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寺观碑刻区 (3)

主题:室外寺观碑刻展示区

寺庙碑刻区
寺观碑刻区

寺观碑刻区
北京地区寺观的碑刻数量众多, 记述了寺庙观的建置、沿革、修缮及宗教活动等。本区域陈列北京地区寺观碑刻33 座、隆福寺双碑、大德显灵宫双碑等, 对于研究北京地区宗教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寺观碑刻区
寺观碑刻区
北京地区寺观碑刻
北京地区寺观碑刻
北京地区寺观碑刻
北京地区寺观碑刻
北京地区寺观碑刻
北京地区寺观碑刻
北京地区寺观碑刻
北京地区寺观碑刻
北京地区寺观碑刻
北京地区寺观碑刻
金石走廊
金石走廊
莲花形石钵
莲花形石钵
药师佛 壁龛
药师佛 壁龛
释迦牟尼佛 壁龛
释迦牟尼佛 壁龛

 

六角须弥座 Hexagonal Pagoda Base
清(1644-1911)  高80、面宽58厘米。上下枭、仰覆莲, 加束腰, 底部圭角云纹。上口沿框内饰卷莲纹、束腰转角处秘宝瓶。瓶与瓶之间所夹的六面, 镌刻着“真定府冀州安乐社黄村居住” , 下口饰杂宝。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六角须弥座

雕锦铺上马石 Stones for Mounting a Horse
清代, 绿青石质地, 长154, 宽11、高78厘 米, 体重较大, 纹饰图案复杂, 系为当年高门大户人家使用, 三层合式。前高后低, 高台前、左、右三立面垂方巾饰, 起凸雕荷塘莲藕、福在眼前等圖案, 台顶都起凸雕五福捧寿图案。低台周圈各面无纹饰, 底部雕奎角云纹, 上个世纪末, 征集自西城区六铺炕。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雕锦铺上马石

 

御制重修正觉寺碑/Stele of Rebuilding Zhengjue Temple under the Imperial Edict  0152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一月。碑螭首, 首身高 295、宽93、厚31厘米; 龟趺高 89、宽99、长219厘米。清高宗弘历御制。 碑文蒙、藏文合璧, 记载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正觉寺的情况。正觉寺即真觉寺, 俗称五塔寺。 此碑立于金刚宝座西侧。原有碑亭, 今已无存。

御制重修正觉寺碑
御制重修正觉寺碑
御制重修正觉寺碑
御制重修正觉寺碑

 

清翻刻华藏弥陀寺重修碑 Re-engraving the Stele of Rebuilding the Huazangiituo Temple in the Qing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七月, 曾广文翻刻。碑方首抹角、方座, 通高250 宽 68、厚21厘米。碑阳上刻一佛二菩萨; 中刻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 下刻题记。碑阴述华藏和尚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入昌平沟沟崖西峰寺修行之事。碑两侧分别刻长寿寺创建记及捐资人名。碑原址在西城区西四北八条胡同长寿庵。

清翻刻华藏弥陀寺重修碑
清翻刻华藏弥陀寺重修碑
清翻刻华藏弥陀寺重修碑
清翻刻华藏弥陀寺重修碑
清翻刻华藏弥陀寺重修碑
清翻刻华藏弥陀寺重修碑

明景泰御制新建大隆福寺碑 清雍正御制隆福寺碑

御制新建大隆福寺碑 Stele of Newly Built Grand Longfu Temple Under Imperial Edict
明景泰四年(1453)四月七日立。碑螭首龟趺 fū ,首身高 536、宽170、厚 46厘米, 龟趺首高126、宽185、长370厘米。额篆“敕建“。 首题“御制新建大隆福寺之碑”。明代景泰帝朱祁钰御制。碑文分两部分, 前为明景泰三年 (1452)六月十八日敕谕, 后为“御制新修大隆福寺之碑”碑文, 记述敕建大隆福寺的原因及寺内建筑的情况。隆福寺是明代北京著名的皇家寺院, 明清两代屡有修缮。 碑原址在东城区隆福寺内。

御制隆福寺碑 Stale of Longfu Temple Under Imperial Edict 0054
清雍正三年(1725)十月十二日。碑螭首龜趺, 首身高536、宽169、厚50厘米, 龟跌高126、寬185、长370厘米。额篆“敕建”。首題(御制隆福寺碑文”。清世宗胤禛御制。碑文满汉合璧, 记述清雍正年间重修大隆福寺的情况。碑原址在东城区隆福寺内。

明景泰御制新建大隆福寺碑 清雍正御制隆福寺碑
明景泰御制新建大隆福寺碑 清雍正御制隆福寺碑
明景泰御制新建大隆福寺碑 清雍正御制隆福寺碑
明景泰御制新建大隆福寺碑 清雍正御制隆福寺碑
明景泰御制新建大隆福寺碑 清雍正御制隆福寺碑
明景泰御制新建大隆福寺碑 清雍正御制隆福寺碑

印心玺公和尚灵塔幢 Stupa of Buddhist Monk Yinxinxigong 0142
清(1644-1911)。圆攒尖顶, 宝珠残缺。塔身八面, 八角须弥座, 仅存上枭xiao, 通高238厘米, 大棱宽45、小棱37厘米。 塔身正面题 “同寂上方山大悲堂上开山館一代住持传曹溪宗三十八代印心玺公和尚灵塔”, 上方山在今房山区境, 大悲堂为上方山的一座殿宇, 印心玺公系大悲堂重开山第 一代大和尚。幢原址在海淀区西八里庄北洼路。

印心玺公和尚灵塔幢
印心玺公和尚灵塔幢
印心玺公和尚灵塔幢
印心玺公和尚灵塔幢
印心玺公和尚灵塔幢
印心玺公和尚灵塔幢

天仙庙流芳碑 Stele of Tianxian Temple
清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碑螭首, 座佚, 首身高240、寬92、厚19厘米。首题“天仙庙流芳碑记”, 八阿撰文。碑原址在海淀区西直门外北下关娘娘庙。

 

天仙庙流芳碑
天仙庙流芳碑
天仙庙流芳碑
天仙庙流芳碑
天仙庙流芳碑
天仙庙流芳碑

 

重修秘密阁禅院碑 Stele of Rebuilding Mimige Temple
清康熙四十年(1701)八月立。碑螭首方座, 座为后配, 身高206、宽77、厚 21厘米, 额篆“重修秘密阁记” 首题”重修秘密阁禅院碑记”。碑原址在西城区护国寺东巷秘密阁禅院旧址内。

重修秘密阁禅院碑
重修秘密阁禅院碑
重修秘密阁禅院碑
重修秘密阁禅院碑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The Stele of Rebuilding The Dongyue Temple of  Nanheng St.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八月立。碑方首,浮雕变形龙纹, 碑座雕卷云纹,原座佚失。此系后配。碑首身高238、宽93,厚32厘米, 碑座长143、宽78、高92厘米。碑阳额题“诸神圣会”,首题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文”, 曹学闵撰文并书丹。碑阴额题“修补掸尘”,下刻捐資题名。2021年征集于大兴区西红门。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重修南橫街東嶽廟碑文(乾隆四十二年1777)
重修南橫街東嶽廟碑文(乾隆四十二年1777)

《記》有之:五嶽視三公。山莫尊於嶽。而古帝巡守,首至岱宗。是東嶽者,尤嶽神之最貴者也。說者謂:萬物之氣,始於東方。而東嶽帝君,司人問祿籍故簿,海內外建有專祠。顧或者曰:像教起於乾竺氏,吾儒所弗尚,而嶽神則非琳宮蓮舍比。《易》曰:帝出乎震,震東方也。而卦爻有云:震來虩虩,笑言啞啞。言帝之威雖足震懾乎人心,未嘗不許其改過而自新。若是,則東嶽帝君之祠顧可廢而不修乎?茲者京師南橫街舊有東嶽廟,我朝順治年問,歷經重修,後迄今,風雨之所剝蝕,雀鼠之所穿穴,棟宇垣庸,日就傾圮,居士等慨然倡緣,而諸善信又皆欣然樂從,共襄盛事。爰於今歲孟陬之吉,庇材鳩工,重建帝君殿六楹,兩廡配以閻羅殿十二,即佛經所稱地獄變相者。又建娘娘殿六楹,而配以司神十二。所謂娘娘即碧霞元君,與帝君分治泰山者也。由是,而向之苔纏蘚泐,今且矢棘翠飛,金碧璀璨矣。是役也,瓴甓、材才、塗泥、丹漆、徒傭之費約用白金二千六百兩,於六月下浣竣工。人之人斯廟也,非徒凜神威之顯赫,將必思遷善改過而神降之福,則斯祠之建也不綦重哉!余故樂觀其成,而爲紀歲月於石焉。因屬文而記之。

    時大清乾隆四十二年歲次丁酉八月吉日

    賜進士出身、中議大夫、太僕寺少卿加一級紀錄八次前史官汾陽曹學閡撰並書

御制重修拈花寺碑 Stele of Rebuilding Nianhua Temple under Imperial Edict 0064
清雍正十二年(1734)四月四日, 碑螭首方座,首身高336、宽107、厚35厘米,  座高77、宽139、厚67厘米。首题“御制重修拈花寺碑文”。清世宗胤祺御制, 允礼书丹, 拈花寺原为明宦官赵明诚故宅, 明万历九年(1581)司礼监太监冯保承孝定皇太后命改建, 赐名“干佛寺”。清雍正十一 年(1732)奉敕重建, 改名“拈花寺” 。碑原址在西城区德胜门东大街。

北京拈花寺山门匾额书者新探  

参考:PDF 北京拈花寺山门匾额书者新探 罗飞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重修南橫街东岳碑
御制重修拈花寺碑文
御制重修拈花寺碑文拓片

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 Stele of Rebuilding Baiyi Buddhist Nunnery 0052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月中浣立, 仅存碑身, 身高277、宽115、厚34厘米。额题“十方丛林”, 首题“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记”。黄云鹏撰文并书丹, 昌宏镌刻。碑文记述重修白衣庵的原因及经过。 碑原址在 宣武区诚实夹道玉虚观旧址。

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
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
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
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
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
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
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
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
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
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

 

御马监太监义会地产碑  Real Estate Stele of Eunuchs’ Cemetery, 0059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二月立。碑螭首, 方座系后配, 首身高319、宽96、厚31厘米。孔九经撰文并书丹。文载,“正德癸酉(1513) 岁春二月”, 御马监太监董兰等在阜城关外西城地方买地五十五亩, 盖造佛殿等, 并为寿藏之地。碑末有“义会御马监太监陆谭、童兰” 等人名。碑原址在阜城门外。

御马监太监义会地产碑
御马监太监义会地产碑
御马监太监义会地产碑
御马监太监义会地产碑
御马监太监义会地产碑
御马监太监义会地产碑
御马监太监义会地产碑
御马监太监义会地产碑

 

石碑 Stone Seat
明代(1368-1644) 高102 宽175 厚100厘米, 汉白玉质地, 须弥座式, 四面满饰,高浮雕, 上出平台, 肩饰莲瓣, 上下枭,束腰,圭角云纹, 座垂方巾,饰云纹、花草、三鼎等, 1998年, 海淀区广仁宫征集。

御文光果诗刻石 Stone Engraved with the Imperial Peom of Wenguangguo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嵌墙刻石, 边框雕云龙纹, 高66、宽144厘米。清圣祖御制。 诗中既描写了文光果(后多作“文冠果”)的外形特点, 又交待了它的产地, 习性等。此诗系“文光果君臣唱和诗”中的一首, 瑞应寺在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甘水桥胡同。

石碑/御文光果诗刻石
石碑/御文光果诗刻石
石碑/御文光果诗刻石
石碑/御文光果诗刻石
御文光果诗刻石
御文光果诗刻石
清 碑座
清 碑座

清 碑座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