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亚卿:青铜器上的蕉叶纹

摘 要:蕉叶纹是商周青铜器上一种常见的纹饰,存在于商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其发展的鼎盛期。青铜器上的蕉叶纹可以分为两类四型。蕉叶纹及其填充内容复杂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演变趋势大致为:从细密复杂到简洁明快,由瘦长优美到圆润饱满,出现频度逐渐下降。蕉叶纹的象征意义耐人寻味,似乎象征着先民们敬畏、憧憬却又无法触及的神话天地,抑或是象征着世间的生物与神灵世界的沟通。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 第3期 | 石亚卿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商周时期;青铜器;蕉叶纹

蕉叶纹是近似三角形但两边为弧线的几何纹饰。青铜器上的蕉叶纹出现于商代中期,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至东周时期仍然可见,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重要纹饰之一。朱凤瀚先生在《中国青铜器综论》中将蕉叶纹划分进三角纹饰中,即“尖角向上的三角纹,两腰较长,近顶出弧线内收,其形状尤瘦长者通常称作‘蕉叶纹。多施于觚与大口尊及斝、爵的口下(下腹部),出现于殷代中期,盛行至西周早期。”也就是说蕉叶纹在一定程度上是变形后的三角纹饰,只是比三角纹更加舒展柔美,而且内部填充纹饰的题材也更为丰富。目前关于青铜器蕉叶纹的研究仅限于对其概念和类型学的简要分析,尚未见关于该纹饰的研究。本文拟从青铜器蕉叶纹的类别与形式、发展演变、装饰位置与器类、装饰艺术、文化内涵等方面对蕉叶纹进行初步研究。

汉 青铜 螭龙钮 龙凤纹瓶 英雄杯
汉 青铜 螭龙钮 龙凤蕉叶纹瓶 英雄杯

1 蕉叶纹的类别与表现形式

蕉叶纹的形制为两腰长过底边,且呈弧线内收,形似芭蕉叶。按照其形态可分为甲类正立蕉叶纹和乙类倒立蕉叶纹两大类。

蕉叶纹的类别与表现形式
蕉叶纹的类别与表现形式

甲类,正立蕉叶纹。底边在下,顶角向上,两腰向上内收。根据其腰线长短可分为两型。

A型,正立短边蕉叶纹。顶角向上,腰线多等于或短于底边长度,以长度相当为主,多装饰在器物颈部至口沿,呈带状环绕,向上展开。流行于商晚期,其形制未发生大的变化,只是内部填充的纹饰题材有所变化。分为三式:

  • Ⅰ式,填充纹饰以云雷纹为主,对称分布,也有简化变形的蝉纹,时代为商代晚期,如文簋(表1.1)。
商代晚期 文簋
商代晚期 文簋 (甲类 A型 Ⅰ式 表1.1)
  • Ⅱ式,填充纹饰以变形纹饰为主,时代为西周早期,如史速角(表1.2)。

角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角與爵形狀相似,不同之處在於角無流而具兩翼,口沿無柱,多有蓋。角是從爵演化而來的飲器,主要出現在殷商晚期以及商周之際,是下層官吏和平民的用品。《禮記·禮器》曰:「尊者舉觶,卑者舉角」。鄭玄注曰「舊說雲『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五升』」

西周早期 青铜角
西周早期 青铜角(甲类 A型 Ⅱ式 表1.2)
西周早期 青铜角
西周早期 青铜角(甲类 A型 Ⅱ式 表1.2)

父乙角 [jué],青铜酒器,西周早期,高29厘米,口长20.3厘米、宽9.8 厘米,1986年河南信阳浉河港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父乙角 [jué],青铜酒器,西周早期
父乙角 [jué],青铜酒器,西周早期 (甲类 A型 Ⅱ式 表1.2)
父乙角 [jué],青铜酒器,西周早期
父乙角 [jué],青铜酒器,西周早期 (甲类 A型 Ⅱ式 表1.2)
父乙角 [jué],青铜酒器,西周早期
父乙角 [jué],青铜酒器,西周早期 (甲类 A型 Ⅱ式 表1.2)

该器物分盖、身两部分。器盖呈屋脊状,子口,顶脊正中有一半环形钮,四条扉棱将纹饰分为两组四部分,每部分均饰半个兽面与半个三角纹,兽面纹由粗线条勾勒出兽面的眼、眉、角、鼻和口的轮廓,粗线条上再用细阴线刻划出骨脊。

器身呈中部弧形下凹,两侧为上扬的两翼,颈部下收,两条扉棱在口部两翼处呈勾形撇出。每条扉棱的两侧纹饰组成一个大三角纹,正面有一半环形兽首鋬[pàn],首两侧装饰两个小三角纹,背面与鋬对应位置为一凸起的兽首,其两侧也有两个小三角纹。

器物腹壁较直,圜底,下有三个三棱锥状足,其中一足与鋬相接。腹部正面和背面各有一组相同兽面纹,背面兽面纹两侧又各多饰一龙纹。三个锥状足的外侧一面各装饰一个三角纹。器身所饰纹饰均饰有云雷地纹。盖、身各有铭十二字:晨肇贮用乍父乙宝尊彝即册。

父乙角通体乌黑发亮,黑漆古状,这在商周青铜器中较为少见,它的出土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 Ⅲ式,底边略微变宽,填充变形纹饰,线条较粗,时代为西周中期,如父辛爵(表1.3)。

“父辛”爵的名字来自于它立柱上的铭文——“父辛”。在商代,商王武丁就将父辈的小辛称作“父辛”,因此这里的“父”可能指辈份,而“辛”是名字,所以它很可能是一件后人制作进献给祖先的器物。

洛南县博物馆典藏的父辛爵
洛南县博物馆典藏的父辛爵 (甲类 A型 Ⅲ式 表1.3)
洛南县博物馆典藏的父辛爵
洛南县博物馆典藏的父辛爵 (甲类 A型 Ⅲ式 表1.3)

洛南县博物馆典藏的父辛爵通高19.2厘米,宽17.3厘米,重0.715千克。短柱,长流,尖尾,直臂深腹,腹部有一兽头鋬,流尾部饰蝉纹,刀形三尖足,两柱头为伞帽顶,饰涡纹,一柱外侧铸“父辛”铭文,腹部三竖道飞棱,间四组饕餮纹。爵杯虽为商代青铜器中常见器物,但有铸铭者实属不易,难得一见。

B型,正立长边蕉叶纹。腰线较长,长过底边,其形制整体瘦长,多沿器物颈部呈环状分布,腰线的长度受器物颈部填充部位的高度影响,内部填充纹饰亦与器物整体纹饰搭配。这一类蕉叶纹作为典型的蕉叶纹形制,根据其底边长短分为较短和较长两个亚型。

Ba型,底边较短,腰线与底边长度之比甚大,形制瘦长优雅,多为分布于青铜觚颈部的蕉叶纹。内部填充纹饰多种多样,多见兽面纹、云纹、雷纹,纹饰细密整齐。按照其发展演变分为两式:

  • Ⅰ式,形制瘦长,线条较细密,时代为商代晚期,如觚(表1.4)。
商晚 “亚”觚 信阳博物馆藏
商晚 “亚”觚 信阳博物馆藏  (甲类 B型 Ba型 Ⅰ式  表1.4)
  • Ⅱ式,底边略变宽,线条粗疏,时代为西周早期。比如陕西扶风出土蕉叶纹觚(表1.5)。
周原博物馆 西周 蕉叶凤纹觚(蕉葉鳯紋觚)
周原博物馆 西周 蕉叶凤纹觚(蕉葉鳯紋觚)(甲类 B型 Ba型 Ⅱ式  表1.5)

高29.7、口径15.6cm 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庄白村西周窖藏出土。同坑出土一组二件,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喇叭口,高圈足,鼓部呈圆柱体,略粗于圈足上部和器颈。喇叭口外壁饰叶形兽体纹及长冠分尾凤鸟,圈足饰长冠垂尾凤鸟。

Bb型,底边与腰线长度之比较大,分布较疏,形制饱满、圆润,多为分布于铜尊颈部的蕉叶纹。按照其时期特点分为三式:

  • Ⅰ式:底边较窄,整体较修长,纹饰简单整齐,时代为商代晚期,如尊(表1.6)。
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朝晚期 四羊方尊 青銅禮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朝晚期 四羊方尊 青銅禮器(甲类 B型 Bb型  Ⅰ式 表1.6)
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朝晚期 四羊方尊 青銅禮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朝晚期 四羊方尊 青銅禮器(B型 Bb型  Ⅰ式 表1.6)
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朝晚期 四羊方尊 青銅禮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朝晚期 四羊方尊 青銅禮器(甲类 B型 Bb型  Ⅰ式 表1.6)

高度为高58.3厘米,各边边长为52.4 厘米,重量约为34.5公斤。1938年出土地点为湖南宁乡县炭河里遗址。

  • Ⅱ式:底边变宽,整体趋于矮扁,与扉棱装饰结合,纹饰复杂立体感强,时代为西周早期,如商尊(表1.7)。
商後期或西周早期 獸面紋尊
商後期或西周早期 獸面紋尊(甲类 B型 Bb型  ⅠI式 表1.7)
西周早期 商尊
西周早期 商尊(甲类 B型 Bb型  ⅠI式 表1.7)
  • Ⅲ式:整体形制依旧矮扁,兽面简化,突出双目,时代为商代晚期,如豊尊(表1.8)。
商代晚期 豊尊
商代晚期 豊尊 (甲类 B型 Bb型  ⅠII式 表1.8)
周原博物馆藏西周尊腹上的高冠长尾凤鸟纹
周原博物馆藏 西周尊 腹上的高冠长尾凤鸟纹 蕉叶纹(甲类 B型 Bb型  ⅠII式 表1.8)

乙类,倒立蕉叶纹,也叫作垂叶蕉叶纹,即顶角向下,两腰向下弧形内收,根据其腰线长短亦分两型。

A型,倒立长边蕉叶纹,即典型的垂叶蕉叶纹,顶角向下,腰线下收,腰线长过底边,多装饰在器身腹部,由上腹部向下内收,也有装饰于爵、斝等足部随器足向下内收。内部填充纹饰较Ba型简洁明了,流行于西周早期,内部填充纹饰对称分布,内容丰富,有蝉纹、云紋、兽面纹等。有些有突出兽面装饰(商代晚期青铜罍下腹设一耳),分布于器物下腹部或足部。纹饰造型顺从器物整体风格。根据其底边长度与腰线对比即器物比例也可分为两亚型:

Aa型,底边较短,腰线远远长过底边,且与底边所在水平线相比底边所占比例较小,多分布于罍下腹部,内部纹饰对称整齐。根据其形制分为三式:

  • Ⅰ式:底边相对较窄,纹饰对称整齐,时代为商代晚期,如兽面纹方罍(表1.9)。
商代晚期 兽面纹方罍
商代晚期 兽面纹方罍 (乙类A型Aa型Ⅰ式表1.9)
  • Ⅱ式:较之前底边略宽,纹饰特征变化明显,时代为西周早期,如涡纹罍(表1.10)。
西周早期 涡纹罍
西周早期 涡纹罍(乙类A型Aa型IⅠ式表1.10)
  • Ⅲ式:底边继续变宽,纹饰线条宽而平,立体感不强,西周中期以后,如火龙纹罍(涡纹罍,表1.11)
西周中期 火龙纹罍/涡纹罍
西周中期 火龙纹罍/涡纹罍(乙类A型Aa型ⅠII式表1.11)

Ab型,底边较长,腰线虽长过底边,但其比例较小,且与底边所在水平线相比所占比例较大,分布较疏,形制饱满、圆润,线条较粗,填充纹饰简疏,分布于鼎、簋、壶等器物腹部。根据其发展演变情况可以分为三式:

  • Ⅰ式:主要装饰在鼎腹部,填充蝉纹,时代为商代晚期,如射女鼎(表1.12)。
上海博物馆 商代晚期 “射女鼎” 三角的垂芭蕉叶形状“蝉纹”
上海博物馆 商代晚期 “射女鼎”  三角的垂芭蕉叶形状“蝉纹”(乙类A型Ab型Ⅰ式表1.12)
上海博物馆 商代晚期 “射女鼎” 三角的垂芭蕉叶形状“蝉纹”
上海博物馆 商代晚期 “射女鼎”  三角的垂芭蕉叶形状“蝉纹”(乙类A型Ab型Ⅰ式表1.12)
  • Ⅱ式:底边明显变宽,整体趋于饱满,立体感不强,时代为西周早期,如兽面纹鼎(表1.13)
西周早期 蕉叶纹鼎
西周早期 蕉叶纹鼎  1980年宝鸡市弓魚国墓地竹园沟7号墓出土, 通高36.8厘米,口径29.8厘米,重6.7千克。该鼎口呈桃圆形,立耳,深腹,圜底,柱足。上腹部及柱足饰兽面纹,下腹部以两条对称夔龙组成蕉叶纹,以云雷纹衬地。此鼎为1980年宝鸡市弓魚国墓地竹园沟7号墓出土,时代为西周早期,通高36.8厘米,口径29.8厘米,重6.7千克。该鼎口呈桃圆形,立耳,深腹,圜底,柱足。上腹部及柱足饰兽面纹,下腹部以两条对称夔龙组成蕉叶纹,以云雷纹衬地。(乙类A型Ab型ⅠI式表1.13)
  • Ⅲ式:腰线长度变短,略长于底边,纹饰简单,主要装饰于鼎腹部,时代为春秋中期,如蟠螭纹鼎(表1.14)。
春秋中期 蟠螭纹鼎
春秋中期 蟠螭纹鼎 (乙类A型Ab型ⅠII式表1.14)

B型,倒立短边蕉叶纹。这一类蕉叶纹顶角向下,腰线向下内收,两腰线长度与底边相比大多与之相当,亦呈带状环形分布,底边位于同一水平线,内部填充纹饰多样,呈左右对称状,分布于鼎、簋等下腹部,常见于春秋时期。

2 蕉叶纹的发展演变

2.1 蕉叶纹的发展演变

蕉叶纹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其发展演变大致可分四个时期(表2)。

蕉叶纹的发展演变
蕉叶纹的发展演变

蕉叶纹集中出现在商代晚期,这一时期蕉叶纹形制多样,分布器类和位置也十分广泛,属于蕉叶纹发展的黄金时期。

2.2 蕉叶纹填充纹饰的演变

明 蕉叶纹 青铜觯 瓶
明 蕉叶纹 青铜觯 瓶

蕉叶纹内部填充纹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动物类纹饰、几何类纹饰和变形类纹饰。

2.2.1 动物类纹饰

这一类填充纹饰主要以蝉纹以及少量变形兽面纹为主,蝉纹较多。填充纹饰主要分布在正立短边蕉叶纹即A型蕉叶纹以及倒立长边蕉叶纹中,主要出现在鼎腹部和簋颈部,集中出现在商晚期,商晚期以后很少出现。随着蕉叶纹的发展内部蝉纹也慢慢出现变形、抽象化。除了蝉纹之外,还有很多变形兽面纹,这些兽面纹大部分是与器物整体纹饰相匹配,威严凝重,饰于礼器之上,从商晚期到西周晚期都有出现,至西周时期线条变粗,纹饰较简单,双目多为两圆点。

2.2.2 几何类纹饰

这一类填充纹饰以云纹、雷纹以及窃曲纹为主,分布于正立长边蕉叶纹中,其特点是纹饰细密整齐。主要出现在铜觚颈部蕉叶纹、方形铜觚蕉叶纹上。留白处多有细密的卷云纹填充。

2.2.3 变形纹饰类

这一类纹饰较为独特,形制与蕉叶纹贴合,以粗线条简笔勾勒,简洁而不空洞,充实却不繁杂。

2.3 蕉叶纹发展演变的原因简析

蕉叶纹经过商代晚期的高峰期之后逐渐衰落,究其原因,与青铜文化的演变趋势息息相关。商代晚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发展到鼎盛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蕉叶纹数量大、填充纹饰丰富,且由于这一时期是觚、尊、罍等酒器的鼎盛时期,所以也是蕉叶纹的主要流行时期。周覆商后,汲取商人酗酒亡国的教训,颁布戒酒令《酒诰》,酒器因之逐渐减少,食器渐增,至西周中期后段,酒器已趋于消失,食器大盛。西周早期,青铜艺术家们将商代具象夸张的写实手法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图案化的几何装饰风格,由于觚、尊等器物形制趋于低矮,再加上逐渐注重食器,蕉叶纹遂形成特有的样式。西周中期以后,青铜文化由鼎盛期进入转变期,西周中期至春秋前期的青铜器装饰风格变得简洁明快,蕉叶纹的发展与演变也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

3 蕉叶纹的装饰器类及位置

以《中国青铜器全集》为例,装饰蕉叶纹的铜器在各器类中所占的比重如图1所示。

装饰蕉叶纹的铜器在各器类中所占的比重
装饰蕉叶纹的铜器在各器类中所占的比重

由图1可以看出蕉叶纹的主要装饰器类、装饰位置以及饰有蕉叶纹的器物数量所占比重。蕉叶纹主要装饰于鼎、簋、觚、觯、尊等器形之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商代是青铜器艺术的鼎盛阶段,纹饰的题材和类型最为丰富;其次,商代觚、爵、尊等酒器数量较多,而最典型的蕉叶纹就是出现在这几类器物之上,使得蕉叶纹在这一营造庄严、肃穆、敬畏氛围的青铜器纹饰大行其道的时期崭露头角。周代酒器大为减少,礼器大量增加,因此在西周中期以后蕉叶纹的数量也大为减少。

4 相关问题探讨

4.1 蕉叶纹的装饰艺术

在能够营造庄严、肃穆、敬畏氛围的青铜器纹饰大行其道的时期,蕉叶纹是为数不多的取材于自然、带有清新气息的纹饰之一。其作用可能就是为了装饰,反映了当时仅有的少量留存的审美诉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祭祀理念的影响,蕉叶纹也形成烘托庄严、肃穆氛围的倾向,比如蕉叶纹内填充的夔龙或兽面等,清新的柔美之感逐渐退却。

蕉叶纹三羊尊
蕉叶纹三羊尊

蕉叶纹分布器类较多,但主要以鼎、簋、觚、尊、爵、斝等器物为主,尤其是觚、尊两类器物最为常见。目前来看,甲类A型蕉叶纹大多装饰于簋、斝、爵等器物的颈部,作环绕带状分布,而乙类蕉叶纹多分布于罍、鼎等器物的腹部。甲类Ba型正立长边蕉叶纹则分布于觚、尊等腰线纤美的酒器上。蕉叶纹的装饰器类与部位均体现了当时铸造者的审美倾向,比如装饰在觚颈部的蕉叶纹,实际上是以蕉叶纹的弧度与口沿张开相映衬,更突出器形的弧线和美感,无论是从纹饰整体造型还是器物装饰来看,都是画龙点睛之笔。一方面可以说是蕉叶纹装饰了器物,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器物突出了纹饰的美。再比如装饰于鼎、角、斝等酒器足部的蕉叶纹,则是利用这类器物的足形状呈三角形,装饰蕉叶纹正恰到好处。再比如装饰于罍腹部的倒立蕉叶纹,依随罍下腹部而逐渐收缩,蕉叶纹一方面拉长了器物的身长,另一方面使下腹部自然留白,不过于繁冗。

4.2 蕉叶纹的文化内涵

前文曾提及,几何纹饰来自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那么将这种形象作为艺术装饰必然有其原因和意义。日本学者赤塚中(1913—1983)就推测龟与龙见于器物底部,意味着他们生活在地下,另一方面见于青铜盘上的鸟、鱼、兽等象征着天、地、水,众多联系在一起就意味着理想国。马承源也认为涡纹有“火光”的寓意,可能是火神的标记;还认为蝉纹是生命再生的象征。那么蕉叶纹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我们推测,作为兽面纹搭配装饰的蕉叶纹饰其本身的意义就是在于衬托或者凸显兽面纹饰的地位和威严,它们的内部填充纹饰大多与主题纹饰相配合,而装饰于商晚至西周早期的觚、尊等器物之上的蕉叶纹其形制美观,内部填充纹饰细密整齐,具有十分强烈的装饰意味,这种装饰形象更多的是顺应当时器物的审美诉求。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表现了一种崇拜与敬畏,作为当时精神世界和社会意識的集中体现的青铜礼器,最能体现这种精神文化。

5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蕉叶纹按照其形制可分为两类四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正立长边蕉叶纹。蕉叶纹分布广泛且有富于变化,其发展演变可分四期。无论是装饰器物的数量,还是填充纹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都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蕉叶纹的发展演变趋势为:从细密复杂到简洁明快,由瘦长优美到圆润饱满,其装饰器类和表现形式都逐渐减少。蕉叶纹的象征意义耐人寻味,神秘纹饰背后的世界扑朔迷离,可能象征着先民们敬畏、憧憬却又无法触及的神话天地,也可能象征着世间的生物与神灵世界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曹玮.周原出土青铜器[M].成都:巴蜀书社,2005.
[3]刘建伟,刘瑞红.中国青铜器图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4]《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5]张婷.纹饰的魅力——先秦时期青铜器纹饰艺术解读[J].人文研究,2011(02).
[6]朱和平.中国青铜器造型装饰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7]李振宇.从青铜器纹饰看审美意识的发展[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02).
[8]王钰锋,胡慧.从神坛走向生活——我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与纹饰演变原因析[J].邵阳学院学报,2005(06).
[9]尹春洁.浅论商代青铜器的纹饰艺术[J].内江科技,2006(09).
[10]沈涛.浅谈青铜器的纹饰功能[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2(07).
[11]王小芹.浅析生产力的发展对青铜器纹饰演变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1).
[12]关武军.青铜文化的美术观念[J].美与时代,2004(10).
[13]周苏平.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渊源初探[J].文博,1986(06).
[14]杨晓能.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8.
[15]段勇.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6]陈春会.商代青铜器宗教思想探析[J].考古与文物,2004(6).

=================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