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故宫紫禁城及宫殿匾联箴铭

紫禁城建筑布局 2006-11-20

紫禁城建筑布局

(一) 紫禁城在北京城的位置

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北京城的中轴线,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南至北京外城永定门4,600米,北至钟楼北侧城墙3,000米(北京城的北城墙),构成了近8公里的南北中轴线。南半部从紫禁城的正南门午门向南经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千步廊、大明门(清代名大清门),至内城正南门–正阳门,形成了一条长1,500米的天街。沿着南部轴线的两侧,在宫城南分别设置了祭祖的太庙和祭五谷的社稷坛。在天安门外千步廊两侧,设置了各部、院的衙署。

(二)紫禁城的布局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城墙高10米,四面各开一门,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总体布局以轴线为主,左右对称;根据朝政活动和日常起居的需要,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了宫殿建筑外朝、内廷的布局。

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朝廷处理政务的地方,建筑气势雄伟,体量宏大。外朝区域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周围廊庑、门、阁、楼等合成宽广开阔的庭院,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三大殿区的东边设文华殿,西设武英殿,横向排列。

内廷区域以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坤宁宫为中心,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皇子居住的乾东、西五所,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太上皇居住的宁寿宫,形成多座院落的组合。另有花园、戏台、藏书楼等文化娱乐、宗教活动等设施。内廷建筑布局严谨、封闭,建筑形式多样,装饰华丽,体现了皇家建筑的豪华而规整的风格。

紫禁城外朝、内廷分布示意图
紫禁城外朝、内廷分布示意图

(三)礼在紫禁城建筑中的体现

礼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历代帝王均尊崇礼教。礼在建筑中的体现就是建筑的等级制度。

都城的规划中最重要的是选择中的方位。礼认为中为最尊贵的方位,“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慎势篇》言“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周礼》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择中立宫就成为历代帝王规划都城时所遵循的原则。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

《周礼》有“三朝五门”的记载。三朝为外朝、治朝、燕朝;五门为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紫禁城与“三朝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也有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之说)。

《周礼》有“前朝后寝”、“六宫六寝”的记载。与此相应,紫禁城划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内廷有东西六宫。

《周礼》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的记载,“国”指国都,“辨方”即以君面南臣面北为礼。紫禁城里前三殿、后三宫以及各宫院的主体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

单体建筑也同样受礼的制约和影响。三大殿庭院中共有二十六座建筑,大致分为九个等级:

  •   第一等 太和殿
  •   第二等 保和殿、太和门
  •   第三等 中和殿
  •   第四等 三大殿庭院四角设置的祟楼
  •   第五等 体仁阁、弘义阁
  •   第六等 三大殿庭院中九座殿宇式大门
  •   第七等 三大殿庭院中的太和殿南庑Wǔ,保和殿东西庑,中左、右门相邻的小厢房
  •   第八等 体仁阁、弘义阁南值房
  •   第九等 左、右翼门

匾额 示例:

  • 日丽紫禁  凤楼焕彩  午门―太和门区
  • 龙德中天  皇建有极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区
  • 纵横图史  经籍册府  文华殿―内阁―南三所区
  • 天禄月华  云汉昭回  武英殿―咸安宫区
  • 紫极中央  乾枢当阳  乾清宫-交泰殿―乾宁宫区
  • 霞标画栋  诗情添幽  御花园区
  • 一念纯诚  肯构恒思  斋宫―毓庆宫区
  • 寿宇仪昭  椒花春深  东六宫区
  • 兰掖嘉祥  就日瞻云  西六宫区
  • 乐善吉云  天传燕翼  重华宫区
  • 静观建福  智珠心印  建福宫―雨花阁区
  • 衮衣献寿  萱庭集庆  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慈宁花园区
  • 养性乐寿 符望遂初  宁寿宫区

下面解析前朝这组等级严整的宫廷建筑:

1.太和殿

太和殿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成保存至今已有310年。太和殿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代表,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形制、装饰与陈设等级最高的殿宇。太和殿在明清时期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的场所,“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皇帝登极、命将出师也多在此殿举行。

太和殿是“九五之尊”的大殿,其形制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均采用最高等级的做法。面阔九间,在建筑高度自庭院地平到正脊上皮,高35.05米,符合“以高为贵”的说法。屋顶是重檐庑殿顶,其檐角脊饰除按照清琉璃瓦的规定,檐角走兽九件,还破格增加了“行什”的脊饰。“行什”在《清式营造则例》中称之为猴。“行什”位于屋顶上,身有双翼,很似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取消灾免祸,用于防雷的涵义。因排行第十,故称“行什”。真人领先,行什殿后,属于“走九”的最高一级,是古建筑屋顶的孤例。

太和殿的斗栱也是明清斗栱的最高形制–溜金斗栱,在清代建筑中属一种特殊的斗栱:下檐为单翘重昂七跴斗栱,上檐为单翘三昂九跴斗栱。

太和殿的外檐别具特色。正面七间和背面中三间满装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朝会大典时,前后檐的十间大槅扇全部敞开,使殿庭之间形成既有区分又融为一体的气氛。该殿门窗上,边挺和抹头的纵横搭接处,除用榫卯结合外,并加钉铜制鎏金的角叶,角叶上镌刻云龙,金碧辉煌,十分壮丽。它既是木材交接处的加固构件,又富有装饰艺术,称为金扉、金琐窗。前檐的尽间和梢间安装四抹菱花窗,龟背锦琉璃槛墙。

其他,如殿内藻井、坐龙天花、金龙和玺彩画、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形式的台基以及台基周围的龙凤纹饰望柱等等,也都是最高等级的装饰形制。太和殿广场御路两侧嵌有石质仪仗墩也与众不同。

【太和殿】

时代:清康熙
分类:殿
区域:外朝中路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撰稿人:张克贵
关键词: 太和殿 奉天殿皇极殿 面阔 进深 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 大吻 走兽 斗栱 和玺彩画 浮雕 龙纹 鎏金 金砖 明间 宝座 沥粉贴金 贴金 甪端 天花 藻井 月台 嘉量 基座 万寿节 元旦 冬至 殿试保和殿 “传胪”

【太和殿 – 建极绥猷】
【Jiàn jí suí yóu】

《尚书》有“建用皇极”。绥,安定。猷,谋划。用至大极中之道运筹谋划,安定天下。此匾为乾隆帝书,点画铺排均匀,稍见疏密,点画间的映带历历在目,能于平实中见流动,为其典型风格。

建极绥猷
太和殿 建极绥猷

太和殿殿内匾额“建极绥猷”,原为乾隆皇帝的御笔,但遗憾的是,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现在殿内所能看到的匾额,是故宫恢复“康乾盛世”风貌规划维修时,历时一年时间,于2002年9月复制成功的复制品。

建极绥猷 此匾为太和殿内宝座上方匾额, 由乾隆帝题写, 正中钤“乾隆御笔”印
建极绥猷 此匾为太和殿内宝座上方匾额, 由乾隆帝题写, 正中钤“乾隆御笔”印

极: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的治国最高准则。 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 猷:道,法则。 建极绥猷含义为:天子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2.保和殿、太和门

太和门与保和殿比太和殿略低一级。保和殿采用减柱造的做法,面阔九间,殿内减柱为四间。斗栱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跴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跴斗栱。建筑高度(从庭院地平到屋脊)29.5米,比太和殿低5.55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比太和殿略低一级。清代殿试在这里举行。

太和门由于是外朝正门,形制与保和殿略同,重檐歇山顶,突出了太和殿的最高形制。《周礼·冬官·考工记》很重视门阿之制,即宫门屋脊的高度。太和门台基是单层汉白玉须弥座,高3.44米,高台上环以白石栏杆,云龙望柱头。门前青铜狮子一对,高4.36米,体现出朝门的气魄。

【太和门】

时代:清光绪
分类:门
区域:外朝中路

【太和门】
【太和门】
持节入“其仪驾内车挚仗马至午门外止 正副使自金水桥下马
【太和门】持节入“其仪驾内车挚仗马至午门外止
正副使自金水桥下马
【太和门】
【太和门】
【太和门】
【太和门】

【太和门】

【太和门】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00.00㎡。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撰稿人:王时伟
关键词: 太和门 奉天门皇极门 面阔 进深 歇山顶 基座 和玺彩画 内金水河 内金水桥 廊庑 朝房协和门 熙和门 实录 实录馆 玉牒 玉牒馆 起居注馆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内诰敕房 会典 繙书房 御门听政乾清门 满族

【保和殿】

时代:明嘉靖
分类:殿
区域:外朝中路

【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撰稿人:刘鸿武
关键词: 保和殿 中和殿 谨身殿 建极 面阔 进深 歇山顶 琉璃 斗栱 五踩斗栱 金龙和玺 和玺彩画 天花 沥粉贴金 贴金 天花梁 装修 金砖 金漆 宝座 暖阁 浮雕 浑金 毗庐帽 减柱造 金柱 额驸 殿试

【保和殿-皇建有极】匾额

【保和殿】
【保和殿】无匾状态
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
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

【保和殿】楹联

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
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
——乾隆题保和殿

乾清宫楹联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  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
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
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

3.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明初始建始时称华盖殿。《晋书·天文志》载:“大帝上九星曰华盖,所以覆蔽大帝之座也。”华盖殿布置在奉天殿之后就是根据星辰位置而定的。明嘉靖四十一年,改华盖殿为中极殿,清顺治二年定名为中和殿。

为了避免三座大殿的雷同,中和殿采取了亭式做法。根据《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轮廓,做成正方形平面,殿身纵横各三间,这就是所谓的“明堂九室”。周围设回廊,屋顶用四角攒尖顶,顶上安装铜质镌花鎏金圆宝顶。四面不砌墙,满设门窗,以利采光,以附“向明而治”之意。中和殿四面明间都装槅扇,惟南面为了配合太和殿的需要,满装槅扇,但只在明间安装帘架,以体现“明堂九室而有八牖,宫室之饰,圆者像天,方者则地也。明堂者,上圆下方”的理论。

【中和殿】

时代:明嘉靖
分类:殿
区域:外朝中路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

中和殿门窗的形制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

撰稿人:刘鸿武
关键词: 中和殿 太和殿 保和殿 华盖 华盖殿 天花 面阔 进深 金砖 琉璃 鎏金 宝顶 槅扇 浮雕 龙纹 踏跺 卷草纹 卷草 琐窗 金龙和玺 和玺彩画 沥粉贴金 贴金 地屏 宝座 明堂 祝文 徽号 玉牒

【中和殿 – 允执阙中】
【Yǔn zhí quē zhōng】

中和殿
【中和殿】 无匾状态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这间可供皇帝一人静静的思考。

“允执厥中”匾乃乾隆御笔。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文意思是舜告诫禹: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允执阙中】
【允执阙中】此匾为中和殿内宝座上方匾额由乾隆帝题写, 正中铃“乾隆御笔”印

【中和殿】楹联

乾清宫楹联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
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孔子儒学对「乾」的注解有一句:「时乘六龙以御天」。意思是:乾卦的六爻就像六条龙,作为「时间的载具」驾驭整个天空。

这个说法,被古代皇家引用于北京故宫中和殿的对联上:「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这个对联很深奥,大意是:人类的君王要想国泰民安,必须尊重时间的规律。

4.崇楼

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讲究“四隅之制”。“四隅之制”是《周礼·考工记》中高等级建筑的一种作法,后为帝王之家使用。古代称四隅为“地维”或“四维”,即“东南巽,东北艮,西南坤,西北乾”,其理论依据是 “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维系缀”。

地有四维系缀 - 故宫 崇楼
地有四维系缀 – 故宫 崇楼

古代建筑运用四隅的形制不多见。据记载,唐代大明宫麟德殿、北宋东京汴梁宫城、宋代山西汾阴后土庙是有角楼的。现存的山东泰安岱庙、北京紫禁城有角楼。紫禁城不仅城隅有角楼,在外朝三大殿院四角的还设有祟楼,其建筑形制很高。崇楼屋顶为重檐歇山式,装修为三交六椀菱花窗,在勘查其隐蔽部位时还发现,该建筑在早期为龙草和玺彩画。

5. 体仁阁、弘义阁

体仁阁、弘义阁是太和殿的两厢,始建时称文楼、武楼,嘉靖四十一年更名文昭阁、武成阁,清顺治二年称体仁阁、弘义阁。

该阁为青砖台基,用二十四气望柱,御路雕饰云纹,装修为直棂窗,彩画为龙草和玺(与崇楼一致)。由于它是太和殿的两厢,在形体上与太和殿既要有主从,又不能相差太大,因此做成楼阁形式:中腰设腰檐,出平座,屋顶为单檐庑殿顶。这种做法既增加了两阁的建筑高度,又不越制,其高度达到23.8米,比太和殿低11.5米,相当于太和殿高度的68%,两阁高度与庭院宽度之比为12%,达到了庭院宽阔,两厢又不渺小的效果。

故宫【弘义阁】

时代:明永乐
分类:阁
区域:外朝中路

【弘义阁】
【弘义阁】

弘义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西侧,面东,与体仁阁相对而立。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清代为内务府银库,收存金、银、制钱、珠宝、玉器、金银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银器皿由银库预备,用毕仍交该库收存。

弘义阁与体仁阁作为太和殿的陪衬建筑左右对称,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乾隆时体仁阁被火烧毁,就是仿照弘义阁重建的。由于二阁是太和殿的两厢,在形制上既要有主有从,又不能相差太大,影响和谐,因此建成楼阁形式,两层之间设腰檐,出平座,屋顶为单檐庑殿顶,此种做法使其高度达到23.8m,相当于太和殿高度的7/10,又高于与其相邻的庑房,既不逾越建筑等级之制,也无两厢渺小之感,同时又改变了建筑空间的呆板。二阁与主体建筑配合协调,使整组建筑愈显气势恢宏。

撰稿人:刘鸿武
关键词: 弘义阁 太和殿 体仁阁 内务府 平座 庑殿顶

弘义阁为太和殿西房正中之阁。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顺治初年改称弘义阁。陡匾悬挂于弘义阁前檐。

[弘义阁]
[弘义阁]
九种依次递减的建筑形制,不仅符合君臣、上下之礼,而且还取得多样统一的艺术效果。从中可见“礼”紫禁城建筑总体设计思想的理论基础。建筑布局、规划思想、装饰艺术等因素与“礼”是形和神的关系。所谓取其形易,得其神难,建筑也是这个道理。

故宫【体仁阁】

时代:清乾隆
分类:阁
区域:外朝中路

【体仁阁】
【体仁阁】

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毁于火,当年重建。

体仁阁高25m,座落于崇基之上,上下两层,黄色琉璃瓦庑殿顶。下层面阔9间,进深3间,明间为双扇板门,左右各3间安装一码三箭式直棂窗,两梢间、山墙及后檐用砖墙封护。檐下施以单昂三踩斗栱。一层屋檐上四周是平座,平座周围廊装有24根方形擎檐柱,用以支承顶层屋檐,柱间设寻杖栏杆连接,站在平座上可凭栏远眺。上层楼7间,四面出廊,前檐装修斜格棂花槅扇28扇,梢间与山墙及后檐墙用木板做封护墙,减少了下层的承重力。檐下为重昂五踩斗栱。檐角安放脊兽7个。

康熙年间,曾诏内外大臣举荐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清代各朝御容也曾收藏于此。乾隆年重建后,此处作为清代内务府缎库,内设收贮缎绣木架143座。

撰稿人:刘鸿武
关键词: 体仁阁 太和殿 琉璃 庑殿顶 面阔 进深 明间 一码三箭 三踩斗栱 斗栱 平座 擎檐柱 寻杖栏杆 装修 槅扇 封护墙 五踩斗栱 内务府

6. 三大殿庭院中九座殿宇

故宫博物院 地图
故宫博物院 地图

6.1. 故宫中轴线(后宫)

  • 6.1.1.【乾清宫】
  • 6.1.2.【交泰殿】
  • 6.1.3.【坤宁宫】
  • 6.1.4.【钦安殿】

6.2. 故宫东翼

  • 6.2.1.【武英殿】
  • 6.2.2.【寿安宫】
  • 6.2.3.【英华殿】
  • 6.2.4.【雨花阁】
  • 6.2.5.【千秋亭】
  • 6.2.6.【储秀宫】
  • 6.2.7.【翊坤宫】
  • 6.2.8.【长春宫】
  • 6.2.9.【太极殿】
  • 6.2.10.【养心殿】

6.3. 故宫西翼

  • 6.3.1.【文渊阁】
  • 6.3.2.【文华殿】
  • 6.3.3.【皇极殿】
  • 6.3.4.【奉先殿】
  • 6.3.5.【养性殿】
  • 6.3.6.【乐寿堂】
  • 6.3.7.【钟翠宫】

东西十二宫
内廷东、西六宫的合称。《周礼·考工记》中已经有“掌王之六寝之脩”、“以阴礼教六宫”的六宫六寝制度的记载。明代紫禁城乃至皇城都严格按照《周礼》的制度营建,因此内廷中轴线左右各设六宫,作为妃嫔的居所,东西合为十二宫,与“地支”数目相符。

6.1.1 故宫【乾清宫】

时代:清嘉庆
分类:宫
区域:内廷中路

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清代康熙以前,这里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雍正元年曾下诏,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撰稿人:周苏琴
关键词: 乾清宫 内廷 后三宫 琉璃 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 面阔 进深 斗栱 五踩斗栱 金龙和玺 和玺彩画 三交六椀菱花 明间 金柱 减柱造 宝座 正大光明 暖阁 仙楼 穿堂交泰殿 坤宁宫 金砖 月台 嘉量 鎏金乾清门 壬寅宫变 西苑 郑贵妃 李选侍养心殿 千叟宴

【乾清宮 – 正大光明】

乾清宮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匾就是安放傳位詔書的地方。
乾清宮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匾就是安放傳位詔書的地方。

[正大光明] 此匾为故官乾清宫正殿内匾额, 原为顺治帝所书, 现在所见为乾隆帝临摹。
[正大光明] 此匾为故官乾清宫正殿内匾额, 原为顺治帝所书, 现在所见为乾隆帝临摹。
《周易》有“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情可见矣”、“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此匾悬挂于乾清宫宝座上方,原委顺治帝书,康熙帝将其摹刻于汉白玉石板之上,以示“垂诸永久,为子孙万世法”。除了表示一般的无私磊落,还蕴含着皇权永久之意。此匾书法于端正之中寓参差错落,加之笔势奔放,时露飞白,故此显得虎虎有生气,在故宫诸匾中堪称别调。

乾清宫 正大光明匾 :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由顺治皇帝御笔亲题。乾为天, 坤为地, 天地交和谓之 交泰, 表现的是天地正大, 日月光明之道。

皇考世祖章皇帝御笔书“正大光明”四字,结构苍秀,超越古今,仰见圣神文武,精一执中,发于挥毫之间,光昭日月,诚足媲美心传。朕罔不时为钦若,敬摹勒石,垂诸永久,为子孙万世法。康熙十五年正月吉旦恭跋(钤“广运之宝”)。匾下款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御书匾额,四字传心,一中法守,义足以括典谟。皇祖圣祖仁皇帝恭摹上石,迹藏御书处,兹法宫重建,敬谨摹搨,恭揭楹端,对越羹墙,用昭示万叶云仍,其钦承无斁。乾隆六十二年孟冬月恭跋(钤“太上皇帝之宝”)。

【乾清宫】正殿楹联

乾清宫正殿楹联康熙书

乾清宫正殿楹联康熙书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的意思就是,要作为所有人的表率,要长久的修身自省,谨慎行事,要谨记圣人的传统,并且还要时刻想着百姓的苦难。

再加上中间的那副“正大光明”的匾额,无疑就是康熙对于能够成为一代贤德之君所提出的标准,更是他对于自我的一种激励与鞭策。

【乾清宫】正殿北楹柱楹联  

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
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
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

此联语句,也是出于上述经书之中,意为皇帝要能宽能仁,为万民树立最高准则,精粹纯一,完美道德会积君主自身。

【乾清宫】后屏风悬乾隆皇帝御制五屏风铭:

予年十二时,始解文义。每侍皇祖于乾清宫,得瞻御座后屏风集诸经铭语,即知综括治道无遗。而为君者必如是,然后可谓尽君道也。践阼后,益用以自励,思欲衍绎诸句,各为一铭。而理精义博,日引月长,三十六年于兹,予亦六旬有一矣。昔卫武公作抑戒,老而自警也。予侍圣母,不宜言老,而自警之意,则不可无。夫此集诸经语,谁不能成诵,然言之易而行之难。语云:适百里者半九十里。苟所行不符乎所言,予愧不滋甚哉。

自我民听,天以为聪。自我民视,天以为明。无曰高高在上,惟命不于常。奈何弗敬,夙夜不遑。纯佑惟休,惟恤亦无疆。

粤我列祖,宪天惟圣。宅中图治,敬胜义胜。允兹克明,佛时仔肩。以似以续,惟曰欲至于万年。

予有股肱,予有心膂。恤小民之依,惟予与汝。曰惟钦哉,厥钦匪从。陈善弼邪,无私则公。

至弱而不可胜,至愚而不可欺。心焉怀保,庶其从治。厥类有四,厥数无万。暑雨祁寒,曰咨曰怨。思艰图易,遹求厥宁。用顾畏于民碞,遹观厥成。

百姓注耳目,一人孩之。万几凛旦明,一人裁之。恶乎危于不知,恶乎失于好逸,恶乎损招于矜骄。

人莫不衣食也,足之则宁。民犹水也,澄之则清。使菽粟布帛如水火,亦其难矣,岂可虚诩升平。

和乐且湛,君子之恺。平易近民,君子之悌。君子终日乾乾,体仁长人,大都为为君者而言。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斯要矣。为则者心诚奉之,苟失其德,孰与为则。戒之慎之,斯焉惕息。

在昔文王,即康功田功。志厪惠鲜,受命惟崇。诘戎固要,黩武非贤。以是为功,失之天渊。

曰宵衣,岂诚宵衣乎?曰旰食,岂诚旰食乎?即诚宵旰而心不在焉,亦岂得谓之真勤乎?君者臣之师乎?将以督人,而己固可遗乎?

为君奚难,难于知人,唐虞已然,而况而今。忠邪莫辨,善恶纷陈,貌不易察,心更难谌。量材授职,各有分司,广谘博访,或称不知。在彼则可,在我则迟,蒿目焦心,分忧其谁。

三代以下,治世常稀,其故云何,安民莫为。安民若何,莫如惠施。慧心勿问,元吉易辞。

乾隆三十六年岁在辛卯,孟春上浣御笔。乾隆六十二年岁次丁巳,孟冬月赵秉冲奉敕重摹。

此铭在乾清宫正中宝座屏风之后,为乾隆皇帝所作。

乾清宫西暖阁北楹上悬乾隆皇帝御笔乾清宫铭:

大哉至健,纯粹而精。昭昭成象,荡荡难名。
四德嬗用,六位时乘。静专动直,资始大生。
我祖我考,奉是丹楹。五福敷锡,万国咸宁。
敢恃崇居,惴惴矜矜。益慎体乾,惟皇永清。

此铭为乾清殿名释义,并述及身处于这座帝王正殿中深刻的感受。

6.1.2. 故宫【交泰殿】

时代:清嘉庆
分类:殿
区域:内廷中路

交泰殿
交泰殿
交泰殿
交泰殿
【无为】
【无为】

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撰稿人:朱庆征
关键词: 内廷 后三宫乾清宫 坤宁宫交泰殿 四角攒尖顶 攒尖顶 宝顶 琉璃 五踩斗栱 斗栱 龙凤和玺彩画 龙凤和玺 和玺彩画 明间 三交六椀菱花 藻井 金砖 宝座 千秋 钦天监 铁牌

为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的中轴线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毁于火,同年重建。陡匾悬挂于交泰殿正殿前檐。【交泰殿】

【交泰殿】匾

【交泰殿 – 无为】匾额

【无为】
【无为】此匾为故宫交泰殿内正中上方额由乾隆帝摹写。

爲無:“无为” 匾为康熙所题, 乾隆帝摹写。老子云: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又云: “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康熙无为, 意在告诫君主体恤民情, 与民休息。 换在今天, 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之意。

【交泰殿】楹联

【交泰殿】楹联
【交泰殿】楹联

恒久咸和,迓天休而滋至。
关雎麟趾,主王化之始基。

【交泰殿】乾隆帝御製銘

乾隆帝御製《交泰殿銘》
乾隆帝御製《交泰殿銘》

乾清宮後、坤寧宮前,殿名「交泰」,象取也。天丕顯祖宗,奉茲宮殿居正,臨民曰明、曰旦,始惟宮壼,逮德為鄰以御家邦,必本修身用祗循,亦欽責實健,顯卓中所其無逸,財成輔相,小往大來,無為以治,殿楹「無為」一匾為皇祖御書,聖訓昭垂,小人道消,君子道長,以左右民,尚慎充盛,持盈保泰,勿恤其孚,億萬斯年,凜懷永圖。

乾隆壬辰孟春之吉,御製並書。

【交泰殿 – 令仪淑德】匾额
【Lìng yí shū dé】

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外檐装修,明间前后檐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为槛墙,上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令德淑仪”,东壁悬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悬《班姬辞辇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内廷东西十一宫的匾额“俱照永寿宫式样制造”,自挂起之后,不许擅动或更换。

永寿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见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国内灾情异象屡屡出现,皇帝在此宫斋居。清代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恪妃,嘉庆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圣宪皇太后居永寿宫,乾隆皇帝居乾清宫南廊苫次,并诣永寿宫问安。

[令仪淑德] 此匾为故宫交泰殿内檐匾额
[令仪淑德] 此匾为故宫交泰殿内檐匾额
[令仪淑德] 此赢为故宫交泰殿内檐匾额
[令仪淑德] 此匾为故宫交泰殿内檐匾额
【交泰殿】楹联
宝瑟和瑶琴,百子池边春满。
金柯连玉叶,万年枝上云多。

6.1.3. 故宫【坤宁宫】

时代:明万历
分类:宫
区域:内廷中路

【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盛京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其中宫的地位并未改变。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坤宁宫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交泰殿后面。坤宁宫宫名字出自《道德经》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后也是天下间之唯一,皇后的寝宫取自道德经中的,坤得一以宁这一句,故名坤宁宫,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寝宫名乾清宫。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璧之意。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撰稿人:周苏琴
关键词: 坤宁宫 内廷 后三宫 盛京乾清宫 面阔 进深 琉璃 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 萨满教 明间 槅扇 暖阁 浑金玄烨 合卺养心殿

[坤宁宫]
[坤宁宫]
为内廷后三宫之一, 位于交泰殿后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陡匾悬挂于坤宁宫正殿重檐。

【坤宁宫】洞房楹联
【坤宁宫】洞房

【坤宁宫】洞房楹联
天惟纯佑命,俾尔戬毂,百禄是荷.
民其敕懋和,绥以多福,万寿无疆.

天惟纯佑命”出自《尚书·君爽》“天惟纯佑命,则商实百姓。”指上天派辅粥者(这里指皇后) 佐助有天命的人一一皇帝来治理天下。纯,大命,有天命的人。“俾尔戳”,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俾尔戳毅。”俾,使。戳,福。,善、好。百禄,百福.多重福禄。荷承受承担。《左传·隐公三年》:“《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

民其敕懋和”语出《尚书·康诘》:“封,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敕、告诫。和,顺,协调。懋、勉励。“绥以多福”.语出《诗经·周颂·载见》:“烈问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龈。”绥,赐。万寿无疆,永远生存,祝颂长寿的吉语。《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唐人尚兼用于上下。《文苑英华》卷八七八引唐冯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立公仪形,荐此馨香,于以祝之,万寿无疆。”后世用作祝颂皇帝的专用词汇。

天惟纯佑命俾尔戳毅百禄是荷民其敕懋和绥以多福万寿无疆
天惟纯佑命,俾尔戬毂,百禄是荷.
民其敕懋和,绥以多福,万寿无疆.

白话:

上天只佑助有德之君,让他为政皆善,承负百多福气。
人民就服从有道之王,祝他平安多福,享受万年长寿。

作为大婚的洞房,皇后无疑是这里的主角。新皇后德披六宫,母仪天下,是皇帝的贤内助,上顺天意,下应民情,自然多福多禄,多喜多寿。全联着意高远,将天意、民心、福禄寿喜集于一体,虽全部摘自儒家经典,但读来浑似天然,掉书袋的同时又能融天下太平的向往于其中,足见作者笔法之高超

【坤宁宫-日升月恒】

喜床上匾额: 日升月恒

[日升月恒] 此匾为故宫坤宁宫东暖阁喜床上檐匾额
[日升月恒] 此匾为故宫坤宁宫东暖阁喜床上檐匾额
《诗》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此匾书法点画平铺直叙,并无特异之处,然散落与四个字内的几个点(有的是撇、短横写作点),形质各异,在有意无意间调整了书写节奏,读来颇见活泼灵动,天造地设,大可玩味。

【坤宁宫】洞房喜床楹联

喜床内的喜联是:
宝赎长绵,八极人天欢喜
金营并茂,九霄日月光华

坤宁宫洞房喜床楹联宝瓞长绵八极人天欢喜  金萱并茂九霄日月光华
坤宁宫洞房喜床楹联
宝瓞长绵八极人天欢喜  金萱并茂九霄日月光华

“宝瓞长绵”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绵》:“绵绵瓜,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朱熹《集注》说:“大曰瓜,小日喽。瓜之近本初者常小,其蔓不绝,至未而后大。以比周人始生于漆沮之上,而古公之时其国甚小,至文王而后大也。”后因以“瓜绵”比喻子孙繁衍昌盛像葛上的瓜一样越长越多,越长越大,绵延不绝。元代的耶律楚材在《和冀先生韵》诗里有:宗亲成蒂固,国祚等瓜绵”的句子,用的就是此意。

【坤宁宫】洞房楹联 

坤宁宫洞房楹联祖武其绳五福堂同五代  天颜有喜三阶祝并三多
祖武其绳五福堂同五代  天颜有喜三阶祝并三多

御花园【钦安殿】

时代:明
分类:殿
区域:内廷中路

【钦安殿】
【钦安殿】
【钦安殿】
【钦安殿】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后拆除。

殿为重檐盝顶,坐落在汉白玉石单层须弥座上,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顶。殿前出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白玉石栏杆,龙凤望柱头,惟殿后正中一块栏板为双龙戏水纹。钦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筑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

撰稿人:周苏琴
关键词: 钦安殿 御花园 抱厦 盝顶 须弥座 面阔 进深 琉璃 月台 龙纹 望柱 焚帛炉天一门 玄天上帝 元旦

【钦安殿 – 天一门】匾

[天一门]为御花园内钦安殿院墙正门。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初称天一之门。陡匾悬挂于正门上方。
[天一门]
为御花园内钦安殿院墙正门。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初称天一之门。陡匾悬挂于正门上方。
==============================

故宫【储秀宫】

时代:明永乐
分类:宫
区域:内廷西路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

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储秀宫前廊与东西配殿前廊及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构成迴廊。迴廊墙壁上镶贴的琉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祝慈禧寿辰所撰。

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

储秀宫的庭院宽敞幽静,两棵苍劲的古柏耸立其中,殿台基下东西两侧安置一对戏珠铜龙和一对铜梅花鹿,为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所铸。东西配殿为养和殿、绥福殿,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建筑。

后殿为丽景轩,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有东西配殿曰凤光室、猗兰馆。慈禧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又移居储秀宫,并将后殿定名为丽景轩。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撰稿人:张淑娴
关键词: 储秀宫 内廷翊坤宫 穿堂体和殿 配殿 琉璃 万寿无疆 歇山顶 面阔 斗栱 苏式彩画 楠木 万字锦 五蝠捧寿 步步锦 支摘窗 装修 明间 地屏 宝座 屏风 透雕 缠枝 葡萄纹 落地罩 暖阁 硬山顶丽景轩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内外

据档案记载,改造储秀宫,朝廷一共花费了六十三万两白银。而改造后的储秀宫,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深深打上了慈禧的“印记”。今天来到储秀宫参观的人们,还可以亲身领略到储秀宫当年改造完毕时的情景。

储秀宫院内有铜鹿一对、铜龙一对。鹿与禄谐音,是带有吉祥寓意的陈设。而龙这一属阳、本为皇帝专属的陈设竟然出现在这里,足见慈禧太后是怎样的一种心态。连同翊坤宫前的铜凤与铜鹤,这些露陈文物均制作于光绪九年(1883年)。储秀宫外檐以“福”、“寿”为主题。其风门与内门均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上有五蝠捧寿和万福万寿图案。窗则为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奢华的材质,鲜明的主题,一切都是为了慈禧太后的五十大寿而准备。

走进宫内,储秀宫的内檐装修和室内陈设更加让人叹为观止。明间后部放置了一座楠木雕万福万寿裙板镶玻璃罩背,其前设有地平。地平上为紫檀木雕花嵌寿字镜心屏风,屏风前摆着宝座,宝座上方铺明黄色坐垫、迎手,还放置着白玉如意及红珊瑚唾盂(胡乃琴:《储秀宫与体和殿》)。宝座前为脚踏,其旁则为一对宫扇。宫扇前有紫檀香几,上置筒式盆景。明间屋顶下方悬挂着福寿题材的宫灯,这里是慈禧接受朝贺、进行仪式之所。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储秀宫

明间东侧装有两槽花梨木隔扇,每槽各八扇。其隔心为白素玻璃,内镶有臣工书画。隔扇下为裙板、绦环板,上面的图案以竹为主(禾云:《兰梦依稀储秀宫——储秀宫内檐装修赏析》)。隔扇也称为碧纱橱,是清宫室内装修中分隔不同房间时经常用到的“隔断”。每扇隔扇的上下都有转轴,可以方便安装与拆卸。隔扇东侧为储秀宫东次间,这里是慈禧太后的日常起居室。室内北侧装有花梨木透雕竹枝落地罩,罩内紧挨北窗的位置为一翘头案,上有象牙龙船、象牙凤船、红珊瑚盆景,其前方则摆放有桌椅,两侧还有多宝格。罩外摆放一对七宝烧瓶和一对半圆形案。东次间南沿有炕,炕桌置于炕的中央。碧玉海晏河清蜡烛台、蜡烛以及唾盂分别陈设于炕桌之上。

东次间与其东侧的东梢间用花梨木透雕葡萄缠枝落地花罩相隔开。其中间中空,以便来往行走,两侧开洞窗则恰好形成借景(禾云:《兰梦依稀储秀宫——储秀宫内檐装修赏析》)。从东次间到东梢间,使用落地花罩用作过渡,显得轻松活泼了不少。东梢间内靠北侧为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八方罩(陆燕贞:《储秀宫》),八方罩与北墙内隔出一隐秘空间,内悬幔帐,并设有平头案、漆盒和挂屏,这里是慈禧供佛之处。八方罩外放置了两个紫檀木绣墩,十分精美。东梢间南沿同样有炕,其上摆有炕桌。整个室内东壁下放置一翘头案,其上陈设象牙塔两座、英国制小钟,其下陈设铜鎏金炭盆。东壁上张贴着“锡羡增龄”贴落,也是与福寿主题相关的装饰。

储秀宫明间西侧装有同东侧相似的隔扇,只不过其裙板和绦环板上的图案为兰花。隔扇西侧为西次间,这里是慈禧太后的起居室,她经常在此休息。其南北窗下均设炕。北炕前有花梨木雕梅花落地罩,炕上摆放一百宝嵌漆炕桌,窗前还有一对平头案,其上陈设着文房四宝、插屏等。北墙上有一对壁瓶,内插鲜花。炕的两侧还各有一对博古纹立柜,十分富丽堂皇。落地罩前,西侧摆放一只瓷缸,据曾经在此服侍过慈禧太后的宫女回忆,这是过去储秀宫内盛放时令水果以保持室内香味用的(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东侧则摆放着一面容镜。南炕中间同样摆着炕桌,上面陈设有画珐琅食盒。

最为精彩的内檐装修与陈设还要数西梢间。西梢间和西次间为一道门窗隔断,其中间为曲尺门,两侧则为玻璃槛窗。人虽然在西梢间,但透过玻璃却可以看到西次间的一切。而从西次间走到西梢间,又必须要经曲尺门向南稍稍“迂回”。可以说,这处隔断是既“分隔”,又“不断”,它将礼制性、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是储秀宫内檐装修的点睛之笔。而之所以将这个隔断做的“明暗、虚实结合”,完全是因为西梢间是慈禧太后的寝室。西梢间北侧安有硬木雕子孙万代葫芦炕罩,床框张挂有蓝缎绣藤萝幔帐。床上则安装紫檀木框玻璃镶画横眉炕罩,里面张挂有缎面绸里五彩苏绣帐子。床上则铺满了各式绸绣的龙、凤、花卉锦被(陆燕贞:《储秀宫》)。炕前有描金漆脸盆架和脸盆。西壁前摆放着翘头案,其上有太平有象盆景及西洋钟表。西梢间南侧为炕,炕上西侧炕几摆着十八世纪英国制带自鸣钟梳妆盒,东侧几上则陈列有牙雕妆奁。整个西梢间装修细致、陈设华丽,是慈禧太后打造的一个相当精彩的空间。

储秀宫
储秀宫

细究储秀宫室内装修所使用的种种图案,可以明显发现,其主题均与福寿有关。使用葡萄、葫芦纹,意在取葡萄、葫芦象征“子孙万代”、“多子多福”之义。使用竹、寿,喻义为“祝寿”。使用兰、石,喻义“宜男宜寿”。同时,兰又与慈禧初入宫时封号“兰贵人”相对应,遥想当年慈禧正是在储秀宫生下皇子,得到晋升,慈禧对于“兰”自然是情有独钟。而慈禧在储秀宫内檐装修中,非常追求木材的品质。她并没有使用清晚期常用的楠木、柏木,而是几乎全部采用花梨木。花梨木虽无紫檀、黄花梨珍贵,但在当时同样属于较为珍贵的硬木材料,其色泽沉着,能够达到紫檀的一定效果(张淑娴:《权力与艺术——考察慈禧居室空间的内檐装修》)。考虑到晚清紫檀稀缺,能够用上花梨木,已实属不易。总的说来,在装修方面,慈禧喜欢使用优良材质,喜欢镶嵌珍稀的玻璃,喜欢开敞空间,喜欢用各式天然式罩,还喜欢使用吉祥花鸟、福寿纹样(张淑娴:《权力与艺术——考察慈禧居室空间的内檐装修》)。相比起传统意义上的清代太后,慈禧绝对是个个例。“与皇帝比肩”,这才是慈禧太后在进行储秀宫内外檐装修时所思与所想。

再看储秀宫的整体陈设,则是既彰显礼制,又崇尚生活。明间作为礼仪之所的地位突出而重要,两次间则相对私密,其用作起居之地,内部陈设也多是生活用具。两梢间最为隐秘,其各自北侧又用罩的方式再分隔出最为核心的空间,即西梢间慈禧的寝床与东梢间慈禧的佛堂。从中到边,主次分明,其陈设的侧重也必然分明。其实,早在乾隆时期,紫禁城内的后宫陈设曾有严格要求:“凡十二宫,各设三屏峰照壁一座,地平一分,随毡宝座一分,随褥铜炉瓶一分,随香几一对,铜甪端炉一对,随香几一对,铜垂恩香筒一对,铜火盆一对,大柜一对,大案一对,随陈设六件”(章乃炜:《清宫述闻》)。然而,也就是在慈禧太后当政时期,她打破了祖制,将个人意志深深融入到东西六宫的陈设之中。

【储秀宫】匾联的世界 

除去内外檐装修和陈设,整个储秀宫院落最为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室内室外那数不清的匾联了。

东西六宫正殿内匾额的陈设曾在乾隆六年(1741年)进行过规范。当时乾隆帝要求,各宫正殿均悬挂御制匾,每到年节时还要悬挂宫训图。储秀宫当时悬挂的是“茂修内治”匾,东壁悬挂的是西陵教蚕赞,西壁悬挂的则是西陵教蚕图。西陵氏为黄帝之元妃,传说她教会妇女养蚕制丝,后世尊称其为“先蚕”。乾隆帝正是以此来教导后宫妃嫔们崇尚美德,遵守妇道。

不过,这样的格局,随着慈禧登上权力的巅峰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改造储秀宫时,慈禧将乾隆帝的御笔“茂修内治”撤掉,换上了自己题写的“大圆宝镜”。所谓“大圆宝镜”,也即“大圆智镜”,这是佛所拥有的可以洞察一切的智慧。慈禧以此来比喻统治者的智慧如同大圆宝镜,可以洞察一切。匾额上方钤有慈禧的三枚标志性印章,即“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数点梅花天地心”及“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除去这块匾,储秀宫内还悬挂有慈禧自题的“镂章霞布”、“蕙风兰露”、“仁洽道丰”、“贵寿无极”、“观象通乾”、“荣镜无外”、“仁智之居”,以及大臣梁耀枢题“道志和声”、“顺时施宜”,潘祖荫题“履端举正”、“云霞焕彩”等匾(李文君:《紫禁城八百楹联匾额通解》)。其义或为慈禧贺寿,或为歌颂其功德。

相比于室内,储秀宫院内其它区域的匾联数量更为庞大,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匾联的世界。储秀宫前廊柱有联:“百福屏开,九天迎瑞霭;五云景丽,万象入春台”,全联一派盛世太平、普天同庆之景,可在内忧外患的当时,真实的情景又怎会是如此呢?储秀宫前廊东侧有慈禧题写的匾额“规天矩地”及楹联“日映东方,光华被艺圃;源流北海,沆瀁挹文澜”。与其对称的西侧有慈禧题写的匾额“乾坤经纬”及楹联“就日瞻云,梯航群介寿;轩鼓鼚舞,衢壤遍熙春”。一边是“规矩、天地”,另一边是“乾坤、经纬”,毫无疑问,慈禧这是在彰显自己的权力,强调自己如君王一般的地位。而两副楹联下来,则既是渲染皇权至高无上,又是描写百姓载歌载舞,慈禧的心境在这里不言而喻。再顺着储秀宫院内的围廊,还能够看到“吉星炳”、“辉吉耀”、“蓬岛春”、“锡吉祥”、“翼瑶光”、“漱芳润”、“扬缉熙”、“永春晖”、“调元气”等匾,它们的主题也无外乎是为慈禧祈福祝寿。储秀宫内外的匾联,加上围廊壁上诸多臣工撰写的《万寿无疆赋》,共同构成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全部都是以贵寿无极、江山永固为主题的华美辞藻。物以载道,这就是慈禧想要表达的思想。

匾额“规天矩地”
匾额“规天矩地”
匾额“乾坤经纬”
匾额“乾坤经纬”
“扬缉熙”
“扬缉熙”
“永春晖”
“永春晖”

【储秀宫】东配殿楹联
万象晓归仁寿镜  百花春隔景阳钟

万象晓归仁寿镜  百花春隔景阳钟
万象晓归仁寿镜  百花春隔景阳钟

【储秀宫-熙天曜日】匾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东配殿檐下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熙天曜日】
【熙天曜日】意思是明朗的天空阳光灿烂。

【储秀宫-云霞焕彩】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西次间东隔扇上匾额由清大臣潘祖荫题写

[云霞焕彩]
[云霞焕彩]
【储秀宫-仁洽道丰】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正殿门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仁洽道丰]此匾为故宫储秀宫正殿门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仁洽道丰]  意思是 与人融洽仁爱,自然朋友就多了,路子就广了。
【储秀宫-顺时施宜】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东次间东隔扇上额由清大臣梁耀枢题写。

[顺时施宜]
[顺时施宜]
语出《汉书》:“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

意思是顺应不同时势而灵活地采取相应措施。 [1] 出自《汉书·礼乐志》。

梁燿枢书。点画厚重,笔势雄放,神气十足。

梁燿枢(1832~1888年),顺德人。光绪八年(1882年)入值南书房,授左、右中允。

【储秀宫-观象通乾】

此隔为故宫储秀宫正殿西门上匾额, 由慈禧太后题写。

[观象通乾]
[观象通乾] 

【储秀宫-镂章霞布】

此匾为故“储秀宫东次间北内檐上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镂章霞布] 此匾为故“储秀宫东次间北内檐上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镂章霞布]

【储秀宫-仁智之居】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西次间西隔扇上匾额, 由慈禧太后题写。

[仁智之居]此匾为故宫储秀宫西次间西隔扇上匾额, 由慈禧太后题写。
[仁智之居]
【储秀宫-荣镜无外】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东次间西隔扇上匾额,由慈禧大后题写

[荣镜无外]
[荣镜无外] 

【储秀宫-和神茂豫】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西配股赢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和神茂豫]此匾为故宫储秀宫西配股赢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和神茂豫]
【储秀宫-猗兰馆】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后殿丽景轩西配殿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骑兰馆]此匾为故宫储秀宫后殿丽景轩西配殿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猗兰馆]
【储秀宫-道志和声】

此赢为故宫储秀宫正殿东门上匾额由清大臣梁耀枢题写。

【道志和声】 此赢为故宫储秀宫正殿东门上匾额由清大臣梁耀枢题写。
【道志和声】《礼记》:“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

其他如“和神茂豫”、“仁德大隆”、“道义渊海”、“仁洽道丰”诸匾也是精彩可读的。

以上在故宫琳琅满目的匾额中拣选若干,稍事赏析,管窥蠡测而已。徜徉故宫,对比比皆是的匾额对联,一般会感觉文辞古奥晦涩,虽然能体会到文雅之气,理解起来确实要费些力气。时代悬隔,其实这些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理解起来绝不成问题。

【储秀宫】楹联

百福屏开九天凝瑞霭 五云景丽万象入春台

储秀宫楹联百福屏开九天凝瑞霭 五云景丽万象入春台
百福屏开九天凝瑞霭 五云景丽万象入春台

【储秀宫-履端举正】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正殿西隔扇上匾额由清大臣潘祖荫书写

[履端举正]此匾为故宫储秀宫正殿西隔扇上匾额由清大臣潘祖荫书写
[履端举正]
【储秀宫】西配殿楹联 

储秀宫西配殿楹联 彩云长绕甘泉树 淑景初临建始花
储秀宫西配殿楹联
彩云长绕甘泉树 淑景初临建始花

【储秀宫-蕙风兰露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西次间北内檐上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蕙风兰露]此匾为故宫储秀宫西次间北内檐上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蕙风兰露]

===============================

故宫【漱芳斋】

为乾隆初年由原乾西五所之头所改称漱芳斋,并建戏台,为重华宫宴集时演戏之所。此匾悬挂于漱芳斋正殿檐下,由乾隆帝题写。

漱芳斋
漱芳斋

【养心殿-吉祥门】
此赢为故宫养心殿后围墙东侧墙吉祥门上匾额。

[吉祥门]此赢为故宫养心殿后围墙东侧墙吉祥门上匾额。
[吉祥门]
【养心殿-荐祉】

此为故宫养心殿前殿后夹道匾额, 由咸丰帝题写,上铃“咸丰宸翰”玺印。

【荐祉】此为故宫养心殿前殿后夹道匾额, 由咸丰帝题写,上铃“咸丰寰翰”玺印。
【荐祉】

【漱芳斋】 大戏台楹联 乾隆书
日丽瑶台寰宇休明传鼓吹,风清玉荡万方雅乐入歌声

日丽瑶台寰宇休明传鼓吹,风清玉荡万方雅乐入歌声
日丽瑶台寰宇休明传鼓吹,风清玉荡万方雅乐入歌声

【长春宫】东次间东门楹联 赵秉冲书
肇庆因时协四始 开韶交泰应三阳

肇庆因时协四始 开韶交泰应三阳
肇庆因时协四始 开韶交泰应三阳

[永寿门]
为永寿宫官门,永寿宫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毓德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改称永寿门。此匾悬挂于永寿门正门檐下。

[永寿门]
[永寿门]
【翊坤宫-有容德大】
此匾为翊坤宫正殿北内檐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有容德大]
[有容德大]
【翊坤宫-益寿斋】
此匾为益寿斋前檐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益寿斋为翊坤宫后体和殿前西配殿

[益寿斋]
[益寿斋]
【体顺堂-永天庆】 

此匾为故宫体顺堂正间西门上赢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永天庆]
[永天庆]
【养和殿】
为储秀宫前东配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接转角游廊通 储秀宫,南接转角游廊通 体和殿。陡匾悬挂于养和殿正殿檐下

[养和殿]
[养和殿]
【体顺堂-与福相迎】 

此匾为故宫体顺堂西梢间床上方匾额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与福相迎]
[与福相迎]
【体顺堂-延福
此匾为故宫体顺堂西梢间门上匾额,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延福]此匾为故宫体顺堂西梢间门上匾额,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延福]
【长春宫】楹联慈禧书
月傍九需众星齐北拱 山呼万岁爽霭自西来

月傍九需众星齐北拱 山呼万岁爽霭自西来
月傍九需众星齐北拱 山呼万岁爽霭自西来

【养心殿-咸宜】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夹道匾额,由咸丰帝题写, 上铃“咸丰宸翰”印

[咸宜]
[咸宜]
【皇极殿-现妙明心】 

此匾为故宫皇极殿两二间内檐匾额

[现妙明心]
[现妙明心]
【养心殿】后殿东次间楹联

修身先谨懔幽独,读书在培养本源
修身先谨懔幽独,读书在培养本源

【体元殿】后抱厦楹联慈禧太后书

南陆微薰送午凉西山浓翠迎朝爽
西山浓翠迎朝爽 南陆微薰送午凉

【体顺堂 – 祥开麟趾】 

此匾为故宫体顺堂正间东花罩上匾额, 由潘祖荫书落款为“臣潘祖荫敬书”。

[祥开麟趾]
[祥开麟趾]
【体和殿】 后檐柱楹联
时行物生两间宣道妙  日暄雨润万黛荷天功

体和殿后檐柱楹联日暄雨润万黛荷天功时行物生两间宣道妙
体和殿后檐柱楹联
时行物生两间宣道妙 日暄雨润万黛荷天功

【长春宫】楹联康熙书 

万象皆春入凤琯,八方向化转鸿钧
万象皆春入凤琯,八方向化转鸿钧

【养心殿 – 含谟吐忠】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殿东次间南窗上额,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含谟吐忠
含谟吐忠

谟,即策略、忠言之意。为《尚书》文体之一,其中主要表述的是古代臣子为帝王谋划治理国家的进言和与帝王商讨国家大事的一种融洽和睦的关系。而《尚书·皋陶谟》正是表现的此种内容。《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史书,传为孔子所编著,其中分《夏书》、《商书》、《虞书》、《周书》……原总称为《书》,到了汉代改称为《尚书》,意即上古之书,为儒家五经之一。其要旨有二:一在明仁君之道,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而《尚书·皋陶谟》就是专门介绍皋陶和禹在舜帝面前提出并讨论治理天下大事的。内容涉及到帝的个人修养、品德、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听取别人意见的胸怀……

【漱芳斋】后殿楹联 乾隆书
瑞景琼楼开锦绣   欢声珠阁奏云韶

瑞景琼楼开锦绣   欢声珠阁奏云韶
瑞景琼楼开锦绣   欢声珠阁奏云韶

【文华殿】
位于外朝东侧,始建于明朝初年,先为经筵之所,后为太子之东宫。陡匾悬挂于文华殿殿门正上方。

[文华殿]
[文华殿]
【养心殿 – 昕宵勿怠】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殿西次间北壁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昕宵勿怠]
[昕宵勿怠]
【体和殿 – 体一苞元】 

此匾为故宫体和殿正殿北内檐隔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体一苞元]
[体一苞元]
【养心殿 – 天行健】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殿东次间北壁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上铃“慈禧皇太后之宝”印

[天行健]
[天行健]
【颐和轩】楹联 乾隆书
花香鸟语物昭苏丽日和风春淡荡

花香鸟语物昭苏丽日和风春淡荡
丽日和风春淡荡 花香鸟语物昭苏

【养心殿】后殿楹联 赵汝珍书
六合清宁调玉烛;万春景命辉珠躔

六合清宁调玉烛;万春景命辉珠躔
六合清宁调玉烛;万春景命辉珠躔

【养心殿 – 恬澈】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宝座一侧匾额,由咸丰帝题写,上铃“咸丰宸翰”印

[恬澈]
[恬澈]
【长春宫 – 绥万邦】
此匾为故宫长春宫内匾额。长春宫为内廷西六宫之一。

[绥万邦]
[绥万邦]
【养心殿】东次间楹联光绪书

昕宵勿怠思乎顺,出入无愆慎厥修
昕宵勿怠思乎顺,出入无愆慎厥修

【体和殿】西配殿楹联慈禧太后书

天杯献寿齐南岳 圣藻光辉动北辰
天杯献寿齐南岳 圣藻光辉动北辰

【体和殿 – 云润星辉】 

此匾为故宫体和殿后廊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云润星辉]
[云润星辉]
【养心殿 – 庄敬日强】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殿正间西花罩上匾额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庄敬日强]
[庄敬日强]
【养心殿】楹联 朱汝珍书

化日宏开仁寿宇 慈云长焕吉样光
化日宏开仁寿宇 慈云长焕吉样光

【养心殿】西次间楹联 雍正书

岂为天下奉一人惟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惟以一人治天下

【翊坤宫-道德堂】

此匾为翊坤宫内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正中铃“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

[道德堂] 此匾为翊坤宫内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正中铃“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
[道德堂]
【养心殿-如意门】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围墙西侧墙如意门上匾额

[如意门]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围墙西侧墙如意门上匾额
[如意门]
徜徉于已有近六百年历史的故宫,我们会发现,每座遗存历史原状的宫殿多挂有各式匾、联以及宫殿铭文、箴规,与建筑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中,让人感受到历史、文化、艺术气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与书法相得益彰的独特魅力。

从匾额的文字内容与功能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宫殿名称的殿额,如“三希堂”、“养心殿”,二是作为装饰的富于哲理或文气的词句,如“又日新”、“云润星辉”。这些词句大多出自中国古代的典籍。这些匾额都是有清历代皇帝及慈禧太后、大臣书写,虽然因为功用等因素,整体风格相对统一,讲究宫廷风度、庙堂气象,但因人、因时、因地、因词之不同,书法也自然有了丰富的变化。这里撷取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大家共赏。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匾额多与楹联相配。

【长康右门】 原名丽景门
为西一长街北门南向琉璃门。始建于明代, 原名丽景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长宁右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称长康右门。陡匾悬挂于长康右门外檐。

[长康右门]
[长康右门]
【体顺堂】正间西门楹联

体顺堂正间西门楹联芝兰增喜色  松鹤庆恒春
体顺堂正间西门楹联
芝兰增喜色  松鹤庆恒春

【随安室 – 松鹤斋
此匾为故宫随安室内匾额,由康熙帝题写,正中铃“康熙御笔之宝”印。

[松鹤斋]
[松鹤斋]

 

【漱芳斋-升平叶庆】

此属为故宫漱芳斋大戏台匾额

升平叶庆
升平叶庆

【漱芳斋-膺天庆】

此匾为故宫漱芳斋后殿小戏台下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膺天庆]此匾为故宫漱芳斋后殿小戏台下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膺天庆]
==========================================


内廷西路

故宫【漱芳斋】

时代:明早期
分类:斋
区域:内廷西路

【漱芳斋】
【漱芳斋】
【漱芳斋】
【漱芳斋】
【漱芳斋】
【漱芳斋】
【漱芳斋】
【漱芳斋】
【漱芳斋】
【漱芳斋】
【漱芳斋】
【漱芳斋】

漱芳斋,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皇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遂将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

漱芳斋为工字形殿,前殿与南房、东西配殿围成独立的小院,其间有游廊相连。前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安风门,余皆为槛窗。室内明间与次间以落地罩分隔,东次室额曰“静憩轩”,为乾隆七年(1742年)御题,是弘历旧时读书处。殿前东西配殿各3间,东配殿明间前后皆开门,东出即御花园。院落南房北面接戏台一座,与漱芳斋前殿相对。戏台为亭式建筑,面阔、进深各3间,黄琉璃瓦重檐四角攒尖顶。台面90㎡左右,是宫中最大的单层戏台。

后殿名“金昭玉粹”,面阔5间,进深1间,前檐明间接穿堂与前殿相连,余皆为槛窗。另有西耳房1间,西配房3间。殿内西梢间修亭式小戏台一座,面东,额曰“风雅存”,前檐左右柱上各悬古琴形木制楹联曰“自喜轩窗无俗韵,聊将山水寄清音”。台后开小门与西耳房相通。殿之东室额曰“高云情”,与小戏台相对,为侍宴观戏之处。

乾隆年间,皇帝每岁新正先至西苑阐福寺拈香,而后到漱芳斋开笔书福。逢万寿节、圣寿节、中元节、除夕等重要节日,常侍奉皇太后在后殿进膳、看戏,并赐宴于王公大臣。道光、咸丰、同治等朝依旧奉皇太后或皇贵太妃等人在此用膳。宣统皇帝逊位后,同治帝瑜妃、瑨妃曾居漱芳斋芝兰室,遇太妃诞辰日,仍于此处传戏,直至溥仪被迫“即日出宫”。

目前漱芳斋建筑及内装修均完好,为故宫博物院贵宾接待处。

撰稿人:苏怡
关键词: 漱芳斋 乾西五所重华宫 配殿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明间 风门 落地罩御花园 四角攒尖顶 攒尖顶 穿堂 古琴 西苑 开笔书福 万寿节 即日出宫 装修

[漱芳斋]后殿小戏台楹联乾隆书

自喜轩窗无俗韵 聊将山水寄清音
自喜轩窗无俗韵 聊将山水寄清音

【漱芳斋-风雅存】

此匾为故宫漱芳斋后殿西梢间小戏台匾额,由乾隆帝题写,上铃“乾隆御笔”印

[风雅存] 此匾为故宫漱芳斋后殿西梢间小戏台匾额,由乾隆帝题写,上铃“乾隆御笔”印
[风雅存]
漱芳斋-高云情
漱芳斋-高云情

【漱芳斋-高云情】

此匾为故宫漱芳斋后殿东隔扇上匾额,由乾隆帝题写,上铃“乾隆御笔之宝”印。

[高云情]此匾为故宫漱芳斋后殿东隔扇上匾额,由乾隆帝题写,上铃“乾隆御笔之宝”印。
[高云情]
【漱芳斋】后殿小戏台楹联 乾隆书

莲壶风送漏声迟金掌露浮盘影动
金掌露浮盘影动  莲壶风送漏声迟 小戏台楹联 乾隆书

【故宫诗文挂匾清·殷兆鏞书】

故宫诗文挂匾清·殷兆鏞书
故宫诗文挂匾清·殷兆鏞书

佛界地清涼  宸遊嵗歲常
濃嵐時一眺  炎暑頓全忘
消夏皇情暢  勤民睿憲長
向来無逸意  日昃未曾遑
澹沱晴光好  空濛樹色新
一軒偶怡悦  萬事坐經綸
面面青山映  年年翠輦巡
還期瞻睿薸  炳炳復麟麟

臣殷兆鏞敬書

  • 宸chén本義是屋檐、屋邊。 引申有深邃的房屋、帝王的住處、王位的代稱等意義。引申爲王位、帝王的代稱:~極。~居。~章。~札(帝王的書札)。~遊。~翰(帝王的書跡)
  • 昃zè,太阳偏西。 例:~食宵衣。 旧时称颂帝王勤于政事的套话,太阳偏西时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
  • 遑 Huáng意思是匆忙不安的樣子。例: 遑急、遑遽、遑遑

【故宫诗文挂匾  清·黄倬 书】

故宫诗文挂匾清·黄倬 书
故宫诗文挂匾  清·黄倬 书

遊心顧、陸之藝,深得厥Jué 趣。
居常以魏、晉之奇蹤,隋、唐之懿跡Yì jī,盈縑溢帙Yíng jiān yì zhì,類而珍之。適值博雅之士款扉求見,則敞茅屋,拂榻塵,架而陳之,娛賓賞心,萬虞Yú一泯。

臣 黄倬 敬书

注译
心神倾注于顾恺之、陆探微以来的绘画艺术,深得其趣。平日居处常分类鉴赏收藏甚富的魏、晋、隋、唐以来名画。如果遇到博雅之士敲门求见,就敞开茅屋,拂拭坐榻,展开名画,既娱乐了宾客,自己也赏心悦目,万般忧虑顿时消散。

参考:益州名畫錄/序 益州名畫錄

大凡觀畫而神會者鮮矣,不過視其形似,其或洞達氣韻,超出端倪,用筆精緻,不謂之功,傅采炳縟,不謂之麗,觀乎象而忘象,意先自然,始可品繪工於彀中,揖畫聖於方外,有造物者思,唯是得之。江夏黃氏休復,字歸本,通《春秋》學,校左氏、公、谷書,暨摭百家之說,鬻丹養親,行達於世,恬如也。加以遊心顧、陸之藝,深得厥趣。居常以魏、晉之奇蹤,隋、唐之懿跡,盈縑溢帙,類而珍之。適值博雅之士款扉求見,則敞茅屋,拂榻塵,架而陳之,娛賓賞心,萬虞一泯。及其僧舍道居,靡不往而玩之,環歲忘倦。蓋益都多名畫,富視他郡。謂唐二帝播越及諸侯作鎮之秋,是時畫藝之傑者,遊從而來,故其標格楷模,無處不有。聖朝伐蜀之日,若升堂邑,彼廨宇、寺觀,前輩名畫,纖悉無圯者。迨淳化甲午歲,盜發二川,焚劫略盡,則墻壁之繪,甚乎剝廬;家秘之寶,散如決水。今可覿者,十二三焉。噫!好事者為之幾郁矣。黃氏心郁久之,又能筆之書,存錄之也。故自李唐乾元初至皇宋乾德歲,其間圖畫之尤精,取其目所擊者五十八人,品以四格,離為三卷,命曰《益州名畫錄》。書來,謂余有陶隱居之好,恨無畫之癖,首貺讀之,序以見托。且曰:「畫之神妙功格,往躅前範,黃氏錄之詳矣。至如蜀都名畫之存亡,系後學之明昧,斯黃氏之誌也。故其書婉而當,博而有倫,體而不亂。信夫學者得意忘象,觀前賢之逸軌,然後考黃氏之四格,則思過半矣,非獨鳴圖畫之譽於坤維者哉。

時景德三年五月二十日序。

顧陸: 東晉畫家顧愷之與南朝宋畫家陸探微的並稱。

全译:(一)《益州名画录》序

虞部(员)外郎(阶官从六品上)退休 李畋 叙述

大致说来,观赏绘画的能以神会之者少,不过是看画得像不像而已。只有那些洞彻通达气韵,超越迹象,虽用笔精致,而不称作功夫;虽着色鲜明繁密,而不称作华丽;看到迹象而又能忘掉迹象,先保持自然而然心境的人,才可以品评画工于掌握之中,揖让画圣于世俗之外,有天地化育万物的思致,唯有这样才能有所得。

江夏(今属湖北武昌)人黄休复,字归本,精通《春秋》学,校注《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书,与采撷诸子百家之说,行义达道于世间,泰然自若。加以心神倾注于顾恺之、陆探微以来的绘画艺术,深得其趣。平日居处常分类鉴赏收藏甚富的魏、晋、隋、唐以来名画。如果遇到博雅之士敲门求见,就敞开茅屋,拂拭坐榻,展开名画,既娱乐了宾客,自己也赏心悦目,万般忧虑顿时消散。至于说那些寺庙道观,他也无不前往拜访玩耍,一年到头,乐此不疲。

大概益州都会(今四川成都)历来名画甚多,比其他州郡富裕。唐玄宗、僖宗二帝避难及诸侯镇守益都之时,当时全国知名的杰出画家,跟随而来,所以他们的绘画名迹,无处不有。我(宋)朝征伐后蜀之日,从之如升堂,那些官舍寺观,前辈名贤画壁,没有丝毫倒塌。至宋太宗淳化五年(994),王小波、李顺以“均贫富”为口号反叛朝廷,焚毁劫掠过后,名贤画壁坍塌甚于扒毁房舍,家藏宝绘流散有如决堤洪水。现今可见者,十之二三而已。哎!那些绘画爱好者都快郁闷死了。休复内心郁闷已经很久了,又能将它们记录下来,以保存之。

因而,(休复)从唐肃宗乾元(758-760)初到宋太祖乾德年(963-968),其间画家技艺尤精者,取其中亲眼目睹者58人,用逸、神、妙、能四格品评之,分为三卷,命名为《益州名画录》。(休复)写信给我,在信中说我有陶渊明的兴趣志向,遗憾没有绘画癖好,首先赠我阅读,托我作序。并说,绘画的神、妙、功力、品格,过往画迹,前辈规范,黄氏记录得甚为详细。至于蜀郡名画的存与亡,则关系到后学认知的明晰与蒙昧,这是休复的志向。故而这本书委婉流畅而恰当,博通而有条理,体制完备而不紊乱,真是达到了学者得意忘象的境界。观览前贤的超逸轨辙,然后思考休复的逸、神、妙、能四格,则已领悟大半了,哪里仅仅是以图画享誉于西南(四川)啊!

景德三年(1006)五月二十日序。

故宫【太极殿】

时代:明永乐
分类:殿
区域:内廷西路

【太极殿】
【太极殿】
【太极殿】
【太极殿】
【太极殿】
【太极殿】
【太极殿】
【太极殿】

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迴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太极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外檐绘苏式彩画,门窗饰万字锦底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室内饰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系清末民初时所改。明间与东西次间分别以花梨木透雕万字锦地花卉栏杆罩与球纹锦地凤鸟落地罩相隔,正中设地屏宝座。殿前有高大的祥凤万寿纹琉璃屏门,与东西配殿组成一个宽敞的庭院。

后殿为体元殿,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明间开门。后檐接抱厦3间,为长春宫戏台。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慈禧五十寿辰,曾在此演戏达半月之久。明万历年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神宗朱翊钧曾暂居启祥宫。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撰稿人:张淑娴
关键词: 太极殿 内廷 启祥宫长春宫 穿堂 抱厦 配殿 面阔 琉璃 歇山顶 苏式彩画 苏式 万字锦 步步锦 支摘窗 天花 明间 透雕 锦地 花卉 栏杆罩 落地罩 地屏 宝座 屏门体元殿 硬山顶长春宫戏台

【太极殿】前檐抱柱联

太极殿前檐抱柱联慈禧太后书 与天人合撰象拱震居以仁义为巢凤仪阿阁
太极殿前檐抱柱联慈禧太后书
与天人合撰象拱震居以仁义为巢凤仪阿阁

【体顺堂-福喜盈积

此匾为故宫体顺堂正间前内檐匾额,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福喜盈积] 此匾为故宫体顺堂正间前内檐匾额,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福喜盈积]

故宫【养心殿】

时代:明嘉靖
分类:殿
区域:内廷西路

【养心殿】
【养心殿】
【养心门】
【养心门】
【养心殿】匾额
【养心殿】匾额

[养心门] 为养心殿南向正门,庞殿式琉璃门楼。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陡匾悬挂于养心门檐下
[养心门]
为养心殿南向正门,庞殿式琉璃门楼。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陡匾悬挂于养心门檐下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
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殿,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m,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

现为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宫廷原状陈列

撰稿人:周苏琴
关键词: 养心殿 内廷乾清宫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式顶 明间 卷棚 抱厦 宝座 “东暖阁” 暖阁 “勤政亲贤”殿 三希堂 三希 梅坞 “体顺堂”

养心殿东临乾清宫,南倚西六宫区,北通乾清门广场西南隅的军机处。清代从雍正帝开始,以养心殿为政务中心和主要寝宫,共有八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政务,殿中的匾、联、箴、铭都反映了治国之道和安身立命的准则。“养心”,出于《孟子·尽心》“养心莫善于寡欲”。乾隆帝作有《养心殿铭》,其中有“一念之善,百禋蒙庥。一念之恶,万姓贻忧。养之之方,存诚主敬。克己复礼,外王内圣”的句子,可见其中深意。雍正帝素以勤政为时人称道,养心殿内“中正仁和”、“勤政亲贤”都是他的手笔。

【养心殿-中正仁和】

此赢为故宫养心殿正殿宝座后匾额,由雍正帝题写。

[中正仁和]
[中正仁和]
“中正”、“仁”、“和”在古代典籍中时有所见,如《周易》中的“当位以节,中正以通”,《礼记》中的“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礼之用和为贵”,总之是讲公允、正直、仁爱、平和。此匾书法点画厚重、排布允称,颇称其辞。

【养心殿-勤政亲贤】

此赢为故宫养心殿前殿西次间匾额,由雍正帝题写

[勤政亲贤]此赢为故宫养心殿前殿西次间匾额,由雍正帝题写

[勤政亲贤]

《雍正皇帝圣训》:“敬天法祖,勤政亲贤。爱民择吏,除暴安良。勿过宽柔,勿过严猛。同气至亲,实为一体。诚心友爱,休戚相关。时闻正言,日行正事。勿为小人所诱,勿为邪说所惑。祖宗所遗之宗室宜亲,国家所用之贤良宜保。自然和气致祥,绵宗社万年之庆。”乾隆帝在《〈养心殿四箴〉序》中讲到,“我皇考圣训曰‘敬天法祖,勤政亲贤’,事只四端,义该万理,自古帝王莫不守此以治、违此以乱。”言近旨远,确堪铭记。此作点画纵横映带,姿态横生,加之纤秾多变,甚得赵孟頫之风。

养心殿aa

【顾和轩-又日新】

此匾为故宫顾和轩内殿匾额,由乾隆胥题写,上铃“乾隆御笔之宝”玺印

[又日新]此匾为故宫顾和轩内殿匾额,由乾隆胥题写,上铃“乾隆御笔之宝”玺印
[又日新]
《礼记》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慈禧太后书。书法作行楷,不事雕琢,结构妥帖,可谓娴熟。

【养心殿-毋不敬】

[毋不敬]
[毋不敬]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殿东梢间门上匾额,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礼记》:“毋不敬,俨若思”。

光绪帝书。书法结构严谨,顿挫多姿,足见平日功夫。

【养心殿-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殿东次间东门上匾额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光绪帝书。书法仍以谨饬端庄见胜,而字的结构本身具备的疏密特征,使全篇为之生动,可谓光绪帝精彩之笔,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之一例。

【体顺堂 – 绥德安家】

此匾为故宫体顺堂正间北壁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绥德安家]此匾为故宫体顺堂正间北壁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绥德安家]
语出《易林》。绥,安抚。

慈禧太后书。书法点画丰实而姿态多变,讨人喜爱。

【体顺堂-祥开麟趾】

[祥开麟趾]
[祥开麟趾]
此匾为故宫体顺堂正间东花罩上匾额由潘祖荫书落款为“臣潘祖荫敬书”

麟是传说中的瑞兽。《诗经》中有《麟之趾》,《春秋公羊传》记载:“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

潘祖荫书。点画精到,结字妥帖,参差错落而能端庄自在,文气十足。

潘祖荫(1830~1890),江苏苏州人。官至工部尚书。富收藏,擅书法。

【体顺堂-尧饮舜舞】

此匾为故宫体顺堂东梢间东壁匾额

【尧饮舜舞】
【尧饮舜舞】

语出《易林》,徐郙书。书法落落大方,虽以平正示人而不乏姿态,舒展得力,深见功夫。

徐郙(1838~1907),江苏嘉定人。官至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工诗,擅书画。

【养心殿 – 仁者寿】

[仁者寿]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前殿东梢间北室随安室内匾额
[仁者寿]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前殿东梢间北室随安室内匾额
【养心殿-如意门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围墙西侧墙如意门上匾额

[如意门]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围墙西侧墙如意门上匾额
[如意门]

【体顺堂】西梢间楹联潘祖荫书

乾坤徵合德 日月耀重光
乾坤徵合德 日月耀重光

【养心殿-日监在兹】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内檐正门上匾额. 由咸丰帝题写,上铃“咸丰宸翰”玺印。

[日监在兹]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内檐正门上匾额. 由咸丰帝题写,上铃“咸丰宸翰”玺印。
[日监在兹]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内檐正门上匾额. 由咸丰帝题写,上铃“咸丰宸翰”玺印。
故宫【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
为内廷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多次兴废,于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陡匾悬挂于乾清宫正殿前檐重檐上。

【养心殿 – 随安室】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前殿东梢间北室随安室匾额

[随安室]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前殿东梢间北室随安室匾额
[随安室]

【体元殿】东稍间楹联乾隆句 于敏中书

体元殿东稍间楹联乾隆句 于敏中书一庭花木验农桑 四壁图书鉴今古
体元殿东稍间楹联乾隆句 于敏中书
一庭花木验农桑 四壁图书鉴今古

【乾清宫-三希堂】

三希堂
三希堂
三希堂
三希堂
 三希堂
三希堂
三希堂
三希堂

相比之下,书法爱好者更为熟悉的要数位于养心殿西南隅面积不大的三希堂了。“三希”之名,按《乾隆皇帝御制三希堂记》来看,大体有两个意思:一是乾隆帝在此处书房收藏了三件晋代名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虽然前两件经考证均为摹本,但仍弥足珍贵。二是应和其师蔡世远的“二希堂”,又寓含宋代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从配置的集联“怀抱观古今”(谢灵运);“深心托豪素”(颜延之)看,更可以体会到对魏晋风流的仰慕。此匾为乾隆帝题写,书法端正平实,规矩俨然。

集联“怀抱观古今”(谢灵运);“深心托豪素”(颜延之)
集联“怀抱观古今”(谢灵运);“深心托豪素”(颜延之)

乾清宫为内廷后三宫之首,在明代本为皇帝的寝宫,清初至康熙年尚袭明制,这里是皇帝召见廷臣、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筵宴的场所。乾清宫及其左右殿庑在清康熙朝曾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最主要的活动区域。交泰殿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清代在此殿贮存代表国家最高权力的清二十五宝。同时,这里又是清代皇后举礼受贺的地方,皇后的册、宝也存放此处。皇帝统驭天下,而皇后主内。交泰之名即寓乾坤相交、天地和会、国家上下风化相通、长治久安之意。殿内所悬匾、联、铭文记录了帝后治理国家应遵循的准则和提辖六宫应如何成为典范,书法则遗存了顺治、康熙、乾隆三朝皇帝的风貌。

【体顺堂-含和履中

此匾为故宫体顺堂正间西门上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含和履中]此匾为故宫体顺堂正间西门上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含和履中]
语见《易林》:“南山高冈,麟凤室堂。含和履中,国无灾殃。”有包含和气、力行中庸之意。

慈禧太后书。点画一笔不苟,收放如意,整饬中见雍容,加上字距较大,尤觉空灵。

【养心殿 – 寿宇春晖】养心殿前殿东次间北室匾联
【养心殿 – 化日舒长】养心殿前殿东次间北室匾联

寿宇春晖化日舒长养心殿前殿东次间北室匾联
寿宇春晖化日舒长

【养心殿-华滋堂】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峻四次间西门匾额由咸丰帝题写。

[华滋堂] 此匾为故宫养心般后峻四次间西门匾额由咸丰帝题写。
[华滋堂]
【体和殿】东配殿楹联

体和殿东配殿楹联 锦绣春明花富贵  琅玕画报竹平安
体和殿东配殿楹联 锦绣春明花富贵  琅玕画报竹平安

琅玕láng gān:圆润如珠的美玉。

【体和殿】前檐柱楹联
故宫:康熙题体和殿

九有庆光华日月所照  三无昭怙冒天地同流
九有庆光华日月所照  三无昭怙冒天地同流

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紫禁城前朝(外朝)的主要宫殿,明、清两代王朝的国家大典都在这里举行。三大殿在明前期原名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嘉靖之后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从名称与使用功能看,三殿名称分别蕴涵着奉天大命、治理国家、自身修养三个层次的含义。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中最崇高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规制等级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太和”出《周易》“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与太通,“大和”即“太和”。中和殿为前朝三大殿中间的一座,其形本于礼记中所载周代明堂之制。凡大典之前,皇帝都要在此升座稍憩,先受执事官员的朝拜,或阅视祝文奏书,检查准备工作。《礼记》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保和殿在清代为皇帝年节时赐外藩、王公及重臣宴的礼仪场所,国家选拔才俊的殿试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在此举行。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都曾在此殿居住过。

故宫【文渊阁】

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紫禁城外朝东路、文华殿以北,是清朝皇宫藏书楼。

文渊阁坐北面南,仿照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构建。楼上为一整间,楼下则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的意境,意在防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作《文渊阁记》称:“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

文渊阁外观为上、下两层,腰檐处设暗层,面阔六间,西尽间设有楼梯。两山墙的青砖砌筑至屋顶。顶覆黑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在五行理论中,黑色主水,以水克火,从而可保藏书楼免受火灾。文渊阁前廊设有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绿色檐柱,苏式彩画。文渊阁前开凿一方池,引内金水河水流入该方池,池上中央架有一座石桥,石桥及方池四周的栏板雕有水生动物图案。文渊阁后采用太湖石堆砌成假山,形如屏障,其间种植松柏。文渊阁一层正中朝南设宝座,上方朝南悬挂“汇流澂鉴”匾(乾隆帝题),两旁对联为“壁府古含今藉以学资主敬,纶扉名副实讵惟目仿崇文”(乾隆帝题)。

 文渊阁
文渊阁

文渊阁东侧有一座碑亭,盔顶黄琉璃瓦,亭内立有一通石碑,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文渊阁-汇流澂鉴 】
【Huìliú chéng jiàn】

此匾为故宫文渊阁内宝座上方匾额, 由乾隆帝题写。

滙流澂鑑(汇流澄鉴),意即汇集知识之源,洞悉古今之理.

【汇流澂鉴】
【汇流澂鉴】
【汇流澂鉴】
【汇流澂鉴】

故宫【皇极殿】

时代:清康熙
分类:殿
区域:内廷外东路

【皇极殿】
【皇极殿】
【皇极殿】
【皇极殿】 皇极殿的斗匾为九龙闹金匾

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

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设殿门,余各次间下砌槛墙。后檐明、次间辟为殿后门,可达宁寿宫,余各间砌墙。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置铜壶滴漏,右置大自鸣钟,制作考究。

殿建于青白石须弥座上,前出月台。御路与甬道相接,直贯宁寿门,四周通饰汉白玉石栏板。月台左右及甬道两侧各设台阶。殿两侧为垂花门、看墙,分别与东、西庑房相接,将院落隔为前后两进。庑中开门,东为凝祺门,西为昌泽门。

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石座中心有铸铁胆,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日,则改立灯杆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实例,今仅存其座。另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曾成造并安设铜龟、铜鹤各一对,鼎炉两对,今皆不存。

皇极殿为仿乾清宫制度改造。嘉庆元年(1796年)新正,传位授宝典后,太上皇乾隆帝于此举行“千叟宴”,宴请90岁以上老人,时入宴群臣、耆老及并未入座者达五千余人。嘉庆七年(180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先后修葺。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皇极殿行慈禧六十寿辰贺礼。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太后七十岁生日前后,在此分别接见奥、美等9国使臣。慈禧死后,曾在此停灵、治丧。

皇极殿彩画原为金龙和玺彩画,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在此祝寿,将外檐改为枋心苏式彩画。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

撰稿人:李燮平
关键词: 皇极殿 宁寿宫 面阔 进深 琉璃 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 浑金 雀替 明间 沥粉贴金 贴金 藻井 宝座太和殿 白石 须弥座 月台宁寿门 垂花门 嘉量 基座乾清宫 太上皇 千叟宴 金龙和玺 和玺彩画 枋心 苏式彩画 苏式

【皇极殿-仁德大隆】
【Rén dé dà lóng】

此匾为故宫皇极殿正殿北向内檐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故宫皇极殿正殿
故宫皇极殿正殿
【仁德大隆】此匾为故宫皇极殿正殿北向内檐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仁德大隆】
【仁德大隆】
【仁德大隆】慈禧书

【皇极殿-现妙明心】

此匾为故宫皇极殿西二间内檐匾额。

[现妙明心] 此匾为故宫皇极殿西二间内檐匾额。
[现妙明心]
【永受嘉福】

永受嘉福
【永受嘉福】

【永受嘉福】来源于一枚著名的汉代瓦当,意喻吉祥。

“永受嘉福”瓦当,西汉,直径15.7厘米。

“永受嘉福”瓦当
“永受嘉福”缪篆瓦当

西汉瓦当,陶质。瓦当面“永受嘉福”4字凸起,缪篆Móu zhuàn书体。缪篆书体在汉代铜器和印章文字中时有所见。《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诗曰: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永受厥福。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乐,受福无疆。”“永受嘉福”为祈福之语。

录文:永受嘉福。
撰稿人:方斌
关键词: 缪篆

【皇极殿 – 椒风嘉祥】

此匾为故宫皇极殿东壁匾额,由光绪帝题写

[椒风嘉祥]
[椒风嘉祥]
[椒风嘉祥] 此匾为故宫皇极殿东壁匾额,由光绪帝题写
[椒风嘉祥]
【皇极殿-隆万化】

此匾为故宫皇极殿正殿南向内檐匾额,由光绪帝题写。

【隆万化】此匾为故宫皇极殿正殿南向内檐匾额,由光绪帝题写。
【隆万化】

【皇极殿-璚琯添筹】
[qióng guǎn Tiān chóu]

【璚琯添筹】
【璚琯添筹】

“璚琯”意思是玉笛。元 刘因 《记梦》诗:“ 金母 临行有奇赠,玉箫璚琯声清佳。” 元 陈基 《笠泽有怀》诗:“璚琯隔花闻夜曲,画屏晓烛看围棋。”

【皇极殿-亿龄祉福】
此匾故宫皇极殿西二间北向内檐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亿龄祉福
【亿龄祉福】

【太极殿】西稍间楹联 黄敏书

窗虚玉戺铺花影  帘静金钩袅篆烟
窗虚玉戺铺花影  帘静金钩袅篆烟

戺shì   ⒈ 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金戺玉阶,彤庭辉辉。” ⒉ 门槛:“属兵列护门戺。

翊坤官【平康室】体和殿前的东配殿
为翊坤官后体和殿前东配殿。此匾悬挂于翊坤官内,由慈禧太后题写。

【平康室】
【平康室】

平康室:体和殿前的东配殿。前檐下悬挂“平康室”匾(慈禧太后题),两侧对联为“锦锈春明花富贵,琅玕书报竹平安”。

故宫【永寿宫】

时代:明永乐
区域:内廷西路

永寿宫
永寿宫
永寿宫
永寿宫
永寿宫
永寿宫
永寿宫
永寿宫

永寿宫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外檐装修,明间前后檐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为槛墙,上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令仪淑德”,东壁悬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悬《班姬辞辇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内廷东西十一宫的匾额“俱照永寿宫式样制造”,自挂起之后,不许擅动或更换。

正殿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东西有耳房,殿前东西亦有配殿各3间。院落东南有井亭1座。

永寿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见大学士申时行等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国内灾情异象屡屡出现,皇帝在此宫斋居。清代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恪妃,嘉庆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圣宪皇太后居永寿宫,乾隆皇帝居乾清宫南廊苫次,并诣永寿宫问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恪和硕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固伦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设宴于永寿宫。道光中晚期,外侮内患日盛,而朝廷内部一味讳饰,将各疆吏密奏匿于永寿宫。光绪以后,此宫前后殿均设为大库,收贮御用物件。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

撰稿人:苏怡
关键词: 永寿宫 内廷 面阔 琉璃 歇山顶 装修 明间 双交四椀菱花 双交四椀 槅扇 班姬辞辇 配殿 井亭 大学士 申时行 皇贵妃董鄂氏乾清宫 苫次 和硕 固伦公主 和珅

【皇极殿 – 隆万化】

此匾为故宫皇极殿正殿南向内檐匾额由光绪帝题写。

[隆万化] 此匾为故宫皇极殿正殿南向内檐匾额由光绪帝题写。
[隆万化]

故宫【长春宫】

时代:明永乐
分类:宫
区域:内廷西路

【长春宫】
【长春宫】

长春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春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称长春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丰九年(1859年)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

长春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明间开门,隔扇风门,竹纹裙板,次、梢间均为槛窗,步步锦支窗。明间设地屏宝座,上悬“敬修内则”匾。左右有帘帐与次间相隔,梢间靠北设落地罩炕,为寝室。殿前左右设铜龟、铜鹤各1对。东配殿曰绥寿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间,前出廊,与转角廊相连,可通各殿。廊内壁上绘有18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巨幅壁画,属清晚期作品。长春宫南面,即体元殿的后抱厦,为长春宫院内的戏台。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门一道,与后殿相通。

后殿曰怡情书史,与长春宫同期建成,面阔5间,东西各有耳房3间。东配殿曰益寿斋,西配殿曰乐志轩,各3间。后院东南有井亭1座。

此宫明代为妃嫔所居,天启年间李成妃曾居此宫。清代为后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曾居住长春宫,死后在此停放灵棺。同治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宫居住。

撰稿人:朱庆征
关键词: 长春宫 内廷 启祥宫 穿堂体元殿 面阔 琉璃 歇山式顶 明间 风门 步步锦 地屏 宝座 落地罩 配殿 《红楼梦》 抱厦 屏门 井亭 李成

【德洽六宫】
【德洽六宫】

【长春宫-德洽六宫】
【Dé qià liù gōng】

此匾为故宫长春宫正殿北内檐上匾额, 由乾隆帝题写。

[德洽六宫] 此匾为故宫长春宫正殿北内檐上匾额, 由乾隆帝题写。
[德洽六宫]
《礼记·昏义第四十四》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此匾系乾隆帝所题,字形颀长,点画丰腴,笔势流动,字势稍作欹侧,隐约有董其昌风调。

康熙、乾隆年间,董其昌书法风靡朝野。康熙帝盛赞董其昌书法:“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原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摹《阁帖》,于《兰亭》、《圣教序》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书家所谓“古钗脚”,殆谓是欤?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根柢则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古法。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夐绝,临摹最多,每谓天资与功力俱优,致此良不易也。”(《佩文斋书画谱·卷六十七》)此作可见乾隆帝于董其昌书法是颇有体会的。

【长春宫】楹联康熙撰

长春宫楹联康熙撰 麟游凤舞中天瑞 日朗风和大地春
长春宫楹联康熙撰
麟游凤舞中天瑞 日朗风和大地春

【皇极殿 – 九如凝釐】

此属为故宫皇极殿东次间北内檐匾额由光绪帝题写

[九如凝釐] 此属为故宫皇极殿东次间北内檐匾额由光绪帝题写
[九如凝釐]

故宫【体和殿】

时代:清晚期
分类:殿
区域:内廷西路

【体和殿】
【体和殿】
【体和殿】
【体和殿】
【体和殿】
【体和殿】平康室
【体和殿】
【体和殿】
【体和殿】
【体和殿】益寿斋
【体和殿】
【体和殿】

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原为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年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名曰“体和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开门。东2间相连,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曾在此进膳。中间为过道,可出入。西2间亦连通,为饭后饮茶休息室。殿之东西耳房各有1间辟为通道,可连通翊坤、储秀两宫。殿前有东西配殿,东南有井亭1座。后檐出廊,东西两侧接游廊,北转与储秀宫东西配殿相连。该殿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撰稿人:周苏琴
关键词: 体和殿 翊坤宫 穿堂 琉璃 硬山顶 面阔储秀宫 配殿 井亭

【体和殿-翔凤为林】

体和殿 翔凤为林
体和殿 翔凤为林
【体和殿】
【体和殿】

其他如“翔凤为林”、“云润星辉”、“体一苞元”、“昌祚闿扬”、“境静心清” 、“绥万邦”也各有特色,值得品读。

【翊坤宫】西配殿楹联

彩云宝树琼田晓  仙霞琪花碧涧香,慈禧太后书
彩云宝树琼田晓  仙霞琪花碧涧香,慈禧太后书

故宫 【宁寿宫】

时代:清康熙
分类:宫
区域:内廷外东路

【宁寿宫】
【宁寿宫】
【宁寿宫】
【宁寿宫】
【宁寿宫】
【宁寿宫】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

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台与皇极殿相接,四周以黄绿琉璃砖围砌透风灯笼矮墙。宫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顶。檐廊柱枋间为镂空云龙套环,枋下云龙雀替,皆饰浑金,堂皇富丽。内外檐装修及室内间隔、陈设皆仿坤宁宫。东次间开门,置光面板门两扇,上为双交四椀亮子,门左右下砌槛墙,上安直棂吊搭窗。余各间均为槛墙、直棂吊搭窗。每间上部各安双交四椀横披窗3扇。后檐明、次间为门,每道门双交四椀菱花槅扇4扇,余各间砌墙。室内吊顶镞花蝙蝠圆寿字天花。迎门一间后檐设一小室,内置煮肉锅灶。西侧3间敞通,安木榻大炕,设有萨满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为祭祀之所。东侧两间相连为卧室,后檐设仙楼,东山墙辟门,可通庑房。宁寿宫两侧建庑房及南转角与东西两庑相连,两庑各9间,均于南数第3、6间开门。殿后左右各有一座砖砌的方形烟囱,上安铜顶,为宁寿宫灶房及室内烟道所用。改建后的宁寿宫成为紫禁城内除坤宁宫以外的另一处体现满族风俗的重要建筑。

乾隆皇帝《宁寿宫铭》补记称:“盛京大政殿后曰清宁宫,祖宗时祀神之所,祭毕,召王公大臣进内食祭肉。国初定鼎燕京,则于乾清宫后殿坤宁宫行祀神礼,一如清宁宫之制,至今仍循旧章。余将来归政时,自当移坤宁宫所奉之神位、神竿于宁寿宫,仍依现在祀神之礼。”说明了宁寿宫改造的原因。

宁寿宫原为龙凤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一度住在宁寿宫,遂将外檐围廊改为苏式彩画,失去了庄严的风格。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

现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

撰稿人:李燮平
关键词: 宁寿宫 皇极殿 琉璃 面阔 进深 歇山式顶 镂空 雀替 浑金 装修 坤宁宫 双交四椀 亮子 直棂吊搭窗 横披 双交四椀菱花 槅扇 天花 萨满教 神位 法器 仙楼 满族 盛京乾清宫 龙凤和玺彩画 龙凤和玺 和玺彩画 苏式彩画 苏式

宁寿宫等处匾额也很多,如:

【储秀宫 – 顺时施宜】

顺时施宜
顺时施宜

语出《汉书》:“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

梁燿枢书。点画厚重,笔势雄放,神气十足。

梁燿枢(1832~1888年),顺德人。光绪八年(1882年)入值南书房,授左、右中允。

【养心殿】后殿楹联

养心殿后殿楹联 应律璿枢临太乙. 敷天春色遍寰中.
养心殿后殿楹联
应律璿枢临太乙. 敷天春色遍寰中.

【宁寿宫 – 阅是楼

位于宁寿宫后东路南端,清代听戏之处。此匾悬于畅音阁北楼,由乾隆帝题写

[阅是楼] 位于宁寿宫后东路南端,清代听戏之处。此匾悬于畅音阁北楼,由乾隆帝题写
[阅是楼]

【养心殿 – 积学储宝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工字廊门上匾额, 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积学储宝]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工字廊门上匾额,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积学储宝]

【乾清宫】正殿楹联原康熙书 乾隆临

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
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  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
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
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

【文渊阁】联乾隆书 

文渊阁联乾隆书纶扉名副实返性目仿崇文壁府古含今藉以学资主敬
文渊阁联乾隆书
壁府古含今藉以学资主敬纶扉名副实讵惟目仿崇文

 

故宫【颐和轩】

时代:清乾隆
分类:轩
区域:内廷外东路

【颐和轩】
【颐和轩】
【颐和轩】
【颐和轩】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轩明间为五抹头槅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

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撰稿人:杨文概
关键词: 颐和轩 宁寿宫 乐寿堂 景祺阁 穿廊 面阔 进深 歇山式顶 琉璃 抱厦 明间 支摘窗 槅扇 步步锦 山面 如亭 月台 镶嵌 敬胜斋帖 敬胜斋

【颐和轩】正殿匾额

此匾为故宫颐和轩正殿匾额由乾隆帝题写,上铃“乾隆御笔之宝”玺印

[太和充满] 此匾为故宫颐和轩正殿匾额由乾隆帝题写,上铃“乾隆御笔之宝”玺印
[太和充满]

故宫 【乐寿堂】

时代:清乾隆
分类:堂
区域:内廷外东路

【乐寿堂】
【乐寿堂】
【乐寿堂】
【乐寿堂】

乐寿堂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成,嘉庆七年(1802年)修葺,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

乐寿堂面阔7间,进深3间,周围廊。通面阔36.15m,通进深23.20m,建筑面积839㎡。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自地面至正脊高18.7m。柱网结构为减柱造,即明间与东、西次间减杀了前檐4根金柱。为装修和支撑二层楼板的需要,在室内6根金柱南1.82m处增柱6根,东、西稍间靠北距老檐柱南1.6m处增柱2根,增加的8柱外观与构造柱相同,但上方没有承重的梁枋构架,至天花梁底皮止。

乐寿堂明间前后檐为五抹步步锦槅扇4扇,余各间均为槛窗,槛窗分三层,下为玻璃窗,上二层步步锦支窗。室内明、次间以东西向阁道分隔成南北两厅。东西稍间南部和靠北墙通道为单层,余为两层,第二层面积达341㎡。大厅仙楼和东西稍间南部、北廊以及夹层、阁道的装修式样风格统一,多用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贵重木材,间饰玉石、珐琅等饰件。乐寿堂仙楼为乾隆时期建筑装修的代表作之一。天花为木雕,与整个室内装修相衬托,雍容华贵。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大禹治水图玉山琢成后,一直陈设在北部大厅。“乐寿堂”匾悬于室内北部大厅北檐。

乐寿堂现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

撰稿人:杨文概
关键词: 乐寿堂 宁寿宫 养性殿 颐和轩 淳化轩 敬胜斋帖 敬胜斋 暖阁 面阔 进深 歇山顶 琉璃 减柱造 明间 金柱 装修 天花梁 天花 步步锦 槅扇 仙楼 楠木 珐琅

【乐寿堂 – 与和气游】 

[与和气游] 此匾悬于故宫乐寿堂前厅。
[与和气游] 此匾悬于故宫乐寿堂前厅。
【皇极殿 – 圣膺嘉佑】

此为皇极殿东二间北向内檐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圣膺嘉佑]此为皇极殿东二间北向内檐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圣膺嘉佑]
谓上天的降福和保佑。引《宋书·乐志二》:“皇圣膺嘉祐,帝业凝休祥。”

【宁寿宫 – 阅是楼】
位于宁寿宫后东路南端,清代听戏之处。此匾悬于畅音阁北楼,由乾隆帝题写。

[阅是楼] 位于宁寿宫后东路南端,清代听戏之处。此匾悬于畅音阁北楼,由乾隆帝题写
[阅是楼]
【乐寿堂】匾额

[乐寿堂]为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位于养性殿后。此匾为乐寿堂北内檐匾额,由乾隆帝题写。
[乐寿堂]
为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 位于养性殿后。此匾为乐寿堂北内檐匾额, 由乾隆帝题写。
【皇极殿】楹联

皇极殿楹联八表被慈徽梯航景化 百昌徵圣寿萱萐书祥
皇极殿楹联
八表被慈徽梯航景化
百昌徵圣寿萱萐书祥

【皇极殿】楹联慈禧太后书

皇极殿楹联慈禧太后书宝祚巩黄图环瀛介嘏 祥雯辉紫极璇阁凝厘
皇极殿楹联慈禧太后书
宝祚巩黄图环瀛介嘏
祥雯辉紫极璇阁凝厘

【养心殿-安敦

宝座一侧匾额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宝座一侧匾额,由咸丰帝题写.上铃“咸丰宸翰”印

[安敦]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宝座一侧匾额,由咸丰帝题写.上铃“咸丰寰翰”印
[安敦]

【宁寿宫 – 畅音阁】
时代:清乾隆
分类:阁
区域:内廷外东路

【畅音阁】
【畅音阁】
【畅音阁】
【畅音阁】
【畅音阁】
【畅音阁】

畅音阁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为清宫内廷演戏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始建,四十一年建成。嘉庆七年(1802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光绪十七年(1891年)维修。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

畅音阁三重檐,通高20.71m,卷棚歇山式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一、二层檐覆黄琉璃瓦。阁面阔3间,进深3间,与南边5开间扮戏楼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层檐下悬“畅音阁”匾,中层檐下悬“导和怡泰”匾,下层檐下悬“壶天宣豫”匾。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寿台面积210㎡,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台面中部设地井,盖板可开合。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禄台、福台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

畅音阁建筑宏丽,京西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即仿畅音阁规制建造。

撰稿人:杨文概
关键词: 畅音阁 宁寿宫 内廷 卷棚 卷棚顶 歇山式顶 琉璃 剪边 面阔 进深 抹角梁 明间 卷草纹 卷草 窨井 井口 辘轳 德和园大戏楼

【畅音阁-壶天宣豫】

此匾为宁寿宫后东路畅音阁匾额.

[壶天宣豫] 此匾为宁寿宫后东路畅音阁匾额.
[壶天宣豫]
【畅音阁 – 导和怡泰】

此匾为宁寿宫后东路 畅音阁匾额。

[导和怡泰]此匾为宁寿宫后东路 畅音阁匾额。
[导和怡泰]
【翊坤宫 – 庆云斋】

此匾为翊坤宫内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正中铃“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

[庆云斋]此匾为翊坤宫内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正中铃“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
[庆云斋]
【养心殿-乾元资始】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正间匾额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乾元资始]此匾为故宫养心殿正间匾额由光绪帝题写,上铃“光绪御笔之宝”印。
[乾元资始]
【储秀宫-丽景轩】
时代:明
分类:轩
区域:内廷西路

【丽景轩】
【丽景轩】
【丽景轩】
【丽景轩】
【丽景轩】
【丽景轩】

丽景轩为储秀宫后殿,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明间开风门,其余4间为槛窗,楠木门窗雕刻万字锦地,上饰五福捧寿、万福万寿纹饰,转角处包饰龙凤云纹铜角叶。明间台阶两侧各有四汉白玉石台座,用来摆放香炉、神兽等。

殿东西两侧各有耳房3间,卷棚硬山顶。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额曰凤光室、猗兰馆,与储秀宫、丽景轩围合成一个狭长的庭院,庭院南侧东西各有水井一眼,其上原有的井亭已无存。

据文献载,慈禧初入宫时即居于储秀宫,并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在后殿生下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

同治十一年(1872年)皇帝大婚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居住储秀宫,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去世。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50大寿,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再次居住储秀宫,时将后殿思顺斋改名为丽景轩。

清晚期在丽景轩内建有小戏台。清逊帝溥仪曾在此举办西餐宴会。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式陈列,并有“溥仪生活展”。

撰稿人:杨新成
关键词: 丽景轩 储秀宫 面阔 硬山顶 明间 风门 楠木 万字锦 锦地 角叶 卷棚硬山顶 卷棚 配殿 井亭

【储秀宫-丽景轩】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后殿丽景轩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丽景轩]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后殿丽景轩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丽景轩]
【丽景轩】楹联 

[丽景轩楹联]瑶光辉紫极景叶升恒和气满彤颦书陈康乐
和气满彤颦书陈康乐  瑶光辉紫极景叶升恒
【储秀宫-凤光室

此匾为故宫储秀宫后殿丽景轩东配殿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凤光室] 此赢为故宫储秀宫后殿丽景轩东配殿匾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凤光室]

【丽景轩】东配殿楹联

丽景轩东配殿楹联璇宫日丽恒春树  璧沼波涵益寿花
璇宫日丽恒春树  璧沼波涵益寿花

【养心殿】楹联  

【养心殿】楹联 张百熙书

养心殿楹联 张百熙书 荣生苑树春光绕 瑞启瑶台番采多
荣生苑树春光绕 瑞启瑶台番采多

【绮兰馆】楹联

绮兰馆楹联 瑞霭晓迎荷盖露 晴曦低映竹溪云
瑞霭晓迎荷盖露 晴曦低映竹溪云

故宫【翊坤宫】
时代:明永乐
分类:宫
区域:内廷西路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撰稿人:张淑娴
关键词: 翊坤宫 内廷 万安 穿堂体和殿 储秀宫 面阔 琉璃 歇山顶 苏式彩画 苏式 万字锦 五蝠 五蝠捧寿 步步锦 支摘窗 明间 地平 宝座 屏风 香几 “有容德大”匾 透雕 落地罩 缠枝 屏门 秋千 配殿 硬山顶 井亭

【翊坤宫】

[翊坤宫]
[翊坤宫]

为内廷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为翊坤宫。此匾悬挂于翊坤宫外檐,由慈禧太后题写。

【履禄绥厚】

[履禄绥厚]此匾为故宫翊坤宫廊下赢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履禄绥厚]此匾为故宫翊坤宫廊下赢额由慈禧太后题写。
翊坤门:为翊坤宫的正门,坐北朝南。翊坤门内设有“光明盛昌”屏门,“光明盛昌”四字位于南侧。

翊坤宫:为前院正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有斗拱,梁枋绘有苏式彩画。门是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是步步锦支摘窗,饰有万字团寿纹。前廊檐下悬挂“翊坤宫”陡匾,两旁对联为“宝瑟瑶琴蟠桃千岁果,琪花芝草温树四时春”。前廊内明间外的前檐下朝南悬挂“履禄绥厚”横匾(慈禧太后题),两旁对联为“松牖乐春长既安且吉,兰陔宜书永曰寿而康”。明间正中设有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正上方朝南悬挂“有容德大”匾(慈禧太后题)。明间东侧有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将正间与东次间分隔开。明间西侧有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西次间分隔开。东次间与东梢间、西次间与西梢间分别用隔扇分隔。正殿前的台基下设有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作为逊帝时曾经在正殿前廊下安装秋千,如今秋千已拆除,秋千架仍在。

延洪殿(庆云斋):翊坤宫的东配殿,面阔三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前檐下悬挂“庆云斋”匾(慈禧太后题,上方正中钤“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两侧对联为“彩云宝树琼田绕,仙霞琪花碧涧香”(慈禧太后题)。

元和殿(道德堂):翊坤宫的西配殿,面阔三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前檐下悬挂“道德堂”匾(慈禧太后题,上方正中钤“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两侧对联为“凤阁晓霞红散绮,龙池春水绿生波”。

体和殿:为第二进院的正殿。清朝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之时,将翊坤宫的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体和殿面阔五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体和殿前廊檐下悬挂“翔凤为林”匾,两侧柱上悬挂楹联“九有庆光华日月所照,三无昭怙冒天地同流”(慈禧太后题)。体和殿明间内的北檐下朝南悬挂“体一苞元”匾(慈禧太后题)。体和殿后廊内的檐下朝北悬挂“云润星辉”匾(慈禧太后题),后廊靠北侧的檐柱上朝北悬挂楹联“时行物生两间宣道妙,日暄雨润万汇荷天功”。

平康室:体和殿前的东配殿。前檐下悬挂“平康室”匾(慈禧太后题),两侧对联为“锦锈春明花富贵,琅玕书报竹平安”。

益寿斋:体和殿前的西配殿。前檐下悬挂“益寿斋”匾,两侧对联为“天杯献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慈禧太后题)。

水井:体和殿前院落南侧东、西各有水井一眼,其上原有的井亭已无存。

【翊坤宫】楹联

 松牖乐春长既安且吉,兰陔宜书永曰寿而康
松牖乐春长既安且吉,兰陔宜书永曰寿而康

【翊坤宫】东配殿楹联

翊坤宫东配殿楹联 龙池春水绿生波凤阁晓霞红散绮
翊坤宫东配殿楹联
龙池春水绿生波凤阁晓霞红散绮

【养心殿-登祥】

[登祥]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前殿后夹道匾额,由咸丰帝题写,上铃“咸丰寰翰”印
[登祥]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前殿后夹道匾额,由咸丰帝题写,上铃“咸丰宸翰”印

【养心殿 – 大有】

[大有]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夹道匾额,由咸丰帝题写,上铃“咸丰寰翰”印。
[大有] 此匾为故宫养心殿后夹道匾额,由咸丰帝题写,上铃“咸丰宸翰”印。
【翊坤宫】槛联

翊坤宫槛联 琪花芝草温树四时春宝瑟瑶琴蟠桃千岁果
翊坤宫槛联
宝瑟瑶琴蟠桃千岁果 琪花芝草温树四时春

中国自上古就有三皇五帝等圣王的传说载诸史传,神农氏教稼穑、黄帝发明舟车、大禹治水、周文王演卦等等,这些上古的天子被传为文明的缔造者和天下万民的监护者。先秦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最大影响的儒、道两家都将“内圣外王”推崇为封建君主制的政治理想。

自西汉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正统,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的学说为国家经典。宋以后,儒家兴起的理学传统在元、明两代皆被立为官学。

满清政权入主中原后,顺治、康熙两朝帝王都勤奋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尊孔读经。康熙帝玄烨还将讲义和心得等编纂刊刻,颁布天下。自康熙朝以后,清廷正式以儒教为治国之具,将治统与道统合一。政治伦理的儒学化从根本上确定了清代社会政治的方向,典学治道、稽古右文的政策推动国家向协调、稳固发展的全盛期迈进。

清朝皇帝从小就听师傅讲论儒家的四书五经,帝王的师傅们也多为当时的名儒和文章家。但统治者读经不同于士子治学,不在训诂注疏上琢磨穷究,而是为统治服务,讲求所谓“心法”、“治道”,以成“帝王之学”。现故宫珍藏有清代历朝钦定的儒家经典刻本或敕修经典讲义,为清代官学的代表。钦定本中大都有当朝皇帝的御制序,如朱家溍先生所言:“自顺治始迄于光绪,诸帝所制序跋,康、雍、乾三朝约计居十之七,而顺治及嘉庆以降仅十之三耳。且前者每篇皆切实近理,叙述全书梗概要旨,而后者未免空疏。于此亦可略窥其盛衰之迹焉!”

【书经】意即上古之书,又称《书》、《尚书》,为《十三经》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国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上起唐虞,下迄秦穆,按时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部分。

相传为孔子所辑的《书经》本是儒家经典中最复杂的一部,既有今古文问题,又有真伪问题。但帝王读经超越于学术纷争之上,其中记载的中华上古统治者的治国思想被玄烨以后的历代清帝奉为政治经典。

【易经】 古代卜筮之书,又称《易》、《周易》,为《十三经》之一,其推衍天人变化之理,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源流之一。《易经》将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篇。后来形成解读《易经》的《易传》则又分为《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统称“十翼”。

《易经》以卦、爻的变化理论探讨天地变化及其与社会现象的联系,对于要经天纬地的天子来说,可尊为哲学经典。康熙皇帝认为其“大旨在阴阳往来,刚柔进退,明治乱之倚伏,君子小人之消长,以示人事之宜,于帝王之学最为切要”。

【诗经】是周代官方辑录的诗歌集,原称《诗》。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以风、雅、颂三部分合成,共收录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诗》编成于春秋时代,不仅是中国文学之宗,也是研究殷周社会非常有价值的史料。《诗经》的社会政治意义和文学价值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重视。清康熙帝就赞叹说:“教至於诗而微矣,治至於诗而极盛矣”。其经典地位毋庸赘言。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