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印章与篆刻(1)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一前11世纪),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伴出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一前2500年)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陶拍模印在陶器器表上的。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发掘报告称陶拍),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点击阅读

寿山石印章钮雕和边款雕

明清时期由于软石质印材的运用,易于雕刻,中国印钮的形式向工艺美术品方向发展,称为艺术印钮。特别是福州的寿山石印钮最为争奇夺巧,而且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制钮专家。如清康熙年间的杨璇(杨玉璇)、周均(周尚均)等人。杨璇,漳浦人;周均,漳州人,原来皆精于闽南石雕的技巧。但当寿山石钮雕盛行于世的时候,他们离乡背井,跑到福州来,改大型的石雕为方寸之间的寿山石印章钮雕,于是得到非同寻常的发展,甚至被召入京师内苑,成为“御工”。杨、周之后,福州钮雕的能人辈出,诸如奕天、林茂玉、林元珠、王文安、蒋列卿、张日中、沈松年、杨圣荣、张溶、徐汉、马文光、潘茂玉、林清卿等等。寿山石钮雕对全国其他石章的钮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