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瞥:700年宜興紫砂工藝 發展大事記 从明代到民国(1)

紫砂壶从明代诞生至今,已经从最初的茶具渐渐演变为文玩,让文人雅士们又多了一种选择,成为类似兰花、古董等之类可以供玩家修身养性的器具。

     点击阅读

歷史一瞥:700年宜興紫砂工藝 發展大事記 当代(建国后)(2)

对于老一厂这个词,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叫不出全称。其实,老一厂又叫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玩家们追捧的老一厂紫砂壶,一般界定为1977至1997年老一厂一车间生产的较高档的商品壶,当时多用于出口创汇。

     点击阅读

紫砂壶收藏笔记:刻款章款盖印

紫砂七老

指的是任淦庭、王寅春 、顾景舟、裴石民、吴云根、蒋蓉、朱可心这七位大师,其中顾景舟大师由为知晓,被称之为紫砂界的“壶艺泰斗”。

     点击阅读

北京故宫古代书房展:“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

驻足于“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中的每一件文物前,如同在阅读一段段精美的文字,闪耀着迷人的光辉,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心与心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灵被书房所照亮,被古代先贤所感动,既观乎天文又观乎人文。书房,文明以止的地方。

     点击阅读

精湛奇巧 竹木牙角 : “牙”即象牙,“角”即犀角

从近两年的市场行情来看,犀角杯在高价格、高成交率背后,除去犀角材质的稀缺性影响外,更有题材、有无题款、是否传承有序、拍卖地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对犀角价格的高低产生着影响。

     点击阅读

物以犀贵:保利拍场上的文玩杂项工艺品

犀角器的資金門檻高,但入門與鑒定的門檻很低。業內普遍認為,明清時代製作的犀角器是收藏的主要對象。明清時,犀角工藝到達一個高峰,到了清末,隨國勢不濟而式微。

近幾年,由於犀角行情空前高漲,市場也隨之產生了大量贗品。仿犀角器在清末就很普遍,一是以非洲犀角充亞洲犀角,二是以水牛角等充之。然而,這類贗品非常容易辨認,即使行外,只要看幾件犀角器,就能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点击阅读

旧事重提 最后的疯狂:几大專場,引發犀角井噴行情

歷史遺存的犀角雕數量是有限的,因為犀角取材艱難而雕刻時材料本身也會有巨大的消耗,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存世的犀角雕不超過4000件。在這有限的存世中,大部分的犀角散落到海外知名博物館和大收藏家手中,中國這個犀角雕的原創地反而存世量非常少。

     点击阅读

牙角大赏:酌兕觥—亚洲私家重要犀角器

犀角作为杯盏用器并上升到艺术领域,其最为兴盛的阶段,是在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这一时期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皇宫贵族不仅要拥有高雅的瓷杯,精美的玉杯、玛瑙杯等,还别出心裁,将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的材质中来。

     点击阅读

拍案惊奇:国家特一级文物法门寺佛指舍利被盗之谜

在佛指舍利的保护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多年以来被当作秘密而不被外人所知。说到秘密,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时任陕西省宗教局一处调研员吴晓强,他曾被公安部门注册为佛指舍利安保“第一责任人”。也许寻着他的介绍,我们可以揭开隐藏在佛指舍利身上的“安保密码”。

     点击阅读

法门寺地宫鎏金银香宝子 开光人物历史典故

本文首先对法门寺出土的两对香宝子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上的8幅人物画进行了重新辨识,对其中6幅有了更为准确的辨识,分别是:刘伶荷鍤、赵颜求寿、隋侯之珠、吴市吹箫、吹笙引凤、师旷鼓琴。进而从观看角度对装饰的意义进行了探讨,香宝子上的人物画意味着装饰理念的突破,走出了纹饰装饰的语境,成为需要观看主体仔细观看品味的故事,图像不再仅仅是器物的附属装饰,而使器物成为图像的视觉载体。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人物画香宝子应不是佛教用品,它们如果在佛像供桌前会让观看者注意力不在佛,失去了对佛的虔敬观看。

     点击阅读

边疆统御图:唐 “都管七国”银盒和影骨舍利

都管七国银盒里装着鹦鹉纹海棠形银盒,鹦鹉纹海棠形银盒里装着龟背形银盒,龟背形银盒里装着两颗水晶珠和一颗玛瑙珠。这种函套设置似佛教盛放舍利的惯用装置,而以玛瑙、水晶仿制的舍利,在佛典中明确了其作为影骨舍利同真身舍利一样是佛法身的代表。

都管七个国银盒属于皇室物品基本上在学界已达成共识,有学者亦提出其为佛教物品。它到底是什么佛教物品,无人论及。现综上所述,基本可以肯定这三件银盒是盛装舍利的器具,其中的两颗水晶珠和一颗玛瑙珠就是影骨舍利。

     点击阅读

金银璀璨 光耀盛唐: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之 器物形制 – 锅、豆、匜、盆、茶托、笼子

唐代银器中称为锅的器物,形体都较小。金银器中有许多与饮茶有关的用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器物中,《法门寺 物账》明确记载的银器中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还有“琉璃茶碗、托子”等。 考古发现的金银棺、椁和塔均出土于寺院塔地宫遗迹中,也有传世收藏品,为佛教供奉舍利的用具。

     点击阅读

金银璀璨 光耀盛唐: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之 器物形制 – 提梁壶 罐壶 注壶 唾壶 瓶 炉 香囊 铛

壶在唐代是常用器物,大量制作。考古出土和收藏品中被 叫做金、银壶的器物,实际形制差别大,在使用中属于完全不同的器类。有的在器物 上部有活动提梁,有的在腹部有把,并有注或流,还有的带三足、四足,也有一些被称 为罐,较大的还被叫做瓮。炉在唐代银器中多有发现,用于熏香、煮茶及取暖等,为不同的器具。铛是一种带柄的器物,有的带足,可能是溫酒器或药具。

     点击阅读

金银璀璨 光耀盛唐: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之 器物形制 – 圆形盒 方形盒 蛤形盒 花瓣形盒 异形盒

盒都具有可以开启、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特征。但大小不一,形制各异,在日常 生活中的用途不同。盒在形制上的区别主要是盖和底的外部轮廓。平面为圆形、花瓣 形、椭方形的占大多数,顶部有平顶、孟顶、隆顶。隆顶有慢拱式和因花纹设计需要而 形成的凸凹不平的样式。底部有平底、底和带圈足的。还有的盒为方形,盖盖顶。

     点击阅读

金银璀璨 光耀盛唐: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之 器物形制 – 折腹碗 弧腹碗 盖碗 多曲碗 圜底及平底碗

碗的形制变化较大,不同形态的碗有时反映时代早晚,有时是不同祖形的发展演变,唐代金银器中的碗有折腹碗、弧腹碗、带盖碗、底及平底碗、多曲碗等。

     点击阅读

金银璀璨 光耀盛唐:齐东方 《唐代金银器研究》之 器物形制 – 圆形盘 菱花形盘 葵花形盘 海棠形盘

盘和碟形制接近,考古报告与论述中经常混用。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形体较大的称 盘,较小的称碟,但难以在尺寸上确立出严格的界限。作为对古代器物的综合考察,暂 将二者归在一起。文物中的金银盘流行于整个唐代,形制区别比较 大,有圆形盘、菱花形盘、葵花形盘、海棠形盘和不规则形盘。

     点击阅读

金银璀璨 光耀盛唐:齐东方 《唐代金银器研究》之 器物形制 – 高足杯 带把杯 长杯

唐代金银器皿形态多样,散见在各书刊中的命名也不统一,在对唐代金银器 进行考古学综合研究时,有必要将用途相同的器物分类叙述,按形状和用途分类即杯、 盘、碗、盒、壶、瓶、炉、香囊、铛、锅、豆、匜、盆、茶托、茶碾子、茶罗、盐台、 笼子、香宝子、碗子、波罗子、蒲篮、温器、筹筒、龟形盒、支架、器盖、棺、椁、 塔等。

     点击阅读

金银璀璨 光耀盛唐:齐东方 《唐代金银器研究》之 考古发现和标准器型

金银器因质料珍贵、外观华丽,具有生活实用、观赏陈设,甚至货币职能等多重价值,有别于其他质料的物品。从历史文献记录和考古出土的实物看,金银器被用于赏赐、贡奉、赠送、贿赂、赋税、施舍、悬赏、赌博、储存等多方面,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关系较其他质料的遗物更密切。特殊的质地决定了金银器只能为社会上的少数人占有,表现出比较独特的风格,而且影响着其他器物的制造,领导着时代变化的潮流。在唐代考古学研究中,从金银器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发现人们审美情趣、思想意识,甚至社会等级制度的变化。所以,金银器的研究,不仅是考古学、美术史中的一个门类, 对唐代社会的探讨也有一定的意义。

     点击阅读

金银璀璨 光耀盛唐:齐东方 《唐代金银器研究》之 序言和插图

本书收集了唐代及唐以前金银器近千件,对毎件器物都进行了详细鉴定、深入研究,并附有线图或黑白、彩色照片,是目前国内外资料最全、研究最深的著作。本书是研究美术、考古、历史的重要学术著作,也为文物收藏者、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了鉴赏新天地。

     点击阅读

拍卖惊奇录:佳士得备受争议的拍品《兔子》《狗》共拍出近13亿

有人认为它欠缺深度、没有收藏价值、是艺术史的一大笑话。也有人认为它充满活力、洋溢欢欣、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这件杰夫‧昆斯(Jeff Koons)作于1986年的雕塑作品《兔子》(Rabbit)是一件具有开创意义、又极富争议性的作品。这件作品将于5月15日亮相佳士得纽约拍场。

     点击阅读

大美不言!北京 、臺北故宫藏明初官用剔紅器

故宮學術季刊第三十四卷第二期
附錄一:北京 、臺北故宫藏明初官用剔紅器

     点击阅读

朱髹增華: 明初(1368-1435)官用剔紅器及其相關意涵

本文嘗試以物質文化的視角切入,省思學界考察永宣款雕漆的器物鑑定模式。 首先,透過重組主要墓例之出土遺物及傳世品,梳理宋元時期的雕漆工藝。江(蘇) 浙(江)一帶自北宋已是重要的漆器生產及消費區域;宋室南遷臨安(今杭州)後,政治與文化重心之南移今浙江的漆作傳統地位凸顯,影響延及元至明初。其次,透過重新檢視永樂朝致日國書器群,並藉助多重標準及證據,整合明初(1368-1435) 官方式樣,為最後結合明初禮制沿革的情境,分析剔紅漆器在內廷器用意涵建立一個平台。

     点击阅读

拍卖惊奇录:香港佳士得拍品被叫停 竟是故宫被盗馆藏文物 文保主任被判死刑

2002年10月28日下午,位于香港金钟道的万豪酒店会议大厅里举办了一场名为“皇室信仰:乾隆朝之佛教宝物”的专场拍卖会。

而长达10年的时间中,这个文物大盗的疯狂举动,早已尽显其心底深处的贪婪和狂妄,他将自己曾经热爱、痴迷的珍贵历史文物看成是自己发家致富的捷径,无视法纪道德,才最终把自己送上了死刑刑场。

     点击阅读

监守自盗:陕西省考古队队长隐匿国宝 被判重刑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在考古发掘文物管理方面没有立法。仅靠考古研究所里制定的一些制度,往往管不住。有些考古发掘人员以研究为名,长期占用文物及文物资料,实则据为己有。有的人已调走,文物却要不回来。前两年,仅考古所就收回个人占用的文物一千四百多件。

     点击阅读

盛唐光芒:唐代长安韦氏家族墓出土银器的分析与初步研究

本文对唐长安韦氏家族墓出土4件银器的材质与加工工艺进行无损的分析研究,4件“银器”均为银质,而且银的纯度较高。婆金层成分检测表明3件銮金银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汞婆金工艺。根据显微观察初步推断鸿雁折枝花纹银杯(000125)为造成型其他3件为锤操成型。4件银器表面纹饰均采用了錾刻工艺,鉴刻中涉及到套珠鉴、托鉴、采鉴、窝鉴、点鉴、一字鉴、圆狐鉴 至少7种錾刀。

     点击阅读

拍卖惊奇录:苏富比专家也打眼?「无年份」木雕观音 忽变超越时空的「宋朝神品」

2020年6月,一尊137cm高的观音在纽约苏富比网上拍卖。虽然行方连最基本的断代也没有做,估价亦只定在US$2万,但木雕造像备受藏家垂青,终爆出冷门以US$134万高价易手,成为古董界一时热话。

     点击阅读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 –– 室内展览 (4-3)

铁笔传神 透过刀锋看笔锋
Knife Writing Turning Knives into Writing Brushes
北京地区承载文字的石刻种类繁多,内容包罗万象,样式丰富多彩,制作工 艺十分精湛。质朴恢弘的摩崖、荡气回肠的碑碣墓志、端庄大气的门额题匾、卷帙浩繁的房山石经、文人骚客的书法帖石等数以万计的石刻之上,能工巧匠用他们祖代传承的镌刻技艺,把书写者真、草、隶、篆的书法作品,永久保留在石头之上。

     点击阅读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 –室内展览(4-2)

作为皇都的北京城,布满了宫殿建筑,城市设施建筑、胡同王府四合院与普通民居建筑,它们体量不一,等级森严,用料虽然精粗不同,但都有石雕构件融 入其中,起到既结构又装饰的作 用。比如晉代墓葬中的浮雕石帐, 云居寺唐塔龛门浮雕,元代浮雕 太子戏莲、凤戏牡丹石抱框,以及明清皇家建筑的丹陛石雕,吐水龙头、石栏板望柱,民居四合院门墩、拴马桩、墙腿石、石敢当等等,无不体现了这两大特点。

     点击阅读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 — 室外雕刻 (5)

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 露天综合雕塑区

     点击阅读

历史骈文名篇赏析:西漢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白话文注释及古董文玩

王褒进京之后,汉宣帝就出了个题目,要他写一篇《圣主得贤臣颂》。这篇文章怎么写,王褒是颇费了一番斟酌的。构思时他想到了马,所以文中便出现了马跑的“情景”,“纵驰骋骛,忽如景靡。过都越国,蹶如历块。追奔电,逐遗风,周流八极,万里壹息。何其辽哉,人马相得也!”王褒以写马写出善御者六辔在手,操纵自如,意在用良御御骏马比喻圣主得贤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宣帝励精图治的景象。这篇文章是王褒散文的代表作,描述十分生动,音乐也颇为急促,使人如见其马,如闻其声。这篇文章深得汉宣帝的好感,他任命王褒为待诏,不久又升为谏议大夫。

     点击阅读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真觉寺––敕建五塔金刚宝座 之 法力无边

真觉寺金刚宝座(五塔寺塔),属国家级文保单位,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五塔寺村24号——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这里位于白石桥东侧长河北岸,馆址设于明代寺庙——真觉寺遗址内。其南临长河,与北京动物园隔河相对;北与国家气象局接壤;西为首都滑冰馆和奥林匹克饭店;东与中苑宾馆和北京动物园海洋馆遥遥相望。

     点击阅读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 清显亲王富绶石享堂 镇馆之宝

此展品为清代时期的石雕。石享堂为汉白玉质地,石仿木结构。 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间间以龙柱相隔,计有12根盘龙柱、18扇仿木石门。盝( lù )顶式屋面,须弥座式台基,每间六抹双扇门对开。该石享堂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从朝阳区架松村肃王坟出土。现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点击阅读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黑舍里氏墓碑

在石刻艺术博物馆里有一件不起眼的展品,冷清地放在展厅的角落里,如果不是特别注意,很有可能忽略这件文物,它就是“赫舍里氏圹志”。其高98厘米,宽28厘米,厚9厘米,整体承碑状,做工精美。

     点击阅读

趟徉历史的长廊:北京五塔真觉寺及石刻艺术博物馆–室内展览 (4-1)

石破天惊 – 从石头到石刻
“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这些大自然的岩石,坚固易得、加工 便利,早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即已得 到应用,那些就是早期石刻。正是由于人的作用,朴素的石头变成了石刻, 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呈现出平面 石刻、立体石雕、技术石刻、艺术石刻等不同的形式。承载着人类艺术活 动的石头,或独立造型、或多件组合, 构成了人类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浩瀚的艺术领域大放异彩。

     点击阅读