一生倾心中国金石艺术,故对于吸收中国历代金石文字实物方面的营养十分注重,且在这方面的收藏与他在明清书画和流派篆刻的收藏一样,亦达到极高的水准。

本次秋拍所呈现的小林斗盦先生旧藏殷商战国以来金石文字小品,包括民国三年癸丑(1913)小屯南地所出甲骨殷文17品,秦汉封泥25品,战国秦汉铜印72品,秦汉带钩24品,汉铜镜7品,以及宋元铜印10品,其中既有先生多年所集而成者,亦有罗振玉、林朗庵等名家旧藏之物,数量堪称可观,品类可谓齐全,趣味尤其高雅,不仅可见小林斗盦先生艺术取法之源、鉴藏眼光之精、学问修为之深,更可见中国传统金石文字艺术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古人造物之虔心恭敬,亦足以令人心生敬畏。

癸丑小屯南地所出殷文17品为1913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商代甲骨残片,每片均刻有字数不等的卜辞,少则数字,多则一二十字,且为早年出土,尤为难得,是研究商代文化艺术的绝佳资料。封泥为秦汉时期官方以印缄封简牍以防私拆的信验物,自清代大量出土以来,其苍茫质古的趣味对篆刻和书法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以“田”字格的布局观之,则此中25品多为秦制,不仅是封泥艺术的体现,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秦代的官印艺术和职官制度。

罗振玉、林朗庵两先生旧藏战国秦汉铜印一盒6方皆为私印,一为鎏金兽钮,五为铜质桥钮,件件堪称经典。

战国“长午”“异耳”二朱文印铸造工艺精美,宽边细文,用篆考究;“张山”“中壹”“赵竖”“朱酺私印”四白文铸印布局各异,或四边全满,或辅以“日”字边,或无边,皆工整质古,六印体型虽小却妙在精微,展现了战国和汉以来古印章艺术的极高造诣。罗氏为近代金石大家,林氏为收藏大家,此套印章经二人递藏,更可见其不同凡响之处。

战国秦汉印一盒49种亦多为私印,间或有吉语印,形制、钮式、风格均为多样,可窥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第一个高峰之一斑。而以“部曲将印”“司马督印”“平昌侯印章”“军假司马”等为代表的汉代铜官印一组7种,一为鎏金蛇钮,其余六方均为铜质桥钮,七印皆为凿印,斑驳苍古,是以凿印工艺为主的汉代急就章艺术的典型面貌。

另外如汉代铜镜和带钩,多为当时贵族日常所用之物,故纹饰设计、工艺制作尤其精美考究,带钩装饰纹饰之繁复者近于西周青铜器,铜镜之图案亦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所可注意者,乃是其上之文字迥异于平常所见,多根据字数之多寡及装饰之需要而进行相应的变形,由此可见文字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可塑性的“装饰性元素”,已经在当时人的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所展现的古人对于文字造型的理解和想象,对于后代艺术创作的启发不可谓不大。

历史、文化、艺术研究的辅助之外,上古金石实物的一个重要功用是关于文字流变的研究,即有关“文字学”的探讨。这种现象,在战国秦汉时期的印章中表现极为明显,如“平阴都司徒”“师藄之玺”二印皆为战国燕地官印,坐人钮圆印则为藏传铁印,这些印章文字古奥,布局自由浪漫,别有趣味。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尚未统一,以燕、齐等地为代表的各地文字出入极大,其中许多文字与统一后的小篆面目迥异,在如今看来更难以辨识,然而,这正是文字演化的真正历史,不研究这些实物,对这段历史便无从知晓。

古人常说“文字之福”,上古文字所包含的庞大力量,无论对于文化的研究还是艺术的创作,确实都是无上的福气。

参考:拍卖结果
嘉德香港2018秋季拍卖会
观华—私人珍藏重要竹雕及金石艺术
汉 铜印 (七方)

 观华—私人珍藏重要竹雕及金石艺术 拍卖信息 Lot 543 汉 铜印 (七方)

观华—私人珍藏重要竹雕及金石艺术
拍卖信息
Lot 543 汉 铜印 (七方)

估价:30,000-50,000 HKD
成交价: 177,000 HKD (含买家佣金)
尺寸:2.7×2.7×1.7cm

拍品说明:
释文:1、部曲将印,2、司马督印,3、司马督印,4、部曲将印,5、军假司马,6、部曲将印,7、平昌侯印章此为汉代铜官印一组,一为蛇钮鎏金,其余六方均为桥钮,七印皆为白文凿印,斑驳苍古,是以凿印工艺为主的汉代急就章艺术的典型面貌。来源:小林斗盦旧藏。

 

参考: 网络资料:台湾省台北楊氏歷代宗譜

名称:楊氏歷代宗譜
姓氏:杨
始祖:楊廣成
题名:楊氏歷代宗譜(臺灣省臺北市)
藏地:台北
家谱介绍
始祖涕家。始遷祖廣成,清代自福建漳浦移居臺灣臺北市板橋。後人增補至1984年。地址台北。始祖涕家。始遷祖廣成,清代自福建漳浦移居臺灣臺北市板橋。後人增補至1984年。记录始遷祖; 始迁祖楊廣成,生于清; 始祖楊涕家。

Recently view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