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 趟佯历史长廊 :上海博物馆 (10) 中国古代雕塑馆

菩萨石像 唐 唐代菩萨面呈满月型,丰润秀美,表情安祥。细腰,着长裙,褶襞刻划自然流畅,富有动感。优美的“胡跪”姿势,使形象更显生动。整个作品以汉白石圆雕而成,石质的细腻滋润,加上精练娴熟的刀法,使之成为盛唐菩萨像的创作典范。
菩萨石像 唐
唐代菩萨面呈满月型,丰润秀美,表情安祥。细腰,着长裙,褶襞刻划自然流畅,富有动感。优美的“胡跪”姿势,使形象更显生动。整个作品以汉白石圆雕而成,石质的细腻滋润,加上精练娴熟的刀法,使之成为盛唐菩萨像的创作典范。
菩萨石像 唐 唐代菩萨面呈满月型,丰润秀美,表情安祥。细腰,着长裙,褶襞刻划自然流畅,富有动感。优美的“胡跪”姿势,使形象更显生动。整个作品以汉白石圆雕而成,石质的细腻滋润,加上精练娴熟的刀法,使之成为盛唐菩萨像的创作典范。
菩萨石像 唐
唐代菩萨面呈满月型,丰润秀美,表情安祥。细腰,着长裙,褶襞刻划自然流畅,富有动感。优美的“胡跪”姿势,使形象更显生动。整个作品以汉白石圆雕而成,石质的细腻滋润,加上精练娴熟的刀法,使之成为盛唐菩萨像的创作典范。
菩萨石像 唐 唐代菩萨面呈满月型,丰润秀美,表情安祥。细腰,着长裙,褶襞刻划自然流畅,富有动感。优美的“胡跪”姿势,使形象更显生动。整个作品以汉白石圆雕而成,石质的细腻滋润,加上精练娴熟的刀法,使之成为盛唐菩萨像的创作典范。
菩萨石像 唐
唐代菩萨面呈满月型,丰润秀美,表情安祥。细腰,着长裙,褶襞刻划自然流畅,富有动感。优美的“胡跪”姿势,使形象更显生动。整个作品以汉白石圆雕而成,石质的细腻滋润,加上精练娴熟的刀法,使之成为盛唐菩萨像的创作典范。

 

天王石像(唐公元618)
天王石像(唐公元618)

 

释迦摩尼佛石碑 唐太和二年
释迦摩尼佛石碑 唐太和二年

 

韩弁智造佛石像 唐
韩弁智造佛石像 唐
老君石像(唐开元二十八年)
老君石像(唐开元二十八年)

 

王龙生等造佛像石碑 386-534
王龙生等造佛像石碑 386-534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至十六国时期的佛像作品,造型古朴。十六国时期的鎏金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纪年铭的遗物。南北朝时期,佛教的造像艺术已有很大的发展。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等石窟寺在雕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北魏前期的佛教受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深目高鼻,形体魁伟。北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崇信佛教,加之南北艺术的融合,出现了秀骨清像、清羸飘逸、挺拔俊秀、褒衣博带的形象与风格。
王龙生等造佛像石碑 386-534
王龙生等造佛像石碑 386-534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东汉至十六国时期的佛像作品,造型古朴。十六国时期的鎏金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纪年铭的遗物。南北朝时期,佛教的造像艺术已有很大的发展。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等石窟寺在雕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北魏前期的佛教受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深目高鼻,形体魁伟。北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崇信佛教,加之南北艺术的融合,出现了秀骨清像、清羸飘逸、挺拔俊秀、褒衣博带的形象与风格。
佛石像 唐(公元618-907)
佛石像 唐(公元618-907)
佛石像(唐公元618)
佛石像(唐公元618)
佛石像(唐公元618)
佛石像(唐公元618)
相里征造阿弥陀佛石像(唐公元723)
相里征造阿弥陀佛石像(唐公元723)
交脚弥勒菩萨石像(北魏公元386)
交脚弥勒菩萨石像(北魏公元386)
佛石像(北魏公元526)
佛石像(北魏公元526)
荣程等造佛石像(东魏公元540
荣程等造佛石像(东魏公元540
歧法起等造佛石像(西魏公元550)
歧法起等造佛石像(西魏公元550)
菩萨石像(北齐公元550)
菩萨石像(北齐公元550)
马仕悦等造佛像石碑(北齐公元572)
马仕悦等造佛像石碑(北齐公元572)
张四娘造弥勒佛石像(唐公元721)
张四娘造弥勒佛石像(唐公元721)
佛石像 北周 (公元557-581)
佛石像 北周 (公元557-581)
双思惟菩萨石像 北齐(公元550 - 577)
双思惟菩萨石像 北齐(公元550 – 577)借展的河北曲阳双思惟菩萨坐像最具特色,它主要流行于北齐中期和隋代。菩萨头戴三叶花曼冠,面相端庄秀美。一手屈肘上举、支托面部作思惟状;一手置半跏坐的腿上,两菩萨样式相同、相对。背后为菩提树背屏,背屏前有二柱接抱厦,两侧立胁侍菩萨,菩萨头带宝冠,身披结纽式帔帛,内手上举持莲蕾,外手下放持善锁。造像基座前雕刻化生童子托博山炉、二拱手施礼的弟子、二蹲坐的护法狮和赤裸上身的力士像。
在学界,对思惟菩萨像的认识有二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代表了佛陀为太子时期作思惟姿态的形象;一种认为它代表弥勒菩萨,笔者认为二者并不矛盾。佛教认为太子觉悟前是为菩萨,觉悟后成为佛陀;弥勒上升在兜率天宫是为菩萨,下生于龙华树下成弥勒佛;思惟菩萨反映的就是菩萨向佛之境界觉悟演化过程时的景像;代表太子的思惟菩萨或代表弥勒的思惟菩萨,均表现为一种过程阶段。但作为弥勒信仰兴盛的北朝来说,此时流行的思惟菩萨造像,应是表现上升信仰的弥勒菩萨,似乎更合情理。
但双思惟菩萨像应与佛教经典无关,在印度,也从未出现过这一题材。它体现了佛教中国化后的一个派生物:中国民俗一向憧景成双成对,认为它代表着吉祥、和谐与完美,中土工匠在佛教造像中,既沿用佛教原创,又承袭了千年习俗,所以就合成了双思惟菩萨像,既体现了佛教精神,也迎合了中国信众的审美情趣、心理喜好。同理,在河北曲阳出土的造像中,有北齐太宁二年刘仰造双观音立像、北齐邸元颖造双观世音立像以及众多的双菩萨立像均能印证这一倾向。
同时,曲阳双思惟菩萨像的大量出现,也反映了弥勒信仰在当时社会的兴盛。
岐法起等造佛石像 西魏大统十六年 (公元550)
岐法起等造佛石像 西魏大统十六年 (公元550)
佛像石碑 北齐
佛像石碑 北齐
释迦佛石像 南朝
释迦佛石像 南朝
北魏(386-534)·佛像石塔节
北魏(386-534)·佛像石塔节
北魏(386-534)·佛像石塔节
北魏(386-534)·佛像石塔节

 

.西魏 大统六年 公元540年 陈炯党等造释迦牟尼佛石碑
.西魏 大统六年 公元540年 陈炯党等造释迦牟尼佛石碑
佛石像,东魏(534-550),山西博物馆调拨。佛像表情庄严安详,身披袈裟,轻薄而贴体。疏朗而平行的褶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衣物的柔和,并使造像在静谧中带上了隐约的动感
佛石像,东魏(534-550),山西博物馆调拨。佛像表情庄严安详,身披袈裟,轻薄而贴体。疏朗而平行的褶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衣物的柔和,并使造像在静谧中带上了隐约的动感

 

陈炯党等造释迦牟尼佛石碑,西魏,大统六年,公元540年
陈炯党等造释迦牟尼佛石碑,西魏,大统六年,公元540年

 

临渊阁主

临水登楼数点梅花, 小阁藏春品鉴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