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 趟佯历史的长廊 :上海博物馆 (3) 中国古代青铜馆

青铜器器型
青铜器器型

一、萌生期的青铜器(夏代晚期)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遗址中出士了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并发现铸造遗址。青铜礼器造型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铸造技术已达熟练水平。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显示中国业已步入文明社会。

青铜窦/青铜爵杯 3
云纹鼎(夏代晚期)/ 连珠纹斝(jiǎ)/ 管流爵杯/ 细腰爵,束腰爵
云纹鼎(夏代晚期)
云纹鼎(夏代晚期)
连珠纹斝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斝是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或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源自同形陶器。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斝的腰部有三条不平行的横纹,特別的是有一排凸出的小乳钉,故称"连珠纹斝"。这种纹饰是夏代晩期青铜器的特征。
连珠纹斝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斝是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或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源自同形陶器。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斝的腰部有三条不平行的横纹,特別的是有一排凸出的小乳钉,故称”连珠纹斝”。这种纹饰是夏代晩期青铜器的特征。

夏代晚期 管流爵杯夏代晚期 管流爵杯 敞口弧沿,双翼上展,狭长的器身下设有假腹,上有数圆穿,假腹下接三棱形的足。器身一侧带有管形流,流上有2曲尺状装饰。腹饰简单的乳钉纹、弦纹。 爵和角都是用于饮酒的容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则无流而具有若尾的双翼。此器形似角而带有管状的流,属于特殊形式的爵,非常少见。

细腰爵,夏/束腰爵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爵是古代的饮酒器,相当于现代的酒杯。这件3800年以前的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它有一个较阔的鋬和狭长的流口,虽然它的形制还比较简单,但整个造型趋于规整,表明铸造技术已达到了初步熟练的程度。 

细腰爵,夏/束腰爵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爵是古代的饮酒器,相当于现代的酒杯。这件3800年以前的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它有一个较阔的鋬和狭长的流口,虽然它的形制还比较简单,但整个造型趋于规整,表明铸造技术已达到了初步熟练的程度。

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代晚期 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十字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该方钺大而重,使用不便,且有绿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代晚期 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十字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该方钺大而重,使用不便,且有绿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代晚期 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十字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该方钺大而重,使用不便,且有绿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代晚期 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十字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该方钺大而重,使用不便,且有绿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二、育成期青铜器(商代早期和中期)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於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发展的基础。

育成期青铜器最明显的标志是”兽面纹”的出现。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

商代早期兽面纹最简单的仅有一对兽目,而将其他各部分都省略了。一般的都用横条或直条的复线或单线为主体的末端呈勾曲形的条纹构成,并歧生出简单的雷纹。

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朴,纹饰简单,铸造粗糙,是青铜器初级阶段。此爵爵口宽大,一侧作长流状,另一侧呈短尾状,流口处有1对较高的伞形柱。椭圆形腹,圜底,三刀形足外撇。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已从夏代晩期的”连珠弦纹”转变成”兽面纹”。此爵腰腹饰兽面纹,纹理简单粗糙,是夏代晩期爵向商晚期爵演变的过渡形式。

兽面纹到了商代中期的变化是突出了目纹,有的比例相当大,炯炯有神。纹饰很少用粗条纹构成,而是用大量回曲形的雷纹和并列的羽状纹构成纹饰的其余部分。整个兽面纹比早期精细,神秘的气氛强烈,但图案仍然是抽象的。

商兽面纹斝
商兽面纹斝 斝是古代丝路盛酒器营行,兼作祭神的祼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有温酒的作用。器物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腹部兽面纹,双目突出,带有神秘感。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中期青铜器的铸造特色。
牛首兽面纹尊兽面纹尊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这件尊口部侈大,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此尊的肩部有三个牺首,体现了商代中期铸造技术的发展。肩腹部兽面纹精丽工 整,结构紧密,兽目及躯体上与方整齐排列的羽状纹饰更见绵密精细的气质。但整个图象仍有强烈的抽象感和神秘感,兽面的主干和地纹没有明显的区别。
牛首兽面纹尊兽面纹尊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这件尊口部侈大,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此尊的肩部有三个牺首,体现了商代中期铸造技术的发展。肩腹部兽面纹精丽工 整,结构紧密,兽目及躯体上与方整齐排列的羽状纹饰更见绵密精细的气质。但整个图象仍有强烈的抽象感和神秘感,兽面的主干和地纹没有明显的区别。

青铜觚青铜觚,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高体束腰,下面连接一个高圈足,器身腰部饰有兽面纹、足座上饰云雷纹,上遗有十字铸孔。幻化了的动物图案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威力,加之配以沉稳的器物造型,使其更加显得凝重。这件兽面纹觚是商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三、鼎盛期青铜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於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徵手法表现动物 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 特点。

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 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  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大克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
西周大克鼎 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
西周大克鼎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
西周大克鼎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
西周大克鼎 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

四、转变期青铜器(西周中期 – 春秋早期)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的器型开始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

盉 hé: 盉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浓淡的器具。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从夏代晚期一直行用至战国。

兽面纹龙流盉 春秋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 前6世纪上半叶)兽面纹龙流盉 。 盉为调酒器。此盉呈钝三角形 ,长流作龙形,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吴王夫差盉。吴王夫差盉。春秋晚期 高27.8厘米,腹径24.9厘米,重4.32千克
小口,设平盖,顶有环钮,套铸短链,另一端与提梁内侧相连。提梁为镂空的龙形,龙身由无数相互纠缠的小龙组成,小龙身上也一丝不苟地饰有发丝般纤细的花纹,其精美细密,堪称鬼斧神工。上饰蟠龙棱脊,中间一段未设脊,便于提携。龙梁一侧的腹部是一短而曲折的龙头流,龙有上翘的龙尾,龙尾一侧的器腹部饰有同于龙脊梁饰的透雕蟠龙。

吴王夫差盉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吴王夫差盉肩部有一条弧形的提梁。整个提梁是一条龙,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形式组成,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呈扁圆形,饰变形的龙纹。腹的 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 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 此盉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器。为了什么样的女子?令人产生无边的遐想。

盉的肩上近口沿处有一周铭文十二字: 敔(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 大意为吴王夫差用诸侯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器。青铜器铭文中女子理当著姓,如孟姜、井姬之撑,此单称“女子”不著姓,可知其人非贵族出身,原本无姓。
吴王夫差盉。春秋晚期 盉的肩上近口沿处有一周铭文十二字:敔(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

大意为吴王夫差用诸侯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器。青铜器铭文中女子理当著姓,如孟姜、井姬之撑,此单称“女子”不著姓,可知其人非贵族出身,原本无姓。

尊 :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

春秋牺尊 此尊纹饰华丽繁缛,构图新颖,牛首、颈、身、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回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仔细观察为兽面衔两蟠龙,蟠龙的上半身从兽面的头顶伸出,后半身被兽面的双角钩住并向两边延伸。在牛颈及锅形器上饰有虎、犀牛等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铸造精美。
春秋牺尊 此尊纹饰华丽繁缛,构图新颖,牛首、颈、身、腿等部位装饰有以盘绕回旋的龙蛇纹组成的兽面纹,仔细观察为兽面衔两蟠龙,蟠龙的上半身从兽面的头顶伸出,后半身被兽面的双角钩住并向两边延伸。在牛颈及锅形器上饰有虎、犀牛等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铸造精美。

牺尊  春秋晚期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牺尊的整体造型是一基本写实的牛,凝重壮健。背上有三个孔穴,中间一穴放置一只小锅,用来盛酒;牛的腹部中空,与前后两个孔穴相通,可以注热水,是用以温酒的温酒器。其形制独特,构思巧妙,是一件极为珍稀的器物。

交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交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交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铭文:
交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铭文:

钟:打击乐器,盛行于西周和东周。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之钟称纽钟。

郘黛钟。春秋晚期
郘黛钟。春秋晚期
郘黛钟为甬钟,甬(柄)上饰三角纹和盘龙纹,旋(柄上有耳所在处)饰斜角雷纹和火纹,舞部(最上端的平面)饰盘龙纹,篆(甬钟立面中部狭长条状区域)饰雷纹,鼓部(篆部下方)饰倒置的兽面纹。鼓正面两侧铸铭文九行八十六字,各器自成一篇,文句完全相同。铭文记载了郘黛铸造这组钟磬的原因,是为了祭祀祖考,以祈求能得到长寿,世代子孙用为宝器。
郘黛钟从来就为金石学家所重视。这组钟的数量已经到达了王者的制度,郘黛是大夫,其用钟数量已超越了他身份的许可范围。这是春秋晚期社会大变革过程中,旧的礼教遭到破坏,社会各个方面初现了礼坏乐崩的现象,旧等级制度消失,新等级制度出现过程的表现。经多年搜集,上海博物馆至今已藏有十枚。

铺(pù):是盛放干果或干肉之类食物的器具。

透雕交龙纹铺 春秋晚期
透雕交龙纹铺 春秋晚期铺是盛放肉酱的器皿。外形与豆相似,但盘边狭而盘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青铜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

西汉八牛储贝器高51 厘米,底径29厘米,重15.2千克。 这件贮贝器是汉代云南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出土时里面装有贝币,器盖以八头牛为装饰西汉八牛储贝器 高51 厘米,底径29厘米,重15.2千克。这件贮贝器是汉代云南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出土时里面装有贝币,器盖以八头牛为装饰。

西周早期 德鼎
西周早期 德鼎 敛口折沿,鼓腹圜底,一对立耳甚大,下设三条柱足。口沿下饰三组外卷角兽面纹,由两条夔龙组成,两侧配置倒置的夔龙纹,足上部饰浮雕状外卷角兽面纹。
【铭文】唯三月王在成周,行武王(福),自蒿、咸,王易(赐)德贝廿朋,用乍(作)宝尊彝。
西周早期 德鼎
西周早期 德鼎 敛口折沿,鼓腹圜底,一对立耳甚大,下设三条柱足。口沿下饰三组外卷角兽面纹,由两条夔龙组成,两侧配置倒置的夔龙纹,足上部饰浮雕状外卷角兽面纹。【铭文】王易(赐)德贝廿朋,用乍(作)宝尊彝

【铭文】唯三月王在成周,行武王(福),自蒿、咸,王易(赐)德贝廿朋,用乍(作)宝尊彝。【翻译】“德”是周臣,此鼎文记录了“德”跟随着周成王,自蒿地前往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为周武王进行一场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结束之后,周成王赏赐给“德”二十朋贝,即四十串贝币。贝币,就是钱。

镈 bó :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一般器形较大,上方无长柄,却有扁环或兽形钮,钟口平坦。将其悬挂,以槌叩击而鸣。

龙纹镈 春秋中期
龙纹镈 春秋中期。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汉族乐器。盛行于东周时代。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

龙纹镈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 前6世纪上半叶)全呈合瓦形,钮作相对峙回首虎形,团状蟠龙形枚。鼓部饰夔龙纹。

钟 :打击乐器,盛行于西周和东周。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之钟称纽钟。

梁其钟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1940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家村出土一批窖藏青铜器,器主名梁其,官名膳夫,时代仍系西周晚期。其中梁其钟铭有:"……天子使梁其身,邦君大正用天子宠,蔑梁其,……" 旋饰兽目交连纹,舞饰雷纹,篆间为两头龙纹,鼓部饰相背的俯首展体式龙纹。鼓石有一鸾鸟,此为该钟在编钟中使用双音的标志。钲间及鼓部铸铭文七十八字,内 容为颂扬祖先功德,并表示忠心服事天子。梁其钟传世共五件,另一说法为6件,其中上海博物馆藏3件,南京市博物馆1件,法国吉美博物馆1件,另一件不知下 落。
梁其钟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1940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家村出土一批窖藏青铜器,器主名梁其,官名膳夫,时代仍系西周晚期。其中梁其钟铭有:”……天子使梁其身,邦君大正用天子宠,蔑梁其,……”
旋饰兽目交连纹,舞饰雷纹,篆间为两头龙纹,鼓部饰相背的俯首展体式龙纹。鼓石有一鸾鸟,此为该钟在编钟中使用双音的标志。钲间及鼓部铸铭文七十八字,内 容为颂扬祖先功德,并表示忠心服事天子。梁其钟传世共五件,另一说法为6件,其中上海博物馆藏3件,南京市博物馆1件,法国吉美博物馆1件,另一件不知下 落。

五、更新期青铜器(春秋中期 – 战国)

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徵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 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

透雕蟠龙纹鼓座
透雕蟠龙纹鼓座 春秋晚期
鼓座成半球体,圈足,正中突起的空心圆筒用来插放鼓柱。12条相互缠绕噬咬的圆雕蟠龙攀爬于半球体的鼓面上。龙首为圆雕,口衔圆环,龙体为高浮雕。十二条大龙双目圆形中空,可能原有镶嵌物,现已遗失。龙角的两端为空槽,可能也曾有类似的装饰物。
整器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手法融汇一体,使用了分铸、铸接、铜焊、镴接、镶嵌等工艺,以多变的形态和对称的布局构成了群龙仰首弄尾、穿插纠结的立体造型,是铸造工艺和艺术造型相结合的典范。
鼓是中国古代的主要乐器之一。

鉴:大型盛水器。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

春秋吴王夫差鉴
春秋吴王夫差鉴 鉴是盛水器。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两侧有虎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旁有小虎攀缘器口,作探水状。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三周。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壶 :盛酒器和水器。用于装酒和装水。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

莲瓣盖龙纹壶。
莲瓣盖龙纹壶。春秋中期 高76.4厘米,腹径39.5厘米
盖顶微隆,中央饰龙纹,口沿处有一圈外扩的莲瓣形,内中为细密的透雕龙纹,盖沿饰变形龙纹。广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颈部两侧有回首龙形耳,龙首有华丽的双角,龙齿卷曲外露,躬身卷尾,自颈部至腹部,装饰四层花纹。上面两层为卷龙纹,由两百年凸起、中间内凹的宽条构成;下面两层为相互纠缠的交龙纹,构图复杂而写实。圈足为镂空的龙纹。此壶形体雄伟,纹饰繁缛。透雕莲瓣壶盖,颈部一对象形耳,壶身数层饰龙纹,圈足也采用透雕手法。光影之下显现华美奇幻的色彩,不可多得的一件精致的作品。

青铜壶青铜器龙纹壶

战国镶嵌几何纹方壶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 前221年)镶嵌几何纹方壶 敞口,直颈,弧形方腹,有一对兽首铺首衔环,方圈足。通体镶嵌红铜和绿松石组成的几何纹饰,线条曲折多变而富有规律,色彩协和而富有对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体现出战国晚期青铜器装饰艺术的高超水准。

商 方罍,
商 方罍,罍的颈部铸有铭文表明器主族徽“亚 ”,因此命名它为“亚夫方罍”。罍是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的大型盛酒器。这件罍具有厚重的形态,雄奇瑰丽的纹饰,表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器的四角和每面中线处设宽厚的棱脊,肩部置兽首耳,腹部正面下方置一兽首鋬。颈部装饰有凤鸟纹,肩部饰以龙纹,中间置一突出的兽面纹。腹部纹饰分为三段,上部为凤鸟纹,中间是双角高耸、獠牙突出的兽面纹,下端同为兽面纹。圈足饰凤鸟纹。亚夫方罍是商代青铜器中的杰作,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铸造工艺水平。

亚夫方罍大致为方体,形态厚重。高53厘米,口沿纵长17.2厘米、横长20.1厘米,质量为29.68千克。颈部直,肩部圆而宽,腹部纵向窄而横向宽,腹部以下逐渐收敛,圈足外撇。器四壁中线及四角都设有宽厚的棱脊,左右肩各有一兽首形耳,下腹正面有一兽首形鋬。

亚夫方罍的纹饰繁复精细,具有神奇诡秘的气息,属于典型的商朝青铜器风格。由上至下,该器纹饰大致可分为三段。首先是颈部的凤鸟纹和肩部的单角夔龙纹。其次是腹部的三段纹饰。腹部中间是整个青铜器装饰的主纹,为双角耸立、獠牙狰狞的内卷角兽面纹,在兽面纹的角上还有一目,尤为怪异。腹部上栏是与主纹相配的弯角勾喙凤鸟纹,下栏是外卷角兽面纹。最后,圈足装饰凤鸟纹,与腹部下栏的兽面纹相配。除了通体纹饰,为追求繁缛富丽的装饰效果,该器还在纹饰上采用“三层花”的装饰工艺:即,作为底纹的云雷纹、作为主纹的凤鸟纹、夔龙纹、兽面纹,以及在凤鸟纹等纹饰上进一步修饰的阴刻卷曲纹。此外,在肩部中央还设高浮雕羊角兽。

商 方罍,罍的颈部铸有铭文表明器主族徽“亚 ”,因此命名它为“亚 方罍”。
亚夫方罍的铭文位于颈部内壁,共两行。右侧文字尚未得到解读,左侧外部为一“亞”字,内部为一“夫”字,该器因此得名。
商 父乙觥
商 父乙觥,觥盖前端是昂然而出的兽首,牴角、双耳凌空翘起,两目圆睁,神态肃穆。盖后端作牛角形兽面纹,双耳翘出于器表。盖的中脊浮雕一条小龙,长体卷尾,两侧是凤纹,凤的前方各有一条小蛇。觥体周身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冠飘逸,昂首伫立,凤爪置于圈足。其余诸凤长尾逶迤,各择空间而居,因所处部位不同而各具形态。这是一件形神兼备的青铜艺术珍品。
龙纹方壶(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龙纹方壶(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龙纹方壶(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龙纹方壶(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青铜尊
西周小臣单觯 zhi(左)铭文 “王后黜克商,在成师,周公锡小臣单贝十朋,用作宝尊彝。”该器的内底铸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载武王继灭殷纣王后的又一次克商活动(二次克商,即三监叛乱)。成王、周公率师东征平灭武庚叛乱。器主“小臣单”是参与平叛的一名将领,参与了这次战争。大军驻在。/父庚觯(西周早期),圆体垂腹,鸟纹装饰  /  四瓣目纹觯(商代晚期)/商后 父乙觯觯 觯是饮酒用的杯,初见于商代晚期,沿用至东周时期。它的形制有扁体和圆体的两种,往往带有盖。这件觯为扁体,纹饰精美,盖、腹、圈足均饰兽面纹,颈部为三角雷纹,其下还有鸟纹。盖和器身四周都有突出的扉棱,这是为了掩盖范缝美化器物而特设的附饰,是独特而巧妙的艺术构思。
青铜卣
青铜卣
凤纹青铜卣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卣是西周前期最主要的酒器,数目倍于商,并且有多种式样的变化。这件卣纹饰特别精美,盖和腹部的回顾式大凤纹羽冠逶迤交缠,华美异常,范铸技术也十分精湛,是西周卣中难得的精品。此卣出土于安徽屯溪古越族的墓葬中,同出器物多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青铜器。在春秋战国之际越人的墓葬中埋藏有如此精美的西周铜器,显示了他们对先进的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
凤纹青铜卣 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卣是西周前期最主要的酒器,数目倍于商,并且有多种式样的变化。这件卣纹饰特别精美,盖和腹部的回顾式大凤纹羽冠逶迤交缠,华美异常,范铸技术也十分精湛,是西周卣中难得的精品。此卣出土于安徽屯溪古越族的墓葬中,同出器物多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青铜器。在春秋战国之际越人的墓葬中埋藏有如此精美的西周铜器,显示了他们对先进的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
龙纹青铜卣龙纹青铜卣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劲纵向置龙首提梁,提梁饰龙纹。 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器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器体兽面双目特别巨大,手法甚为夸张。盖沿、器颈、圈足上分别饰以不同形态的龙纹和鸟纹。 提粱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装置不同,利与盖的两侧挑出双角,以增强形体的气势。盖内有铭文“戉箙”两字。
龙纹青铜卣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劲纵向置龙首提梁,提梁饰龙纹。 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器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器体兽面双目特别巨大,手法甚为夸张。盖沿、器颈、圈足上分别饰以不同形态的龙纹和鸟纹。 提粱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装置不同,利与盖的两侧挑出双角,以增强形体的气势。盖内有铭文“戉箙”两字。
邵王簋 春秋后期
邵王簋 春秋后期。盛食器。簋体造 型丰满而优美,异于一般方座 簋,纹饰细丽而富有楚器特点。 腹内壁有铭文两行七字,记器 为楚昭王之母荐献。

邵王簋铭文 春秋晚期邵王簋铭文 春秋晚期     腹内壁有铭文两行七字,记器 为楚昭王之母荐献。

春秋交龙垂鳞纹鼎方唇,颈内收,束腰,腹略鼓,平底,蹄足底圆夸张,双立耳外侈较甚,满饰浮雕交龙纹,蹄足上饰兽面纹,中呈宽厚梭脊,造形绚丽奇特,展示出楚文化的崭新面貌。
春秋交龙垂鳞纹鼎 方唇,颈内收,束腰,腹略鼓,平底,蹄足底圆夸张,双立耳外侈较甚,满饰浮雕交龙纹,蹄足上饰兽面纹,中呈宽厚梭脊,造形绚丽奇特,展示出楚文化的崭新面貌。
西南少数民族铜鼓
西南少数民族铜鼓
西南少数民族铜鼓
西南少数民族铜鼓

五牛铜枕

五牛铜枕

簋 guǐ:食器,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

师虎簋铭文 西周懿王 (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师虎簋   西周懿王  (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通高15.2、口径23.9釐米,重4.72公斤。失盖,体较宽,弇口鼓腹,兽首耳,矮圈足向外撇。通体饰瓦沟纹。西周中期,青铜器开始出现长篇铭文,此簋铭文如下:

师虎簋铭文 西周懿王 (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师虎簋铭文 西周懿王 (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秦公簋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 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乍寶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秦公簋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 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乍寶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秦公簋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 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乍寶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秦公簋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 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乍寶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盨 xǔ: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

西周晚期 晋侯对盨
西周晚期 晋侯对盨

1992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号墓出土,后流落香港,1992年收购回归。通高22.2、口横26.7、口纵20厘米,重5.2公斤。

器与盖相合作椭圆形,腹壁略下收,腹两侧设附耳,耳与器有两根小横梁相连接,四足作蹲式人形,手臂上举,以手托和头顶负起盨身,盖隆起,四盖钮作圆环形。环钮饰单线勾勒的龙纹,盖顶饰双头龙纹,盖沿及口沿饰一周鳞纹,其馀部分是瓦沟纹。

西周晚期 晋侯对盨【铭文】唯正月初吉丁亥,乍(晋侯对作)宝(尊盨),迈(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 晋侯对盨【铭文】唯正月初吉丁亥,乍(晋侯对作)宝(尊盨),迈(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者尚盘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 通高11.5厘米,口径37厘米,重3.35公斤。直口折沿,浅腹平底,三条兽面蹄足,腹两侧有一龙首鋬。腹饰三层一倒一正的龙纹。
春秋晚期的“者尚盘”直口圜腹,兽首双耳,平底下承三个兽面蹄足。春秋晚期器。
铭文释文:        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者尚        余卑即择其吉金,自        铸其般(盘),用(祈)眉寿,万        年无强(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此铭文格式为西周格式,在东周器中如此规整的鲜见,周围亦没有范铸法明文范块嵌入的痕迹,自左上方始读。原名周丁亥盘、者尚余卑盘。
者尚盘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通高11.5厘米,口径37厘米,重3.35公斤。直口折沿,浅腹平底,三条兽面蹄足,腹两侧有一龙首鋬。腹饰三层一倒一正的龙纹。铭文释文:
       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者尚余卑即择其吉金,自铸其般(盘),用(祈)眉寿,万年无强(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此铭文格式为西周格式,在东周器中如此规整的鲜见,周围亦没有范铸法明文范块嵌入的痕迹,自左上方始读。原名周丁亥盘、者尚余卑盘。
师寰簋 西周厉王   师寰簋造型朴质而浑厚。盖和器都铸有铭文,是周厉王命令师寰征伐淮夷得胜纪功之辞。在铭文中,厉王对师寰说:“师寰!淮夷从来是向我缴纳贡赋的奴仆。现在竟敢迫使他们的奴隶停止劳动,背叛王官,在我的东方干了大逆不道的事!如今我命令你统率齐、蓂、莱、‘禾禾禾’(lì)、‘尸爪’(殿)诸邦国部队和虎臣所编成的左右两军征伐淮夷,立即消灭冉、□、铃、达等四名反叛的首领。”师寰十分勤奋和认真地主持他的军事任务。战功是值得称赞的,既砍了敌人的头,又促住了俘虏;师寰统率的步兵和车上的战士没有遭到什么损失。俘获的有男人、女人和牛、羊,还有青铜。   淮夷是居住于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为有许多部落组成的邦国,实行奴隶制度,但它一直向周王朝缴纳贡赋和提供奴隶。对周王朝来说,它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对淮夷内部来说,还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原有统治形式。这是中国古代种族奴隶制度的特点。西周厉王时代和宣王时代青铜器铭文中都有淮夷反抗和西周王室实行武装镇压的记载,反映了西周晚期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真实情况。
师寰簋 西周厉王
  师寰簋造型朴质而浑厚。盖和器都铸有铭文,是周厉王命令师寰征伐淮夷得胜纪功之辞。在铭文中,厉王对师寰说:“师寰!淮夷从来是向我缴纳贡赋的奴仆。现在竟敢迫使他们的奴隶停止劳动,背叛王官,在我的东方干了大逆不道的事!如今我命令你统率齐、蓂、莱、‘禾禾禾’(lì)、‘尸爪’(殿)诸邦国部队和虎臣所编成的左右两军征伐淮夷,立即消灭冉、□、铃、达等四名反叛的首领。”师寰十分勤奋和认真地主持他的军事任务。战功是值得称赞的,既砍了敌人的头,又促住了俘虏;师寰统率的步兵和车上的战士没有遭到什么损失。俘获的有男人、女人和牛、羊,还有青铜。
  淮夷是居住于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为有许多部落组成的邦国,实行奴隶制度,但它一直向周王朝缴纳贡赋和提供奴隶。对周王朝来说,它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对淮夷内部来说,还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原有统治形式。这是中国古代种族奴隶制度的特点。西周厉王时代和宣王时代青铜器铭文中都有淮夷反抗和西周王室实行武装镇压的记载,反映了西周晚期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真实情况。
师寰簋,一件制器于西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食器。簋内铭文记述宣王命令师寰率师讨伐淮夷的事件。 铭曰:“王若曰:‘师寰,咸(今释文普遍作“越”)淮夷繇我帛贿臣,今敢搏厥众,遐反工吏,弗迹东国。今余肇命女率齐师、纪嫠(无女旁)、莱棘(bo)、尼、左右虎臣征淮夷。’即睿(gai,从贝从斤)厥邦兽曰冉曰荧曰铃曰达。师寰虔不遂肆(夙)夜,恤厥墙事。休既又工(有功),首执兹无言其(ji)。徒驭欧俘士女羊牛,俘吉金。今余弗遐组,余用作朕后男腊尊簋。其万年孙孙子子永宝用享”。此铭之发现,与《诗经.江汉》、《兮甲盘》等同期作品相吻合。 大意为:淮夷以前是缴纳布帛财物等贡赋的臣民,现在它的首领竟敢迫使奴隶们停止生产,反叛王宫,造成了东国的混乱。命令师寰率领虎臣和齐国、莱国等联军征伐淮夷,消灭冉、翼、铃、达四个首领,从而胜利班师。铭文提供了周室与淮夷之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重要史料。
师寰簋,一件制器于西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食器。簋内铭文记述宣王命令师寰率师讨伐淮夷的事件。
铭曰:“王若曰:‘师寰,咸(今释文普遍作“越”)淮夷繇我帛贿臣,今敢搏厥众,遐反工吏,弗迹东国。今余肇命女率齐师、纪嫠(无女旁)、莱棘(bo)、尼、左右虎臣征淮夷。’即睿(gai,从贝从斤)厥邦兽曰冉曰荧曰铃曰达。师寰虔不遂肆(夙)夜,恤厥墙事。休既又工(有功),首执兹无言其(ji)。徒驭欧俘士女羊牛,俘吉金。今余弗遐组,余用作朕后男腊尊簋。其万年孙孙子子永宝用享”。此铭之发现,与《诗经.江汉》、《兮甲盘》等同期作品相吻合。
大意为:淮夷以前是缴纳布帛财物等贡赋的臣民,现在它的首领竟敢迫使奴隶们停止生产,反叛王宫,造成了东国的混乱。命令师寰率领虎臣和齐国、莱国等联军征伐淮夷,消灭冉、翼、铃、达四个首领,从而胜利班师。铭文提供了周室与淮夷之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重要史料。
西周齐侯匜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匜为盥洗器。此器平盖,龙首鋬,四兽形足。通体饰较密的横条沟脊纹。腹内底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为齐侯夫人。在青铜匜中,以此形制为最大、最重。
西周齐侯匜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匜为盥洗器。此器平盖,龙首鋬,四兽形足。通体饰较密的横条沟脊纹。腹内底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为齐侯夫人。在青铜匜中,以此形制为最大、最重。

器身如椭圆形瓢,前端宽流高高昂起,后端执鋬作蛟龙探水状, 匜的四足同样以龙为形,俯首曲体承载匜的器身,魁伟庄重,极其稳健.。匜内腹底部铸有铭文22字:“齐侯乍(作)虢孟姬良女宝匜,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虢孟姬是虢国君主的女儿,齐侯的夫人,“良女”是她的字,故知这件匜是齐侯特为其夫人而铸。周代诸侯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保障切身利益,经常用相互通婚联姻的方式结为为联盟。虢国是河南西部的小国,齐是东方大国,春秋时齐还一度成为霸主。虢齐两国联姻,显然出于政治需要。器身如椭圆形瓢,前端宽流高高昂起,后端执鋬作蛟龙探水状, 匜的四足同样以龙为形,俯首曲体承载匜的器身,魁伟庄重,极其稳健.。匜内腹底部铸有铭文22字:“齐侯乍(作)虢孟姬良女宝匜,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虢孟姬是虢国君主的女儿,齐侯的夫人,“良女”是她的字,故知这件匜是齐侯特为其夫人而铸。周代诸侯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保障切身利益,经常用相互通婚联姻的方式结为为联盟。虢国是河南西部的小国,齐是东方大国,春秋时齐还一度成为霸主。虢齐两国联姻,显然出于政治需要。

北方诸族青铜器
北方诸族青铜器___匈奴和山戎是商周以来活动于北方地区的两个主要的部族,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匈奴族长期游牧于草原地区,具有草原民族特色的各种兵器和动物形饰件是其主要的青铜制品,山戎族的青铜遗存则以装饰有虎形柄的曲刃剑为主。
北方诸族青铜器___匈奴和山戎是商周以来活动于北方地区的两个主要的部族,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匈奴族长期游牧于草原地区,具有草原民族特色的各种兵器和动物形饰件是其主要的青铜制品,山戎族的青铜遗存则以装饰有虎形柄的曲刃剑为主。
北方诸族青铜器___匈奴和山戎是商周以来活动于北方地区的两个主要的部族,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匈奴族长期游牧于草原地区,具有草原民族特色的各种兵器和动物形饰件是其主要的青铜制品,山戎族的青铜遗存则以装饰有虎形柄的曲刃剑为主。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